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少帅





  这大理寺,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的时候叫廷尉,北齐开始叫大理寺,此后历代均循此名。秦、汉时以廷尉主刑狱,审核各地疑狱重案。
  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大魏朝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凡未经大理寺评允,诸司均不得具狱发遣。大理寺审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狱。再以后,只阅案卷,囚徒俱不到寺。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是以,大魏朝的审判机关合称“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刑部替代大理寺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三法司”之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特点。
  不过,由于都察院的左都御使和右都御使两个主官几乎一直被皇帝以寒门官员充任,以至于几大门阀只好把精力放在刑部和大理寺上来。大理寺因为对冤假错案有驳正平反之权,各世家都很是重视,很多犯了罪错的世家子弟即便被判处罪名,也经常通过大理寺减罪甚至免罪。前些年大理寺卿一职落到顾家手里,使得顾家很是利用此权施恩给了一下家有纨绔的名门,使得其在名门大家中口碑甚是不错。
  沈老相爷不禁觉得,若是拿不到江苏巡抚和通政使,似乎大理寺卿也是不错的。
  “那这大理寺卿又由谁来接任呢?”沈老相爷问道。
  原以为这下顾恒应当客气一番,说自己暂无人选,还请左相选贤;或者干脆就举荐龙佑,却不料顾恒竟然道:“太常寺卿顾怀,可以担任。”
  沈城一听,顿时心头大怒:好啊,好事全被你们顾家得去了,连个大理寺卿你也舍不得给,居然还推荐你那草包弟弟顾怀来做这个大理寺卿!当真以为傍上那二百五太子就了不起了?就能反了天了?那还只是个太子,还不是皇帝呢!既然你如此不把我沈家当一回事,那可就别怪我沈家铁了心的跟你们在这江苏巡抚一职上争他一争了!
  也难怪沈城火冒三丈,拿个太常寺卿就想换江苏巡抚?太常寺是什么东西?
  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简单的说,太常寺就是个管娱乐的活。
  要是放到云铮穿越来之前所在的世界,管娱乐那实在是个快活事。可是眼下这大魏朝可不是后世那样第三产业发达的社会,这年头管个娱乐,一没后世那么多油水,二没后世那么多美女,更别提权力小得可怜,哪个混到三品的官儿乐意去干这个?哪怕詹事府詹事这个负责太子和王爷教育工作的官儿,也比这太常寺强多了。人家好歹是经常跟太子和王爷们打交道的,要是碰上又会做人又会做官的詹事,多半就能走上未来皇帝的门路,那以后的好日子还能远得了吗?
  沈城心中虽怒,不过毕竟是干了几十年宰相的人,喜怒不形于色早就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他只是淡淡地道:“顾相的意思,老夫明白了。老夫仍然举荐龙佑为江苏巡抚,内阁如何决定,不如现在便表决吧。”
  沈城说着,根本不给顾恒说话的机会,眼皮一抬:“同意孟毅出任江苏巡抚的,请举手。”
  顾恒目光中怒色一闪而过,继而一副淡然无为的样子,轻轻地举起右手。
  然后,他马上变了脸色——只有杜凡一个人举手!
  四加三的格局,沈城自然不必说,肯定不会同意,而三个寒门大佬也是面无表情,根本没有举手的迹象。而秦霆则悠闲地喝着贡茶,就像没听到一样。顾恒心中顿时一凉。
  沈城脸上并无喜色,只是看着秦霆以及张彦玉、方谦然和余众乐三人,问道:“那么四位大人的意思是支持龙佑担任江苏巡抚了?”
  秦霆笑了笑:“不错,秦某赞成。”
  张彦玉和方谦然、余众乐互相看了一眼,方谦然出言道:“我等三人,谁也不支持。”
  其实他们三人是想举荐一个寒门官员出任江苏巡抚的,不过他们也知道,别看沈家和顾家现在斗得凶,其实只要自己三人表示要举荐一个寒门官员,则沈顾秦杜四家肯定一齐反对,然后四比三,取消。所以他们干脆不举荐,看这四家怎么处理。
  不料沈城果然是做老了丞相的人,似乎早就知道这三人定然弃权,根本就没有多做思考,便道:“若是各位阁老没有其他人选,那么内阁不妨拟上两张票,一张是老夫举荐龙佑的,一张是顾相举荐孟毅的,究竟谁将出任江苏巡抚,还是交由陛下乾纲独断吧!”
  卷二 坐看长空飘乱雪 第52章 绥靖之说
  长章6000多字,求鲜花贵宾_
  分割线
  长龙形胜,秦淮逶迤。'~超~速~首~发'江宁,似一颗明珠,在长龙脚下镶嵌;象一个巨人,有秦淮玉带腰缠。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说的就是江宁形胜。
  江苏巡抚府,便是座落于此。
  巡抚府内,如今并未住着巡抚。原先的巡抚徐岳,已经按律押解京师洛阳;而新的巡抚,朝廷却还未曾指派。如此一来,这堂堂江苏巡抚、东南第一要员,竟然开了缺。
  作为手持九节杖、黄金钺南下清查江苏吏治的钦差大臣,云岱的钦差行辕眼下便设在此处。按说云岱此来之前,江苏官场三大要员便已经一齐被锁拿至京,这江苏一省官员,早应该成了无头苍蝇,根本难以形成合力才对。然而云岱到此之后才发现,江苏官场糜烂的程度比他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因为破天荒的一次拿了一省三大要员,造成的震动委实有些过大。所以朝廷为了江苏稳定,对于三大员以下的涉案官员就宽大了许多。这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举措,毕竟抓贪官本身就是为了巩固民心,若是抓贪官反而抓得民心浮动,局势不稳,那岂不是不如不抓了?
  不过云岱到了江宁之后,经过近三个月的明察暗访,却实在觉得江宁局势有些触目惊心。地方豪强向江苏官员大举行贿,然后再官府的支持下将江苏境内的大部分良田集中在手,随后,这些地方豪强将地租拔高,使得许多佃户日子越发艰难,尤其是家中男丁不足的佃户,更加食不果腹。
  贪官的问题,虽然从古到今都没人能解决,但云岱并不十分担心这个,因为他的任务只是把眼下这一批官员清查一番,非是民怨极大的特大贪官,他也不会真的祭起黄金钺给砍了。毕竟这江苏官场,错综复杂,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杀得朝中某个大势力怨怒,那样的话,不仅云岱本人有麻烦,多半连带着整个云家都有麻烦,云沈联盟虽然强势,也还没到任谁都不放眼里的程度。再说,皇帝派云岱来,说不定就有让云岱得罪各大家族的心思在里头,云岱又岂能不知?
  他眼下真正关心的,却是这江苏的土地问题。地租极高,大部分百姓种不起第,而没地种就没饭吃,没饭吃就容易被青龙教那种邪教趁虚而入,到最后自然就变成了造反。云岱很清楚这个演化的过程,可惜任凭他如何去想,也想不出办法解决。地在那些地方豪强手里,不管人家的地市巧取而来还是豪夺而来,总之现在都是正经资产,地契什么的一应俱全,朝廷不可能强制收地。那么能不能让他们降低地租呢?显然也不可能,地是人家的,人家爱收多少租就收多少租,要是租太高,自然没人去种,可人家现在还是有人种地,所以他们大可以以此证明地租不高。于是,收不了人家的地,也不可能强迫他们降低地租,那么这事就成了死结,解不开了。
  云岱是户部侍郎,他太清楚经济的作用了,虽然他可能不知道经济这个词,但“民以食为天”他却是完全明白的,要是这江苏——或甚整个江南——的百姓大多吃不到饭了,那么朝廷也就不要指望人家还能如何忠心耿耿了。
  “眼下情况便是如此,这江南……是真的烂了。”云岱叹息着道。
  云岱的面前,坐着一个白衣少年,身形修长,体态魁梧,面容却俊美异常,不是别人,正是云铮。
  云铮前日在太湖察看金鳞山庄地形,却遇上青龙教的“哨兵”,对峙了许久,装足了模样之后才施施然离去。回到听水山庄之后,云铮越发觉得时间紧急,匆匆检查并指点了一下宁家兄弟的剑法之后,便带上云卫离朝江宁赶来。至于李墨,云铮倒是很想带着他一道前来,奈何这小子楞是看上青龙教了,说要继续暗中查访,以期得到更多关于他们的情报。云铮强留不得,只好放他离去。
  待云铮到了江宁,原本他是打算先去东方剑阁商量上次约定的事情的,不过转念一想,毕竟叔父在江宁公干,若是自己到此不先去拜见他,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便先来了这江苏巡抚府。
  他来的时候,云岱正在苦恼,因为江南糜烂至此,已经超过了云岱的预计,所以他眼下对于是不是要故作不知青龙教的事情而行观望之策有了疑问,原本他也和云岚一样,觉得如果江南糜烂,青龙教起事,那么对于云家的处境会有帮助,所以并不打算对青龙教作何动作。可是眼下江南情况如此糟糕,以至于让云岱觉得万一青龙教在现在这种时候起事,只怕朝廷还真有些难以应对。在他看来,朝廷在江南的民心已经是十成丢了六七成了,打起来怕是困难。
  云铮这段时间以来进步很快,云岱也有些意外,琢磨着是不是人间果然是有天才存在的,说不定自家侄儿天生就是那种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呢?所以他一见到云铮,便将眼下江苏的情况给云铮说了一说,看他是何看法。
  云铮一听就明白了。他虽然年轻,在官场上比云岱嫩了不知道多少,可是这些制度问题,他这个学法律的现代人,那可是标准的“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这是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引发的问题。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如果没有意外,将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这其中包含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国有土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历代封建政府和皇帝都直接掌握着一部分土地,各朝各代的皇庄、王田、军屯、民屯等都是国有土地,尤其以北魏、曹魏、隋唐为最盛。国家占有大量的土地,一方面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也就掌握了社会的经济命脉。
  农民土地所有制,即个体农民的土地。个体农民拥有的土地虽然不多,但人数最多,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兵役和徭役,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能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主要基础,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凡是明君圣主都非常懂得爱民、养民,以民为本。
  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土地。地主,是封建社会的富人阶级,出租土地,剥削贫苦农民,是人人向往的社会角色。他们有钱有势,很容易挤进国家官员队伍中去,借助国家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地主阶级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有文化,有能力,是国家官员的候选人阶级。不管是论经济优势,还是论文化,地主阶级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特权阶级,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