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握天下_派派小说
皇叔姓阳,可是,他最想守护的是母亲的家族,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即使我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在这件事上,我只是个棋子,就像章懿皇后被幽禁时的冷嘲一样:“你不过是睿王用来保永宁王府的一颗棋子!”
在这件事上,皇叔不信任任何人,包括父皇与我,他小心地算计着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甚至是每一份情感,因此,他成功了。
我却无法不伤心,无法不气愤。
可是,我能对皇叔做什么呢?我的一切都是他给的!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流年往事(5)
更新时间2006…11…13 17:05:00 字数:0
结束了!这些天,一直在写这个结尾,希望将一切交代清楚,也解释清楚,反复了四次,才有下面的文字,却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但是,我不想将外传也写成长篇大论,所以,在尽可能表达出我的意思之后,这个番外就结束了!
看到有人怀疑宣祖与睿王的关系,不能否认,我本人对耽美的态度尚算热衷,但是,这两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的设定,当然,如果,有人想看,我不介意写成耽美,不过,这一篇是不行了。
这是成宗的视角,因此,事实上,有很多事情,他也并不清楚,各位可以尽情发挥想像。
外篇并非只有这一篇,我会继续写,但是,不会太长,因为正文才是最主要的,不是吗?也许,以后,还会有关于这两人的内容,各位可以到时候再看看与自己的想像是否一致。
好了,请各位看正文吧!
-----------------------
春暖花开,天气在好转,我的精神也在好转,朝廷开始准备我的寿辰,尽管那还有半年之久,似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会这样虚弱地活下去,我自己却有预感——没有那么长时间了,因此,在十年不曾亲祭的情况下,我对太子说:“先帝生忌那天,朕要亲自去祭拜。”
东宫很孝顺,诚惶诚恐地劝谏了好一阵子,才放弃。
也是在东宫来请安时,我才有这个念头的——应该将我选定的太子带给皇叔看看!
祭拜皇陵是不可能只祭哪一个就可以的,不过,既然是父皇的生忌,我让其它皇子代祭其它几陵也无不可,因此,我让东宫陪着前往父皇的昭陵。到了昭陵,我却让太子扶着我先到睿王的园寝。
父皇将皇叔陪葬在自己的皇陵中,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修建了睿王的园寝,这是违背皇叔意愿的,我知道皇叔希望死与王妃合葬在一起,可是,陪葬皇陵是不能合葬的,谥为烈的第一代永宁王就是想与爱妻合葬而拒绝了陪葬太祖皇陵的殊荣,皇叔没有正式向父皇请旨,可是,他生前就选定福地,并开始建王爵的陵园,这让我在他死后与父皇争执了很久,最终,父皇冷冰冰地回应我一句话:“有本事,有胆量,等你当了皇帝再把睿王从朕的皇陵中迁走!”
我始终没本事,也没胆量做这件事。
皇叔的陵园是父皇钦定的,既然没有迁葬,我也就没有动园内的任何布置,仅仅将一轴简略的疆域图供奉皇叔的神主前。
太子第一次代我祭陵时就发现了,曾问过我,当时,我没有回答,而今天,我指着那个卷轴对他说起这事:“你想出这图的意思了吗?”
太子对此很惊讶,小心翼翼地回答:“父皇用意深远,儿臣不如。”
我默不作声,听他又道:“思虑再三,儿臣以为父皇此举一为追缅睿王,再为自勉自励,儿臣惭愧。”
“没那么复杂。”我挥开太子扶持的手,走到供案前,就在蒲团上坐下,殿内只有我与太子,他急忙就要扶我起身,却被示意也坐下。
“太子既然知道祭睿王,就应该知道朕是睿王教养成人的,这轴图不过是朕对皇叔的安慰。”
太子不明白,我也不直接解释,反而问他:“你以为睿王的才华如何?”
由于我对皇叔的尊崇,皇子都对睿王很了解,当年太子第一次代我祭陵,按礼制,他是不必来皇叔的园寝祭祀的,可是,他还是来了,不过就是为了投我所好。
“据儿臣所知,睿王的才华称得上天下之冠,治世理政,举重若轻,世无可匹。”
“治世理政?”我轻笑,“你认为睿王只有治世理政的才华吗?”
太子皱眉,我抬手指了个方向:“他可是圣烈大皇贵妃的儿子,他身上有夏家的血统,你就只看到史书上的记载了吗?”
我指的是温陵的方向。夏家的人并不是骁勇奋战,更没有过人的武力,第一代永宁王连硬弓都拉不开,可是,却当得起“第一大战”的称誉,圣烈大皇贵妃弱质彬彬,同样战功显赫,袭爵的世子倒是弓马娴熟,每次大战必临前线,真正上阵杀敌的次数却也有限,一双手足够数清了。太祖皇帝说:“掌兵者必善谋。”夏家就是明证。
皇叔有承自太祖与圣烈的才华,掌握着一手遮天的权势,却从没有碰过军略,史官不会说明这一点,只记录了皇叔在文治方面的才华,尽管皇叔在世时一直掌握着永宁王府的大权,更掌握着可以调动元宁半数兵力的兵符。
“朕知道,你对永宁王很不满。”我没有看太子,而是看着皇叔的神主牌位淡淡地说,“对世族也看不惯,可是,朕想转告你几句话,其实,也是宣祖皇帝告诉朕的。”
太子瞪大了眼睛,我却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出详情。
父皇从没有教导过如何成为一个帝王,他似乎是相信皇叔已经教会我如何为帝了,即使是在皇叔薨逝后,他也从不与我谈政务,只有一次,有一个寒族士子在恩科的策论中大谈世族弊端,大谈废除世族特权,文章做得极好,内容更是惊骇,阅卷官将这份策论单独进呈御览,父皇只道了一个字:“杀!”
这一个字震惊了内外,当然,那个人没有真的被杀,只是被宗人府请去作客,一直到死都没有被放出来。
父皇在朝臣退下后,对旁听的我说:“日后,如果有人建言你削弱世族的权势,你可以重用他,也可以不用他,但是,如果有人建言你废除世族,你一定要严惩不怠。”他在这里停了下来,沉吟了一会儿,才又说了一句:“如果有人对你说,要彻底剥夺永宁王府的兵权,不要犹豫,立刻杀了那人!”
元宁的军制由太祖一手创立,无符不调兵,纵然是太祖皇帝,没有兵符,也不能从皇朝的几个大营调一兵一卒,兵符一分为二,太祖将其中半块兵符交予圣烈大皇贵妃掌管,后来传给睿王,皇叔过世后,永宁王掌握着那半块兵符,直到被我收回。半块兵符足以调动元宁半数的军力,只有对外出征,兵符才需要共戡下令,只有调遣涉及帝都时,才需要在半块兵符之外附上盖有国玺的令谕。
收回兵符意味着永宁王不再拥有随意调兵的权力,可是,永宁王的直属军力仍占元宁总军力的将近六分之一,这会让所有的皇帝寝食难安,我也不例外,只是,我面对的这位永宁王拥有无与伦比的手腕与耐心,在皇叔过世后,与我周旋至死,在用尽所有能用的手段,现在的局面已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当然,与兵权不同,我无法消除夏家在朝野的威望。每一次,当我成功地从永宁王手中收回一些权力时,我会看到他平静地跪在大殿的玉阶下,毫不动容地施礼,那时,我会感到心中充满了无力与挫败的情绪。
最近十年,我没有再动过永宁王府一分一毫,不是改了立场,只是开始理解父皇的话了。身为皇帝,我不可能直接统兵,圣烈大皇贵妃说过:“真到御驾亲征的时候,亡国之日也就不远了。”可是,面对从永宁王手中收回的兵权,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谁来接手呢?
不谈领军才能,而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根本无法相信领军的将军,派监军绝对是用兵大忌,而且,面对威胁重重的边境,我不可能将兵力分散给不同的人,那是自取灭亡。
在北疆,面对古曼铁骑与周扬大军,我更是找不出比永宁王更合适的大将坐镇,我唯一能做的是,与父皇一样,永宁王与世子等家眷必须有一方留在京中。
“父皇的意思是,必须让永宁王府掌握一定的兵权?”如此明显的话,太子要是不明白也就不用想继位了,但是,听明白与照做是两回事。
“你认为父皇是私心作祟,是吧?”示意东宫扶我站起来,我微笑,“阳晔,你只看到永宁王府一手遮天的权势,却没有看到更深的东西,作为皇帝,你的眼界应该更开阔些!”
太子惶恐地跪倒,很显然被我的话吓到了,我没有再说话,伸手虚扶了一下,让他起身,陪我离开。
“晔儿,”在出门前,我看着地上斑驳的光晕,在短暂的眩晕之感过去后,很坚持地开口,“不准加罪!在你找来的替代人选达不到永宁烈王成名之战的水平前,不准对永宁王府加罪!”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而那个人可以用五千步卒与古曼的五千金狼军激战一天一夜,寸土未让,损失不过一千,那么,你可以随意对付永宁王府。”
“否则,你就是在自毁长城!”
世家善战之名哪是那么容易来的?
在无险可守的易州,第一代永宁王创造了一个奇迹,以至于整整三十年,古曼的铁骑见永宁王旌旗即取守势,一战成名的永宁王当时不过十九岁。
南征期间,永宁王病逝,江南世家趁机反叛,三十万军被围在运河与祁江之间的狭窄地带,永宁王世子领命断后,两千精兵扼守江淮城的道路,整整十天,叛军未能前进一步,元宁大军从容脱困,迂回转战,反败为胜,援军到江淮城时,两千精兵只余不过二十人活着,世子重伤昏迷已经三天。这一战,三军俯首,再无一人敢置疑永宁王世子统率三军的资格。
这些是皇叔对我说的,那是他唯一一次声色俱厉地教训我,因为当时尚是太子的我想用亲信取代永宁王在军中的地位,那时候,在我看来,夏家的一切不过是太祖宠信的结果,不在乎的姿态触怒了皇叔,他冷冷地告诉我,如果我有自信可以取代这样的永宁王就随我。
军队是最不理权势的地方——即位这么多年,这是我对那些将军最深刻的看法,因为,战场之上,人命是最脆弱的,所以,军人只服从那些可以保护他们的强者。
我的太子还不明白这些,也不相信这些,我今天所说的话,只有在他真正面对那些状况时,他才会真正理解,这一点,我无能为力。
“父皇,儿臣对圣烈大皇贵妃、永宁烈王与睿王殿下,同样是由衷地敬重,儿臣也愿意遵从您定下的礼制,心中绝无丝毫的勉强,可是,这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永宁王府得到特殊对待的理由。儿臣并不认为,现在这位永宁王有资格得到与其父祖一样尊崇的地位。”我的太子没有松开扶持我的手,却很郑重地回答我的要求。
不能说不惊讶,可是,他的反应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与我不同,我的太子十分有主见,从来不甘于随波逐流,他总是毫不犹豫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想必,对于永宁王府、对于世族,甚至是对于未来如何治国,他都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绝对不会轻易改变。
“父皇,儿臣也认为,圣烈大皇贵妃与睿王殿下都是谨守分寸的人,尽管他们拥有的权势足以一手遮天,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逾越过君臣之份。”迎着我的目光,东宫的神色有些犹豫,却毫不退缩。
“如果永宁王坚守这一分寸,儿臣虽然不认为其有资格获得先祖一般的尊崇与荣耀,也绝对不会对第一元勋之门有丝毫不敬,儿臣毕竟也要祭祀圣烈大皇贵妃与睿王,自然也会保证夏氏应有的荣耀,而且……儿臣的身上同样有夏氏的血统。”
我无语,眼睛不自觉地眯起,太子的身影与另一个人的身影重合起来。
夏氏的血统?是的!东宫的外祖母出身夏氏,是永宁烈王的女儿,太祖皇帝用这种方式与世代鸿儒大家结好。
这是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他如此敏锐地把握了事情的关键,我却无法做到。
太子说的是实话。
在皇叔安葬的事情上,永宁王保持沉默,这让我深为不满,直到皇叔小祥的时候,永宁王才主动对我解释,在那个盛大的仪式上,我不想理睬他,却被他的一句话说服——“太子殿下,你认为睿王真的拒绝陪葬在皇陵吗?”
皇叔从来没有正式请旨!那么,作为父皇最信赖的人,他当然会陪葬在帝陵之侧。走近生命的终点,我才开始有点明白父皇当时的想法——希望在?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