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娱乐1971(1-640)
王梓钧,你能再妖孽一点吗?
白沐阳曾预言一部电影在台湾最多也就能像《唐山大兄》那样,1100万的票房就到了极限,可是铁一般的现实证明他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八几年的时候,内地一部《少林寺》狂卷一亿多票房。当时的人口才10亿人,以1máo钱的mén票来算,相当于男nv老少都买票看了一遍。
这可能吗?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有许多人huā钱去看了一遍、两遍……甚至是十遍,生生地把票房给抬了起来。
现在《喋血孤城》的票房也是这样,一些有条件的影mí,几乎是每天晚上下班就会去排那么一会儿队,买到了票就进去看,买不到就回家休息。
jīng密设计过的情节矛盾,火爆的画面,加上台湾退出联合国给人们造成的鸵鸟心态,大家很乐意躲进那热血的故事中,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影片。
《喋血孤城》的配乐参照了一些原作,也融合了诸如《加勒比海盗》、《角斗士》等著名影片,不过这放在电影里并不引人注意。反倒是作为chā曲和主题曲的《常德是个好地方》突然传唱起来,成为最近电台点播率很高的歌曲。而走在街头巷尾,也偶尔能听见姑娘们嘴里哼着有些走调的丝弦调子。连带着那位原唱也从名不见经传的xiǎo歌手,一下子变成了当红歌星。
影片热播以后,整个剧组的成员都成了香饽饽。不仅有许多公司邀请赵雅芝、余勇德、王梓钧等主演拍戏,连柯受良和林凤娇等配角的片约也是接踵而至,邓光荣这个原本就很红的文艺xiǎo生,事业也更上一层楼,突破了他惯有的戏路,开始接一些风格硬朗的角sè。对此,邓光荣也是对王梓钧非常感jī,帮助一个当红演员突破他陷入窠臼的戏路,不比提拔一个新人容易。
而让观众目瞪口呆的爆炸画面,也渐渐地被揭开面纱:原来这都是王氏公司烟火师的杰作。
由于《喋血孤城》的成功,让嗅觉灵敏的导演和电影公司决定拍战争片跟风。那些xiǎo成本的,自然是借着噱头跟风,而真正有实力的大公司,则开始与烟火师mén频繁接触,妄图挖墙脚,甚至出高额的违约金也愿意。
()免费电子书下载
可惜这帮子当兵出身的汉子都比较讲义气——不讲也不行,王梓钧帮他们解决了家庭困难,给他们超高的工资,那就是恩人啊。谁要是背叛恩人,还不被同伴给鄙视死!
于是乎,那些电影公司只得出高额的酬劳请他们去帮忙拍戏,而这些酬劳中,王氏公司将提取四成,六成规烟火师自己所有。
赵雅芝等一众新演员的短期培训也告一段落,开始接一些不错的片子,他们所得的片酬也是要与王氏公司分成的。
不要说王梓钧像吸血鬼,他可是一手把这些艺人捧红,而且还huā钱为他们培训。更重要的是,他每个月照例发给这些演员不菲的薪水。演员们出去接戏,完全可以算拿着公司的钱在赚外快。
就在《喋血孤城》在台湾热映的时候,香港、韩国,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片商也都闻风而动,天天往王氏电影公司挤,就等着购买影片。
可是现在就连台湾本土的拷贝都稍显不足,如何能安排给他们?
想要买电影?可以,老老实实地排队吧。
……
《喋血孤城》的火爆,让郑振坤不得不将原定于这个月的光辉乐队演唱会给推迟,因为现在的人们都等着看电影,哪里有心思去听演唱会?
电影上映两周过后,整个台湾的票房已经达到了恐怖720万,除了台北由于最先上映,观影人数稍微有点下降外,其他地区依然需要排队购票。
这让岛内其他电影公司集体蛋碎,更多专业人士加入了研究《喋血孤城》的行列。
琼瑶在《皇冠》杂志上这样评论道:“这是我今生仅见的震撼影片,未曾轻眼目睹,也许永远无法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观影后的几天夜里,还常常能梦见一个战士在我眼前撕碎了ròu体,鲜血四溅。而当我醒来,只是大汗淋漓地独坐于卧chuáng之上。
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目睹这场战争,已经是身心疲惫了,那么影片中从头到尾将这些惨痛经历过一遍的婉清,她又是何等的坚强!
导演王梓钧显然是个讲故事的能手,他用这个婉约丝弦声中、一袭白衣出场的坚强nv子,引出一场残酷而英勇的战争。从她为了爱人而留在城中,从一个丝弦艺人变成战地护士,从她知道爱人凶多吉少而依然将自己嫁出,从她独自拖行着丈夫的尸体,直至最后,她一个人抱着那代表着希望的婴儿站在纪念碑前……这是爱与母xìng的胜利!
在这里,我非常好奇导演是如何寻觅到如赵雅芝这样一个,仿佛从古代仕nv画里走出来的温柔nv子,仿佛是得上天眷顾一般,天地间的灵气都集于一身……
我在这里承认,只这一部片子,我已经成了赵雅芝忠实的影mí,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
王梓钧拿着《皇冠》杂志看了半天,最终只得长叹佩服,琼瑶不愧是琼瑶,一篇电影评论生生被她写成一篇散文。
琼瑶的评论一出,赵雅芝的粉丝顿时呈几何数上升。其片酬更是攀升到25万台币,已经快抵近甄珍这种一些明星了,这让其他nv星羡慕不已。
赵雅芝和林凤娇的关系越来越好,加上想要尽快学会说国语,于是便从租住的房子里搬了出来,暂时搬进了林凤娇家。
林凤娇家里其实tǐng宽敞的,其父从大陆到台湾时手里还颇阔绰,只是后来只出不进,加上他又喜欢读书买书,身体又害病,家道才很快破落。如今有了王梓钧资助,这栋漏雨透风的大宅子,前些日子终于得到了彻底地翻修。
赵雅芝拖着行礼来到林凤娇家里,闻风而来的左邻右舍都跑来围观,直呼婉清来林家作客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居然整条街都跑来了。
王梓钧当初唱歌再厉害,但也仅仅是歌声,除了一两张海报之外,几乎没lù过脸,因此许多人虽然听他的歌,却并未见过真人。但赵雅芝却是在影片里大大地lù了脸,而且喜欢她的不仅是年轻人,还有许多老人也都是她的影mí,所以现在赵雅芝出mén引起的轰动比王梓钧还大。(话说《还珠格格》播出好多年后,赵薇到一个偏远地区去拍戏,结果被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围观,叫着要来看xiǎo燕子,让赵薇受宠若惊之余,又哭笑不得。)
赵雅芝原本受到影mí信件和给偶遇的影mí签名时,还有些沾沾自喜,可这时终于感受到做名人的痛苦。
里三层外三层围观众,将她堵了整整一个xiǎo时,才终于渐渐散去。
林父林母两人都喜欢看电影,见赵雅芝来自己家,俱都惊喜不已。
林母更是拉着赵雅芝的手说:“这不是婉清吗?我看见她在电影里哭的样子,就想搂着她好生的疼一疼。”
林凤娇失笑道:“妈,那你看见我在电影里死了,你是什么感觉?”
“什么感觉?”林父笑道,“你妈她哭了一晚上。”
“您还真当真啊。”林凤娇过去缠着母亲,说道,“妈,这是阿芝,她家在香港,国语也不太会,一个人住在外面不方便,我就把她带回家来了。”
“来家里好,多个人热闹。”林母欢喜道,又问林凤娇道,“阿娇啊,你们老板什么时候能来家里吃饭啊?”
()
林凤娇没想到母亲突然提起这个,见赵雅芝在场,不好意思地说:“妈,老板是大忙人,哪里有时间?我都还没和他说呢。”
“他忙不忙又是一回事。你们老板对我们家这么照拂,怎么也要请人家吃顿饭,表示谢意!”林父说道。
林凤娇低头说:“还不知道能不能请得来。”
赵雅芝笑道:“他又不是神仙,有什么请不来的?这事包在我身上。”
“那就好,还是阿芝有本事。”林母夸道。
林凤娇心中有些委屈,家里父母都有些重男轻nv的观念,从xiǎo就疼弟弟,却对自己有些歧视。如今赵雅芝来家里,自己却反倒像个外人。
林凤娇让赵雅芝去房里休息,自己到厨房里帮忙做饭。长着粗茧的手心洗着菜叶,她心里不由得想起当初王梓钧在歌厅里一拳打翻那个对自己动手动脚的男人,脱下衣服披在自己身上的情形。
老板才是真正对我好呢!
可惜,老板好像有nv朋友了。
想到这里,林凤娇心中隐隐地有种不甘。
正文 122【再遇丽君】
122【再遇丽君】
“老板,我们下一部戏拍什么?”白沐阳踌躇满志地问,这与当初王梓钧刚到公司时,他的灰心沮丧截然不同。
王梓钧道:“回头我给你一个剧本,咱们慢慢拍吧。公司现在人手不多,最重要的是还要招两个好导演进来,不然整个公司不可能我一个导演撑着。”
好的导演哪有那么好找?真正的好导演又怎么加入王氏这个二流靠上的电影公司。
白沐阳放下这个难题,好奇地问,“老板你下个剧本准备拍什么?还是战争片?”
现在岛内掀起了战争片的风cháo,已经有好几个公司在筹备战争戏了。
王梓钧摇摇头说:“还没想好,不过肯定不会是战争戏。”
今年是台湾电影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虽然jīng品电影不多,但能卖钱的却兴起了一批。根据资料里的统计,1972年台湾影片海外总销数超过一百五十部,外销地区多达五十三个,总收入超过四亿元,打破了历年来的外销纪录。
要知道几年前台湾本土的电影院还要靠外片来上映!
如今虽然有《喋血孤城》横chā一杠,但对其他影片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六月份还真没什么好电影。许多公司大都会等到七月学生放暑假之后,才开始陆续将自家的jīng品上映。虽说此时还没有暑期档这个称呼,但人们的想法却是差不多的。
今年李翰祥回老东家邵氏拍摄骗术和风月片,而嘉禾则是携李xiǎo龙的《jīng武mén》大杀四方,这两个才是王氏电影公司真正的对手。
未来的一年内,将是战争片、骗术风月片和武打动作片的天下,王梓钧不想去趟任何一趟浑水,跟风没意思。
“老白,帮我约一下郑元,就是那天来参加我们首映式的记者。”想了下,王梓钧说道。
“约他?”白沐阳没nòng懂王梓钧的意思,不过还是跑去打电话去了。
现在《喋血孤城》还在热映,王梓钧倒是不急着筹划下一部片子,而是将经历放在了创办时尚娱乐杂志上面。
做娱乐杂志,可不能随便招几个文科学生,编几篇文章就行,必须要对当下娱乐时尚比较了解的熟手。
王梓钧对现在的媒体还真不怎么熟,他首先想到《中国时报》的郑元,这个开着船首先在钓鱼岛上chā旗的记者。以他现在的身份,想必会认识一些人吧。
……
富豪酒店的歌厅之中。
()免费TXT小说下载
郑元正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合着节拍敲打桌子。
王梓钧匆匆地走过来,满面笑容地说:“哎呀,郑记者,让您久等了。”
“没关系,是我习惯早到而已。”郑元和他握手说道。
眼前这个男人已经快五十了,文质彬彬,很难想象他居然有勇气驾着船上钓鱼岛。不过对于这种人,王梓钧还是心存敬意的。
郑元对王梓钧的印象也很好,当初王梓钧游行中枪后,第一篇在《中国时报》上的表扬文章,就是他亲自cào刀的。
那天的首映式,郑元也在受邀请之列,观影之后颇受震动。此时和王梓钧面对面坐在一起,不禁夸赞道:“王老板真是奇才,能将那场战役神乎其神地再现于世人眼前,是我平生所仅见。”
“郑记者谬赞了,叫我梓钧便可。”王梓钧谦虚道。
“那我就托大了,叫你一声老弟。”郑元问道,“郑某我是个直人,王老弟今天找我来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王梓钧问道:“郑大记者想必听说过《良友》画报。”
“知道啊,”郑元笑道,“这画报的年龄比我还要大一岁呢。”
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采取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版术印刷,创刊号以影星胡蝶为封面。首印的3000册两三天就卖完,然后又连续加印,直卖了7000本,这在当时是非常恐怖的数据。
此后的20年间,《良友》共出172期,内容囊括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dàng不安、中**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上至学者专家,下到村夫fù孺,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