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握天下_派派小说
阳玄颢终于明白,他的母亲想要怎么样的结果了。
明白过来的远非他一人,谢清对早在十六那天就对倩仪道:“原来我是最善良的!”
仅仅致仕对紫苏来说是不够的,她要尹家永无翻身之日,或者说,她要尹朔承担阳玄颢亲政以来的所有疏失。
慧妃是尹家的希望,反过来,紫苏也可以用慧妃的前途要尹家沉默。
紫苏实在是厌恶了尹朔近于要胁的讨价还价。
阳玄颢选择了沉默,但是,当三司再次请求重审时,他照准了,于是一份远比之前牵涉更广的一份判决在二十七那天进呈御览,阳玄颢也照准了。
同一天,阳玄颢终于在尹朔的请辞表上写下了“准”字,最后一笔拖得很长,随后,仿佛那笔烫手一般,他飞快地扔开笔。
这个结果皆大欢喜,至于尹朔陛辞时,阳玄颢一言不发的事情则被大部分人视而不见了。
陛辞之后,尹朔请求见太后,阳玄颢挥手让宫人领其前往慈和宫。紫苏在康宁殿见了这位老臣。跟紫苏上次见到尹朔并没有多久,但是,尹朔的苍老令紫苏忍不住吃惊,不忍地道:“尹相该保重自己。”
尹朔苦笑了一下,深深地行了礼,道:“臣拜谢娘娘!”这句话是由衷的,因为,终究,紫苏手下留情了,未对尹家赶尽杀绝。
紫苏苦笑:“尹相言重了!”
再行了一次礼,尹朔颤微微地说:“臣自任议政首臣,日夜惊惧,今日方觉轻松……至于儿孙,臣也不敢强求,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唯有一事,臣实在放心不下,只能恳请太后娘娘了!”
紫苏稍默然了一会儿,才道:“是慧妃?”
“是!”尹朔低头恳求,“慧妃自幼娇养,其父母在外,臣溺于天伦之乐,失于管教,万般不是,皆请太后娘娘以包容之心待之……”
紫苏静静地看了尹朔好一会儿,才叹息着答应:“尹相承受之重,哀家明白……”
“谢娘娘……”
按至略的习俗,除夕日落封笔封印,至正月十五才重开理事,而十五挂灯,却要至正月结束才会取下。崇明十年以尹朔离京为开始,这似乎不能算是一个好兆头。不过,也有喜事,十五的彩灯尚未取下,后宫传出消息——慧妃有妊,此时,距尹朔离京不过七天。
·;本卷完·;
PS:说两句,本文快要结束了,估计就在下一卷,感谢各位朋友能陪伴我这么久完成这篇文。
至于叶原秋,其实,谢纹那天的表示就是与其断绝往来了,谢纹并不笨,接下来一卷中,紫苏对叶原秋重用的原因就会说明了,希望各位继续支持。
第一章 烽烟漫道(上)
更新时间2007…8…27 10:06:00 字数:0
各位朋友,我出差归来了,更新开始恢复!
关于加精,由于精华有限,我只能先保留着,如果周末未用完,我会加各位的评一一补上精华的!
…
《元宁实录&;#8226;顺宗卷》
崇明十一年六月,帝奉太后幸承清行宫,携后宫数人。初九,贺千秋节。初十,东山乱起。
在元宁收复的北疆东部,有一块特殊的土地——那里虽然临海,但是,海域之中暗礁密布,陆上是除了原始山林一无所有的高山,在至略的官方文献中,那块土地被称东山,山林中的原住民也就被称为东山人,他们以山林为生,无论是至略还是周扬都更多地称之为野人,在史料中难寻踪迹。
也正是这些连语言都没有的东山人,在崇明十一年,给元宁的历史留下的浓重的一笔,在数百年后,一些学者更是将之视为元宁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无论后世赋予了多么崇高的意义,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崇明十一年,东山人的数量从十五万减少到不到二万。
至略的学者为此寻找了很多合理的解释,但是,其它国家的学者却直言不讳地指出,东山人所遭遇的残酷灭绝,最重要的原因除了东山人的顽强战力之外,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反抗。
皇太后的千秋节,阳玄颢下旨连贺五天,而燕州的急报在六月十二直递御前——燕州十三郡中与东山相邻的三个郡全部遭袭,伤亡惨重。
尽管燕州军民一体,但是,出于战备的需要,大多集中在与周扬、古曼相邻的边郡,这三个郡处于后方,反而军力空虚,或者说,无论是朝廷还是燕州都不认为东山人会有多么大的威胁。
燕州军自成一体,但是,同样受永宁王节制,边郡军力哪怕只调动一营一部,也需要有镇北大将军的加印调令,并报兵部备案。——这是当年太祖皇帝同意燕州保留军民一体制度的条件之一。
由于紫苏的生辰,夏承正也到了承清行宫,燕州太守只能将调军文书送到承清行宫。燕州此时的太守正是外放地方的夏承思。用的是军情急报。军情急报是不能耽搁的,即使是太后千秋节的游园赏也不能阻止,凭着燕州军令牌,报信的军士直入行宫,但是,仍被行宫总管拦了下来,遣了人去急报夏承正。
永宁王正陪着太后,宫人知道总管的意思,不敢扫太后的兴,只能找太后注意不到的角度,拼命给永宁王打手势,夏承正这才悄然退开,寻了过去。
“永宁王殿下,燕州军急报!”宫人低声急言,夏承正脸色大变,顾不上其它,急忙离开。
“大将军,东海三郡被血洗!”军士一见夏承正便单膝点头,失声禀告。
夏承正强压下所有震惊,沉声问道:“怎么回事?周扬还是普兰?”
“是东山野人!”说着,那名军士取出军情急报,双手奉上。
“什么?”夏承正由震惊转为不信,并不接那份急报,“云成海开什么玩笑?”
燕州十三郡以云、古、风三家为首,云成海是云家的宗主,东海郡是云家的祖籍,夏承正自然有些不相信。
“殿下,事实如此!”军士立刻回答,斩钉截铁的语气令夏承正脸色再次大变,冷言:“你说血洗?”
“是的!”
“东山人?”
“……是的!”
夏承正冷笑,接过急报,随手撕开封纸,细细看了那两张纸,一脸冷然地折起:“本王知道了!”言罢转身就要走。那名军士急道:“大将军……”
“你是云家人?”夏承正扬眉,那人硬着头皮点头,夏承正的眼神更冷冽了,抿出一抹冷笑,便不理他的阻拦,转身要回去。
“大将军!”那人眼见被宫人拦下,再顾不得宫规森严,双膝跪下,声音凄厉地大喊,“东海三郡俱是老弱妇孺!烽火已燃,战报之上鲜血淋漓!情势危急!大将军!真的……”
“怎么回事?”夏承正正要阻止他的吵嚷,就听到一个慵懒的声音在身后响起,不由苦笑,转过身,道:“东海三郡请求调军而已!”
谢清身着色彩鲜艳的常服官袍,站在不远处,听到永宁王这么一说,也是微微挑眉,认真地道:“燕州?周扬还是普兰?”
“都不是!”夏承正的眼中显出三分笑意,“所以,没什么!”
谢清皱眉,看了永宁王几眼,却没有再说话,只是,侧身抬手:“那么,回去吧!太后娘娘问起殿下您了。”
“大将军!”
“你先回去吧!”夏承正冷言,“本王自会考虑清楚的!”
“可是……”
“没有可是!如果云家连这点事都处理不好,燕州军就可以将云氏除名了!”夏承正说得冷漠。
谢清虽然并不清楚情况,但是,此时也说了一句:“幽燕铁骑从来无所畏惧,自坚自强,不是吗?”——“无所畏惧,自坚自强!”正是燕州军的军风军魂,燕州三岁稚儿也会骄傲地对任何人如此宣称。
夏承正却不等谢清说完便离去开,谢清愣了愣,也笑着离开。
园中繁花似锦,阳玄颢在这些事上从不吝于让母亲开心。随驾的后妃与受邀的官员、家眷分别聚集在一起,对各色奇花异草指点作评,各处皆是笑语吟吟,和乐非常,紫苏却坐在亭子里,身边只有皇帝与亲信宫人,一身黄色的宫装,妆束有些素净,却也因此分外显眼。夏承正与谢清自然直接到了紫苏面前。
“太后娘娘!”两人同时参礼,紫苏微笑,并不在意,笑道:“大哥擅离,若没有合适的理由,哀家可是要罚的!”
“没什么!”夏承正很平静地回答,“一份军报,臣必须立刻知晓,却不是什么严重的状况!”他避重就轻地说了情况。
“哦?”紫苏轻触手边的冰块,随即因为寒意收回手,“燕州的事吗?”
从两人的眼神中,紫苏已经知道了答案,随即扬眉轻笑:“北疆军报,有事的地方却也有限,既然大哥说不严重,那也就只有燕州能有这样的情况了!”
“太后圣明!”夏承正微笑着行礼,紫苏只是笑笑,无意再说,毕竟是军政事务,她不想当着皇帝的面干涉。
阳玄颢却道:“燕州既然没什么事,何必这个时候急报军情?”眉目间有几分压迫的疑惑。
“是东山人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夏承正如实回禀,却说得轻描淡写。
“东山人?”阳玄颢一时想不起自己治内是否有这个民族,十分困惑地思索着。
紫苏也不着痕迹地皱眉,却没有多问,只是对儿子道:“皇帝只怕一时想不起来,关于东山人的记述……非常少……承清行宫的文华阁中应该有谭庆秀的《行旅录》,哀家记得在《东行卷》里有提到,还算详细。”
“是!”阳玄颢恭敬地应下,给梁应一个眼色,梁应会意,立刻前往文华阁。
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站在太后身边的叶原秋在听到这番对话后,眼中凝起了一片深遂。
回到寝宫,紫苏一边让宫人服侍着换下宫装,一边对赵全吩咐:“你去文华阁,给哀家找找有没有永宁贞王的手记,哀家想看。”
赵全一愣,看到紫苏冷冽的眼神,连忙低头退出。
有没有永宁贞王的手记?——赵全百思不得其解,他从皇宫最低层做起,自然也在皇室的藏书地待过,因此,他很清楚,几乎所有的皇室行宫都存有永宁贞王的手记。夏祈年总会随手记下很多东西,内容有些凌乱,甚至无人能懂,因此,才会分散地保存在各处。夏祈年病逝后,世祖严令不得动其用过的任何物品,至于手记,更是被妥善封存。
身为永宁王府的郡主,紫苏不可能不知道……
想到这儿,赵全有些担心了,他可是见过皇宫中封存的永宁贞王手记,那简直可以堆满一座侧殿,若是此处也是那么多,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毕竟,除了皇宫与永宁王府,那位殿下最经常待的地方就是京郊的清源宫与承清行宫。
到了文华阁,凭太后令打开密库后,赵全才松了一口气——这里只有一小箱的手记。
紫檀木的箱子被抬到太后面前,紫苏只问了一句:“都在这儿了?”
“是的,娘娘!”赵全很肯定,一起来的文华阁主司默默地奉上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
“都退下吧!”紫苏淡淡言道,所有宫人都退下后,她才独自打开箱上的锁,然后开箱,就坐在箱子旁的地上,细心地将手记一张张取出,迅速浏览,然后依次放在旁边。
将所有的手记看过一遍后,天已大亮,紫苏又将身边的纸张按原样放回,关箱落锁,眉头紧皱,随口扬声吩咐:“赵全,将这些送回去吧!”
一直在殿外候着的赵全一个激灵,立刻从昏昏欲睡的状态清醒过来,应道:“是!”随即推门而入,叶原秋也跟着进来:“娘娘是否就寝?”
紫苏点头:“就说我累了,今儿不受礼!”说着,便躺靠到床上,叶原秋服侍她睡下,又命宫人撤换了室内的燃香,刚要退下,就听紫苏道:“叶尚宫也是燕州人,知道东山吗?”
“奴婢不是很清楚!”叶原低声回答,抬头看到紫苏闭着眼倚在靠枕上,一身白裳,神色淡漠,竟让她感到一股无法言喻的压迫迎面而来,不由垂下眼。
“东山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谭庆秀言钟灵秀毓、秘境天成,是风景绝佳之处!”紫苏依旧没有睁眼,很淡然地说着,声音很轻灵,叶原秋不确定,太后此时是否是在对她说话,只能静静地听下去。
“……永宁贞王曾评价各族,对东山人的评价是,心志坚忍,崇敬祖先,顽固不化……贞王也不喜欢这个民族呢!——张翊君曾强令燕州隔绝东山,防范尤在周扬之上……哀家真的很好奇,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地方,养育了一群怎么样的人……”
叶原秋听到紫苏的语气中甚至带了三分温柔,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次到承清行宫,紫苏面上没有任何异常,但是,赵全却格外警告了所有宫人,必须倍加小心,因此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