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战学院
冰山也有融化的时候!
“只要不怪我下手重就好!”正在怀念邵冰身体的天刹听见对方的话后笑着说道,同时眼睛不时的向对方几个比较‘正点’的部位看去。
似乎也感觉到了对方的目光,邵冰红了俏脸,深深的鞠了一躬退到了许诸的后面。
场下的众人也似乎明白了什么,终于在平静了半刻后响起了雷霆般的响声,以前的不满和愤怒已经没有了,取而带之的是无比的崇拜和敬重,是比以前更加的崇拜!
在邵冰身边的几个副部长也纷纷的向身边的邵冰道喜,邵冰已经恢复的从前的冰冷,点头回礼!
“这还是太极吗?”一个靠在前面的同学高声的问道。听见了他的声音,周围的热也都静了下来,都认真的竖起自己的耳朵,仔细的听,希望能从中学点什么!
听见他的话后,天刹表示同意的点了点头!
众人的心理顿时涌出了一名传奇人物的名字——张三丰!武当掌门,太极的始祖,一代太极宗师!
张三丰,又名“张三峰”。相传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如清代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即言:“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有人认为,张三丰所传的内家拳主要是太极拳,故有太极拳起始于张三丰之说。如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即持此观点。他在该书的“张真人传”中写道:“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亹亹不倦。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方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接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益著”。
上面记述多富传奇色彩。而各类典籍所载历史上的张三丰(峰)却有几人,生活年代亦分别为宋、元、明而各自不同。其中最为有名的为明代道士张三丰。其名全一,宇“君宝”,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
《明史·张三丰传》中记载,张三丰丰姿魁伟,龟形鹤背,大圆目,须髯如戟。他一生遍游天下,潜心悟道,并勤修功夫,于内丹术造诣犹深。以其名传世的著作多种,如《无根树》《大道歌》《玄机直讲》等,多收于《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但有些为后人托伪作。因其阐述的内丹修持理论与太极拳练功理法相通,故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太极拳家吴志青在其所著《太极正宗》一书中认为“考各家太极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言:“张三丰的名字,现今一般与中国拳法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即是阐明这一历史状况。张三丰拳术的传世源流据《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为:“三峰之术,流传于陕西,而王宗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引教其乡人,由是流传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但关于张三丰其人其事的真实性,以及他与武术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武术界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由于很多的武侠小说中都带有他的名字,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是小说家编造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人,但是天刹知道,他们的想法的错误的!
在现代的社会中,只要是武林世家和习真武术之人,都知道张三丰确有其人!天刹也是从教自己武功的那几个老鬼口中知道的,只是张三丰已经离开人世,飞升仙界!
第一卷 妻妾成群 第四十三章 太极之五字决
“老大,你这样干比画,大家也不能学会什么,你看,你能不能先停下来,讲讲原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看出场下所有学院的心思,作为部长的许诸来到了天刹的身边小声的说道。
听见后,天刹点了点头,“你们想了解哪方面的?”天刹环绕四周对下面的同学说道。
“太极!”场下的所有人异口同声道。
“好!”听见大家的回答后天刹点头 ,“那么我就给他们讲一下太极!”看见场下所有认真听讲的人,天刹继续说下去!
“太极中你最重要的就是要记住它的要点——《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讲到这里,天刹看见下面有的同学举起手,所以停了下来!看样子有什么问题,天刹挥手指了指那位举手的同学!
哦!还是女的!
“你有什么问题吗?”
“前几项,心,身,我知道,但是气是什么呢?”女孩站了起来,看见全场的人都在看着她所以害羞的说道。
“恩,这位同学问的很好!在座的也可能有许多的同学不知道,那么我微 详细的给大家讲一下!
中国人对“气”的认识是很复杂的,不仅仅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气”是气体也。这里所谈到的“气”是专指人体内在的“气”。中医认为“气”的由来,是一个极为微妙和深奥的问题,也是现代人体科学发展到今天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医界有人认为,宇宙万物之生长、发展、运动、变化(生、长、化、收、藏),都是“气”的作用。
人之所以有生命的活动,也同样是由“气”的功能作用所为。“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宇宙之大气(天空之气),人体之生气(生命之气)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人体是个整体,人与天地也是个整体。
因为人的生气与天之大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医的先贤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由人的胚胎时期开始,气就有了萌芽,因为胎儿要靠母体进行内呼吸,以吸收营养而发育、成长,这就需要依赖母体的祖气(精气)。胎儿离开母体切断脐带后,靠自身的机能,由“哇”的一声哭,开始即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
“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能够自由散布的物质。“气”在人体中是流动的,周身上下、内外表里无处不到,因为它是生于先天,禀于后天,所以又有先天祖气(精气)、后天谷气(胃气)的名称。
人体的气,又称为“真气”,在《灵枢·剌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就说明了真气的本身是禀受于先天,得到天之大气,与水谷饮食之气并合而成,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真气即元气。气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气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钟(集中)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者即阳气;气在阴分者即阴气,气在表曰卫气;气在里曰营气;在脾曰充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
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因为来源是禀受于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原气”,但它要靠后天营养而不断滋生。在《难经·第三十六难》中说:“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命门”有生命门户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是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张景岳云:“命门为原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之火体现肾阳(元阳)的功能;“命门”之水体现肾阴(元阴)的物质。所以说“命门”是“水火之宅”,“命门”之火(肾之元阳)也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
肾主水而藏精,为人身元阴之处;命门主火而升发,为人身元阳之处。元阴是先天的真水,元阳是先天的真火。二者相互关系是阴阳互根、水火相济,只有阴阳水火互相作用,才能产生真元之气。真元之气不仅是人的生命力,又是人身生化的源泉。
以上所说的,具有各种名称的“气”,都是属于中医学说的理论。中医所指的这些“气”,是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能的原动力。显然,这种“气”不是我们所讨论“气沉丹田”的“气”。
在前面说过,“气在天者,受之于鼻而喉主之”。这是说,在天的大气从鼻入,通过喉进入肺与人体进行气体交换。这个“气”是实在的气体,并能进入人的体内。这种吐故纳新,吸氧呼碳的常识,任何人都知道。”
第一卷 妻妾成群 第四十四章 太极之气
“气也是所有武术的根本!
大家在一些武侠小说中常常可以听说什么绝世武功,如果想先练的话,首先要气沉丹田,有的练功家所谓的“气贯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亦称“气沉丹田”或“丹田注气法”等。即是:当吸气时自感有气下行至小腹。呼气时此“气”由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使之产生感觉,此即称“气贯丹田”。当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增大,可以直接压挤肝、脾、胃、肠等脏器,而产生下行之力。另外通过以意领气,日久自然意到气到而呈现气贯之感,与力感合而为一,便形成气贯丹田。
气贯丹田,可以行气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气贯丹田时,小腹确有吸气时凸出,呼气时回缩的动作。
还有不少练功家,把“气沉丹田”只解释为:“在练功时尽量加深呼吸、加长频率,把呼吸气向下引到丹田处”。
还有人把“意守丹田”当成“气沉丹田”。他们说,在练功时把精神、思想、意念集中在丹田处。由于长时间意领、意守就能意到气到,此即为“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是气功锻炼的方法之一。气功中的“导引术”就是在练功时把意念集中守于“玄窍”、中丹田膻中穴、下丹田小腹部等部位。进而把“意念”缘任、督脉循环运转成为“小周天”。功深后还能扩展到上、下肢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等八脉进行运转,成为“大周天”!太极拳只能把“意念”显示在应用的躯体的部位上。不能把“意念”用到丹田、脚下或其他的部位上去。太极拳与气功有很多共同、相似或接近之处,但绝不能就说成太极拳=气功。所以“气沉丹田”?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