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
所提建制水师、剿抚并用、以利导引等策,臣亦觉可行,然大明若与夷国平等通商,有违大明『朝贡』祖制,这岂不是将藩邦蛮夷置于和大明相等的地位了么?
日本国王倨傲不恭,已多年不以大明藩属自居,大明岂可自降身份?须知一旦解禁,日本最近,彼此通商再难控制,而且倭人狡猾,亦可冒充他国商人。故此臣以为,日本国不称臣纳贡,大明万无解禁通商之理!」
杨守随打的好主意,这祖制便是正德再荒唐,总不好公开违反,难道他身为天子,敢自堕身份,把自己置于和倭人小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祭出这面大旗,群臣更是不敢对先帝遗制有所非议。
东洋倭人狂妄,自足利以下,已经很久不对大明称臣,则些结不解,这场廷议便可以就此而止。就算再有变数,那时韩文等人早已闻讯赶回京师,难道还想不出对策制止这场闹剧吗?
马文升等人闻言,亦觉心中一亮,方才只顾与刘宇、张彩斤斤计较,有这件利器,他们还能有什么借口?刘大夏立即沉声如雷,向正德道:「皇上,杨大人所言有理,解禁通商固有利处,然弊端亦难除。尤为重要者,此事关乎大明尊严,天子岂可为小利而置大义于不顾?」
马文升、杨芳等人连声附合,支持解禁的群臣不免声势一落,为之气馁。正德托着下巴正看得有趣,听了这话懒洋洋坐直了身子,笑嘻嘻地道:「哦?依诸位爱卿之言,通商解海最大之阻力乃在于有堕我大明尊严,若倭国不以臣属自居便不可通商开海,反之则大可商榷了?」
刘大夏重重一颔首,环睁二目道:「正是!」
第六卷 大道之行也声色犬马 第232章 兵贵神速
正德与杨凌早已计议周详、成竹在胸,此时的他就像一个资深的演员,就连一旦有人祭出解除海禁、放低身架与蛮夷通商,有违『朝贡』祖制,有辱大明天威这面大旗时自己说些什么,他都和杨凌、焦芳、严嵩等人事先推敲,准备好了台词。
杨凌倒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料定他们一定会借用这个理由阻挠开海,但是见多了现代政客的手段,用些小心机诱导他们却是不难。
追随在刘大夏身后,唾沫横飞、大声咆哮反对解除海禁,表现极其耿忠的官员中,有四人是家庭涉及海运走私,不得不彻底投向杨凌一方的大臣。
其他人以各种理由反对开海时,他们就不断提及『朝贡』、『勘合』问题,而焦芳、刘宇等人也十分配合,对别的理由即刻予以驳斥,唯独对这个理由避而不谈,一副触及祖制底气不足的模样。
这样巧妙的提示,善于捕捉对手软肋的政客怎么可能注意不到?尤其在对方突然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己方威望卓著人物大多离京在外,根本组织不起有力的反击情形下,突然发现在这么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哪由得他们不欢天喜地把它当成最后的倚靠?
刘大夏一声「正是」铿锵落地,正德不由大喜:「这老家伙,头一次说话这么顺耳,这下总算轮到朕出马了。」
正德满面春风地站起身来,朗声说道:「诸位爱卿所议,虽然各有所执,然皆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着想,朕心甚慰。
其实大海与陆路有何不同?陆地上产牛羊庄稼,通达异域番邦。海路上产鱼虾鳌蟹,亦通达于东洋西夷。不同者不过是海上以船行,陆上以车行罢了,诸位爱卿说对不对啊?」
李东阳等谨声道:「皇上说得是!」
刘大夏等人听正德话中语气明显倾向于同意开海,是故只是默默肃立,只待正德表明意见,立即祭出祖制、国威不可侮的法宝来。
正德又道:「昔年海禁,固有禁海之因,我朝禁海乃是想以坚壁清海使倭寇无法生存。如今百年下来,倭寇仍横行于海上,可见此法恰如大鲧治水,用意虽好然实不可行。禁海使民困税瘠,亦使渴慕我天朝上国的番邦小民望海兴叹。
再者,大明海域乃大明之江山,昔日禁海只是困灭倭寇的一时之计,并非就此把大好河山弃之不顾试问鞑靼扰大同,我们就可以把大同弃掉,从此不闻不问么?」
正德皇帝剑眉一挑,杀气腾腾地厉喝道:「小小倭寇,又有什么本事迫得我堂堂大明畏之如虎,将无边海域尽付做海盗家宅,将万里海疆竖作长城,从此自闭于岸上?」
这一声问在金殿上霍然炸开,在群臣中荡起层层涟漪。偌大的金殿,一时肃然无声。
正德缓了口气道:「所以,漠北之鞑寇早晚要被我大明铁骑所驱逐,东海之倭亦非能阻我天朝门户之强敌。海,是一定要开的!禁,是一定要解的!」
「不过……」他见到刘大夏、马文升越众而出,立即语气一转道:「刘爱卿所言也有道理,大明不可因倭寇横行而怯于开海以堕大明之威。亦不可因图谋小利而贪于开海以污大明之名,若东洋倭国不以臣礼觐见天威,海禁断不可开!」
刘大夏越出群臣行列大步向前,刚刚踏出两步,陡听皇帝此言出口,先是一呆,再是一喜,那已迈出的步子不好收回,只略一迟疑间,已就势拜了下去,口中高呼道:「皇上英明,老臣叹服!」
群臣下殿,刘大夏向马文升使个眼角,又紧赶两步,蹑上杨守随悄悄低语几句,午门外文官入轿、武官上马纷纷离去。刘大夏带着亲兵有意放缓了步子,后边马文升、杨守随等几人的轿子也跟了上来。
六部三司衙门其实相距不远,基本上都在一条街上,以方便皇帝的旨意传达。六部名次按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各部衙门的建筑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几位老臣越过自己的衙门不入,径直跟着刘大夏去了兵部衙门。
兵部掌握武职选授、处分、兵籍、军械、关禁和驿站等事项,自隋以下,唐宋元明清,大明的兵部相对来说还算是实权最大的,但是门前车马比起其他衙门,仍是冷落得多。
刘大夏到了门前,扳鞍下马静候片刻,马文升、杨守随、杨芳、王鏊等一班老臣赶到,刘大夏拱拱手,将这班老臣请进衙门。过了中堂,直来到后跨院自己平素批阅公文、歇息练武的院落。
院落不大,一色的青瓦粉壁,水磨青砖铺地,影壁上「福禄寿」的砖雕精致有序。院落虽小却也五脏俱全,正房、东西厢房、北厅各三间,屋顶低缓,简单古朴,房檐下后患架上刀枪棍戟擦拭得铠亮。
这几位都是多年的老友,有的还是同科进士。刘大夏也不与他们客套,只吩咐兵丁一声「上茶」,就掀开门帘子进了内间。马文升等人熟悉他的脾气,不觉相视一笑,自寻座位坐下。
马文升轻叹一声道:「今日好生凶险,焦芳等人分明是有备而来。唉!老夫前两日看到邸报,还只是付之一笑,实未想到这等大事,他们竟着一个小小户部主事,更未想到朝中竟有这许多官员参予。」
户部侍郎庄尹道:「杨凌巡江南,回来后曾向皇上谈及解禁通商之事,不过当时只是随口一说,就此再无下文,咱们竟没一个人注意。更想不到他年纪轻轻,竟有如此城府,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如今根基更加深厚时,才施了釜底抽薪之计,将韩大人等调出京城,这才突然发动。若非杨老大人情急智生,以朝贡祖制相压,因而打动皇上,他的奸计就要得逞这。」
杨守随面有得色,捻着胡须忙客套一番,詹士杨芳拈着茶盖一边轻轻拨着水上茶叶,一边冷幽幽地道:「我早说此人狼子野心,你们现在看到了?焦芳那老匹夫原本就是杨凌一党,在他面前以门下自居。一向唯他马首是瞻,这也不算稀奇,如今他的势力越发大了,李东阳趋炎附势,杨廷和装聋作哑,朝中一班只计较个人前程的墙头草更是随声附和。」
「昔年朝中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难道今日要旧事重演,让杨凌一班奸佞把持朝政么?」洪亮的声音一落,刘大夏一掀门帘走了出来。
他换去官袍,穿了一袭棉布青衫,银白的头发高高挽起,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脚下穿了双千层底的布靴。刘大夏走到桌面,端起杯来喝了口水。卧蚕似的眉毛一扬,目光炯然地道:「老夫冷眼旁观,杨凌此人行事,一向正邪难分、善恶难辨,直到今日图穷匕现,他才算是漏了马脚!」
「昔日郑和七下西洋,随行船队即达数万之众。帆张橹扬,俨然海上一国,内宦势力几乎完全把持朝政。阉人心殘肢缺,生性恶毒贪婪,幸好永乐皇帝英明神武,终其一朝,内宦虽势张而不敢为恶。
如今杨凌一党鼓吹解禁,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到那时把持市舶司的是何人?把持海运的是何人?把持水师的是何人?」
刘大夏神色凝重地道:「诸位大人请想一想,到那时军队、财富、律法皆掌握在杨凌和一班内宦手中。如果他丰在野心……那会怎么样?」
马文升等人听了心头不觉升起一阵寒意。
王鏊对杨凌观感不错,他的学生唐伯虎年节时自苏州寄来的书信中也曾对杨凌大加褒扬,王鏊还是很相信这个江南第一才子的识人之术的,所以迟疑说道:「刘大人,此人一向谦恭知礼,除了近日晋爵时大肆铺张一番,平素毫不奢侈嚣张,观其言行,似看不出如此野心吧?」
杨守随徐徐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看他今日手段,行事老辣,城府极深,岂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谄媚弄臣?」
杨芳也道:「杨凌执掌内厂,手中财源滚滚,以他如今的地位、财势,却始终住在皇上赐的一幢罪臣宅邸,堂堂侯爵,迄今连一幢别院都没有置办,他吃的可不止是朝廷俸禄,如此节俭岂不奇怪?」
「而且,此人正是少年慕艾的年龄,身为侯爵、上将军、督察百官的内厂厂督,府中却只有区区一妻两妾,那两妾还是皇上赐的,此外再无妾侍。一个手握天下财赋和兵马的少年权臣,不爱醇酒美人、不喜金珠宝货,那么他的志向在哪里?
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还是意在天下、窥伺神器?皇上年少荒唐,他不但不予劝阻,反而纵君嬉戏,我怎么看,他都像一个耿耿忠心的忠子!」
马文升皱皱眉道:「这些且无评论的必要,当务之急是解除海禁之事。很明显,杨凌、刘瑾一般人冠冕堂皇地要开海禁,志在借此牟取更大的权利,从而把持朝廷。今日虽然抬出祖制总算压下了他们的气焰,但是难保他们不会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是不是立刻传信给离京的各位大人,请他们立即回京共商对策?」
刘大夏颔首道:「我请诸位大人来,正是商议此事,请各位大人立即书信通知各位被调出京的大人火速回京。马大人在朝中声望卓著,身在吏部,亲手提拔携扶的官员极多,应立即联络属臣苦谏,务必要让皇上彻底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
「至于老夫……」刘大夏淡淡一笑,目光闪动着道:「老夫就盯着他杨凌,倒要看这毛头小子,能在老夫面前玩出什么花样!」
刘大夏对杨凌忌惮日深,唯恐杨凌野心勃勃,一旦手握重兵起了横扫天下的野心,那将造成无边杀戮。
他在兵部多年,军中有不少当年亲自带出的亲兵、裨将,如今都是一方的将军,皇上要调四镇总兵进京,交予杨凌统帅,刘尚书已打定主意,要安插几个人进去,到时弄出点不大不小的事来,做为兵部尚书,他就有资格、有借口率众将上书,请皇上收回军权。
这些打算,纵是多年的好友,也便相告,他自然要含糊过去。
王鏊也是反对解禁的。在他想来,解禁通商易滋生官员贪腐,从而不利吏治清明,易使富户大族追求异域奇巧之物,从而更生靡奢之风。而禁海拒商对大明却没有什么损失,天朝上国物阜人丰,何求于异域番邦?
只是他的态度却不及一众老友热烈,尤其见他们对一个毛头小子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心中颇不以为然,当下敷衍着与几位大人又议论了一番便起身告辞。
王鏊出了兵部上了自己的官轿,阖目沉思,总觉得几位尚书和以杨凌为首的内廷势力如此针锋相对,其实最大的畏惧还是担心宦官势力因此膨胀得不可控制。
在王鏊心中,对宦官也没有什么好感,可是想到若是双方以解海为武器,彼此争执起来,朝堂上难免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不由暗暗叹了口气。
他掀开轿帘,发现已到了礼部门前,不由心中一动,连忙踢了踢脚踏,说道:「停轿,停轿!」
王鏊想到今日王华尚书也是站在焦芳一边支持解禁的。王华的人品和才学他十分欣赏,王鏊始终想不通以李东阳、王华这样德高望重、品行兼优的朝中元老,会迫于形势,屈服于杨凌的压力。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