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气宗的形意宗师
第五章南京事变(不好意识,才来电,还在赶,大家先别忙订阅,等下码完了就改)
第四章议建枢密院
瓦剌大军被王师击败,逃遁大漠后,京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京城中大大小小的胡同,也回到了往日的喧嚣。似乎除了茶馆酒楼之中,四九城的大老爷们吵着说书先生不要再讲听烂了的《大明英烈传》,改讲《‘立皇帝’残害忠良》、《方相国只手挽天倾》之外,一切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依旧是那个繁华依旧的大明京师,海外藩国眼中的天朝圣地。
可唯有一些细心的或是有门路的人,才能够发现,往日里在京师里面鲜衣怒马的豪门子弟,而今全不见了身影。朝廷的高官们,越来越多的开始乘坐轿子,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骑马代步。
这一切方不离也察觉到了,不过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因为浩瀚的历史已经给了他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这个办法实施过后,从此武将再也不敢跋扈自诩,而朝廷也不至于无将可用。
“重开枢密院?相国,你不是开玩笑吧!”肃穆的奉天殿内,中书省丞相、中书省左丞、中书省右丞、六部尚书、新任五军都督府都督、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使,这群大明皇朝官僚集团中最顶尖的一群人坐在殿中议事。没错,你没看错,他们都是坐着的。这恐怕也是方不离为高官们讨要来的为数不多的几项特权,从此朝廷大九卿级别的重臣再觐见皇帝陛下或是非朝议等正式场合,都能坐着商议朝政了。
在奉天殿内大失仪态的人,是兵部尚书邝野。也不能怪他忘记了场合,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是方不离的行径实在是出人意表,而且这出人意表到了直接触动兵部的权力上。之前,方不离回归朝廷过后,虽然也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也只是将户部分拆为度支、盐铁、民政三司,设立三司使。对于其他五部,虽然也有些改动,却也不过小修小补,从未有过说要更化改制,更没有触碰到尚书部堂的权力。
然而今天,就是现在,邝野宁愿方不离对其他五部更化改制,宁愿他收权。因为这样最起码还是文官集团内部政争,改的再厉害,也不过是方不离这位史无前例的中书省丞相的个人行为,世人不过以为方相国是在排斥异己,方不离二十年积累下来的威望,将会一点一滴的被削除。从此以后方不离在世人眼中,不过是一个权臣,而不是一个圣人。若后来天佑大明,降下圣君,定能扶正祛邪,扫除妖氛。
可邝野没有想到,王直、胡滢这些部堂级别的高官,甚至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也都没有想到。方不离居然是要另起炉灶,绕过旧制,创建新制,这不敢说是开天辟地,可也是大逆不道了。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个顾命大臣敢像方不离这么做的,或许有一个,那个人,叫做王莽。
在座的诸位都有些骚动,尤其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五个都督,除了石亨在大同整训边军之外,其他四个都在此处。可就算是最支持,跟方不离有姻亲的右军都督府都督薛剑,也是一言不发,不敢出言支持方不离的提议。
因为方不离要做的,是撤除五军都督府,另行设置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三衙统领天下兵马。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打紧,只不过换了个名称,权力不还跟以前的五军都督府一样么?要是真这么觉得,那就错了,五军都督府虽然也是统领天下兵马,可却是建立在卫所制上的,将全国分为五大都督府,每一都督府设置一都督统摄数省军务。
而三司衙门却是一以贯之,要真的按着方不离的脚步走,从此以后大明的数千个卫所就将不复存在,太祖皇帝寓兵于农的大计也将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从此大明军队便从与国同休的卫所军改为拿钱办事的募兵,也就是今后谁拿钱,谁就能使唤得动这成千上万的丘八爷。而当今的国库在谁的手上?最终得利的,不言而喻。
要光是如此也就算了,捏捏鼻子也能过去,反正侵夺的是五军都督府五位都督的权柄,又不不干系兵部的事情。天下的姓氏归属,到了而今,发展成熟的文官士大夫们已经不再看重了。不过是五德始终,天命归属。
可偏偏方不离还要设置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政令。设立也就设立吧,反正方不离答应了让邝野作枢密院掌院大学士,这可是与中书省丞相同级的高官,官当到这个份上,也就图个名声了。可方不离最损的就是在之前将大明的官制改为官、职、差遣分授,这次邝野虽然本官被提为的枢密院掌院大学士,可差遣却是一个不知所云的知应天府事。知枢密院事的,是之前力主方不离回京的兵部侍郎,于谦。
这可把几位部堂都给气坏了。刚开始的时候,方不离借着无上功勋,强行改动大明官制,几位部堂不敢反对,提心吊胆下设置了无数后手对抗。这么久没有动静,几位部堂戒心放松,刚要把心放回肚子里面,那些后手都已经不起作用的时候,方不离卡准了机会来了这出。可事到如今,又能如何?
众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方不离一环又一环,环环相扣,肥了新党,坑了自己。
众人心中苦笑道:“难道方不离还有操莽之志?这一场下来,方不离以后明里是皇明中书省的丞相,暗地里,就是大明的皇帝了。或许下一步,就是加九锡,再下一步,就是禅让了。”
就在奉天殿内一边沉寂的同时,一位驿卒,骑着一匹快马,带着一封告急文书,冲进了西直门。
“山西告急!快让开!山西告急!”这位驿卒顾不得什么忌讳,也顾不得什么朝廷的法度,更管不了前面的摊位如何的鸡飞狗跳。因为,山西出大事了!
第五章
奉天殿内而今已成了菜市场,中书省丞相、六部九卿就好像菜市场卖菜的小商贩一样,你来我往,几位都督坐在一边一言不发,严重的嘲讽和无奈,却已经说明了一切。
勋贵武臣的时代算是彻底成为了历史,尽管说而今还有一个薛剑和一个石亨在五军都督府中作都督,可是他们两根独木,就算是再大,全劈成了柴火又能烧几天?他们就算而今再威风,一个封伯一个继承了阳武侯的爵位,那又能如何?当年随着太宗文皇帝北平起兵,南下靖难的那群威风凛凛的奉天靖难推诚,要不就是死在了北伐、南征的战场上,要不然就是在土木堡随着大行皇帝被瓦剌太师一勺烩。
年轻的一辈,飞鹰走狗、秦楼楚馆倒是很在行,能挑起大梁的却没有几个,能干的那些人又多数沦陷在了土木堡。薛剑独木难支,更不要说他是庶出中的庶出,继承阳武侯的爵位过后,几位嫡子嫡孙的质疑从来没有停过。只是摄于方不离中书省丞相的威严,无人敢当面提出来而已,只要薛剑犯一点错,或者方不离犯一点错。那么,薛剑的侯爷生涯,也就该结束了
就在几位文官集团中的大佬就快要在奉天殿内再演一出全武行的时候,山西的急报终于到了。大佬们的争执戛然而止,双方都以为对方赢了。可是,谁真的赢了?
***
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且不说,山东济宁的漕运衙门又出了大事。漕运总督赵执,截下来了南京方面发来的一封封急报,尽管这些报告都是贴上了加急印记,按照朝廷规制,任何人不得阻拦,只能由兵部拆封。但是赵执依旧还是拦截下来了,因为他是建文二年,或者说是洪武三十三年的进士。
“部堂,您这是在玩儿火。就凭一群海寇,真的能成大事吗?南京守备可不是草包。”在一个宽敞的大堂之内,一个坚毅得不像话的男子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要是认识的人就知道,这个人,是济宁府的知府,李阳。
“老夫知道。”赵执背负着双手,停留在了门口。(未完待续。)
第六章分路,忿怒(又是停电。。。马上就好哦)
奉天殿内几位决定天下亿兆生灵的大人物,无不被陕西事变、太原危急这个消息给震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明开创一个多甲子之后,竟然还有人敢造反?而且造反的人,并不是什么手握重兵的边关悍将、宗室藩王,而只不过是一个华阴县的土豪。尽管说而今朝廷遭受重创,可实力尚存,不过区区二十万人马,依照朝廷的庞大实力和数以千计的卫所,转眼间就能恢复过来。
这不是个好信号,这说明在那些野心家的眼里,朝廷已经不行了,已经压制不住地方上的豪强势力。现在冒头的是华山派,可要是朝廷不能剿灭,甚至不能及时剿灭这群逆贼。那么,之后天下间的反王将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显现世间,甚至可能会有对朝廷不满的藩王、建文时代的遗老遗少。
不过这几位都是当今天下最顶尖的人物,能走到这个位置,养气功夫自然是极好的。几乎是转眼间,这几位就从之前的震惊之中恢复过来,脑筋急转,想着怎么从这里面,挖掘出对自己最有用处、最有利的东西。兵权,还是兵权。五代军阀安重荣的那一句:“天子者,兵强马壮为之。”虽然受到历代文人的抨击,但是谁都知道,这句话确为真理。谁在这次平叛过程中立功最大,谁就能在军政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方不离要是再立下功劳,且不说他自己有没有那份野心,就是没有,也自然有人黄袍加身。而且容不得他拒绝。
退一万步讲,就算方不离有足够的手腕压制下去,也有足够的毅力和忠诚继续拥护太祖太宗的子孙坐在龙椅上。可到时候,朝廷上说话算话的,到底是皇明天子,还是中书丞相?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他们这些旧党又是何等的下场?
于是乎,就率领大军西征平叛的人选,中书省和六部尚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方不离自然还是希望由薛剑领兵,甚至方不离都打算调两万才整训出来的新军襄助,因为只有新军和新党中人,在战场上表现出来足够压倒一切的战力,在战争中获得足够的功勋与威望。才能让他的军事改革顺利进行下去,才能让那些上上下下的官员、遍布全国的卫所兵丁闭上自己的嘴巴,
而六部尚书(或者说是五部,因为户部已经被方不离给主动拆分),自然不希望还是由薛剑领兵,薛剑的功劳已经够大了,位置也做到了右军都督府都督。要是再立下功劳,官位是没法子升了,难道提升其爵位为阳武公?或者陕国公?而且他们也容不得方不离的新党继续在军方扩大势力了。
旧党的人选,即在方不离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旧党推举出来的,竟然是原先与方不离走得极近的,卑躬屈膝不似武人,给方不离逢年过节,递的名剌上写着“门下沐恩小的”的左军都督府都督,石亨。
两派为了谁领兵,吵了个天昏地暗,好像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是平叛而不是论功行赏。可能他们没有忘记,只是他们以为这华山派不过是区区草寇,能有几分斤两?天兵一到,这群乌合之众定是四散而逃。可他们不知道,而今的华山派已经不是普通的江湖门派,二十多年的改组积累,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这已经是个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而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华山派并非孤军奋战,在南方沿海各省,在南京城外,另有一只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在与南京勋贵的家族私丁奋力拼杀。
***
薛剑黑着一张面孔,从宫门中踱步而出。仆人见主人过来,解开了坐骑的缰绳,侍候着主人上马。就在薛剑要上马的时候,旁边跑过来一个五品服饰的官员跑过来:“薛都督,方相有事请薛都督前往中书省一叙。”
薛剑“哼”了一声,骑着马,自顾自往中书省的方向行去,压根就没有将这位文官放在眼里。中书省的位置,就是原来的户部衙门,营造司扩建了一下,户部衙门就成了中书省。
走进了方不离的值房,薛剑也不顾这里是中书丞相布政所在,径直说道:“姑父,别人不知,你还不晓得?华山派的实力庞大,遍布川、陕、晋、乌斯藏、朵甘。这些地方的卫所都被周不疑那老狐狸给渗透了个精光,哪里能与那些乌合之众的南蛮部落相比?还分路进击?那不是等着让人各个击破么?再说了,石亨这个背主逆贼,也配领兵平叛?”
方不离满不在意地一笑,“他们要石亨去,那就让石亨去嘛。只是你要做好守住太行八径的准备,这次平叛想要全功。难。”
薛剑不可思议地看着这位名望权势**当今的中书省丞相,他很难相信,自己的姑父会为了党争不顾皇明基业。
方不离一眼就看出来薛剑想的什么,打了一下薛剑的头,“想什么呢?你别忘了,恒山派是掌握在谁的手上?三晋的豪强地主又是听命谁人?恐怕石亨还没有出大同,他的兵员情况,装甲几何,周不疑就已经一清二楚了。这次,摆明了是个输?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