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法变
镇元大仙道:“贫道只求逍遥清修,干戈之事就免了吧。”祖龙说道:“贫道不理族内事多年,这等大事却是无法做主。”胡卢受共工所托,照料巫族,又顾忌应龙颜面,亦不欲参与此事,说道:“贫道修为低下,自身功法尚须完善,便也不参与了。”
元始天尊说道:“道友此言差矣,想那人族为道友立祠设庙,何等尊贵,如今人族有难,道友怎可视而不见?”通天教主说道:“正是!所谓在其位而谋其政,道友即为人族圣父,受人族香火供奉,便须为人族之事出力,不可置身事外!”老君说道:“葫芦道友一向与人为善,若能主导此事,以道友人族的影响力,当可事半功倍,正可减少杀戮,亦是一件不小的功德。”
准提道人见三清似有逼迫之意,说道:“葫芦道友既然不愿参与此事,三位道友何必强人所难?”接引道人、镇元大仙、祖龙、伏羲、轩辕、仓颉皆道:“正是!”女娲娘娘虽未表态,却也冷眼观看;在三清看来,多半亦是向着葫芦。
寻思:“原道这是水到渠成之事,不意葫芦竟有些不情愿,又有了这般大的潜势力,便连轩辕也临时反水。莫不是师徒俩一早商量好,想另起炉灶?还是和西方教另有密谋?但看这情形,却又不像!”再看轩辕,却似坐山观虎斗;元始天尊会来事儿,说道:“各位道友稍安勿躁,贫道师兄弟亦无意相强;葫芦道友,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我等三人欲请道友主导此事,却不知道友为何不愿应承此事?又如何才肯应承此事?”
胡卢虽不知三清为何非要自己出面不可,经过这许多年耳喧目染,却也知道事出反常即为妖,反问道:“为何却定要贫道出面?”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尽皆愕然,连轩辕、仓颉亦不例外。元始天尊苦笑道:“那里还有比道友更合适的人选么?凡间事须用凡间手段,我等虽为圣人也只能从旁协助,不可直接出手。以道友的在人族的影响力,正合主导此事。”
三清之所以坚持要他主导此事,不过是彼此间不信任罢了,而他恰恰又是最合适的人选。在人族的影响力极大,容易成事;本身又未立教,不会和三清教统有直接的冲突。胡卢相信了元始天尊的说法,却不知这不过是次要原因,终是不愿和巫族直接起冲突,说道:“贫道不觉巫族有何可恶之处。”
换个旁人,或者会说什么巫族不修元神,不体天心之类的空话,元始天尊却是不同,早叫广成子说过胡卢为说,接道:“好!便依道友之言,巫族若显恶行,为祸人族,道友自会出面,对么?”胡卢说道:“却也未必,巫族高人甚多,单凭贫道一人,只怕有力未逮。”
元始天尊接道:“这一点,道友大可放心,届时贫道等三人门下,自会出手相助,若是实在不行,便是贫道亲自出手也未尝不可。”老君和通天教主皆道:“正是!”
胡卢说道:“圣人门下,贫道可驭驾不了,亦不敢驭驾。”元始天尊接道:“道友不必为此担心,贫道亦知行军打仗不是儿戏,凡入军中者,贫道均会叮嘱。”通天教主接道:“正是!何况贫道门下,多与道友交好,想来也不会出什么问题。”胡卢寻思:“若由我主导此事,尚可给巫族留一丝血脉;若由三清自行其事,只怕便要将巫族斩尽杀绝了。”遂应了。
接引、准接道人说道:“葫芦道友即已应承此事,若遇事不决,尽可来寻我西方教,我西方教虽式微人稀,却也可以略尽绵力。”祖龙说道:“道友若用得着水族,自可去东海招那敖广听命,万万不要客气,自家孩子,随便使唤!”镇元大仙说道:“贤弟若用得着为兄,只管开口。”伏羲笑道:“葫芦道友,得闲请往娲皇宫一行,当有大收获。”
女娲娘娘脸色登时变了;其它人却道这是“大舅子调侃妹夫哩!”
却说丹元会散,胡卢邀镇元大仙、祖龙至五夷山做客;正行间,人皇轩辕从后面赶来,说道:“老师且住。”众人停下,胡卢问道:“何事?”轩辕说道:“却来向老师说一件密事,此乃重中之重的大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大禹以臣绍君,分九州之属: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启王并非由古法禅让得帝位,而是以子继父业,亦当中天未远盛治之世。然盛炎之余,阴肃所伏;钧台之会诸侯时,九州之牧与各国之君长皆来朝会,独有扈氏之国君不至。有扈氏言启王坏禅位之贤,不奉正朔,不修人纪,不勤民事,乱纲渎常,虐民不道,是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又有截教门人从中作梗,兴兵事伐巫,师陈于甘之野。
不意启王尽招九牧万国之师,发调兵将讨伐之,渡孟门,逾梁山。及至战时,两军成阵。太康驱毒兽在前,坚车在后;马披介,人贯甲,又有蛊士毒巫,奇术怪阵;有扈氏虽亦有截教修士助阵,岂料修士不得施杀术,圣人不得降世,终不敌太康兵强将众。夏朝遂立,启王因此尊巫士而排洪荒真修。
三清圣人亦因此颇为不满,却又势必不能直接出手,单凭门人更难成事,前者截教已试过,便是合三教之力亦未必成功。及至夏朝立,人间帝皇定;欲借人族行伐巫事,老君虽为人教教主,也不能独断乾坤,尚须历代人皇首肯,方可名正言顺。遂至火云洞,述说前事,历代人皇皆看向大禹;大禹说道:“我原已禅位于伯益,伯益又失位于启,却非我所能预料。”
通天教主待要强辩,元始天尊已经接道:“非欲伐夏,实欲伐巫。”轩辕亦说道:“如今夏启已继位为人间帝王,即是洪荒人皇,自行政令,却非他人所能干涉,纵是我等也不例外!”神农亦道:“我等已得人皇,便不可再轻出火云洞,此圣人共议,人教规矩,岂可轻乱?”舜帝说道:“正是,料我等久不入人世,便是有心,亦是无力。”通天教主问道:“伏羲道友如何说话?”
伏羲笑道:“贫道原非人族,能为人皇,已是老君的‘恩赐’,如今却不好再厚颜插手人族之事。”老君并不理会伏羲的嘲讽之意,说道:“子承父业,终不如禅位推先之人贤良,百年之后,若有不肖子孙为祸人族,又该如何?”大禹接道:“自当行杀伐术,便为贫道子孙,亦不必姑息。”元始天尊笑道:“却恐人族力弱,不能胜巫。”
通天教主亦笑道:“三清本为一体,三教同气连枝;贫道门人众多,自当出手相助。”元始天尊接道:“贫道门下亦人才济济,岂能叫师弟独木支撑?”老君说道:“合该如此,诸位道友可有异意?”历代人皇默然不语,尧帝半天没有说话,此时却道:“贫道却信不过阐教门人。”元始天尊色变,却也无话可说;通天教主笑道:“既然道友信不过阐教,便当由我截教主理此事。”不意大禹接道:“截教?此次却轮到贫道信不过了。”
轩辕理解尧帝和大禹的心情,前者有切身亲历之痛,后者本就对修士没有好感,又担心截教门下杀伐太重,绝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却也不愿把关系弄的太僵,说道:“阐截二教均可参与,但主事之人却须由葫芦老师来主持。”尧帝说道:“大善!”神农、舜帝、大禹皆道:“正是!”伏羲亦道:“合该如此。”
三清见历代人皇共进退,虽有些不情愿,但也无奈,遂有“丹元”之事。
胡卢听罢,方悟此间究理,说道:“轩辕呀,你们可给为师找了件好差事。却不知大禹治水之时,为师已经应承祖巫共工,要保下巫族一丝血脉。”轩辕笑道:“老师不应此事,巫族或有被三清圣人门下杀绝可能;应下此事,具体如何操作,还不是老师说了算?”胡卢诈恼道:“为师如此劳心劳力,有何好处?”
轩辕笑道:“确有大好处!”说罢拿出一方印玺——
却是三清离开火云洞后,历代人皇的计较;伏羲说道:“诸位道友,你们或多或少均与葫芦道友有师徒之谊,多有爱戴之意,如今却是失了计较。”大禹说道:“葫芦老师功德盖天,难道三清圣人还能出手对付葫芦老师不成?”伏羲答道:“并非如此;诸位道友试想,葫芦道友是多代帝师不假,却非当代帝师,亦不可能成为当代帝师,介入人族之事,终须有个名目,没有名目,别人如何会信服?”
大禹笑道:“以葫芦老师的身份地位,何须如此费事,只管将身份一露,人族无不响应;你当贫道为葫芦老师设祠立庙,岂是等闲?”伏羲说道:“道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除了国之祭祀,寻常人等如何能入庙祭拜,如何识得葫芦道友真容?”轩辕亦道:“还有一节,便是识得,亦须防备小人诈言葫芦老师假冒。”
神农笑道:“伏羲道友,可还记得神鼎乎?神鼎传自道友,却因我而名,贫道早将此鼎送于葫芦老师,应该可以证明身份了吧。”轩辕、尧帝、舜帝尝闻神农鼎之名,皆道:“应该可以。”大禹却是苦笑道:“众位道友,贫道继位人间帝皇时,葫芦老师曾送贫道一鼎,说是原为人皇之物,如今再予人皇,却是物归原主。”
众人婉惜一番,皆道胡卢道德高尚,境界高深,竟已不为外物所累;连神农鼎一级的先天灵宝亦不在其眼中!伏羲说道:“却不知此鼎现在何处,若能寻来,未尝不能补救。”大禹苦笑道:“此鼎已被我一化为九,用来镇压人族气运和守护九州之地了。”轩辕沉吟道:“信物不是问题,贫道手中之剑亦是人族圣器,原就是葫芦老师所炼,问题在于葫芦老师拒不肯受。”
伏羲说道:“鼎以神农道友名,剑以轩辕道友名,葫芦道友拒不肯收,想来是有这方面的考虑,若能新炼一物,以众人之名,葫芦道友应该不会拒绝。”
……
轩辕说道:“此印名为‘崆峒’,集神农师兄、尧帝、舜帝、大禹以及弟子五人功德和人皇帝气的烙印于一体,一则是我等的一番心意,一则可方便老师行事,还望老师收下。”祖龙问道:“可是玄都洞论道时,道友所用之法宝?”轩辕说道:“正是!”镇元大仙动容道:“却是一件异宝!称得上人族圣器,寻常时不可轻示于人。”
胡卢遂将崆峒印收下;正是:商汤伐夏战起时,风起云涌英雄出。
第二卷 序章 履癸拒谏听谗 商侯嘱子求贤
此一回贫道借用了大量的资料史实和古语对话;虽经改编,终是道行不够,未能全功。看起来可能有点费神费力,但最好还是看看,因为贫道在情节上加入了不少新元素。下一回即恢复原来的叙事笔调;贫道深知人言可畏,准备拍板砖侍候的道友,讨个商量,不要打脸。今晚十点之前,贫道会补上一回,以缓解各位道友的愤怒,顺便调整下更新时间。
——————————————————————————————————————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
话说夏后氏天下至孔甲时,早已大权旁落,礼乐崩坏;诸侯自立其国,征伐兴霸,不朝王室。及至孔甲之后皋、发二君,虽无力以服天下,总还能自守其国,施仁政。诸侯中亦有贤善者,间或来朝,虽不曾大兴,却也使国力渐复。再至履癸,大有不同;履癸为人气暴刚猛,有勇力而尚武;能举三百斤重的大铁钩,一手擎而伸之,其长二丈,遂以为兵器。弱冠时,能徒手搏犀、象,足走如飞,可过奔马。往时,窃见诸侯不臣,祖父柔善,尝大言欲刚断宇宙,鞭挞四极。及至父死,群臣又照常例推戴履癸为君,是为夏桀。
即登大位,东南西北中五方诸侯之长,除去中方诸侯之长商侯主癸在朝任职,其它四方皆在野自立,不曾来朝贺喜。那履癸年方二十五岁,正值血气方刚之时,颇有振兴宗庙,布武天下之心;一日上朝,履癸厉声问道:“今日朕登大位,为何不见天下诸侯来朝?彼辈不敬,合当兴兵剿灭,诸卿以为如何?”
履癸生得豹头虎眼,兕鼻蛇舌,鬼面狼声,此时挺立朝堂,群臣见他恁地怕人,均不敢仰视;他才一开口,群臣早吃一惊,等闲那敢多言。惟有虞公姚常位列三公,任大司马辅政,执掌征伐兵事,从容答对:“先王在世之时,用仁德以服天下,而不用兵事;君王初立,岂可轻言兵事?”履癸原道即已登位,群臣必会附合,不意行命才出,便有人出言反驳,暗讽于己,勃然变色,厉声问道:“尔以朕年少,不闻古事;朕却素闻黄帝伐蚩尤,启伐有扈,仲康伐羲和、代九夷,何出‘不用兵事’之言?分明欺侮于朕年少,谓朕无知;如此何为大臣,便如无用之臣一般,即可自归本国,留之何用!”虞公“惭愧”,奈何“君命如山”,于是黯然谢罪,辞朝致政,回归虞国去了。履癸又问:“诸卿以为朕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