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握天下_派派小说
“是!”
“你退下吧!”紫苏摆手让那人退下,并未在意那人怔了一下。
赵全见他不动,提醒了一句;“还不下去?”
“太后娘娘……”那人没有给太后回过话,一时不知如何说才好。
“还有什么要回吗?”紫苏随和地问他,抬手示意赵全不要过去。
那名内侍连忙道;“谢相让奴才回太后娘娘一句话,原话是——只怕已经迟了!”
“哦?!”紫苏先是一愣,随退醒悟过来,不由脸色大变!
“该死!”紫苏急道,“赵全,去请皇帝过来!你出宫去,听听京中有什么消息!”
“……是!”赵全惊讶着回话,匆忙离开。
紫苏许久没接触政务,也就遗忘了许多以前必须的事情,这件事若放在以往,哪里需要谢清来提醒?
古曼!周扬肯定会把这个消息漏给古曼的!
成佑皇帝就算有耐性,此时草本呈进御前,于他,可以说是做实了!
紫苏坐在步舆上回慈和宫,心里苦笑:“我的儿子似乎与战事太有缘了!”
阳玄颢的有心拖延在赵全面前完全无用,赵全只是将紫苏的意思陈述于他:“太后娘娘请皇上立刻见驾。”
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要说在批奏章,即使是大朝会,面对母亲的宣召,皇帝也必须前往,否则必受弹劾。
阳玄颢只能立刻前往慈和宫,赵全则出宫去“听”消息。
慈和宫长宁殿的东侧是一座雅致的竹轩,与皇宫东北角的亭台轩榭连成一片,竹轩内题有“明心”二字,为文宗手书,最初是文宗之母端敬皇后礼佛的处所,后来渐渐成为慈和宫的书轩。由于是供太后休闲读书之用,明心轩内的书卷气并不重,相反,精巧的细节、宽敞的空间,处处流露的都是闲适之气。
紫苏回到慈和宫,直接就到了这里,并命宫人将门窗全数打开,站在书案前,努力平静心绪。
本以为是小事,却忽然发现棘手得很!
阳玄颢的銮驾已到,被宫人引至明心轩,未及行礼,就听母亲问道:“皇帝做好开战的准备了吗?”语气平淡,带着三份审慎的味道。
阳玄颢未及细想,直觉地回答:“朕已经按谢相的提议,驳回草本了。”
紫苏不悦地皱眉,抬手轻扣书案:“皇帝竟然只想到此节吗?”
本以为经过前番的事情,阳玄颢已经学会对一件事思虑周详,此时,紫苏却发现,自己高估了儿子。
——低估了一帆风顺的境遇对阳玄颢的影响!
明心轩内,阳玄颢不解地看着母亲,仍未想到答案,紫苏叹了口气,慢慢坐下,决定先等等赵全的消息。
“母后娘娘……”
“太后娘娘,奴才赵全求见。”
阳玄颢正要询问,就被赵全在殿外请示的声音打断,不由暗恼,却见母亲举手示意他稍等,心中更加不满。
“进来回话。”紫苏没有漏过儿子眼中一闪而过的不满,只是一时也顾不得了。
赵全进来后,给太后与皇帝行过礼,便回话:“奴才方才出宫仔细打探,京中并无特别消息。”他如实禀报,心中忐忑也不解。
紫苏整个人一僵,半天没回神,那神情让阳玄颢看得心惊。
“母后娘娘……”
“……没有特别的消息……”紫苏苦笑着摇头。
“这是最坏的消息了!”
“母后?”阳玄颢一脸迷惑。
再坏也不过如此了!
紫苏叹了口气,开始教育儿子:“周扬的打算,皇帝已经清楚了?”
“朕清楚了。”阳玄颢双颊隐隐发烫。
“那么皇帝,如果想让一双盟友反目,你会等事情坐实再宣扬吗?”
“……”阳玄颢有些明白了。
“如果京中现在有关于寒关的消息,就证明,周扬才开始传播这个消息,可是,草本送入宫中这么久,京中却毫无动静,就证明周扬早已做了布置!”
紫苏担忧地摇头,阳玄颢的脸色变得苍白。
“哀家若没有猜错,关于周扬的条件,古曼早已知晓,周扬使节的一举一动,古曼间者都在注意,草本入宫,成佑皇帝不会再等了……”阳玄颢更加不安。
“这还是比较乐观的情况!”看了儿子一眼,紫苏再次轻叹。
“成佑皇帝不是轻易让出主动权的人,只怕古曼已经陈兵北疆了!”紫苏轻揉眉心,同样不好受。
“这……也是朕的错?”手握紧又松开,反复几次,阳玄颢总算镇定地说了一句话。
紫苏摇头,心下稍宽:“不是你的错!”
“母后……”
“这是臣下失职!你所受的教育从来都是正大光明的帝王之道,可揣摩人心,却不应行奇诡之事。未想到此节,不是你的错!”紫苏安慰儿子,说的却是事实。
阳玄颢报以微笑,但是脸色十分难看,即使他看出母亲并非虚言伪饰仍然笑得很不自在。
“……朕似乎总会将事情办得很糟糕……”
“阳玄颢!”紫苏变了脸色,正色以对,“难道事情出乎意料之后,你就毫无办法了?荒谬!没有计划是万无一失的!难道你的太傅没有告诉你吗?情况变化就想办法应对,你是元宁的皇帝,这是你的责任!”
“……是!”静静地看了母亲一会儿,阳玄颢眨了眨眼,抿唇应了一声。
紫苏暗暗皱眉,为儿子的态度担忧,却又不知该如何说才好,心中细细地斟酌措辞,明心轩一下子安静下来。
“陛下,永宁王殿下加急快报!”职司内侍焦急的声音划破竹轩内的寂静,仿佛一颗投下就会引来滔天巨浪的石头。
紫苏叹息,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肩,稳住他颤抖的身躯。
“你可以内疚,可以愤怒,唯独不可以因此恐惧!”
“身为天子,上惧天意,下惧民心,余者无所畏也!”
“现在,你去看看北疆到底如何了!皇帝!”
松开按在儿子肩上的手,紫苏退开一步,不再说话。
阳玄颢只觉肩上压着千钧之重,整个人完全动不了,紫苏只是看着他,既不催促,也不安抚。
明心轩外,奏报的内侍困惑地抬头,不知道为何轩内毫无动静,目光对上赵全,只见他轻轻摇头,示意不可妄动。
又等了一会儿,内侍正想着是否再次奏报时,吱哑一声,竹轩的门就拉开了,一身明黄的皇帝走出来,平静地取走他奉呈的奏匣,随后,转身又进去了。
门再次合上。
捧着那只奏匣,阳玄颢盯着封签看了许久,终于深吸了一口气,伸手划开封签,取出那份急报。
“永宁王臣承正叩问圣安。北疆骤起流言,言及和议,涉寒裕定三关之属,古曼遣使数问,臣无言以对,已见不豫,且臣获报,成佑帝已颁征召羽令至各部,故臣以大将军印暂闭伏胜、平嘉二关,各塞诸城皆行宵禁之令,北疆各营亦传战备令。臣恭请上意早决。”
永宁王亲笔所书,字迹飞舞,显然写得匆忙,没有任何修饰,只是说明情况,并要朝廷早作决定。
阳玄颢稍稍松了一口气,紫苏看过后却没那么乐观:“皇帝,十日之内,我们不给古曼一个交代,成佑皇帝必会出兵寒关,皇帝早下决断吧!”
夏承正的这份奏报并非密奏,虽然直送御前,但随后仍要备案,转议政厅,其中并无机密内容,不过,已经足以说明古曼的态度了。
这一天,谢清是没办法休息的,他的马车还没到府门,就被一名内侍追上,拿着信符转告皇上的口谕:“召议政大臣至钦明殿议事!”
这样的口谕让谢清心中立刻萌生一个念头:“古曼开战了!”
随即,他又将之否定了:“皇上只召了议政尹相与本相?”谢清示意御车的家人转向,同时随意地问了那名内侍一声。
“是!”内侍很谨慎,一个字都不多说。
谢清却松了一口气——若是北疆真的有变,就不会只召他们两人了!
到了钦明殿,梁应正殿门外,见到谢清,匆匆行了礼便道:“皇上吩咐了,您与尹相来了,不必通报,直接进去即可。”谢清颌首,便直接入殿。
刚进去谢清就被吓了一跳,迎面就是一座画屏,皇帝正站在画屏前,背对着门专心致志地看着,他稍稍镇定了一下心神,然后才躬身行礼道:“臣谢清奉旨晋见。”
阳玄颢连头都没转,直接就对他说:“书案上有奏报,谢相先看吧!坐!”
谢清又是一愣,却不敢耽搁,绕过画屏要去取皇帝说的奏报,这时才看清,画屏上分明是一幅地图,没有细看,他先取了奏报,飞快地浏览了一遍,哪里还顾得上坐。
奏报是两份,皆出自永宁王之手,其中一份还是密奏的式样,谢清先看了另一份,看完后对阳玄颢道:“陛下,臣下密奏按制不得轻示于他臣,臣不敢……”
“那是军情密报,你与尹相不看,朕向谁咨问?”阳玄颢说得平淡,谢清这才打开那份密奏。
前一份便是那份请朝廷早下决断的奏报,密奏说的差不多,但是,更多详细,谢清看了差点失声惊呼!
抬头张口欲言,谢清才想起身处钦明殿,硬是咽回了那声惊呼与所有的疑问,这时,殿门再次打开,尹朔也匆匆进来,阳玄颢又说一番相同意思的话,谢清走过去,将两份奏报递予尹朔,随后走到阳玄颢身后,与他一起细看地图。
那是至略与古曼的边界地图,地形标注的极细,各处关隘也一一标明,很明显是为了对应那份密奏特意取来的。
尹朔看了那份密奏同样心惊不已,仅仅是征召各部并不算大事,可是,永宁王的密奏上又详细说明了古曼实际的布置,也正是因此,他才下令关闭伏胜、平嘉两关——古曼各部平行而列,又有所侧重,重兵不在往常的燕、易两州,而在青州,与格桑高原相邻的青州虽有崇山峻岭之险,但是,由于青州番人居多,皆聚族合居,多在山林之中建土寨、竹楼,除了青州首府望城以外,并无城廓,也就没有可以据守的地点。
以民心所向而言,青州之中不乏心向古曼的族群,因为,古曼人与那些被至略朝廷称为依族的番人在血统、习惯上十分相近,甚至于他们拥有共同的远古神话传说。
对于元宁而言,伏胜关是西北重镇,是元宁威慑古曼的必需之地,一旦有失,元宁西境全线危急,安危皆受制于人,因此,明宗年间,尽管诸将不和,尽管对大将军赵同厌恶至极,在赵同退入伏胜关后,所有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全力驰援,仅仅一个月,伏胜关内外,元宁将士死伤逾十万,更折损三员大将,德王妃上疏形容此战“几与钦治之镇南一役相等!”——钦治之难以镇南关的惨败为开始,那一战,镇南关中埋葬了元宁二十万将士,引魂烛火阻断祁江,江南几乎家家墨服——明宗杀赵同满门用的罪名不是战败,而是弃关——他在伏胜关之战最惨烈的时候逃往平嘉关,元宁士气为之一泄,伏胜关一度失守,德王因此战死。
“两位以为如何?”尹朔将奏章放回书案的同时,阳玄颢也出言询问两人的意见。
谢清沉吟不语,看向尹朔,尹朔盯着地图看了一会儿,才以无比慎重的语气开口:“陛下,臣想请问谢清,格桑高原诸部近境如何?”
谢清心中微讶,对尹朔的一针见血十分佩服,见此情况,尹朔还能准确分析原因,而不被表象所惑,的确不同一般。
第九章 谁能为此曲(下)
更新时间2007…5…2 22:57:00 字数:0
格桑高原以西便是格桑山脉,西方人又称其为利德尔山脉,是古代希昆语,意为接天的高山,圣清一朝,格桑山脉都是皇朝的西方边界,居于格桑高原的康族诸部向圣清称臣,接受皇朝的封敕,同时,圣朝的皇帝又将高原的军、政、教三权分离,设青原都督、格拉桑尔郡王与青宗教主三职,分而羁之,青原都督多由国人担当,圣清不少名将都曾任过此职,其中就有宁重,出身世勋阀门的宁重任职伊始,以恩抚为主,但是,三年后,诸部一再的叛乱让其恼羞成怒,下令“洗户”——屠杀叛乱部族的青壮男子,妇孺掠为奴隶,只留下年过六旬的老人——这是圣清开国大将制定的政策,那位被圣清尊为名将之首的男子在平叛中用剑对每个部族宣告:“要么恭顺朝廷,要么被灭绝!”
康人素来不驯,圣清一朝,康人的反抗从未停息,圣清末世时,格桑高原最先脱离中央的控制,可是,大正皇朝对待高原各部的政策与圣清毫无不同,甚至是变本加厉,元宁立国后,无暇西顾,高原归于古曼,但是,元宁允许康人在边境互市。可以说,格桑高原上的康人总是被压迫着,相比之下,圣清还算是最宽仁的一朝,圣清皇朝只要求要康人恭顺,赋税虽然严苛,但是,还在承受?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