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通知单(1~3)
的标题和署名都显而易见:这篇文章和十八年前凶案中出现的“死亡通知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其他人还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文章的内容,罗飞已迫不及待地问道:“那你查出什么线索了吗?”
“文章发布的时间是在十月五日下午两点十一分,发文者当时使用的是市区强辉网吧里的一台机器。文章发布于本市最大的公共论坛上,截止到郑警官找我的时候,这篇热门文章已经被点击了四千五百二十二次,并有一百三十三名网友跟了一百五十二篇回帖。”曾日华条条陈述着,逻辑清晰,数据精确。
尹剑则配合着拖动鼠标,投影屏上开始显示那些五花八门的回帖。有人在骂发贴者是“神经病”,有人在质疑这是一个恶作剧,但是也确实有人在回帖中写下了希望被“执刑”的人的名字,所列的罪状种种,各有不同。
“发贴者选择在网吧发文,显然是想隐藏住自己的身份。”在众人浏览回帖的时候,曾日华继续说道,“本市的网吧管理漏洞很多,要想查出近十天前某台机器的使用者是谁,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后来在郑警官的要求下,我开启了一套网络监控程序,只要有人浏览这篇文章最新的回帖,监控系统就会自动检测并记录下浏览者的网络地址。如果这个地址来自于市区的网吧,我就即时通知郑警官,而郑警官则会带着相机前往拍照取证。”
“嗯,这个思路很好。”罗飞略一沉吟,已想通了其中原委,“发贴者既然写了这篇文章,他就必然会时常关注跟贴者的最新回复。此人行事谨慎,一定还是找个网吧去看贴。郑警官这么做,很有可能把他从茫茫人海中捞出来。”
“确实就是这个思路——只是郑警官当时没有告诉我案件的详情,对于十八年前的那些事,我更是一无所知。”曾日华咧咧嘴,做出无奈的表情,“我也没有料到,这个行动最后竟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谁都明白,所谓“严重的后果”即是上午刚刚发生的那起血案。在场者都是思路敏捷之人,疏通极快。慕剑云已脱口叫了出来:“难道郑警官就是因此遇害的?这么说的话——他极有可能已经拍到了发贴者的照片,所以才被灭口?”
韩灏微微点着头,看似在附和慕剑云的推测,然后他进一步解释道:“在案发现场,我们找到了郑警官的相机。其中有几张照片已经被人删除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正是行凶者最主要的目的。”
罗飞凝目看向韩灏,韩灏感受到对方的目光,神情有些复杂。他知道罗飞早在上午就对照片的情况有过准确的分析,自己此刻未免有些棋滞一招了。
其他人并未留意韩罗二人间的微妙反应。熊原正皱着眉头,很不甘心地说道:“照片被删了?那么郑警官找到的线索就完全断了吗?”
曾日华“哧”地冷笑一声,讥讽中带有自得的神色:“这个家伙,他或许精通于杀人,精通于爆破,但他却并不精通数字技术。对于数码相机来说,仅仅删除照片并不能抹去内部存储器上的影像信息。只要没有新的照片去覆盖存储空间,那些被删除的照片仍然可以恢复。当然,这需要用到一些复杂的技术手段。”
罗飞的眼睛一亮:“你们掌握的技术可以做到吗?”
“我手下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工作了,到明天早上便可以恢复全部的数据。”曾日华惬意地揉揉鼻子,似乎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那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他的真面目了。”
“非常好!”罗飞兴奋地大叫一声。不过他很快用指节敲着桌面,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然后他郑重地说道:“我们要早作准备,调集充足的人手进行查访和搜捕工作。这绝不是个普通的对手,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这个倒不需要你操心过多。”韩灏觉得罗飞的话有些多了,不冷不热地抛出一句后便转目看向熊原,“前线的工作,由我和熊队长配合完成。我的人负责排查和抓捕,熊队长,你们特警主要是准备应付一些特殊情况。”
熊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十八年前已经有过爆炸案,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那需要我完成什么呢?”罗飞显出强烈的求战欲望。他与Eumenides之间的仇怨比在座任何人都要浓重得多。
韩灏沉默了片刻,不知在想些什么,然后他斟酌着说道:“罗警官,原则上说来,本市发生的案件本不需要你来插手。这次请你加入专案组,主要是考虑到你对当年的情况比较了解。基于这一点,我还是希望你就十八年前的案子做些外围的调查,看看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罗飞的脸上出现明显的失望神色,不过转念想想:对方作为本地的刑警队长,不愿别人过多地插手于自己的工作,这倒也情有可原。所以罗飞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无奈地点头道:“好吧。”同时他心中暗自苦笑了一下,希望上午的诸多不快不要在两人间继续留有芥蒂。
而现场另有人此刻也按捺不住了。
“韩队长,你似乎还忘了一个人啊。我可是你特意请来的,不会什么都不让我插手吧?”说这番话的正是慕剑云,她微微挑着嘴角,话语中带着些半开玩笑的意味。
“你可以先配合下罗警官的工作——”韩灏与慕剑云对视着,“对于你来说,以后还会有更重要的任务。”
慕剑云轻轻一笑:“哦?”
韩灏似在给对方一些提示:“其实就这起案件来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本身便值得好好地研究一下呢。”
“这倒是。研究别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慕剑云搭着韩灏的话茬,目光却又幽幽地看向了罗飞。而后者神色怅然,思绪不知道又已飞向了何处。
第三章 初次交锋
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十八时二十五分。
()
省城公安局刑警大队招待所内。
秋分之后,日头便越来越短。当罗飞在招待所房间里安顿下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接近全黑了。
韩灏等人仍在紧张地工作着,而罗飞则被排除了出来。不过后者却并不在意,他自己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此刻有一个独立的、清静的环境反而会更好一些。
略略洗了把脸,罗飞在书桌前坐下,开始翻看与四一八血案有关的复印资料。
十八年前,罗飞也算是血案的当事人之一,案件进入侦查阶段之后,他曾被专案组反复调查过,但他自己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却知之甚少。
在某些时刻,罗飞甚至是被当成一个嫌疑者来对待的,这一点他自己也有所感觉。
即便后来的调查洗脱了嫌疑,但罗飞还是受到了这起案件的极大牵连。作为一名警校学员,他在此事上至少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在发现异常情况后,他没有及时报警;第二,在不了解现场状况的情况下,他冒然给出了错误的建议,造成拆弹失败、两名警校学员当场死亡的严重后果。基于这些原因,原本前程光明的罗飞被打回了原籍龙州,在南明山派出所一窝就是十年。
不过与袁志邦和孟芸的死亡相比,事业的坎坷对罗飞来说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他所背负的痛苦是令人窒息的。他永远忘不了那声爆炸,更忘不了爆炸前孟芸喃喃的自语声。他能感受到女孩在绝境中对自己的信任,可正是这份信任在瞬间夺去了两个人的生命,一个是他的爱人,一个是他的挚友。
罗飞会一直生活在自责中,不管后来的从警经历多么辉煌,他知道自己终究是个失败者,曾铸成滔天大错的失败者。更可悲的是,对于那个将他击得体无完肤的敌人,他却连与其过招的机会都没有。
罗飞不会料到,故事在十八年之后竟又拉开了新的幕章。
这是老天要给他一次自我救恕的机会吗?
或者这只是Eumenides为他打开的又一扇地狱之门?
但无论如何,十八年前的隐秘案卷终于在罗飞面前解开了尘封,现在他正随着郑郝明警官的探案日志回到血案发生的那些时刻: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 晴
……
这是建国以来罕见的连环凶案。
上午,市局薛大林局长被戕害在家中;下午,东郊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两名警校学员当场死亡。由于案件性质过于恶劣,具体案情已经向外界封锁,一支调集了精兵强将的专案组秘密建立,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显然,凶犯具有极高的反侦查技能。在他寄来的匿名信上找不到任何指纹,标准的仿宋体书信也让笔迹鉴定失去了功效。在薛大林遇害现场,专案组同样未能采集到任何指纹和脚印。由此推断,凶犯在作案后对现场作了仔细的清理,其必然具有冷静且谨慎的心理特性。
在下午的爆炸现场,大火焚毁了一切有价值的证据。技术人员花了两个小时才将两名死者的遗体搜集完全。由于尸体毁坏得过于严重,对于某些尸块,我们甚至无法分辨它是属于哪一名死者的。
唯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现场发现了一名幸存者,只是他浑身多处骨折,皮肤亦大面积烧伤,虽然已送往省人民医院急救,但能否活下来仍是个未知数。
……”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九日 多云
……
上午我再次对那个姓罗的警校学员进行了询问。他的情绪非常差,不可否认,对炸弹的提前爆炸他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不过我并不认为他会是策划本案的凶手。
下午我来到省人民医院,那个垂危的男子仍在昏迷之中,他的状况看起来非常危险。为了案件的进展,我当然希望他早日醒来。可是从人道的角度来说,这个人活下来还真的不如就这样死了。他现在的模样……我真是无法形容。太惨了!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日 多云
……
专案组正从多个战线展开案件的侦破工作。而我的任务便是对那个爆炸现场的幸存男子进行调查。
()
男子仍然没有醒来,也许我首先应该确认他的身份,可是他的脸……就算是他的母亲也不可能再认识他了。
医生给我提供了一些线索。他们给男子手术时,从此人身上残留的衣物里找到了一坨缠绕的铜丝,或许这有助于确认那男子的身份。
铜丝很杂乱地绕在一起,展开后约两米长,看起来那像是一根被剥了皮的电线。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阴
今天有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在爆炸现场南方两百米的地方,有一段废弃的建筑水泥管。管子的直径有两米多,里面堆放着一些生活杂物和捡来的破烂,看起来曾经有人在里面住过。
在那堆破烂里,我找到了一条被剥开的电线皮。从长度上看,和男子口袋里的铜线正好吻合。
难道那个男子是个捡破烂的流浪者?这个问题只有等他醒来后才能得到求证了。
另有一个好消息:医生说男子已经度过了危险期。
……”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小雨
前几天的调查一直没有什么收获,而今天终于有了转机。
下午,爆炸现场的那名男子终于苏醒了。可是我对他进行询问时,他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甚至说不出自己的名字。医生说这是重伤病人正常的失忆现象,我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办法去加速唤醒他的记忆。
我去水泥管里拍了一些照片,最快也要等到明天才能冲洗出来。希望这些照片能对他有所帮助。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多云
……
我把水泥管的照片给男子看了,他开始仍有些茫然。后来我又向他展示了那些铜线,告诉他那是他口袋里的东西。我鼓励他努力去回忆,想想昏迷前的事情。
他愣了片刻,就在我快要失望的时候,他的表情却有了变化!他显得想起了些什么,很费力地要说出来。我把耳朵贴在他嘴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那些……水泥管,我……我住在里面。’
我当时真是高兴坏了。后来他又陆续告诉我:他叫黄少平,来自安徽农村。家里父母都去世了,一个人来省城谋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暂住在水泥管里,靠捡卖破烂过日子。
我又问他案发当天发生了什么。可他的记忆似乎又出了问题,只摇头不说话。也许明天我得带些爆炸现场的照片过来。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晴
……
我向黄少平出示了爆炸现场的照片,他显得很惊恐。我告诉他:有两个人,一男一女,在这个工厂里被炸死了。他当时也在现场,被炸烧到重伤。在我的提示下,黄少平终于慢慢回忆起了那天的情况:
案发当天下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