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范家娘子
与奶娘同到秦家的,还有李寂夫妇和李让。
秦勇不在家,朱氏虽对李静不言一声就偷偷跟着商船出海的大胆行为以及她回来之后不先回家拜见家长而是跟一群镖师去喝酒的行为极其不满,可是,李静现在在秦家,而且已经醉得不醒人事,在李寂夫妇面前,她自然要帮着李静说话。
让下人倒了茶,在秦家内院的偏厅,朱氏面带歉意的笑容开口道:“姑爷,姑娘,奴家知道自己没有立场说这种话,但是,静儿的事,孩子回来就好,还望两位在她醒来之后不要过多责罚于她。”
秦氏坐在那里只是哭,也不回话。李寂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嫂夫人说得哪里话,静儿这么多年一直蒙嫂夫人照顾,在座的,面对静儿,最有立场的就是嫂夫人了。要说没有立场,该是在下和拙荆,从来没有一天尽好父母的本分。即使把静儿接回了家,因为不知道如何跟她相处,就假装对她视而不见。连她心里存了那样的烦恼,都不知道。她要随船出海,到天竺探究身世的事,更是半点儿都没有查知。本来有机会追回她,却因为在下和拙荆的一时犹豫,让她小小年纪跟着商船出海,吃了那么多苦头。
即使现在,不瞒嫂夫人,在下和拙荆,面对静儿,心里都是惶然的不知该如何与她相处。”
听了李寂的话,饶是脾气和顺的朱氏,都动了气。她握紧手中的锦帕道:“姑爷,请恕奴家失礼。静儿虽然被刺密谛大师说了那样的话。可是,这么多年,奴家看着她长大。静儿确实有些地方跟一般的孩子不太相像,性格也比一般的孩子独一些,但是,说到底,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有着孩子的烦恼和任性。
奴家身为外人,因为静儿养在秦家,在她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时,尽管知道自己没有立场,但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尚且会逾矩教导她;但奴家毕竟是个外人,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加上外子一味宠溺静儿,才养成了她无所畏惧的顽劣性子。
这种时候,不是身为静儿父母的姑爷和姑娘出面教导她的时候吗?她今次敢不声不响偷偷跟着商船出海,没有遇险只是万幸;如果继续放任她,日后她会长成什么样?姑爷和姑娘担得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吗?”
听了朱氏的话,一味用手帕擦眼泪的秦氏怔在了那里,连李寂都羞愤的无言以对。
朱氏也意识到自己说过了,她喝下一口茶水,咬了咬下唇,皱着秀眉想开口补救些什么。
这时,坐在下首的李让起身开口道:“舅母请息怒。静确实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但是,他并不顽劣,也不是无所畏惧。
舅母这么多年照顾静,小侄和爹娘都很感激。但是,不是说舅母照顾了他,就有权力无端指责他。
出生就被赶出家门,在习惯了秦家的生活之后,又被无端接回李家,却又被整个李家无视的静的痛苦,小侄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心疼的都喘不过起来;
可是,这样的静,从来没有哭闹过,从来没有抱怨过,面对尊长,也从来没有做出过任何不敬的行为。
他是愚钝,不善学文,可是,静习武方面的天分,不是连舅舅都认可了吗?
静喜欢到瓦肆勾栏那样下九流的地方,但是,她只是去学琴,并没有染上任何恶习,这不正说明了静是一个知道自己做什么,且能够抵制诱惑的有分寸的人吗?
静离开宋州,其实也不是没有征兆的。静对边地的状况,了解的很多,在她留书出走之前,他曾经跟小侄说过想要到江南定居,说宋州可能会遭遇战乱。
虽然静的说法她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是,在静走后,小侄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查到了静口中的‘女真族’,他们存在于辽国东北部。现在分散的居住着,要向辽国进献,经常被辽国所欺。是一个很弱小的部族。
但是,在几十年前,辽国曾经攻破了开封,也就是如今的东京汴梁,灭了后晋。父亲幼时我李家还居住在江南自成一国,如今,江南却是大宋国土。
如今大宋虽繁华,可是,《檀州盟约》却是在宋战胜辽的状况下订立的宋向辽纳贡的屈辱盟约。
小侄觉得,静的担忧,不见得就是杞人忧天;她給爹娘的信中虽写了是要探查‘佛祖本生’的秘密,但以小侄对静的了解,她或许是想到海外找一方没有战争的乐土。
静的想法或许天真,但是,绝对不是无所畏惧的顽劣,所以,小侄恳请舅母,不要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无端责备他。”
李让说完,折扇横放在胸前,对着朱氏躬身施礼。
半晌,朱氏才开口道:“奴……奴家一届妇人,不懂之谦所讲的战乱纷争。静儿的事,毕竟是你李家的事,姑爷和姑娘都不管束她,连一向懂事的之谦也说这种话的话,奴家自然也没有了插言的余地。
待静儿醒来之后,请你们带她回府吧。”
此时在房间胃部灼痛,吐得天昏地暗的李静并不知道,因为李让的话语,她躲过了一场责罚;当然,她更加想象不到,仅仅凭她囫囵说了句‘女真人’,李让竟上了心,费了大半年的时间调查。
如果不是她那个“佛祖本生”的身份,让李寂和秦氏对她放任和疏离了的话,妄言妄行的苦楚,这个时候,李静本该尝到了。
之后,李静回了李家,甚至没有来得及向朱氏辞行。或者说,朱氏称病不想开门见她。
李静把礼物放在了朱氏的房门外,又给秦芳送了纪念品(三佛齐的土著用椰子壳雕得神像),就跟奶娘一起,坐进马车回了李家。
李寂夫妇和李让,在前一天晚上,看过李静一眼之后,就回去了。
用李让自己的话说,不想让李静因为生疏见面而别扭的不想回去。
李静拜见了李寂夫妇,以为多少会受到些责罚,可是,迎接她的,是李寂温和的笑容和秦氏无言的泪水。松了一口气之余,李静心中也略微有些失望。
一般的家庭,孩子留书出走,回来之后,看到孩子毫发无伤,松了一口气之余,父母是会大怒的吧?
李静想到的,正是朱氏的想法。可是,那样的朱氏,被李让有礼有据的顶撞了回去,再没有人会那样对待李静了。
虽然并没有责备李静,但是,当晚,李寂还是把李静叫到了书房,跟她谈了半宿,最后,李静答应了李寂跟李让一起在李家西席好好上课。大概,就是变相的禁足令。
由于李寂温和的态度,和李静长长的反应弧,本来一盏茶不到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花了两个多时辰,李静对李寂讲完了她的一路经历,李寂又跟李静谈了许多看似单纯的学术讨论的道理之后,两人才最终达成了共识。
这个共识,还是建立在李静已经对海外行商死心,暂时要避开生气的秦勇,以及,想要休息一段时间整理思绪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这个禁足令,并不是强制的,而且,期限不过是在李静的休整期内。
“高山流水”
年前的三个月,李静真的安静了下来。除了每隔十天去秦家探问一下秦勇的消息之外,她几乎时刻待在家里。
李静这样安稳,一方面是因为经过了一年多的海上航行,骤然回到陆上,她还没有适应过来;另一方面,连海外谋生这条浪漫的路她都放弃了,年龄渐长,对于以后的生路,她更加的迷茫了,不能入李家家谱,没有继承权,不想二十岁之后随便被嫁出去的她,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如何谋生的年龄了。对于这一点,从来没有工作过的她,其实没有任何想要做的工作,为此,她苦恼了;还有一方面,李让比以往,更加无时无刻黏着她,除了洗澡和上厕所的时间,都对她寸步不离。简直到了连体婴儿的那种程度。
一年多的分别,李静对本就不亲近的李让,更加生疏了;她以为李让长了一岁,那种兄弟之情的执着该放松了才是,可是,李静显然完全低估了李让心中对“兄友弟恭”的执着。一年多未见,李静已经高出李让两寸半,且皮肤黝黑。即便有着额间的莲花形胎记也变得晒成了深红色;经过一年的诗书浸淫,摆脱了汤药的李让,那份飘然的君子之姿更加明显了三分。
比起之前,现在任何人看来,李静跟李让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了。
可是,李让还是坚持着两个人的相似性,坚持着两个人的亲近,说他经常梦到她。为了取信李静,李让举例说他曾经梦到过李静在大金寺遇到达摩和尚的那一幕。达贡与宋州之间的经度差大约是25°,也就是1小时40分左右,不到一个时辰,而且是宋州比达贡时间上要早。就算因为纬度的差异,冬天宋州天亮晚一些,可是,同在北半球,总不见得发生达贡是上午,宋州却是晚上的状况。
所以,李静觉得,李让所说的那个梦,肯定是他根据从秦家人或者李家人那里收到的秦勇的家信中得到的她的消息编出来的;可是,李静忘了,她没有告知秦勇她见达摩的事,而且,她虽没有午睡的习惯,可是,李让却是有的。
尽管李静不相信李让,可是,她还是没有办法抵御李让缠人的功力。还有,李让那种隐忍着眼泪的表情,总让她觉得自己是虐待纯洁儿童的无良大妈,于是,李静连对李让发火都很少。自然,也就助长了李让对她的更加亲近。
即使亲近李静,李让也有着自己的坚持,每天上午两个时辰,下午一个时辰的西席时间,他绝对不会懈怠;李让学到这种程度,李静已经到了完全听不懂的程度,除了夫子口中偶尔说出的一两句名言她略微熟悉,却也因为夫子习惯称古人的字号甚至谥号而让她完全不知所云。尽管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单从气质与接人待物的态度上,李静看得出李家的西席刘孺子先生是一个真的有学问而且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
他之所以没有出仕,以来是因为青年壮年时天下纷乱,而他自幼父母双亡,有祖母要奉养,就没有趟乱世的浑水。而是在坊间开了私塾养家糊口。
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本已经因为体力不支关了私塾打算用手中的积蓄和乡下的一点薄产颐养天年了,却在七年前被李寂三顾茅庐请来做了李让的西席夫子。
()免费TXT小说下载
刘夫子之所以答应李寂,并不是因为他那个有名无实的河南郡王的爵位,而是因了他的诚心以及李让的天赋,加上李让病弱,并不需要天天授课,他精力也能承受得住。
可是,这几年,随着李让的身体逐渐见好,刘夫子也愈发的老当益壮了,从以前的隔天授课,到后来的每天都要授课,到李让停药之后的全天授课,刘夫子也因此搬进了李家。
来年就要过七十大寿的刘夫子,给人的感觉,反而像五十多的人。刘夫子头发黑白参半,黑的比白的还多一些;主要的是,精神头儿很好,尤其是那双眼睛,虽然并不锐利,但却发出矍铄深沉的光晕。
要是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学识渊博、淡泊名利的长者给李静授课的话,她的学业,大概也就不致荒废了;可是,十三岁的李静,能向刘夫子的讨教的,也就是弹琴的技艺和填词的手法了。
生于北方的刘夫子,意外的喜欢南方的宫廷词作,好多次激动的拉着李静赞美她太爷爷的词作之美,李静私下里觉得,或许想要他太爷爷手书的词作,才是刘夫子担任李家西席最主要的原因。
要是一个年轻人或者一个中年人这样跟李静大谈那些被她视为靡靡之音的宫廷词作,她一定会对对方心生厌恶的;可是,刘夫子对李静赞美宫廷词的美好,李静却真的感觉到了刘夫子在追求艺术之美,而没有办法把他看成一个下流的变态。
年龄,更主要的,大概是刘夫子的那种炽热痴迷却又理直气壮的态度,他没有试图掩饰他喜欢那些词,没有试图掩饰他对词作中描述的官能之美的赞叹,这种态度,让李静不能武断的对他下判断。
刘夫子面对宫廷词的态度,让李静想到了谷崎润一郎,七十多岁的他,还能写出那样富有官能色彩的小说,把一个老人的心态刻画的那般炙热。那样的心态,虽让李静觉得难以理解,却并不让她厌倦,看不进去川端康成的李静,对谷崎润一郎和三岛由纪夫却都很喜欢。
当然,刘夫子毕竟没有到谷崎润一郎的人物的那种程度,毕竟,大宋以儒家立国,在性文化上,比日本还是保守很多的;而且,刘夫子也不是一个过于执着的人,他的身上,除了儒家的影响,还有老庄和佛家的影响,甚至,也有法家和纵横家的影响。
刘夫子,大概就是那种最能体现儒家容纳百川的文化精神的那种人,而且,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他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混沌的大家。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接触,李?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