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史
在小国东面是长臂国,他们手长一丈八尺,专在海中捕鱼。小国有机器,所以与小人最要好。西面是三首国。他们一身三首,形状奇怪,但是性情好静,与小国甚少往来,所以亦不为患。
”
帝尧道:“贵国人民既然擅长机巧之事,那么尽可以营造房屋,何以还要|穴居呢?”焦侥王道:“小国之地山林不多,缺少大树,但有小木,造成房屋,不甚坚固,禁不起暴风狂雨、猛兽鸷鸟之蹂躏,所以还不如|穴居之妥善。还有一层,小国土地不广,沙碛之外,所有的肥沃之地均须栽种五谷,如建房屋,那田亩就要减少了。所以论起事势来,亦不宜建造房屋。不过富有之家,到得十二月正月间,天气大热,在土|穴内受不过蒸闷之气,亦有在地面上搭盖小屋以呼吸空气的。可是一过热天,就拆去了,因此总是|穴居时多。”
帝尧听了不解,忙问道:“十二月、正月,正是寒冬,敝国有几处地方,正要住到土|穴里去,以避寒气。何以贵国反要出来避热呢?莫非贵国气候与此地不同吗?”焦侥王道:“的确不同。小臣这次动身前来,正在去年十月间,那时天已渐热了,走到半途,炎热异常。后来到了五六月间,是小国那边的冬天,以为天必渐冷了,哪知炎势如故。到了八九月间,反渐冷起来,草木亦渐凋谢,与小国那边二三月的天气无异,所以小臣说两地气候的确不同。”帝尧道:“贵国那边草木二三月凋谢,何时才生长呢?”焦侥王道:“总在八九月间。”这时在座之人听了这话,无不讶然,暗想:“竟是天外别有一天了,何以寒暑如此相反呢!”帝尧道:“那么贵国以热天为冬,以寒天为夏了。”焦侥王道:“那也不然。小国人仍是以热天为夏,以寒天为冬。不过奉了上国的正朔,七月间变了冬天,正月间反成夏天,像个以寒为夏以热为冬了。”帝尧等听了,方始恍然。后来又谈了些别种话,席散之后,送归客馆。
次日又来道谢,帝尧命羲叔等陪伴他君臣游历各处风景。
过了一月,方才告辞。帝尧又优加赏赐,那焦侥王君臣无不欢欣鼓舞,乘着没羽归去。
前 页封 面后 页
第五十八回 让天下于巢 父任许由州长
第五十九回 海人献冰蚕茧 尧教子朱围棋
一日,帝尧正在视朝,忽然从外面走进一个老百姓来,头戴箬帽,身穿蓑衣,脚着草履,肩上挑着一个大担,担中盛着不知什么东西。原来那时君主和百姓,名分虽殊,而情谊不甚隔别,仿佛和家人父子一般。虽则朝堂之上,可以随便进出,不比后世,堂陛森严,九重远隔,不要说是个寻常百姓,就使是个大官显爵,亦非得特旨允许不得进见。若说是来献物件的,那更加不得了,那些守门小臣,非大索贿赂不可,起码总要比贡献物品加一点,才可以给你递进去。上下之间,隔绝到如此,所以民隐不能上达,而君臣间的隔膜亦日甚,务为雍蔽欺罔,以致贿赂公行,而政治日以败坏,无怪乎君主制度,有废除的必要了。闲话不提。
且说那老百姓走到堂下,将担放下,就向帝尧再拜稽首。
那帝尧视朝本来是立着的,也就立刻答揖,叫他起来,问他有什么事情。那老百姓道:“小人刚从海外归来,得到一种宝物,特来敬献圣天子,以表小人区区之心。”说着,就转身将担盖揭开,只见里面满满盛着五彩斑斓的东西,不知什么。那老百姓随手拿了两个,双手献与帝尧,说道:“这个是冰蚕的茧缫成了丝,可以做衣服,请帝赏收吧。”帝尧细看那蚕茧,足足有一尺长,五彩悉备,果然是个异宝,便说道:“朕很感谢你的美意,不过朕向来不宝异物,对于衣服,尤不喜华丽。这个蚕茧太美丽了,朕无所用之,请你仍旧拿回去吧。”那老百姓道:“圣天子的俭朴,小人向来知道的。”说时,用手指指帝尧身上道:“这样大寒天气,帝连狐皮貉皮的裘都不肯穿一件,还只穿一件鹿裘,这个冰蚕宝物自然更不肯穿了。但是圣天子为天下之主,所谓富有四海鹄,尚且不肯穿这种宝物,那么小人一介穷民,拿回去有什么用处?难道织起衣服来穿吗?真正万无此理。假使说拿来卖,卖与何人?圣天子所不敢穿的东西,哪个还敢穿呢?如若将它藏起来,万一坏了,这种宝物是世间所稀有的,岂不是可惜!所以小人想来想去,还是请帝赏收吧,横竖总有用处的。”
帝尧听他的话颇有情理,正要开言,只见大司农在旁说道:“依臣愚见,不如收了它吧。将来织成黼黻,可以穿了祭祀祖宗,那就不嫌华丽,岂不好吗!”帝尧道:“朕亦如此想。”
说着,就向那老百姓说道:“你既然如此说,朕就收了,谢谢你。”
()免费TXT小说下载
那老百姓听了大喜,连他的担子也不要了,向帝尧行一个礼,回身就走。帝尧忙叫道:“海人来,海人来,且慢走,朕还有话呢。”那老百姓回身转来,帝尧道:“承你远来拿冰蚕茧赠我,真可感谢,但是你这冰蚕茧从何处得来?”那老百姓道:“小人住在东海之滨,向来专以捕鱼驾船为业。十几年前,正在海中行船,忽然一阵飓风将小人的船直向东方卷去,足足卷了三日三夜。那时小人等之船,舵也倾了,樯也折了,人人都昏晕过去。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忽然之间醒转来,但见这船已泊在一座山下,同船之人幸喜个个存活。大家喜出望外,忙上山探问这是什么地方。后来遇到工人,才知道这山名叫员峤山,又叫环丘山,去中国不知道有几千万里呢。小人等到此际,自分漂流绝域,永无归期,幸喜得那些土人怜悯小人等天崖落难,相待颇好,于是就在那山上一住十几年。这十几年之中,将那山四处都游遍了。今年三月间,他们忽然向小人等说:‘考察天文,应该有东风数月不断,遇到这个好机会,你们可以回去了,不宜错过。’于是小人等将原有船只舵樯,种种修理妥当。临走的时候,他们又赠送小人等许多物件,这冰蚕茧就是其中之一种。”帝尧道:“冰蚕的形状如何,汝看见过吗?
”那老百姓道:“小人看见过,却很奇怪,长约七寸,有鳞有角,通体黑色,拿了霜雪覆盖在它身上,方才会作茧,所以叫作冰蚕,岂不是奇怪吗!”大司徒道:“天然五彩,真是不可多得之物。”那老百姓道:“岂但如此。小人看见那边的土人穿了这种丝做的衣服,入水去不会得濡湿,投它在火中,经过一夜,亦不会得烧毁,那真是个可宝之物呢。”
帝尧与群臣听到这话,都觉得诧异。和仲问那老百姓道:“足下与其将冰蚕茧拿回来,何不将冰蚕种拿回来,自己可以养得,岂不是大利吗?”那老百姓道:“小人起初何尝不如此想,后来知道,事实上不可能。因为冰蚕所吃的是猗桑之叶。
据土人说,这种猗桑迁地勿良。没有猗桑,那冰蚕就不能养,所以只好带茧子回来了。”羲仲道:“某闻员峤山上有一个移随国,其人皆长三尺,足下见过吗?”那老百姓道:“果真有的。他这个国在员峤山之南,男女皆长三尺,用茅草来做衣服,长裾大袖,起风的时候,裾袖飘飘,凭着风力能直上空中,如禽鸟的羽毛一般,非常好看。他们的眸子都是重瞳。他们的相貌,修眉长耳,亦非常之端正。据说,他们的年寿都在一万岁以上,飧九天之正气,能够死而复生。这种话真假如何,那却不得而知。”赤将子舆道:“足下既在那边住过十年,游历一转,那山上还有什么有名的风景,奇异的人物,请说给我们听听,以广知识。”
那老百姓道:“员峤山上有两个大湖,一个在顶上,据说周围有四千里,小人曾到那湖边一望,浩淼无际,与大海差不多,但是却没有乘船渡过去,就是它的名字亦忘记了。还有一个湖,在西方,据说周围亦有千里,名叫星池。池中有个大龟,八双脚,有六双眼睛,背上有北斗七星及日月八方的图像。腹下又有五岳四渎的图像,它本在水中的,亦时常爬到石上来呼吸空气,晒曝阳光。远望过去,光耀煌煌,仿佛天上的星辰,真是一种神物呢。还有一种异草,名叫芸蓬,白色如雪,每株高约二丈,坚硬如木,夜里看起来,皎皎有光,可以拿来做拐杖。这两种是山上西方之异物。至于北方呢,有一个浣肠之国,其人民寿亦很长。这种人,时常将他的肠胃拿出来洗涤,因为人的消化滋养全靠肠胃做一个转运融化的器具。人的寿命,本来都有几千百岁好活,只因饮食之后,百分中之九十几固然消化了,精华吸收,灌输百体,它的糟粕都从大小便里排泄出去。
但是有余不尽,留滞在肠胃之中,总是有的。几十年之后,积少成多,肠胃中污秽堆积,器具渐渐朽坏,失去了运输融化的能力,所以不能得到滋养的效果,以至渐渐衰老死亡。虽则有药物服食,亦可以浚渫肠胃,但是终有不能涤尽之处,所以他们常将肠胃洗涤,寿命遂能延长,因此邻近之人都叫他们浣肠国。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国名。浣肠国四面,环绕甜水,其味如蜜。这甜水的流势非常迅急,而它的质地却很浓重,是个矛盾不可解的道理。寻常的东西投在那水里,滔滔随流而去,甚不容易沉没,就使千钧重物,亦须久久方能沉没到底。所以那边人民,隔水往来,不用舟楫,都从水面上步行过去,如履平地一般。不过水流既异常迅急,蹈水颇难,不是从小练习惯的人,往往随流而去,虽则不会沉溺,但不能达到目的地,亦是可怕。”
大司农听了,便说道:“某从前经过弱水,虽芥叶之微,亦不能福现在这甜水竟可以载重,可见天下之事物,决不单生,必有对待了。”海э治誓抢习傩盏溃骸澳衔鞅比蕉妓倒耍褂卸侥兀俊蹦抢习傩盏溃骸岸降囊煳锞褪潜稀!?br /> 还有一种是云石,广有五百里,文彩剥珞,仿佛和锦绣一般,拿物件来敲击它一下,登时有云气蓊然从石中而出,经久方散,这也是东方之异物了。”和仲道:“冰蚕所吃的猗桑,形状是怎样的?”那老百姓道:“形状与中国桑树差不多,不过高大异常。它所结的桑椹,其味甚甜,煎起来可以为蜜,如此而已。
”帝尧道:“汝此番从那边来,走了几日?”那老百姓道:“约有一百多日。”帝尧道:“沿路停泊有几处?”那老百姓道:“沿路尽是茫茫大海,无处停泊。”帝尧道:“那么很难了。
一则方向容易歧误。二则粮食万一不继,怎样呢?”那老百姓道:“这两层都不必虑。员峤山在东,中国在西,只要以太阳月亮为标准,就可以不会歧误,至于粮食问题,员峤山上出一种粟,叫作不周之粟,粟穗高到三丈,它结的颗粒皎洁如玉,吃了一餐之后,可以历数月而不饥。小人从前在山上的时候,吃的就是这种。所以在那边虽则住了十多年,而计算吃饭的总数,不过三四十餐。此次动身,预备全船人两三餐之粮,但是三个月宋亦只吃了一餐。所以到了中国之后,尽有得多,已经分给各亲友携去了。海中所最欠缺的,就是淡水。但是粮食既然不必多备,自有余地,可以多储淡水,所以一路行来,尚不感到困难。”
大司农是最注重民食的人,听到这话,忙问道:“这种不周之粟,是一年收获一次吗?”那老百姓应道:“是。”大司农道:“这粟既然吃一餐可以历数月而不饥,那么当然消耗少;又一年一获,当然出产甚多,这些粟堆积起来,做什么用呢?
”那老百姓道:“他们亦早虑到此,所以有一个通盘计算,全山人口共总有多少,每人每年要吃多少餐,每餐需多少粒粟,每亩每株可以结几粒粟,统统都预算好了。所以他们每年所种,都有定额,不过较消耗之数略多而已。其余田亩,悉数栽种他物,因此米粟一项,不会有供过于求之患。”大司农听了,连说:“可惜,可惜,你没有将那粟的种子带回来,假使带了回来,我们种植起来,无论如何荒年我们都不怕了。”海э溃骸澳程鲜λ担V醭S写竽穹晒瓜滤蔚拿姿诶矗蠖熘涑ぞ冻撸持梢灾账瓴患ⅲ灰褪钦獠恢苤诼穑俊蹦抢习傩战幼潘档溃骸澳潜呱缴系拇竽袢废瞪醵唷S幸恢秩担涓咴家徽桑钕不冻哉庵炙冢灰褪撬卫吹穆穑俊贝笏九┑溃骸肮皇谴四裣卫矗肜淳霾恢挂豢牛嗑霾换峥趴哦急蝗擞龅剑萌ブ笫场D切┞湓诘叵碌模我圆惶躺鹄茨兀炕蛘咄列圆灰耍ǖ馗チ迹敲淳褪鼓昧酥肿踊乩矗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