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识阶
焙颍倥扇巳プ⒁夤鄄焖闹茉兑坏愕牡胤健J奔洳痪茫突峥吹接行┑胤矫俺鲅汤础S谑蔷驮诿把讨Υ蚓奈侍饩徒饩隽恕J裁吹胤矫把蹋褪鞘裁吹胤绞堑兀恕?br /> 再者,很多山里面都有洞|穴,洞|穴里面都有水。如果按照类象来讲,这就表明,地球也要吐纳,也要呼吸,跟人也是相应的。这个出气的地方也称之为“|穴”。古人有很多种找|穴的方法。春季,看地上哪个位置的草长得最早,最旺;夏季,下雨的时候,看哪个地方会冒气;秋季,要寻找群体植物中凋零最慢的地方;冬季,要看哪里的地面是最温暖的。如果有降雪,要注意观察哪个具体地点的雪是最先融化的。通过一年四季的观察之后,就能基本判定出哪里是真正的“|穴”了。
此外,在沙漠里,有些湖泊是受地气的影响而自己能够去搬家,就像很大的一个球一样,能够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停稳。想一想,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但它的奇妙,无非还是气的运行,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生作用。天地之间,天地人之间,地理之山泽之间,总是有气相通。
中医讲究望气,其实也就是一种哲学实用化。也就是说,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根据无处不在的气来望到一切。易经大师们想要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节,在洛阳与朋友散步时,发现杜鹃花提前开放了,便说:地气从南向北来,这是天下将乱的开始。如果地气自北向南,则天下将治。不久,从南方来的王安石任宰相,并提拔了一大批人。不久,王安石的变法引得朝野一片混乱。这就印证了邵康节的判断是准确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说的就是将水比喻为同人的筋脉一样。除了将河流比喻为筋脉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体一一对应的——山为骨骼,土为肌肉,植物为毛发,石油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为人身之九窍。九窍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山川中的孔|穴是用来交换地气的,起到一个新陈代谢的功能,而人的体窍也具有这个功能。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齿嚼五谷杂粮以养身立命;大地以高山为齿,食纳阴阳之气而为生。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脏、五声、五指……如果继续罗列,这种对应比附关系可谓比比皆是。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五行
很多人不知悉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以为真的说的就是能看得见的阴阳,或是金木水火土。其实,阴阳五行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比拟附象,即类象。它们不是具体的物质所属,而是属性划分。这也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所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很明显,五行指的就是天地之气的运行。
阴阳和五行是“气”的基本运动规律。五行之“气”一出,阴阳功能当下即得到落实——阴阳之气处在生的状态为木,处在长的状态为火,处在收的状态为金,处在藏的状态为水,生长收藏的转化过程为土,这些都靠土来实现。于是,五行由具体的五种物质的原意,升华到五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由形而下上升至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即由“器”上升至“道”。
五行的排序在历史上共有八种。我们现在常说的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是依照战国晚期的阴阳家邹衍之说而来(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取排序相同);同时,邹衍也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用阴阳、五行为说者(详见《汉书?艺文志》)。史上第一次申明五行之间生克关系的著作是《国语?郑语》,其言:“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从而表明了五行已糅合在一起,发生了内在的生克关系。值得探讨与求证的是,五行的定义与使用在《易经》中却没有任何体现——《易经》只言阴阳不言五行。而五行、五音、五味、五臭等的具体分类最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
五行中,“五”是数词,“行”是动词。行是作用、过程及其变化。《说文解字》释“行,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类似的说明有很多,如“天地动静,五行迁复”(《素问?五运行大论》);北宋邵伯温云:“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明代大儒来知德亦说,阴阳“二气交感,生成万物者,流行也”……因此,行而不止、循环往复为五行。由此可见,气运是不断变化的。
五行是流行,是五种静态元素在不停作用。
易学的中流在五行,五行接本末。五行在脏腑,本末在四肢(人身有生机之处,唯有五脏六腑)。因为五行在中流,不会逆流而上,只会往下走,故五行只通根本,不通源头。
源清流浊,吃下的是好的,顺流而下后排出来的都是脏的。
真正清楚理解了阴阳五行的大义,就能够做到源远流长。
和而不同
“和”为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在古汉语中,“和”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这里强调的是“万帮”,而不是融为“一帮”,“一帮”为“同”)。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在“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和 “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新书?道术》)中,“和”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基于“和”的本义,庄子把“太和万物”作为他的最高理想。
有“和”就有“不同”。据《左传》和《国语》记载,齐国的大臣晏婴,有一次拜见齐侯时,齐侯对他说:“唯据与我和”。“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婴说:“像梁丘据那样的人,你说对,他也说对,你说不对,他也说不对,有什么用呢?”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条件。这引出晏婴的一大篇议论。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后来,孔子也吸收了晏婴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总结起来说,“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这一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在“五行学说”里。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玄学
社会学科有隐学和显学之分,易学本身是隐学。隐学的主体就是玄学,妙法凝玄!隋代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说:玄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
在北大校史馆,有一面由红、白、黄、蓝、黑五种颜色构成的旧校旗。蔡元培曾对这五种颜色作过解释,即红色代表“现象的科学”、蓝色代表“发生的科学”、黄|色代表“系统的科学”、白色代表哲学、黑色代表玄学。蔡元培认为:“人类的求知欲望绝不能以综合哲学和实证哲学为满足,必要侵入玄学的范围。”
“玄”的概念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奥妙莫测之意。
魏晋时期,有所谓三玄之学。“三玄”一词始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篇》:“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兹风指玄学清谈之风。梁代清谈复盛,《老子》、《庄子》、《周易》之学从而得以再兴。
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是因它们含有非常深奥的学问。魏晋时的玄学家无一不从事三玄之学的研究。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给“玄”下了这样的定义:玄是有无两者的浑同。要了解“道”,就必须通过“有”和“无”来了解。有无相生,大道巍巍。哲学界有这样的定义:最高的存在是虚无。而谭嗣同在他的七律《题江标修书图》中也说“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缥缈间”。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朱熹的《四书集注》在讲到这段话时说:“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这些都跟自然气候毫不相干!也可以说,语文课本上在讲到这一段时纯粹是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在朱熹的这段话中,所谓“时日、支干”,“时”指的是时辰,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日”指的是“天”:天有阴阳、刚柔之分。刚为阳,柔为阴。古人还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一说。支,指的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指的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众所周知,古代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来记录日和时。每天和每时都对应着各自的干支,这些干支的组合可以表征事物发展的特定规律。例如月份的变化,流年的交替,等等。
再看“孤虚”。“孤虚”是个专有名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术数学中的“奇门遁甲”,全名“六甲孤虚法”,据说为黄帝所传。六甲孤虚法分为“年孤”和“月孤”,还有“日孤”和“时孤 。《六壬神课金口诀》著作中对于孤虚有这样一段论述:旬中空亡,阳空阴亡。空亡为孤,对冲为虚,只有时上的孤虚最验,可以一胜十,十胜百,有一妇战十男之说。因此,“孤”和“虚”的定义是:旬中空亡的地支称为 “孤”。与“孤”对冲的被称之为“虚”。查找旬中空亡必须使用日时的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