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史
有些误会的诸侯亦可因此解释,不致愈弄愈深。这个方法,未知我王以为何如?”
夏禹听了,点头称善。季宁道:“那些背叛的诸侯,到那时未必肯来。来的必是忠顺之国,于事何补呢?”杜业道:“依我想起来,未见得不来。一则鸾车所到,不免震惊,岂敢再露崛强之态!二则背叛之国,未必皆出本心。三则邻近诸侯,可阴饬他们代为疏通,那么不会不来了。来的既多,不来者势成孤立。到那时,就是真心背叛的诸侯恐怕亦不敢不勉强不来。
兵法所谓代交就是此种政策呢。”夏禹听了,又连声称是。
这时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酌定一个适中的地点,是在涂山。又选定日期,分遣使臣,如飞而去,令各方诸侯克期到会。
过了多日,夏禹留伯益、真窥、横革等诸老臣在京留守。
自己带了杜业、季宁、既将、施黯、轻玉、然湛等新进的六人径向涂山而来。这时涂山后的父亲老涂山侯早经去世,现在的涂山侯已是涂山后的侄孙。听见夏禹驾到,竭诚欢迎,自不消说。一面又引导夏禹,看他所预先选定的开会地方。夏禹一看,依山临水,一片大广场,果然好一个所在。”广场之中,朝会之所、宴享之所;广场之外,休息之所、居住之所都已布置得整整齐齐。
夏禹大为诧异,问道:“朕发令通知,计算没有几日,汝能布置得如此,真神妙了”涂山侯道:“臣布置此会场,差不多已有半年多了。”夏禹听了,益发诧异,便问道:“半年之前,汝尚未奉到令文,并且朕亦还没有在此大会诸侯之意,汝何以能预知呢?”涂山侯道:“这是臣老祖宗所教的。”夏禹一听,恍然大悟,忙问:“现在老祖宗供在何处?朕欲前去一拜。”涂山侯固辞不敢。夏禹道:“朕另有道理,汝不必谦辞。
”涂山侯不得已,只能领夏禹到那间供老祖宗的屋里。
夏禹一看,屋中并无别物,只供着那九尾白狐的化像,白发飘拂,潇洒欲仙。夏禹连忙下拜,秉着虔诚,轻轻祷祝。涂山侯在旁回叩,但觉得夏禹口中念念有词,却听不出他所祷祝的是什么话。哪知到了夜间,那九尾白狐果然仍化一老翁来与夏禹晤谈。杜业等在外室窃听,但觉喁喁细语,一字也不能清楚,最后仿佛有两句,叫作“功成尸解,还归九天。”大家听了,亦莫名其妙。
过了几日,各路诸侯陆续到齐。果然不出杜业所料,忠顺者回来,就是那从前宣布不服者亦来,真是不可思议之事。计算起来,足足有一万国,真可谓空前之盛会了。而会场所设席次、住处恰恰足数,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那些诸侯看了,都诧为奇异,而不知全是九尾白狐弄的神通。
到了正式大会的这一日,夏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当中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士的方向两面分别,齐向夏禹稽首为礼,夏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竭力大声向诸侯说道:“寡人这次召集汝等到此地来开这个大会,为的是汝等诸侯中有许多宣布不服寡人的原故。寡人德薄能鲜,原不足以使汝等诸侯佩服。但是汝等诸侯前此已推戴寡人为天子了,既然推戴寡人,即使寡人有不是之处,亦应该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寡人知过,使寡人改过,方为不错。决不可默尔不言,递加反对,是古人所谓狐埋之而狐搰之也。寡人八年于外,胼手胝足,平治水土,略有微劳,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即先帝亦常以此戒寡人,说道:‘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古来盛名之下,有功之下,其实是最难处的。现在众诸侯之不服寡人者,是否以寡人为骄吗?人苦不自知耳,如果寡人有骄傲矜伐之处,汝等诸侯应当面语寡人。其有闻寡人之骄,而不肯当面语寡人者,是教寡人之残道也,是灭天下之教也。所以寡人之所怨恨于人者,莫大于此。请汝等诸侯以后万万不可再如此,寡人不胜盼企之至。”
演说既毕,这时众诸侯听了,纷纷各有陈说。夏禹听到那言之善者,无不再拜领受答谢。过了多时,大会礼节告终,诸侯各退席休息。
到了晚间,夏禹盛设筵席,大享众诸侯。广场之上,列炬几万,照耀如同白昼。再加以时当望后,一轮明月高挂天空,尤觉得上下通明,兴趣百倍。正在觥筹交错之际,忽然大风骤起,四面列炬一齐吹灭。大众顿时喧乱起来,幸喜得明月在天,尚不至于黑暗。耳边又觉得雷声隐隐,而细看天际,又并无纤云,不胜奇异。
陡然之间,只见东方一大队人马从空而来,陆续跟在后面的还是不少。转眼间已到会场,纷纷降下。众人一看,有骑马的,有步行的,有披金甲的,有被铁甲的,有不披甲而用红绡帕袜其首额的。估计起来,足足有千余人之多。最后又有无数甲胄大将,乘着龙蛇车子等纷纷下来。又有几个女子,亦都下来了。这时万国诸侯在月光之下都看得呆了,又惊又奇,又骇又怪。正不知他们是什么东西,是神呢?是妖呢?为祸呢?为福呢?看看那些人的面貌虽不甚清晰,然而似乎丑恶的多。大众至此,默默无声,都用眼来看夏禹。
只见那时夏禹早已站了起来,大声问道:“寡人在此大享诸侯,汝等何神?来此何事?”只见最后从空中下降的甲胄大将有四个,先上前向夏禹行礼,并自己报名道:“东海神阿明,西海神祝良,南海神巨乘,北海神禹强,听见说夏王在此朝会诸侯,特来朝见。”夏禹听了,慌忙答礼,说道:“从前治水海外,深承诸位帮忙,未曾报答,今日何敢再当此大礼?请回转吧!”四海之神即鞠躬转身,各驾龙蛇,冲霄而去。
转眼又是四个大将上前向夏禹行礼,并自己报名道:“东海君冯修,西海君勾太丘,南海君祝赤,北海君张里。闻说夏王在此地朝会诸侯,特来朝见。”夏禹又慌忙答礼,说道:“从前治水海外,深荷诸位援助,未曾报答,今日何敢当此大礼?
请回转吧!”四个海君即鞠躬转身,各上车乘,腾空而去。
转眼又是四个女子上前向夏禹行礼,并自己报名道:“东海君夫人朱隐娥,西海君夫人灵素简,南海君夫人翳逸廖,北海君夫人结连翘。闻说夏王在此地大会诸侯,特来朝见。”夏禹亦答礼,说道:“从前治水海外,深蒙诸位夫人扶助,未曾报答,今日何敢再当此大礼?请转身吧!”四海君夫人听了,亦各点首行礼,转身各上云车,昂霄而去。
其余甲胄之土,红绢帕首之卒,亦一队的簇拥着各人的主人纷纷而去。霎时间风声也止了,雷声也寂了,依旧是万帐深沉,月华如泻。四方万国诸侯仿佛如做了一场大梦一般,才知道夏禹有这般尊严。虽神祇对于他也如此十分的尊重,因此才倾心归附。就使有不满意者,亦不敢再萌异志。有人疑心世间君主朝会诸侯,与海神无涉,无来朝之必要,或者亦是那九尾白狐去代为运动出来,以震慑诸侯的。但是事无确证,不敢妄断。闲话不提。
且说夏禹大享诸侯,宴饮完毕,诸侯各归帐次。到了次日,夏禹对于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以后务须按照规则缴纳,毋得延误。众诸侯皆唯唯听命,分道而去。夏禹亦率领群臣国都。刚到中途,忽然都中有急报递来,说道:“皋陶薨逝了。”夏禹听了,不胜伤悼,急急趱行。到都之后,亲往皋陶家中临奠,并慰唁伯益弟兄。过了三日之后,举伯益为相,继皋陶之任。又将皋陶庶子二人各封之以地,一个地方在英,一个地方在六,以奉皋陶之祀。皋陶还有一个儿子,名叫仲甄,才干优越,夏禹亦加重用。后来对地在何处,因历史失传,已无可考了。到得这年冬天郊祭之时,夏禹又改荐伯益于天,希望将来可以传位。这亦可见夏禹不私天下之一端,从前诸侯疑心他荐皋陶是虚人情,的确错的。
且说夏禹自涂山大会归来之后,于政治一切绝少革新。而对于臣庶愈觉虚心而谦恭。每月的朔日,多士前来朝见,夏禹必问他们道:“诸大夫以寡人为汰吗?知道寡人有汰侈的行为,而不肯面语寡人者,是教寡人之残道也,灭天下之教也!
故寡人之所怨于人者,莫大于此也!”这两句话是涂山大会时对诸侯演说之词。然而后来每月必说,亦足见夏禹行己虚心,知过必改。
有时夏禹出行,看见耕田之人,相并而立,必定对着他凭轼而致敬,说道:“这是国家根本之人呀。”走过一个十室的小邑,亦必定为它下车致敬,说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何况十室,岂无忠信之士!寡人安敢不致敬吗?”因此之故,各处士人仰慕夏禹的谦德,纷纷前来求见。有的陈说事务,有的指摘过失,络绎不绝。但是夏禹对于这种人,无论何时,随到随见,决不肯使他们有留滞在门口之苦。假使他的话语说得善,很有理由,必对他深深拜谢。因此来见之人越多,夏禹亦越忙。
夏禹的从人代他计算:有一年夏天,夏禹正在栉沐,忽然有士来求见了。他即忙辍沐,握发而出见。见过转来,刚要再沐,又有士来。再握发而出,如是者有三次。又有一天,正在午餐,忽有士来,即忙将口中之饭吐了,就去见他。客去再食,客来又吐饭而出,如是者有七次。有一天见客,跑进跑出,吐哺握发足有七十次,这个亦可见夏禹之勤劳好善,不自满假了。
夏禹在政治闲暇的时候,亦常练习神仙之术。自涂山归来之后,更抽空著了两部书,一部名叫《真灵玄要集》,一部名叫《天官宝书》。这两部书都是讲究神仙之法的。原来夏禹自遇到云华夫人以后,号召百神,所交际的真仙不少,耳濡目染,于仙术早有研究。后来又得到灵宝长生法,时常服习,因而更有冲举之志。这两部书著成之后,适值三载考绩,政治又忙,猝猝未暇。
等到考绩办了,施黯来请示道:“现在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作何用处呢?”夏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现在何妨将这许多金来铸鼎呢?后来一想:“不好,果然如此,又要引起诸侯之责备了。”后来又一想:“我可以变通办法,何在一定要学前人呢?”于是决定主意,遂说道:“朕的意思,拿来铸九个鼎吧。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还有寡人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怪禽兽神怪等等。寡人和伯益都有图像画出,现在一并铸他在鼎上。将来鼎成之后,设法将图像拓出,昭示九州之百姓,使他们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庶几他们跑到山林川泽里面去,不会得遇到不顺的东西,如同魑魅魍魉之类亦决不会得见到,岂非亦是与百姓有益之事吗?”施黯道:“那么这九个鼎重大非凡了。”夏禹道:“是要它重大,愈重大则愈不可迁移,庶几可垂久远。”施黯道:“这样大工程,在何处鼓铸,在都城之内呢?还是在都城之外呢?”夏禹道:“不必限定,由汝自择适宜之地罢了。”施黯领命,向伯益处取了《山海经图》,自去择地经营,悉心摹铸不提。
又过了几月,已是夏禹在位的第五岁。夏禹承帝舜之制,亦定五岁一巡守。这岁是巡守之期,正月下旬动身。凑巧去年一年天气亢旱,四方纷纷告灾。这年立春以后,仍是红日杲杲,一无雨意。夏禹从安邑一路向东行去,看见那田亩龟坼,人民暵干之象,不禁非常忧虑。一日,行到析城山东麓,但见一片桑林,有许多百姓正在那里斩伐。夏禹见了大惊,忙问道:“桑林是很有益的,何以去砍它?”百姓道:“去年无雨,直至今日,树已枯了,横竖无用,所以斩伐。”夏禹听了,大为叹息。忽然一转念,仍叫百姓:“不要斩伐,寡人自有道理。”
百姓听了,只好停止。夏禹吩咐从人就在此处住下,斋戒沐浴起来,一面吩咐预备祭品。
三日之后,夏禹就在桑林之旁向空设祭,秉着虔诚,祷求甘雨、哪知诚可格天,不到一时,风起云涌,大雨旋来,足下了三日三夜,四境沾足,方才住点。夏禹此时阻雨不能上道,亦只得留祝三日之后,那些拓桑居然都有了生意,百姓的歌颂仰戴自不消说。后来隔了四百年,商朝之初,天又大旱至七年之久。商汤祷雨,亦在此地。一个桑林,竟有两个圣主祷雨的故事,亦可谓先后辉映了。闲话不提。
且说夏禹在桑林祷雨之后,即便动身,二月中旬到了泰山。
觐过东方诸侯,都是循例之事,无甚可纪。从泰山下来,径向南行,到了云梦大泽之旁、大江之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