回到明朝当王爷
唐一仙说着气不打一处来,抡起棍子「呼」地一声,抽在正德的大腿上,正德哎哟一声,一跳老高,捂着大腿在原地直蹦,唐一仙见了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随即却将俏脸一板,哼道:「臭小子,快滚出去吧,亏你想得出这么滥的法子骗姑娘,不过……唐一仙……嗯,你这顺口胡诌的名字倒比刘良女好听些,嘻嘻。」
外边贴门两个侍卫听见皇上一声惊叫,立刻跟踩了尾巴的野猫似的,忽地一声拉开房门同时抢了进来,挤在门口叫道:「皇……黄校尉,出了什么事?」
正德恼羞成怒地喝道:「给我滚出去。没有你们的事儿!」
两个侍卫一见情形便知皇上泡妞受挫,这事的确有伤天下第一男人的脸面,两个武功卓绝的一流高手屁都不放一个,立即又钻了出去。将暖房门顺手带上。
唐一仙不屑地啧啧道:「哟嗬儿,敢情你小小年纪,还是个校官,这里可是代王府,容不得你放肆,本姑娘叫喊一声,你这臭小子就得下大狱,赶紧的出去!」
正德苦着脸道:「唐姑娘。我没骗你呀,你是……你是杨大人的表妹,自然和他不是一个姓氏。」
「呝?」唐一仙盯着他,半信半疑地看了半晌,手中的竹棍慢慢放下,吃吃地道:「你……你说的是真的?我……我是内厂提督杨凌杨将军的表妹?」
正德鸡啄米似的点头道:「正是。正是,你想呀,这是王府,我敢胡说八道么?就算我骗你。一会儿杨大人出来见你,他总不会帮着我骗你吧?」
唐一仙站在那儿。两眼飘向半空之中,嘴里念念有词地也不直嘀咕些什么,过了好半天才将手中棍子一丢,欢呼一声道:「快,你快带我去见表哥,原来我有一个这么威风的大将军表哥。」
唐一仙喜孜孜地奔过来,正德吓了一跳,若让他现在去见杨凌,保证立马穿邦。虽说凭着皇帝的权力,他想要的女人还没有一个请不进宫的,可是他却不想惹得唐一仙有半点不开心,更何况他宁愿唐一仙对他呼来喝去地,也不愿意她毕恭毕敬和别的女人相仿。
正德忙劝道:「杨大人现在应该正在银安殿上参加代王纳妃大礼吧,此时去了在王爷面前失了礼仪,杨将军也要受责罚,我是他的亲兵,走时我自会去见他,你们失散这么久,也不差这一刻嘛。」
唐一仙满心欢喜,不住地点头,笑逐颜开地又问道:「嗯嗯嗯,你说得也对,对了,黄……校尉,我的爹娘呢?他们是做什么的?听说表哥是宣府人,原来家境贫寒,那我爹娘也应该是普通百姓吧?」
「啊……这个,令尊令堂在连年的兵灾战乱中早就……,唐家现在只有你一个人了,是……是杨大人把你带大的」,正德说着偷偷抹了把汗。
「喔……」,唐一仙微微有些失落,不过记忆中对爹娘实在半点印象也没有,也谈不上伤心,「我是在表哥家长大的?对了,我为什么受了伤呀,你是表哥的亲兵,你知道吗?」
「咳,咳咳,这个……说来话长……」
正德说的唾沫横飞,谎撒得越来越大,他忽然发觉原来自己扯淡也挺有天赋的。
**************
喜勃勃地聊了许久,唐一仙忽然恋恋不舍地道:「唉,见了表哥,我就要陪他回京师了,爹娘带我那么好……」
正德瞧她失落模样,心中一软,急忙哄道:「杨大人也对你极好,只要你说一声,他一定允诺你带了刘氏夫妇回京的。」
「真的么?」唐一仙喜道:「那就好,爹爹和娘待我像亲生女儿一般,我真是不忍和他们分开。唉,只是这些鸟儿与我相伴这么久,它们都是娘娘的心肝宝贝,我这一去,再也见不到了。」
唐一仙略带些感伤地望着那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一只只鸟儿雀跃着,欢鸣着。
正德痴迷地看着她从一只只悬挂的鸟笼间走过,时而撮唇而鸣,发出和那鸟儿一样悦耳动听的声音,引得鸟儿蹦蹦跳跳的欢叫不已。她的颊上晕着两抹酡红,粉腮玉肤,秋水为神,说不出的动人。
「喂,黄校尉。帮我把水拿过来」,正德如奉纶音,连忙挽挽袖子,跑到墙角儿提起一只大水桶。颠颠地给唐一仙送去。
唐一仙扭头瞧见,忍不住嗔笑道:「瞧你笨的,真不知道表哥哪根筋不对了,用你这笨家伙作侍卫,这些鸟儿一共也喝不了一瓢水,你怎么整桶拎过来了?」
正德嘿嘿傻笑两声,心中只觉得这女孩儿轻嗔薄怒也是别有一番风情,心中愈发萌生了一股爱意。他在皇宫禁苑简直就是生活在女人窝里。就连出恭时都有漂亮的宫女侍候。长这么大见得最多的除了太监就是女人,太监和女人就像每天穿的衣服一样簇拥着他,他也习惯了把这些人当成一件摆设来对待。
可是唐一仙给他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在她面前,他不用做作,一身轻松。深宫大院里,表面总是嬉戏不休的他,随着年龄增长,也经常感到很压抑、很寂寞。
每当空中有鹰隼或鸿雁飞过时,他便袖着手昂着头。仰望苍穹,目光追出好远。羡慕地望着,直到不见了那飞鸟的踪影。长河落日,大漠穷秋,……在那座迤逦壮阔的大房子里,处处都是禁忌和礼仪,皇帝还不如一只自由的飞鸟。
唐一仙瞧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笑道:「看你模样,怎么好象平素什么也不干似的?」
正德不禁答道:「是呀,我从小住在一座好大好大的房子里,哪里也不许去。整天关在哪儿,规矩好多好多,直到遇到了杨……大人,我才能出来见见世面。」
「哦?听起来你还是大户人家子弟呢」,唐一仙秀气的眉毛微微地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扶住了头:「我记得……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是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整天哪儿也不许去,天天关在那儿,只能抬头望着一片天,人都关傻了。奇怪,我怎么会有这种感觉?」
正德眼睛一亮道:「是么?原来你和我一样可惨?可是我就比你可怜多了,他们不但不许我出去,还每天要我学这学那,不管我喜不喜欢,都逼着我学会……」
唐一仙忽地一拍手,叫道:「我想起来了,我也是,我也是,什么都要学,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被人摆布的和个木偶似的,还要学好多好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好讨厌,我又不要考状元……呀,头又疼了,我只能想起这些。」
正德兴奋地道:「对呀,我也是,我又不想考状元,学那么多干什么,头疼死了」,他越说越是投机,直觉天下知音,唯一仙姑娘耳。想想自己一个堂堂天子的苦楚,竟和青楼培养以色娱人的妓女相仿,心中有觉啼笑皆非。
唐一仙听了吃地一笑,瞟了他一眼,笑吟吟地道:「懒家伙,我是女人嘛,当然不用考状元了,你是男人,就该好好读书,看吧,不好好读书,现在只能做个侍卫了。」
正德干笑两声,摸摸鼻子道:「这样更好,自由自在,做状元有什么好的?好多规矩、好多礼仪,唉,你是不知道,整天要对许多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言不由衷的事,假模假样的,就是心里不开心也得以脸假笑……」
唐一仙讶然道:「真的呢,你这一说我也想起来了,好像我也是这样……」,她想了一想,忽地变色道:「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我表哥是不是对我不好?」
正德连忙道:「不会,不会,杨大人很疼你的,这些事一定是你很小的时候,在自己家里时的。」
唐一仙侧头想了想,满意地颌首道:「嗯,有道理,好像是很小的时候的事,对了,你先告诉我,我表哥有多大岁数,长得什么样子,我好像有些印象了。」
「杨大人么?」正德挺了挺胸,扯了扯衣襟,正色道:「他你房弱冠,英俊不凡,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基本上你看看我的模样,大致就能想象出了七八分了。杨大人是皇上身边的肱股之臣。运筹帷幄,机谋百变,临变不惊,颇有大将风度……」
**************
正德口中「运筹帷幄,机谋百变,临变不惊,颇有大将风度」的杨凌杨大钦差,此时在谨德殿内,被杨廷和、胡瓒以及原先不知名姓的宣府巡抚汪以孝扯住,争执拉扯的狼狈不堪。三边总制杨一清站在一旁,满面为难,也不知这架该劝谁的好。
张永也懂拳脚。混乱中不知被谁踹了一脚,本想上去报仇,不过被代王爷喝止,只得提着他被扯断的玉带愤愤地站在一边。
杨凌年轻体健,加上这些日子随伍汉超习过功夫,有名师指点。一些普通的技击技巧还是有的,真要动手,这三位文官还真不是对手,可是这三人最年轻的也有四十五六。他怎好真的动手。
杨廷和上次被他用个刘大棒槌愣是打断了马腿,陪着两位老夫子一路凄凄惶惶地回到京城。又受到老中青三代母仪天下的一通责难,带着一肚子气去兵部领了通关文谍,路经、宣府时又把同科进士、宣府巡抚汪以孝也带了来。
他先密见代王,说明皇帝秘密来到大同的真相,相集合众官之力将杨凌的气焰打压下去。正德能来大同,全是杨凌撑腰,若是他也改变主意,肯规劝皇帝回京,打断马腿的嫌隙杨廷和也懒得和他计较了。
谁料杨廷和苦口婆心说明来意后。张永却迎上前去,左一句皇上有旨,奴才不敢不从,右一句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皇上巡阅江山,天经地义,脸上陪着笑脸,却把一切都推给皇上,就是不松口。
宣府巡抚汪以孝听了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不在京城,张永任京营提督不过几个月,为人又不想刘瑾那么跋扈,相对来说低调一些,汪以孝不晓得他的厉害,常能够上前来历喝一声:「臣子直谏报国,你这阉货多什么嘴?」
砰地一记牢拳打在张永脸上,张永岂肯罢休,两人顿时扭打成一团,杨凌本来还想息事宁人,致使和杨廷和等人上前解劝,彼此心中都带着火气,未说几句,这劝架的也加入了战团。
代王气得吹胡子瞪眼,早听说京师的官员给弘治老爷子惯的不象话,动不动就在朝廷上演全武行,李东阳还曾经夺了武士金瓜,在金殿上追打寿宁侯,这事儿传到仕林民间,却被读书人视作遗闻美谈,更助长了这种风气,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代王大喝一声道:「岂有此理,统统给本王住手,你们都是朝廷一二品德大员,在这里大打出手成何体统?」
宣府巡抚汪以孝向代王拱手道:「王爷,皇上出承大统、圣嗣未育,万金之体岂可轻易涉险?天子纵在禁门之前,也是警跸四出,杨凌口口声声为江山社稷,却将皇上当作棋子,轻率带到这刀枪之地,万一不测,博浪沙槌人之祸不远矣。下官怎能不心忧如焚?」
胡瓒那日迫于皇帝和杨凌之势,不得不默许帝幸大同之事,但是心中对此一直极为反对,如今有了杨廷和这座靠山,自然也想劝得皇上早日回京。
他抖了抖皱巴巴的官袍,那被揪下来丢在地上的帽翅也不去捡,只带着一边官帽翅儿向代王道:「此事还请王爷作主,皇上乃天下至尊,应崇正学、通言路、正名号、戒游幸、去小人、建储贰,六者并行,可以杜祸,可以弭变,尊贵之躯轻涉险地,不如崇俭德、养仁心,垂拱而治。」
这里代王身份最高,可是偏偏他说话最多顾忌,反不如这些外臣来的直率,他是皇室中人,干涉过多未免会遭皇帝忌讳,若置之不理,皇帝真在他的地面上出了事情,那他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代王清咳两声,正像措些温和点的话儿劝劝这两位钦差,杨凌已冷笑道:「养仁心?怎么养仁心?像刘阿斗那样乐不思蜀地养仁心,像李后主那样风花雪月地养仁心?这两个窝囊废养仁心养得都亡了国!
强虏在侧。天子不知兵、不尚武能行吗?鞑子皇帝就在长城外边,驰马射箭亲率大军作战,我们的天子如今尚在大同城中,你们就战战兢兢。忠爱还是溺爱?」
汪以孝强辞道:「我大明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一些不事农耕的胡人,偶逾边境算什么心腹大患,此乃疥癣之疾,何必皇上为求结盟,纡尊降贵亲至边陲?」
这话说得胡瓒和杨廷和都脸上一热,觉得有点儿亏心。杨凌听了哈哈大笑,说道:「疥癣之疾?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年,弘治七年,鞑靼扰宣府,围赤城。杀戮百姓,奉义镇全镇被屠。
弘治八年,鞑靼袭应州,掳丁壮三百余口。弘治九年,攻蓟州,毁城外庄稼、林木,掠妇女九百人。十年,侵肃州、甘州,掠骡马牛羊数千,掳丁壮妇女五百余口,老幼被杀者近三千人,尸横满野,清水为赤。同年,掠蔚州。毁村舍千余座。难民无数
十二年……
十三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