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于康熙末年2
ァ?br />
真是乐不得的顺水人情,曹自是无话说。
曹寅进京为礼部左侍郎是朝廷邸报明发天下的,唐执玉也晓得,也知道他家里正预备喜事,忙得很。因此,衙门这边,他便力所能及多做事,尽量让曹每天能早些完了差事落衙。曹看在眼中,心里也甚是感激。虽说没有说什么,但是他却是将这些人情记在心中。
二房那边,倒是太平。
幸好曹颂转了外班侍卫,这次并不需要随扈,平素里就在畅春园那边值守。
曹项要往国子监读书,府里只剩下曹硕。他要过了年才往八旗学堂去。如今也算得闲。因此,他便跟着管家预备他同曹颂的亲事,也算是晓得了不少生计上的事儿。
稻谷每石是八百文,粟米六百四十文,如今钱贵,八百制钱就是合银一两。
衣料这边,除了元缎、潞绸贵些,要三、四两银子一匹。其他的绢、绫、绸都是一两银子到二两银子之间。
既是操办兄弟两个的亲事,这需要采购的各项物什多了去了,银子花得同流水似的。
曹硕早年在学堂,也曾学过术数,对于些粗浅地账目也能懂得些。
他觉得这样下去,有入不敷出之忧。虽说家里有两个庄子,每年能有些进项,但是这个操办亲事。要是太靡费地话,那往后日子就要紧巴巴。
毕竟家里还有四个弟妹,往后也需要有用钱的地方。
早年,老太君咽气时。他已经七岁,也恍惚有些印象,晓得祖母曾留给婚嫁银子。不过。当时还没有路姨娘,母亲也没有怀四妹妹,这个他是记得的。
他寻思了好几个节俭的法子,想要同母亲说说,省得往后家里生活艰难。
兆佳氏见了次子,不待他开口,便是开始唠叨上了。虽说晓得这个儿子脑子有些笨,但是不是有句话。叫“笨鸟先飞”么?
原来兆佳氏鲜少过问儿子们的功课。如今却受了刺激一般,见了曹硕。便要问上一遭。就算她自己个儿大字不识,但是也要听曹硕回到念到哪本书的第几卷了。
曹硕被问得浑身冒冷汗,手足冰冷,哪里还有心思去跟母亲说如何节流?
不怪兆佳氏难受,之前操心两个儿子的亲事,别的还没太在意。等亲事敲定,亲戚朋友往来每每提起地都是庶子曹项后,她的心里就很是不对味儿。
要不是曹硕临时身子不适,曹项哪里去弄这好名声去?
能得到考官大人的赏识,做太学生,这不都是占了哥哥的光?
要是哥俩儿都进国子监还好说,却偏偏只举荐一个,这般分出低矮高下来,不是挑唆兄弟不和么?
每每想到此处,兆佳氏在心里便将那多事的考官念叨了好几遭。唯一算是好的是,学堂里管饭不说,每月还贴补一两银钱。
曹颂身上有了爵,如今又当差,有了俸禄这不必说。曹硕今年十六,也算成丁了,在八旗佐领那边报备,每月有二两银子。
虽说不是见天的山珍海味,但是她那边也够嚼用,不再为银钱发愁……
天气渐渐冷了,渐渐地起了西北风,街头的树叶被刮地差不多都落了,显出几分萧瑟。
已经下了好几场雪,初瑜已经使人寻了大毛衣服出来,给曹换上。曹见天气越发严寒,心里算着父母到京的时日,也有些放心不下。
天气这样冷,运河已经结冰,中途要换马车行进、毕竟北上那几口,老的老,小的小,要是不惯冬寒,再折腾出病来。
早在使曹方南下时,曹就特意嘱咐过,将要进京时,提前三两天使人快马往京里送信。这样,曹也能出京去迎接。
十月十八日打江宁启程,这至今也一个来月了,曹怎么能不心急如焚?真真是殷殷切切地期待,想着家人团圆那一天。
江南曹家,已经成为往事。
不止曹心急,就是曹家在京地亲朋故旧,也都算着曹寅夫妇进京的日子。
曹家父子二人,同朝为官不说,还都是堂官,这也算是显赫。不管是远的,还是近地,对曹家都比原来热络三分。
曹不过是荫父祖的荣光,受到皇帝恩宠的年轻人;曹寅却是不同,那是实打实的帝王心腹、御前老臣。
父子之间,分量不可同日而语。
曹进京七、八年,渐渐跃居高位,是见惯别人的奉承的。虽说自己个儿晓得只是占了身份的便宜,面上也份外谦逊,但是骨子里多少有些傲气。
有的时候,对于权贵往来。朝廷倾轧。他只冷眼旁观,当笑话看。
如今,父亲将要进京,见了别人地热络,他才晓得自己安逸日子过地,有些肤浅了。虽说他年纪轻轻,位居从三品,也算高位。但在那些权贵眼中,也算不得什么。
不说别地,就说侍卫处那边,二十多岁为二等侍卫甚至是一等侍卫地,也大有人在,品级并不比曹眼下差多少。
曹并不太在乎这个名利上的东西,所以对于别人高看曹寅,也没什么不平的。
对于突然出现的那些个世伯、世叔们。不管在朝廷中的品级高低,曹便也都恭敬,待之以礼,不失分寸。
那些老爷子原以为曹年纪轻轻。就娶了皇家郡主,又身居高位,是少年狂妄之人。没想到他会如此谦卑。
这诧异过后,这些老人家不得不心里感叹一句:“东亭有子如此,曹家后继有人矣!”
不过是人情往来罢了,曹除了感慨父亲人脉广、熟人多之外,心里也有些奇怪。
要知道,早年曹寅在京城时,也曾带着他往各家应酬,那个时候为何不少“世交”都不得见?
因这个疑惑。他还专门请教了庄先生。
庄先生道:“还能有什么缘故?昔日老大人在江南为官。就算是再显赫,又同京里的这些人家有什么瓜葛?这自古以来。只有外官拉拢京官的,哪里有京官拉拢外官的?加上京官清贫,应付京城这边地应酬已经是不容易,哪里还顾得上已经离京的昔日故交?老大人待人虽温煦,却是有傲骨之人,见对方断了往来,自是不会主动上门去应酬。一来二去,就断了交情也是有的。如今老大人进京,曹家这是要在京城生根了,你们父子又都显赫,那些人自然又从新往来。”
世之常情罢了,曹听了,一笑了之。
这个现交先用的人情,不过是面子上过得去罢了,还是等父亲来后再说。
转眼,到了十一月二十三。
当日的朝廷邸报上,曹看到一则消息,“裁山东东兖道缺,其所属州县事务、统归兖州、东昌、两府管理”。
之前关于“裁山东东兖道缺”的消息,曹便听说过,当时还以为既是地方行政区域变动,不得个两三年的,没想到朝廷这边动手却快。
曹在山东为官的日子,正经八百算起来,不过一年多,但是外任到底同京中不同。
如今回想起来,那边地日子过得却是真正省心,需要应付的官场倾轧也比京城少得多。
忙完案牍上的公文,曹起身伸了伸腰,掏出怀表来看了看,还不到未时。他嫌屋子里憋闷,挑了帘子出去,抬头看看天色。
许是阴天的缘故,外头看着倒是有些暗,看来这两天,要有大雪了。
曹不由地皱眉,要是下雪阻了行程,父母他们就要在路上耽搁了,这没几天就进腊月,怪遭罪地。
早知如此,实应该劝他们明年开春再进京。
唐执玉刚好抱了沓公文过来寻曹,见他面带忧色地仰头看天色,也站在旁边看了几眼,笑着说道:“大人不必担心,这种云薄,就算有雪,也是小雪,会早日见晴的。”
“如此大善。”曹点点头,道:“家父家母毕竟上了年岁,这一路北上,千里迢迢,心里实是有些放心不下。”
“这还没进腊月,多少还好些。怕是唐大人那边,要腊月才能回京了。”唐执玉道。
“是啊,这些年他也没出过外差,惯在京里养富贵的,这回回来,还不晓得要怎么叫苦。”曹笑着说道。
曹看到唐执玉手中地公文,正要招呼他进屋子,就见小满疾步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道:“大爷,小的父亲使人送信儿来了,老爷已经离京百里,明儿便能到通州!”
饶是曹平素沉稳,眼下也不禁露出欢喜模样,握着拳头,心中甚是激动。
“恭喜大人,父子团圆在即!”唐执玉在旁听了,也替曹欢喜。
喜是欢喜,曹瞅了瞅唐执玉手中的公文,也不愿因私废公。
他思量了一回,对小满吩咐道:“速速回府里,将这消息告诉给大奶奶。就说我先料理了衙门的公事,一会儿直接出城往通州去……”说到这里,顿了顿,道:“让大奶奶也预备吧,准备个暖和宽敞的马车,就说我带她同去。”
虽说没到腊月,但是天气已经不暖和了,所以曹原打算自己出迎的。但是想着初瑜念叨了好些日子,一直说要与他同往,曹便改了主意。
除了想在公公婆婆面前留个好印象外,初瑜心里也惦记着儿子天佑。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能早一天见到自己的儿子,就算坐车奔波几十里也不当什么。
唐执玉还想着是不是劝曹先回去,毕竟眼前没有要紧的公文,曹已经从伸手从他怀里将那些接过去,道:“一会儿就好,明天衙门里,却是要多劳烦唐大人了!”
虽说心急,但是曹也不敢马虎,毕竟是需要签字盖章地。
差不多用了小半个时辰,才处理妥当,曹已经是坐不住,同唐执玉打了招呼,先出了衙门。
刚出西单牌楼,就见自家地马车过来,曹的脸上笑意渐盛……
第一卷 世家子 第四百六十七章 团聚(中)
父慈子孝固然是人间乐事,但是这世上如意者能有几人?
即便是贵为君王,在年迈之际,也不过是个多疑老人罢了。
古长川地方,圣驾行在。
御帐中,看着笼中那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康熙的脸色黑得怕人,握住御座的手青筋蹦出。
帐子众人皆变了脸色,那奉命来敬献海东青来的太监冯遣朝原是跪着,不敢抬头仰视,半晌没听到动静,才用眼角瞟了一眼。
只一眼,冯遣朝唬得魂飞魄散,瘫倒在地。
怎会如此,明明是主子新得的两只海东青,欢实得不行的,特意遣自己送来的,为何会成了这个模样?
他是八阿哥身边的近侍,奉主子之命,专程到御前请安。
前几日是良妃娘娘的二周年祭,八阿哥往皇陵拜祭生母。拜祭完毕,原本应赶赴圣驾行在随扈的,但是因哀思过度引了旧疾。
八阿哥没有往行在来,而是在汤泉等候回京。因新得了两架海东青,想着孝敬皇父,便遣了太监一名、亲随一人带着海东青到御前请安。
御帐里,气氛阴沉,使得人喘不上气来。
十六阿哥站在十五阿哥身后,看着御座上的皇父,心里也是“扑通”、“扑通”的。什么也不用说,自己那位往日素有贤名的八哥怕是要这么完了。
自打入冬以来,皇父的身子便不大好,已经有了手抖之症。在接见群臣同百官时。皇父将左手藏于衣袖,因此要是不仔细地话,外人也发现不了。
如今,皇父心里最忌讳的就是“老”字、“死”字吧?
雄鹰已经老迈,他的儿子们却渐渐羽翼颇丰,怎能不使得他心生戒备?
不只十六阿哥胆颤心寒,连带着御帐里的几位内大臣也都觉得后背冒冷汗。
那冯遣算得上是八阿哥身边的得用内侍,也颇见过几分世面。虽说刚才唬得不行,可现下他心里也明白。主子这是叫人给暗算了。
不晓得是哪个,竟然这般歹毒的心计。
如今却没有功夫寻思这些,他看了那海东青一眼,刚想要为主子辩解两句,就听到上首传来一声冷笑
“哈,哈,哈!”康熙怒极而笑,指了指那堆萎在笼子里的海东青,道:“这是谓朕年近老迈、时日无多矣!他这是仗着自己曾为人保举,没人敢相争么?真是稀奇。天下间竟然有这样不孝不义之人!”
到最后,已经是咬牙切齿,怒气滔天。
内大臣鄂伦岱、阿灵阿两个都是“八爷党”的铁杆,一心盼着拥立之功。
虽说自康熙五十一年“二废太子”后,八阿哥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其势力仍是诸皇子阿哥中地翘楚。
如今,为了这两只海东青,父子之间要是有了嫌隙的话,那八阿哥往后的前景可不光明。
鄂伦岱乃佟国纲长子,如今袭了父祖的爵位。为一等公。他是康熙的亲表弟,性子又向来不拘小节。
仗着身份不同寻常,鄂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