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握天下_派派小说
隹赡苋桥氖虑椋庖淮危易芩阌械忝靼琢恕?br /> 御书房里一片狼籍,皇叔坐在书桌边的地屏上,父皇蹲在他面前,急切地说着什么,只是,皇叔的神色冷若寒冰,一丝不屑的冷笑挂在唇边,父皇说了一会儿,似乎也急了,冲到书桌前,找了一气,好不容易才在地上找到一幅黄绫与一支紫毫,提笔就要写,却被皇叔拦下,他说了些话,父皇就气馁地扔下笔,冲着他吼了几句。
我没有勇气再看下去,悄悄从原路返回寝宫,却见永宁王正在等我。
“裕王殿下以后小心些,想放松也无不可,只是不要授人以柄才好!”永宁王提醒我,我点头,方才我应该回寝宫接受王太傅的指导,并且领些功课。
“方才,臣对王太傅说臣请您去睿王府取些东西,以备下午讲解兵书,让他将功课留下即可。”永宁王从来都不虚套,直接说明情况,他在京中就负责教导皇子兵法,这个说辞也说得过去。
“三皇子方才去御书房了?”永宁王问得平静,我却是一惊,皱着眉看向他。
“方才臣也未走远。”他淡淡地解释,“不过,有些事情,您不应该知道,请您慎重。”
永宁王!夏家!
我第一次感到这两个词背后的份量。
第一代永宁王是太祖皇帝亲口赞誉的“第一大将”,元宁的半壁江山都是由那人打下,元宁的史书说“元宁立国,夏氏功居首位”,这里的“夏氏”既指圣烈大皇贵妃,也指夏氏一门——永宁王府夏家,圣烈大皇贵妃的尊贵是由随太祖创业时立下的显赫功勋支撑起的,夏家的元勋首位也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作为太祖麾下最为显赫的家门,在元宁立国的初期,几乎所有官员都出自夏氏门中,元宁的军资有三分之二靠夏家提供,南征期间,永宁王掌握着元宁所有精锐,直到他因病重返京,元宁的精锐之师全在一人手,我可以想像那时夏家拥有怎么样的权威,但是,在父皇努力了这么多年之后,在这位永宁王已经十年不统军之后,我仍然感觉到了他的赫赫威势,这不能不让我戒备之心深重。
我只能点头,明白自己的举动根本瞒不过他,这让我心惊。
若是永宁王明白我方才的去向,皇叔会不知道吗?
“三皇子知道,臣第一次看到殿下动怒是在什么时候吗?”永宁王忽然岔开了话题。
我有些茫然地摇头,眼带期待地看着他。
永宁王看了我一眼,很平静地说:“是他第一次知道顺淑皇后与大皇贵妃、太祖皇帝的事情的时候。”
我的心再一次颤抖,这是一个忌讳。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流年往事(4)
更新时间2006…11…6 10:01:00 字数:0
每一个皇族子弟从懂事就被灌输太祖皇帝创业的经过,事无巨细,都被一一告知,为的是让后世明白创业艰难,更知道自己的责任,其中,唯有太祖皇帝迎娶顺淑皇后的经过是被一带而过,若有谁不知趣地追问,必然引来宗人府的惩戒。
我想回避,却被永宁王阻止:“您是被殿下宠爱的皇子,您应该知道这些。”
“孙家是关中名门,与夏家有亲,但是,当时孙家的宗主得罪了天复盟,孙氏兄妹是投奔夏家来的,顺淑皇后在夏家认识了太祖皇帝,结下深情,进而大婚结缘。”这与我所知道的并无不同。
“圣烈大皇贵妃当时并没有与太祖皇帝有任何白首之盟,实录上,太祖皇帝并没有说谎,他们的确是到贵妃有妊时才真正订情的,而且,太祖皇帝认识顺淑皇后时,贵妃正在家中养病,也没有错。”我稍稍松了口气。
“只是,”永宁王顿了一下,“圣烈大皇贵妃的病并不寻常,不只是被流箭所伤……”
“还因伤势过重引致小产。”我一口气堵在胸口,不敢置信地瞪着永宁王。
“殿下就是知道了这件事而大怒,与太祖皇帝大吵一通之后,离宫出走。”永宁王平静地陈述当年的事情,我除了惊讶无法做出任何反应。
永宁王却笑了:“到那时,臣与臣父才明白圣烈大皇贵妃为何一直说殿下不可为帝。”
“无论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太祖皇帝对殿下的宠爱的确逾越了皇帝的所为,,殿下因此养成了任性的习惯,他很聪明,很有智谋,可是,他只在乎自己认为应该在乎的东西。为了保护那些东西,殿下不会在意毁去多少更有价值的东西。对于殿下而言,圣烈大皇贵妃是他最在意的,而对于臣等而言,恢复至略的国威,让至略的百姓安居乐业,才是臣等追随太祖皇帝的原因,圣烈大皇贵妃也是如此。”
“你太多嘴了!”皇叔的声音在这时响起,我吓了一跳,却见永宁王不在意地站起,摆手就要离开。
“谁让你告诉他这些的?”皇叔冷冷地追问。
永宁王没有被吓住:“我是在开导三皇子,让他明白,这不是你第一次发怒——只要是与圣烈大皇贵妃有关的事情,都可以轻易地让你失去理智——让他不必担心。”
皇叔抿了抿嘴唇,没有说话,任由永宁王离开。
永宁王没有说错,皇叔对于生母敬崇非常,这同样是我无法想像的——我的母亲过世得太早,我的记忆中,她的形象早已淡去,听说顺淑皇后在父皇不到三岁时就过世,父皇对这位生母应该同样不会有什么印象,他几乎是被圣烈大皇贵妃带大的——在那次受伤之后,圣烈大皇贵妃的身体就一直不好,再也没随太祖长时间地出征,多是坐镇后方,调度一切军资,并且安抚攻占的地方——因此,他是真的视圣烈大皇贵妃为母亲,而不是如一些人恶意的猜想:仅仅是为了表现一种姿态。
就如我对皇叔的敬崇,同样也有恶毒的流言说我只是为了笼络人心,得到睿王的势力而做。
在看到不该看到的那一幕之后,我便知道,这个进言不会有任何结果,却没有想到皇叔会反击到那种地步,那是我第一次真正领教皇叔的冷酷,或者说是他承自夏家的冷酷。
父皇在两天后明发批谕:卑不动尊,太祖亲裁帝陵规布,顺淑皇后之陵亦为太祖钦决,朕为人子,岂有背父命移母葬之理,此书大不通!下宗人府、礼部、刑部、三司共戡。
那名官员在一个月后以大不敬之罪问刑,有言官上书,说圣烈大皇贵妃非天下母仪,臣辱帝后方为大不敬,此罪不妥。这次,父皇没有亲批,直接让议政厅议处,苏明次日回奏:大皇贵妃薨,太祖钦定葬仪,比如后制,园寝规制亦如永西陵之制,且太祖御极二十七载,中宫空悬二十五余,圣烈掌宫法之权,内廷肃穆,中外敬服,母仪天下共望,今帝钦定温陵之制,焉不得用后之制?此书驳回。
此番表态,朝臣几乎是全体惊惶,无数奏章直递御前,元宁大律明言以嫡庶定尊卑,不仅是寒族士子,连许多宗室世族都进言,圣烈为妃,功高权重却非中宫,后妃之别,嫡庶之分,若言圣烈尊比皇后,睿王为嫡为庶?此例万不可开。自然也有人出面反驳那些说辞,两方闹得不可开交。
父皇对这些奏章不批不发,皇叔也不发话,他那一个月都病着,那天在大殿,他确实是被气着了,当天夜里就病了,这次他没有进宫,父皇在听我回禀皇叔的拒绝时,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与所有的兄弟都没有手足之情,只维持着君臣上下之谊,因此,我无法想像父皇怎么会对皇叔那么纵容,不仅是纵容他的权势,更纵容着他对自己的挑衅,像这次,尽管皇叔并不在意嫡庶,可是,他对圣烈大皇贵妃的维护本身就是伤害父皇继位的正统性。
我可以允许我的兄弟在忠诚于我的情况下,拥有一个皇族王爵的尊贵与权势,同时也会对此小心防备,却绝对不能容忍他们有任何挑衅皇权的举动。
不得不承认皇朝史官的评价——睿王权势几凌皇权,宣祖实因之。太祖溺爱,圣烈遗权,而致睿王权倾天下,然则,若宣祖不纵此情,以礼训教,断不致睿王权重内外。军政大事王进言则圣旨出,此犹可议;内廷后宫,王亦可随心所欲,实大谬也,宣祖不问,更疏元后,岂非助睿王之权势矣?
在那位言官上表请罪时,这场闹剧也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大殿之上,连我都看得出那位言官眼中的不忿与不甘,又有多少人没有看出呢?可是,无人开口,任由这位言官成为皇叔祭奠生母尊荣的第一个牺牲品。父皇在高高的帝座上,他的眼睛明察秋毫,难道看不出那位言官的身躯早已是摇摇欲坠了吗?可是,他沉默了,任由刑部、宗人府将大不敬的罪名加予这位言官。
大不敬列于不赦之罪,满门抄斩,九族流徒,入贱籍。
那名礼部官员按此定刑,言官则稍轻些,父皇赦免了他的家人,仅让他一人问斩,其他人全部流徒西北。
事情应该结束了,可是,事实上,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在我被册为裕王后三个月,也就是迁陵之事结束一个月,嫡皇子暴病不治,皇后闻讯晕倒,朝臣请求父皇彻查,父皇居然以宫闱之事与卿等无涉驳回所有奏章,朝野哗然。皇后在嫡皇子安葬时,扑在棺椁上,不让下葬,只让父皇更为厌烦地拂袖而去,我与所有的皇子一样,手足无措,面面相觑,不知是该继续站着,还是跟父皇离开,直到父皇冷言:“四皇子又不是东宫太子,轮不到你们在这儿尽君臣礼数!”我们惶然告退,皇后也停止了哭泣,瞪大眼睛看着父皇。
在离开嫡皇子的停灵之殿时,我听到一声尖锐的叫喊,我确信那出自皇后口中,我们所有的皇子都加快脚步离开。
因为皇叔的病情,我一直在皇宫与睿王府之间奔波,所以,我没有听到朝廷上的传言,等到知道时,已经是半年后了。
那是皇兄前往封地的日子,这意味着他放弃了皇位,其它皇子尚小,只有我去送他,他上马前对我说:“三皇弟,知道我为什么离开吗?”
我愕然,却听他苦笑着对我说:“我不想重蹈嫡皇子的复辙!与睿王不和的并非只有皇后,我不想我的母妃白发人送黑发人。”
我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等回过神,皇兄早已离开了。
那时,我不敢相信皇兄的话。皇叔再如何权重,也不敢对嫡皇子出手吧?这可是与弑君差不了多少的事情啊!父皇怎么会容忍?可是,我又不能不承认,皇叔是唯一可能做这件事的人!皇叔对皇后的耐性早在迁陵一事中被耗光,单看这半年来,所有皇后一系的朝臣非罢即贬,便知道皇叔已经没心情与皇后争执了,而嫡皇子是皇后一系的护身符,若是嫡皇子尚在,皇后一系不至于在面对皇叔的打压时毫无还手之力。
父皇应该是知道的吧?否则怎么会那样坚持不追究此事?
皇朝史官也是如此认为,可是,那只是一家之言,于我,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我从未求证过,在父皇与皇叔过世后,此事也无法求证了。
嫡皇子与其他皇子不同,一出生,他就被所有人当成未来皇帝对待,皇叔对其他皇子都很好,包括皇兄,对嫡皇子却是很不喜欢,很冷淡,甚至在嫡皇子过世后,皇叔仍以“过奢”为由,一次次让礼部修改丧仪,皇后在安葬嫡皇子时的哀号大半是因为那过于简朴的丧仪。
这应该是皇叔身上承自夏氏血统的表现。夏家的人是很会迁怒的。在我幽禁太后的同时,永宁王对太后的家族与所有附庸进行了最彻底的封杀,甚至在一年后让太后的家族失去了世族的身份,连我都觉得永宁王做得过份了,可是,面对那份完美的证据,我无话可说,永宁王在我沉默以对时,淡淡地说:“臣只是让他们付出相应的代价。人总是要为自己的所为负责。陛下,夏家从未违逆过睿王殿下的命令,因此,太后敢提出杀减圣烈大皇贵妃的仪制,也就应当有面对永宁王府全力对抗的准备。”
也许,对皇叔来说,身为皇后的亲子就嫡皇子最大的罪过。
为了保护圣烈大皇贵妃的尊荣不被侵犯,皇叔可以将皇后毒杀我生母的证据收藏几十年,直到死都不告诉我,只是交代永宁王在必要时交给我,正是那份证据,让我对太后完全失去耐性,再也无法容忍她的存在,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她幽禁至死。
面对皇叔的心计,我无法反抗,却不能不因为其中流露的不信任而伤心。
皇叔姓阳,可是,他最想守护的是母亲的家族,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即使我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在这件事上,我只是个棋子,就像章懿皇后被幽禁时的冷嘲一样:“你不过是睿王用来保永宁王府?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