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装着一口泉 作者:我要的是葫芦(起点13-05-19完结)
至于猴子,说啥也不敢让它上去,这家伙吃起红薯比谁都猛。让它当看守,绝对会监守自盗。
院里忙乎完,两位老爷子继续下象棋,刘军浩则趁着天气好带上赤兔、小皮去野外转悠一圈。当然悟空必须领出去,否则它等会肯定要上楼和豆豆争斗。
猴子其实挺愿意跟主人一起出去的,尤其是能够骑马。
冬日的阳光特别温柔,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举目四望,大片大片的麦田正散发着逼人的绿意。一阵微风吹来,麦田顿时翻出数道波浪,让人觉得心胸也随之舒畅起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虽然是冬日的风,但是却也让人不觉寒冷,反倒是带来了山村冬日特有的味道。丰收的希望在地里酝酿,上月的那场大雪,估计将地里的害虫冻死了不少。
瑞雪兆丰年,明年的小麦一定有个好收成。
刚上河堤,却看到远处的河滩上有几个人影在晃动。仔细瞧瞧,好像都是自己村的人。
那里有啥好东西?刘军浩好奇心泛滥,骑上赤兔赶过去。
还没等靠近,那群人也发现了他,刘老三扯着嗓子大喊:“小浩,赶紧过来看看,我们挖到了宝贝。”
“啥宝贝?”说话之间赤兔已经赶到地点。刘军浩自然不相信他的鬼话,刘家沟这片地以前就是穷乡僻壤,哪里会有什么宝贝。
“不信,你过来看看。”刘老三说着让开一点缝隙,只见河滩上被挖了一个大坑,旁边还有一块木盆大小的厚青石板,石板上边写着几个模糊不起的字迹,看着应该是繁体字。
“认得这是啥字不?”老牛头也凑过来问道。
这地方是他最早发现的,晌午没事,老牛头早早的赶着自家那七八只羊到河滩上放,结果没一会儿惊起了一只兔子。
他抱着捡便宜的心思,拎着羊鞭追赶,未曾想兔子没抓到,反而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脚。老牛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扭头看看将自己绊倒的东西。这一看就愣住了,竟然是一块马武砖。
马武可能没有人熟悉,但是提到汉光武帝刘秀大家就清楚了。大青山有个传闻是当年刘秀没当皇帝之前就是在这片儿山中被王莽撵的团团转,接着出来两个人保驾,其中一人便是马武,另一人则是陈鹏。
据说这马武一脸大麻子,遇到刘秀之前是一个做砖瓦的。他做出来的砖和自己的脸一样,坑坑洼洼。
这传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眼前的砖头特征却很明显,侧面是带有重叠菱形凸起格纹的图案,能够让人一眼认出来。
老牛头在刘家沟生活了大半辈子,自然对这里相当熟悉。这片河滩离渡口有二里地,怎么会有马武砖呢?
地下肯定有东西,老爷子起了心思,想看看沙土里埋得到底是什么。
没有合适的掘地家伙,他就随意找了根木棍在沙土里边掘,很快挖出两块马武砖,接着又掘到一块青石板。
这石板有一二百斤重,他一个人的力气自然不行,就跑到村里喊了几个闲人。
原本过来游玩的人听了这事儿之后,也纷纷跟过来凑热闹。
刘军浩到来的时候,他们刚刚把石板挖出来,正准备往外抬呢。“小浩,你学问高,能看出来这是啥字儿不?”二麻子又开口问道。
“我看看”刘军浩伸手把上边的沙土擦干净,然后仔细辨认。
大概年代久远的原因,石板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他看了半天才认出第一个繁体字,刘字。看样子和刘家沟有关……认出第一个字,剩下的就好辨认了。
“刘二娃开井,后人饮水……”下边还有两个字被完全磨掉,他推测应该是“思源”。
“听这名字是咱们刘家的先人挖的井呀,这东西不会是个井盖吧?刘二娃是谁的名字,不会是外边来的吧?我上次好像听老五叔说过,咱们本家以前都是按辈分字牌来的,严格着呢。只有外来户才不按字牌起……”刘老三为了卖弄学问,抢先把自己的判断说出。
他的话没说完,就挨了老牛头的训斥:“不准胡说八道。”
“我说错啥了?”刘老三疑惑的问道。不单单他,年轻一辈的人也莫名其妙。
“你忘记自己的先人是谁了?”老牛头黑着脸说道。
“不就是……刘二娃,你是说……?”他刚说了半句,突然好像噎住一般。
刘军浩也一愣神,这井……不会是刘家第一代祖上挖的吧!
刘家沟祖上的历史虽说没有文字记载,可是却也是代代口中相传。当初刘二娃从山西迁过来的时候是兄弟三人,分别是大娃、二娃、三娃。
不过这三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并没有在同一个地方定居,而是沿河选了三个不同的地方。早些年刘军浩听老人们说过,山外边还有刘家沟的本家呢,说的就是另外两支姓刘的。
那……这青石板也算是文物?这可是明朝的呀!不过再看看好像没啥考古价值,就是一块磨得光秃秃的青石板,上边刻的那几个字也歪歪扭扭的。
不过这井里边会不会有文物,如果真挖出来一定值不少钱。
不止他一个人这么想,连二麻子也兴奋地叫道:“这井里肯定有老东西,咱们可发大财了,听说刘二娃好像当时还跑运输发了财。赶紧挖……等挖到好东西人人都有份。”
他越说越兴奋,没有发现老牛头的脸越来越黑了。还是刘老三看事儿不对,赶忙在后边拽了一把。
“你是不是想卖先人的东西……把祖宗的东西都卖了?”老牛头气了一头火。
“咳咳……我也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二麻子一想可不是,不管这井里有什么,那都是正儿八经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是真卖了的话,回村里肯定被人指脊梁沟子。
“那……这井咱们还挖不?”刘启华的声音弱弱的问道,他现在也没了挖宝的心思。
“先这样,小浩,你赶紧回村通知广聚过来看看。还有老一辈的人也叫过来,等大家商量出章程再说……”
这事儿在别人眼中是小题大做,可是放在老年人眼中,那绝对是天大的事儿。
第二百二十一章 低调生活
刘军浩不敢耽搁,立刻骑马赶回村里,他几乎是挨家挨户的通知。
刘家沟没有杂姓,这事儿可以村人的事儿。当然他在村里通知完,也顺便给赵教授说了一声。让两个老爷子跟上去看看。
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大,听说河边挖到先人的东西后,村里所有的闲人都赶了过去,平时开会都没有这么齐过。
等刘军浩再凑过去的时候,根本挤不到跟前了,只能远远地骑在马背上瞧,隐约可以听到刘五爷在那里开讲:“以前听老一辈人说咱们村最早就是建在河滩上的,后来大河经常发水,村子一连淹了好几次才改到现在的地方。据说这附近还有一个大石碑,上边写的是咱们刘家沟老祖宗刘二娃的事儿,一起还有族谱呢,那上边记载的也有,可惜六几年的时候破四旧给烧了……”
还真有族谱呀,刘军浩也听的一愣一愣,话说他一直以为刘家沟那些辈分什么的只是用口述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呢。可惜早烧了,现在没有机会再看到。
说实话,年轻一辈中没多少人想听刘五爷讲古,刘二娃虽说是先人,但也隔了二十多代,那点感情早淡了。
大部分人都想着赶紧挖开石板瞧瞧,井里边到底有什么好东西。
老人们挨个确认后,大家一致同意挖开水井看看。当然这次比刚才隆重多了,开挖之前先烧黄纸祭祖。
刘家沟所有的在场的男人按照辈分大小,排成几路横队,然后由辈分最高的人带领下磕头。
“整的跟真的似地,纯粹是迷信。小浩,你说是不是?”旁边的刘军良低声凑过来说道。
刘军浩还没搭话,前面刘军良的老子刘老三已经一个脆生生的栗子打在他脑袋上了:“你小子,不准胡说入道……”
这家伙立马老实起来,低眉顺眼的跟在后边磕头。
其实刘军良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都觉得这祖先的事儿隔得太远,扳着指头算算,有大几百年。
再说了祖上的坟早已经被洪水冲的找不到了,现在对着一块大石板嗑什么头,石头又不是先人。不过有刘军良的例子在先,这会儿也没有人敢说提出异议。
磕完头,又挨个上香,不一会儿,那香炉碗里插得满满的。
等所有程序走完,刘广聚才叫上几个年短的小伙子动手抬大石板,这次刘军浩也上前帮忙。
大石板掀开后,人们都觉得失望,古井早已经倒塌,井口除了一大堆青砖污泥外,实在看不出别的东西。
想想也是,那井废弃了几百年的时间,也算是沧海桑田,能保持这样算是很不错了。老人们再次上前查看后,他们继续开挖。一块块厚重的马残砖被搬了出来,井下的空间渐渐的扩大。不过随着空间的延伸,人们的失望也越来越大,先祖并没有在井里给后人留下什么好东西。
“你们看这是个啥?”这时,刘启华突然发现泥土中一个青色的东西。
听他这么一叫,大家来了精神,都凑到大坑边沿观看。
等这东西出土,又没了兴致。只不过是半块锈的看不出样子的烂铜片而已,在老人们手中传阅了一遍,就被扔到地上。
“我看看……”王老爷子是个懂行的人,他凑到跟前瞧了几眼说道:“这应该是古代的荷叶边铜镜。以前人们用这种镜子梳头的。”
听说是铜镜,几个老人赶忙又把它摆在桌子上供起来……这很有可能是祖上用过的。
接着挖出不少打碎的坛坛罐罐。王老爷子的推测是打井水的东西。不过这些烂坛罐做工非常粗糙丁,和树林旁废窑里的没什么区别,也没有啥收藏价值。
忙乎半天,除了那半片铜镜。啥有价值的东西也没挖出来。众人不甘心,又四处搜寻了一遍,结果并没有发现刘五爷说的石碑。
不过这事儿算是没完,几个老人开始张罗着要个修祠堂。
修祠堂的事儿不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的来。
张倩放学刚回家听说了这事儿,一个劲儿的抱怨当时没在现场,说有时间一定要过去看看,最好拍几张照片。
“有啥好看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挖出来,就挖了半片铜镜,还锈得不像样子。” 刘军浩打消了她这个念头。
其实关于刘家先祖的事儿也就是热闹几天而已,过后除了老一辈的人很少再有人提起。
日子还是照常过,张倩趁着有空闲,特意跑到刘五奶家里学晒地瓜干。她准备的很齐全,特意带上本子记录步骤。
将所有的步骤弄清楚,她开始兴致勃勃的在自家实验。张倩忙上忙下,刘军浩自然不会闲着,他早早的捡了不少个较小的甜红薯洗净下锅。按老婆的说法。只有嫩红薯才能熬出糖稀,这样做出的地瓜干好吃。
刘军浩自然不相信,这和她那小侄子闹出的笑话一样。
上次小泽宇过来的时候,刘军浩给当时给他递了一个大红薯,哪知道这家伙却不满意,非要拿个小的。大块头的给了建辉。
原本以为是懂得孔融让梨呢。谁知道小家伙来了一句:“大的老了,不好吃。”当时差点没让一众人笑喷。
不过小红薯也有好处,很容易煮熟。刘军浩这边约莫着火候,张倩则看着时间。
一锅红薯蒸下来费了一个多小时。锅里的水都快熬干了。
原想着张倩是生手,这红薯肯定熬不出糖稀。没想到效果很好,那红薯皮儿薄的有点透明,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里边煮的出水了。
刘军浩用筷子夹了一个放在老婆碗中,然后自己也弄了一个,强忍着烫嘴的热意塞入口中,顿时粘滑的红薯糖稀带着滚烫窜进口中,满嗒香甜。
根本不用牙齿嚼,只要用舌头舔舐几下,那丝丝甘甜已经钻入腹肺。果然很有吃头。
一个红薯吃完,刘军浩觉得胃里边全是蜜意,浑身的汗毛孔都舒张开来。他砸了咂嘴,又从锅里捞了一个。
“咋样,我就说多花点功夫值的吧?”张倩看他吃的这么香,也很有成就感。
“嗯,自己吃当然值得,不过你不会想天天都这么做吧?这半锅红薯咱们花了快两个小时。后院还堆了几千斤呢。”
刘军浩随口一说,老婆立马沮丧起来。
这样做出的地瓜干是好吃,可是太费事了点。照眼前,这方法做下去。估计一天时间还弄不完呢。
等红薯放凉,刘军浩又放在案板上挨个剥皮儿切条。
趁着天气好,再把红薯放在簸箕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