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气宗的形意宗师
,索性就让石亨输的更漂亮点儿,让天下人看看旧军的成色。”
薛剑脸色这才恢复了正常,不过心里却在较劲,他不相信自己手下的军队会堕落到必败无疑的地步,他心里下了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姑父知道。不是只有新军才会打仗的。
奉天殿内几位决定天下亿兆生灵的大人物,无不被陕西事变、太原危急这个消息给震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明开创一个多甲子之后,竟然还有人敢造反?而且造反的人,并不是什么手握重兵的边关悍将、宗室藩王,而只不过是一个华阴县的土豪。尽管说而今朝廷遭受重创,可实力尚存,不过区区二十万人马,依照朝廷的庞大实力和数以千计的卫所,转眼间就能恢复过来。
这不是个好信号,这说明在那些野心家的眼里,朝廷已经不行了,已经压制不住地方上的豪强势力。现在冒头的是华山派,可要是朝廷不能剿灭,甚至不能及时剿灭这群逆贼。那么,之后天下间的反王将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显现世间,甚至可能会有对朝廷不满的藩王、建文时代的遗老遗少。
不过这几位都是当今天下最顶尖的人物,能走到这个位置,养气功夫自然是极好的。几乎是转眼间,这几位就从之前的震惊之中恢复过来,脑筋急转,想着怎么从这里面,挖掘出对自己最有用处、最有利的东西。兵权,还是兵权。五代军阀安重荣的那一句:“天子者,兵强马壮为之。”虽然受到历代文人的抨击,但是谁都知道,这句话确为真理。谁在这次平叛过程中立功最大,谁就能在军政上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方不离要是再立下功劳,且不说他自己有没有那份野心,就是没有,也自然有人黄袍加身。而且容不得他拒绝。
退一万步讲,就算方不离有足够的手腕压制下去,也有足够的毅力和忠诚继续拥护太祖太宗的子孙坐在龙椅上。可到时候,朝廷上说话算话的,到底是皇明天子,还是中书丞相?倘若真的如此,那么他们这些旧党又是何等的下场?
于是乎,就率领大军西征平叛的人选,中书省和六部尚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方不离自然还是希望由薛剑领兵,甚至方不离都打算调两万才整训出来的新军襄助,因为只有新军和新党中人,在战场上表现出来足够压倒一切的战力,在战争中获得足够的功勋与威望。才能让他的军事改革顺利进行下去,才能让那些上上下下的官员、遍布全国的卫所兵丁闭上自己的嘴巴,
而六部尚书(或者说是五部,因为户部已经被方不离给主动拆分),自然不希望还是由薛剑领兵,薛剑的功劳已经够大了,位置也做到了右军都督府都督。要是再立下功劳,官位是没法子升了,难道提升其爵位为阳武公?或者陕国公?而且他们也容不得方不离的新党继续在军方扩大势力了。
旧党的人选,即在方不离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旧党推举出来的,竟然是原先与方不离走得极近的,卑躬屈膝不似武人,给方不离逢年过节,递的名剌上写着“门下沐恩小的”的左军都督府都督,石亨。
两派为了谁领兵,吵了个天昏地暗,好像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是平叛而不是论功行赏。可能他们没有忘记,只是他们以为这华山派不过是区区草寇,能有几分斤两?天兵一到,这群乌合之众定是四散而逃。可他们不知道,而今的华山派已经不是普通的江湖门派,二十多年的改组积累,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这已经是个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而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华山派并非孤军奋战,在南方沿海各省,在南京城外,另有一只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在与南京勋贵的家族私丁奋力拼杀。
***
薛剑黑着一张面孔,从宫门中踱步而出。仆人见主人过来,解开了坐骑的缰绳,侍候着主人上马。就在薛剑要上马的时候,旁边跑过来一个五品服饰的官员跑过来:“薛都督,方相有事请薛都督前往中书省一叙。”
薛剑“哼”了一声,骑着马,自顾自往中书省的方向行去,压根就没有将这位文官放在眼里。中书省的位置,就是原来的户部衙门,营造司扩建了一下,户部衙门就成了中书省。
走进了方不离的值房,薛剑也不顾这里是中书丞相布政所在,径直说道:“姑父,别人不知,你还不晓得?华山派的实力庞大,遍布川、陕、晋、乌斯藏、朵甘。这些地方的卫所都被周不疑那老狐狸给渗透了个精光,哪里能与那些乌合之众的南蛮部落相比?还分路进击?那不是等着让人各个击破么?再说了,石亨这个背主逆贼,也配领兵平叛?”
方不离满不在意地一笑,“他们要石亨去,那就让石亨去嘛。只是你要做好守住太行八径的准备,这次平叛想要全功。难。”
薛剑不可思议地看着这位名望权势**当今的中书省丞相,他很难相信,自己的姑父会为了党争不顾皇明基业。
方不离一眼就看出来薛剑想的什么,打了一下薛剑的头,“想什么呢?你别忘了,恒山派是掌握在谁的手上?三晋的豪强地主又是听命谁人?恐怕石亨还没有出大同,他的兵员情况,装甲几何,周不疑就已经一清二楚了。这次,摆明了是个输,索性就让石亨输的更漂亮点儿,让天下人看看旧军的成色。”
薛剑脸色这才恢复了正常,不过心里却在较劲,他不相信自己手下的军队会堕落到必败无疑的地步,他心里下了决心,一定要让自己姑父知道。不是只有新军才会打仗的。(未完待续。)
第七章最后的党争
“什么?石都督…不对!是石亨贪功冒进?落入了华山的圈套?大军惨败?”王师兵败的消息,不知怎么的,传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酒肆茶楼。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怎么可能?石亨可是久经战阵的悍将,率领的还是从边关重镇大同选出来的百战精兵,怎么会输?怎么能输?可惜,天下间最不能保密的地方,就是京城。
自永乐十九年起,随着永乐天子的一道圣旨,北平城正式成为了皇明京师,二十多年下来,京城里的老少爷们,与朝廷大大小小的衙门之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衙门里面的书吏门子,皇城中的太监宦官,京营里的将官小卒。谁不是根植在这座古老的城池之中。也正是因此,旧党的大佬们千方百计想要隐瞒下来的事实,不过一天时间就冲破了重重阻碍,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
堂堂王师败给了一群草莽贼寇,这深深的伤害了京师百姓的自尊心,也让无数人质疑,而今的朝廷究竟还是不是天命所归,还能不能统御天下。而后一点,对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而言,才是最可怕的。不过他们已经顾及不到这种‘小事’了,因为这次援救山西的失败,引发了新一轮的党争。
***
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轿夫的带动下从天官衙门疾驰到了中书省,尽管说轿夫们走得已经很快了,可是轿子里坐着的官员却一个劲儿的催促着:“走快点儿!要是误了大事,老夫让你们全家去铁岭挖铁矿!”要是熟悉的人就能听得出来,这个急的跟火上房一样的声音,正是吏部天官、旧党中有数的几位大佬之一的王直。而他走的方向,却是新建的中书省。
不只是礼部衙门,礼部衙门、兵部衙门、刑部衙门、工部衙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这几个旧党盘踞的朝廷要害,也都有一顶八抬大轿从本部堂抬出,迅速赶往中书省所在地。
除了老得几乎走不动路的胡滢在老家人的搀扶下一步一步像踩蚂蚁一样挪动着步子,其他七位大九卿风一般地冲进了中书省的大门,那速度,简直跟练了八步赶蝉的轻功一样。
“石亨这次轻功冒进,坏了朝廷的大事!老夫要上揍太后,削了石亨的爵位,罢黜他的左军都督府都督!”听着方不离的咆哮,几位部堂心中一阵寒冷,他们知道最后决战的时刻来了。赢了,旧党能把新党在军中最得力的臂膀薛剑给掰断,可要是输了,石亨这位好不容易拉过来的军方要员,可就要一文不名。没了石亨,旧党还能指望谁?难道是哪个摇摆不定的杨洪?狂去额旧党在石亨身上的投入,可比方不离想象的要大得多,要是就这么让石亨完蛋,旧党可真的是血本无归了。
“方相,薛剑尽管是您的妻侄,可你要记住,你不只是薛剑的姑父,还是朝廷中书省的丞相!!”最年轻的邝野压制不住心中的惶恐,一下子撞开了方不离公务室的大门。邝野几乎是戳着方不离的鼻子吼叫,全没了平曰养出来的那些官威仪态,也全忘记了上下之别。或许现在他的心里,只有党派之分了。
“邝部堂,注意你的身份。”方不离淡淡地指正了狂野的错误,眉宇之间充满了忧愁,奇怪的是他宽容的放过了邝野的无礼。一句过后拿起桌上的一封带着水印的信笺,递给了邝野,“几位部堂传阅一下吧。南京出事了。”轻轻的几个字,却在旧党的几位大佬心里激起了滔天巨浪。南京是什么地方?皇明故都,要是南京陷落,南方定然不保,要是朝廷反应慢上些许,那就将波及到全国上下。更不要说而今山陕还有一个扯起反旗的华山派。
“咳咳。”通政司使说话了,“按规矩,南京守备的告急应当是直达兵部,兵部收到过后,视其轻重缓急,再交付宫内。不知道方相这封告急是怎么来的?”
“漕运总督反了,南京守备的告急都堵在了济宁。这份密函是本相安插在海上的探子送来的。没想到前宋竟然还有势力?为何原来没有发动?”最后一句话方不离自问自答,声音几不可闻。
就在九人大眼瞪小眼的时候,胡滢终于走进了房间。别看老胡滢走路都要人来扶着,可耳朵倒是挺好使,“让薛剑在太行八径严防死守,不要让华山的军队东进即可。华山派这种武林门派,朝廷逼得越紧,他们越抱团。要是不理他们,他们自己都会乱起来,相对于那群山寇,前宋的大军才是最要紧的。咳咳咳…”
“胡老前辈…”众人都望着老胡滢,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党争啊!党争不是敌人赞同什么,自己这边就要反对什么的么?再说了,这话谁说,老胡滢都不能说,说了那就是晚节不保。老胡滢这是要做什么?老糊涂了?方不离来不及细想,既然老胡滢犯了错,那么自己也就不客气了,“难得胡老前辈如此深明大义,那么即刻发兵南下…”
不等方不离讲完,老胡滢截住了话头,“薛都督坐镇太行,昌平伯坐镇大同力保晋北不失,眼下合适的也就是石亨一人了。不过褫夺其左军都督府都督的职务,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如何?”
“老狐狸,这儿等着我呢?”方不离心中骂了一句,可想了想,也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安排了,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应下了。
新旧两党的争斗,因为一场战争引发,又因为另外一场战争结束。可惜旧党还是看错了人,石亨这位多年在北疆与瓦剌游骑兵作战的老式军官,无法适应南方的密集水网和灵活多变的山地战,惨死在他援救的对象——南京的城墙下,旧党在军中最后的一根支柱倒塌,朝廷从此,真真正正的走入了方不离的时代。(未完待续。)
第八章大结局
石亨兵败身死,这对他的家人而言,可能是天塌地陷的大事。。可对朝廷来说,石亨的生死却是微不足道,重要的是,王师兵败城下,城中百姓心惊胆寒,当晚临江侯和几位侯伯悄悄地打开了城门,尽管说城防军发现过后想要阻拦,临江侯等几位侯伯的家丁也败迹毕露,可这一场内讧却被城外的‘讨逆军’抓住了机会。
南京城高壕深,想要强行打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就是打下来了也不知道损耗会有多少。可临江侯的‘弃暗投明’却为‘讨逆军’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南京的陷落,以及南方数省陷落。就在眼前了
进城过后,没有了坚城依仗,家丁怎么敌得过如狼似虎的‘讨逆军’?与国同休的开国勋贵们除了几家贪生怕死的出城投降,在讨逆军里面谋得了一两个职位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被一锅端了。最引人注目的是魏国公,他将魏国公府的族人聚在国公府里面,将大门紧锁,放了一把火,从此徐达在南京的一脉嫡系,化作了点燃新朝的燃料。
拿下了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五省,而朝廷的注意力还被山西的华山军吸引着,乘着这个机会,‘讨逆军’摇身一变,打起了清算燕逆的旗号。五省的土地人口、钱粮周转、税赋缴纳、矿山作坊,一一被重新划分。在这场清算里面,无数的北逃的乡绅,投降的勋贵,失去了往曰的财富与尊荣,可这一切与他们的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与国同休的开国勋贵们自然不在话下,除了反正的几位在讨逆军里面谋得了一两个职位之外,其他的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