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枭雄
刻是十五分钟。卯初即早晨四点,卯正五点)
从宣德楼看下去,便仿佛一条望不到边的长龙一般。张扬看到这个场景,想到的便是高考那阵子,不过那次人没现在这么多。而且他是考生,现在却成了考试组织者,也是最后的阅卷者。
辰时一到,宫门便缓缓打开。
前面的考生可以清楚得看见,右边已经用红绸围出一个通道。想来通道一直延伸到礼部南院,那里正是他们的考场。
()好看的txt电子书
“考生开始进场,不得喧哗。不得擅自逾越红绸,违者取消此次大考资格。”
随着一个巡考官员地一声大喝,考生开始排队进场。
当先两个考生走到宫门前,便自动停了下来,等待两旁御林军搜身。
由于此次是新朝第一次科举,又在皇宫举行,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御林军也是做了充分准备。御林军副统领金枪将徐宁亲自在宫门下监督,见二人停下。喝道:“不要停下。”
两个考生闻言顿时一愣,却又不敢擅闯宫门,只好大着胆子问道:“不用搜身吗?”
“不用,你们进城吧。”
两个考生见徐宁毫不犹豫的回答。这才小心翼翼向内走去,进的城内,见没人喝止,这才放步向里走去。
历代科举夹带经文作弊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便是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因此历代不得不在进入考场前对考生进行简单的搜查,不过由于张扬改革了考场。因此取消了这一极度浪费时间的程序。
顺着红绸围成的通道,考生很快便进入礼部衙门。却见里面并没贡院一排排的号舍,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露天书桌。两桌之间距离足有五尺。每十个桌子间便占有一个御林军。显然是担任监考之职。
前朝时。考生都是在一个小小地号舍内完成科举。考铺里设有书案,地上铺有席子。白天考试,晚上睡觉,待得三天考完,才能离开。
现在考试时间变成了一天,不用再住宿,才使露天考试成为可能,加之农历四月已然颇热,也不用担心考生畏寒。
考场间还有数百巡考来回巡视,显然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作弊。众人也才知道为啥不在搜身,先前暗喜的人也都哭丧起脸来,大部分人则是面有喜色,这么多监考基本上可以杜绝人夹带。而且这样开阔的环境,也很少有人敢上下串通代考。
毕竟敢作弊地人不多,公平的考试,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考生在御林军指点下,一个个按序入座。
待得考生全部进入礼部衙门,守门的官员立刻下令吩咐关门。
此时已是半个多时辰已经过去,考生便开始准备文具,不多时考场间便充斥着墨香,偶然有人忘带什么文具,只要举手示意,御林军便也会很快送上。
“吱。”
众考生正做着准备时,后面几人却听得大门再次开启,不由疑惑地回头看去,却发现一身龙袍的皇上正昂首进来。
如今因为大量画像的出售,罕有民众不识皇上真容了。
张扬对此也是很无奈,当初只是想着像现代开
一般,家家挂个肖像,再弄些高档点的,还能赚大笔钱。只是没想到出售画像后,自己都无法真容上街了,不然铁定被人认出来,引得万民围观。好在虽然没什么易容术,但简单的化妆还是能做到的,不过脸上涂抹一些东西总是难受地。如果再给张扬一次机会,那他一定不会再出售自己地画像了。
张扬见后面考生正要起身下跪,赶忙道:“不用多礼,你们都准备考试吧。”
一众考生闻言,也只好躬身站着,等皇上走过,才敢坐下,只是亲眼看到天神一般地皇帝,很多人都有些心不在焉,不时有人弄翻砚台,弄得考场中的墨香又浓了几分。
晁冲之作为主考官,也亲自坐镇,看到皇上到来,赶忙率一众考官来见。君臣叙过礼,张扬便让他们开始宣读考场纪律。
考场实在太大,不得不每隔一段便安排一个考官宣读考纪,好在考纪简略,不多时,便也完工了。
读完考纪,张扬便向一旁官员道:“什么时辰了?”
考场内设有巨大地日、高表、漏壶和巨大的报时钟、报时鼓,多种计时仪器,以使任何一个考生都能找到自己熟悉仪器。
“还差一刻便是巳初(上午九点)了。”
张扬闻言,点点头走到场中,宏声道:“这是天朝第一次科举,天下英才大半会聚于此,无论是否中举,你们都是民族的精英,民族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你们手中。朕希望你们能用一颗平常心去轻松面对,金榜题名会有时。”
说完,张扬便吩咐考官开始分发卷子。
考卷是特制的宣纸,宽一尺二寸,长一丈零八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二尺二寸,考生在此填自己的姓名、籍贯,写好之后便加以密封,不能让人知道是谁的卷子,谓之“糊名制”。
第二部分六尺八寸,是考生写策论的地方,必须用楷书做答,否则后果便得自负了。因为这一部的答题在交上去之后,会有专门的人另行抄写一遍交给考官判卷,防止考官认出笔迹来循私。若是字体不工整,抄写的人不认识,他们有权以白卷论处。倒霉的终究是考生自己,那可是申诉无门的事情。
第三部分一尺八寸,将有三个考官在这里写评语盖上自己的印章。
就这样天朝第一次科举正式拉开了序幕,没有现代考场书写的沙沙声,却多了几分墨香。
看着考生们或挥笔疾书,或皱眉苦思,张扬巡查片刻,并未发现任何舞弊行为,便也悄然离开,他可不喜欢沉闷的考场。
上午考的是经义,这些经义对从小熟读经书之人并不难,不到半个时辰便有人开始交卷。
不同以往,考生需要考完才能离开考场。这次交卷后,考生便可以出宫,下午再来考策论。
很多自命不凡、潇洒倜傥的考生出的宫门,便直奔青楼放松放松。
也有人在考场外等待同伴,碰头后便互相对对方所做的卷子点评了一番,最后几乎人人脸上都颇有得色,自信满满,携手而归,只等下午的策论,只是得意之时,心底却也都多了几分忐忑。
上午的经义并不难,下午的策论必然不简单,不然便也无法从中选秀了。
果然,下午的策论难倒了许多人,考题都是一些历代朝廷难以解决的政务,甚至有朝廷以后对辽金的战略方针。
下午考完,一众考生便陷入忐忑中,只有一二狂生尚能谈笑自如,汴京城仿佛都压抑了不少。
天下篇 第一百三十七章 阅卷标准
生们忐忑不安等待成绩之时。阅卷处却是热火朝天。多大争论,一道关于水利的试题,却让考官们争论不休。
考卷评判制度由张扬制定,满分一百,三人评述,各打一分,均分便是考生所得分数。此举算不得新颖,前朝甚至有九位考官评分,不过引进分数制却是第一次,百分制比以往优良中差更加明显,也给考官们带来了更大纷争。
赵霖伸了个懒腰,不经意间,瞥到一旁同组的侨评判完的最上面一份卷子,治水之题,自己打了九十五分他却只打了八十,不由拿起来看了起来,见是自己满意的卷子,忍不住拿起来读道:“古之治水者,但闻疏浚以深川,不闻曲防以壑邻,故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右堤强,则左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游伤。凝其势,不分其水,虽神禹不能为功。故弃地予水,田墓庐舍邑里,决堤防以避之,固有所不能。然则如之何而可?曰:患在天者,人力无可如何,无已,则惟有相其决口之成川者,因而留之,加浚深广,以复支河泄水之旧,庶因败为功之一策乎?患在人者,上游之开垦,亦无如何,惟乘下游圩之溃甚者,因而禁之,永不修复,以存泽水之旧,亦因败制宜之二策乎?弃少而救多,事半而功倍,虽江、汉之浅深,洲渚之亘袤,非人力所能排浚,而水无所,则其力自足以攻沙而深川也。是之谓以水治水,其贤于堤防曲遏也,利害相百也。
这篇策论很好嘛,考官如何只打八十分?”
(赵霖也是前朝遗官,因为颇有才学,故被张扬抽来充任阅卷考官。曾在政和末年、宣和初年(大致在11…1119年)曾主持兴修太湖水利,主张开浦、置闸、筑圩三者缺一不可,认为:“治水莫急于开浦,开浦莫急于置闸。置闸莫急于近外。”近外是靠近入江入海处,便于防潮、排洪、护田、浚沙、通航的筑圩工程措施。他又说圩岸要高大,非但能护田,还可以挤水处泄。)
L:本也,本当在先;决水者末也,末当在后。历朝以来,上至朝廷之缙绅。下至农田之匹夫,治水必议决堤,良田毁弃无数,而水患却百未治一二。此治水之失也。
此卷不治其本,而但攻其末,能得八十已然不错。”
其父亶,北宋著名水利学家。
相比子侨。亶更具传奇性,出生于农家,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县,但他却没有去上任。而是终日跋涉于野外,从事农田水利的考察和研究,深究古人治水之迹。直到认为有所得,才上任。
父子二人合著《吴门水利书》,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指出了以往治水中存在的六处失误,并指出了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迹等六得。又提出了“治田利害大概”七条,深为当时的宰相王安石采纳和赏识。还绘制了许多水利图,为历代治理太湖水利的重要依据。
赵霖闻言,摇头道:“围田容易造成水道狭窄,洪水无法排泄,大水时必致淹圩,坏房屋。委实不可取,先朝时便已被摒弃,前朝单锷已做过论证。子高如何还能以此做阅卷标准?”
(单锷也是北宋著名水利专家。不就官司而关心太湖水利,在苏、常、湖等州调查30多年,著有《吴中水利书》。认为治水有上阻、中分、下泄三策,对侨治田之说却是大为反对)
前朝虽然没用氏父子治田之策,不过侨却不认为自己父亲一生心血是错误的,起身驳斥道:“治田之法,因地制宜,其低田,则阔其塘浦,高其堤岸以固田;其高田,则深浚港浦,引江海以灌田。后之人,不知古人固田、灌田之意,乃谓低田、高田之所以阔深其塘浦者,皆欲决泄积水也。更不计量其远近,相视其高下,一例择其塘浦之尤大者十数条以决水,其余差小者,更不浚治。及兴工役,动费国家三五十万贯石,而大塘、大浦终不能泄水,其塘浦之差小者,更不曾开浚也。而议者犹谓:此小塘、小浦亦可泄水,以致朝
见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浚治。积岁累年,而尽坏,使二三百里肥腴之地,概为白水。高田之港浦皆塞,而使数百里沃衍潮田,尽为荒芜不毛之地。深可痛惜!前朝百余年间,除十数条大者间或浚治外,其余塘浦,官中则不曾浚治。若能不问高低,不拘大小,亦不问可以决水与不可以决水,但系古人遗迹,而非私者,一切并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决修治。系低田,则高作堤岸以防水;系高田,则深浚港浦以灌田。如此则高低皆治,而水旱无忧矣。”
张扬在侨的高谈阔论中进屋,见二人面红耳赤的样子,奇道:“你们在争论什么?”
二人见皇上来到,赶忙行礼,陈述自己观点,同时请求圣裁。
()
张扬对治水之道却也是不甚了了,闻言问道:“你二人所言理论可有实效?”
|》水田中,开圩崖、沟场圃,实践治水理论,成功获得农业丰收,也验证了先父治水之论。”
赵霖却不以为然的道:“区区一片水田,不足以证明什么。疏浚之策,神禹治水始,之后历朝多采之,功效亦喜人。”
o本不在水。”
“水患在人不在策。疏浚之策,早有无数先人论证,不过河道疏浚工作常常被疏忽,才导致水患不断。”
“咳”
二人在专业上争论起来,顿时进入忘我境界,正面红耳赤之时,听得张扬咳嗽,这才清醒过来,赶忙跪下请罪道:“微臣失礼了,请皇上恕罪。”
张扬在现代都见过专家在会议上对骂,他们这些争论还真没放在心上,挥手笑道:“不妨,都起来吧。”。
=
赵霖自然也不甘寂寞,叩头道:“臣也请皇上裁定。”
张扬看着二人都不甘服输的样子,无论论谁胜,另一人都不会心服,说不得还会生出什么闹剧来呢,只好道:“你二人所言都有理,不过却又都不对。治学讲究的是因材施教,这治水则讲究因地制宜。不同地地方,水患各有缘由,或疏浚,或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