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
系脑煲枋俏奕四鼙鹊摹>土簧俅优分蘩吹拇淌慷云涠继痉灰选J紫啻笕怂渚ㄎ餮У创游淳痛似还餮В参丛怪乒逖АR恢币岳词紫啻笕硕家云胶偷奶榷源鞲鲅伞R舱蛭绱舜竺鞯氖苛植拍艹氏殖鋈缃癜偌艺啤!?br /> 朱震麟的一通辩驳让李正宇吃惊不小。只见他无助地望了望孙克咸象是在问:究竟发生什么事了?却见孙克咸等人强忍着笑意拍了拍李正宇的肩膀说道:“李兄,别放在心上。震麟兄是云山的学子。一谈起我们的首相大人就特别激动。”
“诶,那女人就真象你说得那么伟大吗?什么百家争鸣啊。你不觉得现在的士林的思想很混乱吗。民间更是世风日下,惟利是图。”周子衡不屑的抬杠道。周子衡虽然愿意接受从西方来的学术思想。但他对目前士林思想混乱、民间惟利是图的风气十分担忧。并对首相孙露采取的放任自流的态度很是不满。
“那是自由的气息。难道非要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吗。耶酥会的曾德昭神甫就曾说现在的南京让他想起了100多年前的佛罗伦萨。那里也曾象如今的南京一般百家争鸣。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代替了禁欲主义,以科学代替迷信。传教士们都说那是一个灿烂的时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西洋文献和理论都来自那个时代。”朱震麟毫不客气的辩驳道。
“自由的气息?那你又要提起那‘契约说’了吧。”周子衡冷哼道。
眼看着周子衡和朱震麟两人一副“剑拔弩张”的模样。一旁有些搞不清方向的李正宇不由怯怯的问道:“朱兄,周兄,这‘契约说’是什么啊?”
“‘契约说’的意思就是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天赋人权。为谋求太平安康的生活,为保护并享有各自的财产,为抵抗外来的天灾人祸。人们签定了契约,并选出了统治者来保证契约有效。正如古时尧舜禹汤等圣明之君都是有效的维护了契约才会受到万民的景仰。大禹更是因为治水有功而得到了舜的禅让。至于纣王、周厉王、秦二世等等荒淫之君。他们只是一再的满足自己的私欲,根本不管民生,甚至肆意破坏契约。故此诸侯和民众才会揭竿而起,争相讨伐。因此一个国家,一个上位者必须根据契约的规定保障民众的生命权和财产权。否则他就将失去民心并被天下所抛弃。大致就是这么解释。李兄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陈子壮等人撰写的《契约说》。这书在闽粤各地影响颇深啊。”朱震麟详细的解释道。
正如朱震麟介绍的那样陈子壮等人撰写的《契约说》在岭南乃至江南都有不小的影响。特别是沿海的各商会、行会更是极力的鼓吹的着这种论调。并声称《乙酉宪诰》就是大明的契约。至于南方的士林对此的反响就更大了。关于国家的兴亡问题中国人一直都是以“天道”来解释的。顺应天道者兴,附逆天道者亡。可究竟什么是“天道”呢。各方给出的解释都不一样。比较正统的是以儒家的教条来解释“天道”既是“万世法”。可儒家的这种标准太过于理想化。谁都不知道圣人口中赞扬的远古“太平盛世”到底是个什么模样。而《契约说》中所提到的契约、权利、义务虽然直白了些。但对百姓来说却是可以理解可以想象的,在士大夫看来也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有赞扬的也就会有反对的。在南方士林反对《契约说》也不少。周子衡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却听他不甘示弱的反驳道:“震麟兄你受那些传教士的影响实在太深了。你又怎能证明人是生来就自由平等的?若是百姓觉得朝廷不能履行这所谓的契约是不是就可以转而投靠他国而去呢?投降,卖国都可以咯!这所谓的‘契约说’整个儿就一部商贾惟利是图的论调。”
“子衡兄,‘契约’不仅仅包括民众所享有的权利,同样也包括了民众对朝廷的义务。在问国为你做了什么之前,先问你为国做了什么。”朱震麟严肃的回答道:“至于人是否生来就平等自由。那我只能说人权天赋,但天只助自强者!”
“国就是国,朝廷就是朝廷。由不得你象个商贩般讨价还价。国家就如一个巨灵,一国之民就象是其身体的四肢、五脏、筋脉、血轮。失去了四肢、五脏、筋脉、血轮固然成不了一体。但若是没有了躯体光是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亦不能独活。”周子衡语调同样坚定的说道:“国家既然作为一个巨灵就有其自己的意志。而国家的意志就是我等全体国民的意志!”
“子衡兄,那你口中的国家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如何能证明我等是一国之人?”朱震麟听罢低头思索了一下问道。
“当然靠得是同宗同源的血脉相系。效忠于我中华一族,归属于我华夏文化者既为一国之人。”周子衡得意的回答道。往日与朱震麟辩驳是他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驳斥总是落于下风。可今日一辩却让朱震麟也闷了一下。
“子衡兄,你说的这该不是王夫之、顾炎武等东林党人提出的‘巨灵说’吧。”符晓勤忽然插口问道。
眼见被符晓勤一下说中了出处,周子衡当下脸颊微微一红道:“是啊。特别是他们在《东林时论》上发表的‘国民论’简直就是一语击醒梦中人。正因为有太多的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一已而不知有国家’。所以在面对历次外族入侵时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汉奸。因此我大明急需重塑造民族精神与国家意志。”
“啊,那篇东西我好象也见过。两人好象年纪都很轻但在江南士林却是响当当的人物。听说那顾宁人以前在国会上还当众讥讽过首相。”朱震麟恍然大悟道。
“对,正是他二人。不过我更欣赏的是王而农。顾宁人许多想法都太过偏激了。”周子衡点头补充道。
听周子衡这么一说李正宇心中不由咯噔了一下。难道还有比他们口中所说更为激进的论调?原本还想好好接受中原文化的他立刻就打起了退堂鼓。这种思想,这种论调是绝对不能传到朝鲜去的。传过去给那些“贱民”学去了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嘛。心里虽是这么想可李正宇的脸上还是挂着谦逊的笑容问道:“中原的学术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听得在下是云里雾里的。”
“别说李公子是云里雾里呢。你瞧就连我们几个知己好友也是各持不同的观点啊。”孙克咸指着朱震麟与周子衡哈哈一笑道。
“不过,我倒觉得如今士林的论调是杂而不乱。”符晓勤想了想开口说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
“哦?晓勤兄,何以见得啊?”孙克咸等人听罢不由面面相窥了一下问道。
“掐指算来小生来南京也快半年了,也接触了不少学派和论调。除去那些哗众取宠、迷信玄幻的论调。除去各个学派在诗词文赋风格上的争论。只单单从民生社稷来说。大明的士林现在有三种论调。”符晓勤说罢伸出了三根手指头道:“一是: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二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三是:社稷为贵、民次之、君为轻。”
“恩,好象有那么几分道理。”朱震麟听罢若有所思说道:“晓勤兄,说下去啊。”
“所谓‘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实为独夫论调。历来都有不少学者对这种‘一家之天下’的论调进行批判。然而此种论调却是最为根深蒂固的论调。至今仍有不少人死抱着想法不肯放。”却听符晓勤一一分析道:“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多来自于那些受西学影响较重的学者。他们强调民众个人的权利,以‘契约说’为其理。因此得到了许多商贾平民的支持。其中又以岭南的云山学派以及阳明学中的泰州学派最为激进。至于‘社稷为贵、民次之、君为轻’主要是由江南儒林的东林学派提出的。他们强调一切都要以社稷为重,以国家为重。因此如今不少大财阀和缙绅都支持这样的论调。甚至连军方也对这样的论调大加赞赏。”
“‘社稷为贵,民次之,君为轻’这话其实是最讨巧的。何为社稷?是重民众的利益?还是重当权者的利益?每个人念这句话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真是严守中庸之道啊。”孙克咸以玩味的口吻说道。
“惭愧,还是克咸兄看得透彻啊。”
“晓勤兄客气了,想必你应该也看出了其中的端疑了吧。其实也没什么。任何一个学派一种理论都是希望能得到上位者赏识的。”孙克咸不置可否的说道。
“听你们两个这么一分析,难道士林的争论很快就能有个结果吗?”周子衡眉头一皱问道。
“那可不一定。我们的首相大人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这样的争论或许会象春秋时期那样持续百年也说不定。甚至还会出现新的圣人呢。”朱震麟打趣的说道:“晓勤你说呢?”
却见符晓勤望着窗外晴朗的天空微微一笑道:“我不在乎会不会出现新圣人。我只是想去欧洲看看。看看传教士口中那些与大明孑然不同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模样的。”
第一部 第一百七十六节 朝鲜使节
君主、社稷、民众若是放在一起让李正宇选择的话。相信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君主”,并且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因此当李正宇告别了符晓勤等人走下茶馆时他心中就早已酝酿好了自己的打算。那就是认真学习明国的军工技术回去整顿朝鲜军队。但决不能让明国的异端邪说流入朝鲜!想到这儿李正宇的连上忽然笼起了一股霜似的威严。却见他突然一个左转走进了一条不起眼的小巷。
此时在小巷中正停着一辆黑色的马车。而在马车的两旁站各着四个衣着华丽的精壮大汉。细眉,丹凤眼,高颧骨一看就知道是高丽人世。那几个大汉双手抱臂目不斜视的站在那里自有一股摄人的威严。然而当他们看见李正宇时均露出了一种卑微的神情。
“主子,请上车。”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子献媚着为李正宇打开了车门。另有一男子连忙知趣的趴在地上做起了垫脚石。却见李正宇连正眼都没瞧他们一眼,只是冷哼了一声便踏那男人的背脊上了马车。坐入马车后立刻就有一个打扮鲜亮的朝鲜美女恭敬的给他递上了茶水。李正宇接过茶水喝了一口淑了淑口后冷冷的命令道:“回客栈。”
“是主子。”那男子恭敬地关上了车门,马车也就此平稳的行驶起来。宽敞的车厢中只剩下了李正宇、美女和一个面容枯瘦的中年人。李正宇却丝毫没有在意这中年人皱着的眉头,而是一边抚摩着美姬的胸脯一边一边懒散的问道:“崔参赞,我要你办的事都办得怎样了?”
“回世子,世子要的书籍臣已经一一购得。至于各种类型的工匠寻找起来还需花费些时日。特别是有关火器的工匠明国管得特别严厉。”崔参赞恭敬的回答道。
不错,眼前的这位李正宇正是朝鲜世子李淏。这次李淏自告奋勇的接下出使明朝的任务。一来是此次出使事关重大。二是李淏本人对新兴的隆武朝也充满着好奇。于是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朝鲜王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派遣精通汉务的参赞崔真明作为副使协助李淏。但崔真明在心中对于眼前这位世子殿下可并没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李淏来南京的这段日子里根本就是在不务正业。整日不是收集些奇淫技巧之物外,就同一些无关紧要的穷书生来往。丝毫没把求见南明首相的重要任务放在心上。
“恩,这事我知道了。不过我先前说要筹集的那些报纸就不要了。还有要抓紧招集熟练的工匠,价钱提高些没关系。”李淏一边把玩着一个景泰蓝的机械钟一边由衷的赞叹道:“中原的东西就是精致。你瞧这自鸣钟多么精巧美丽。就算是红毛传教士前些年上贡自鸣钟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遵命世子。不过那报纸真的不要带回去了吗?”崔真明不放心地问道。心想前几天你还一个劲的叫嚷着要看报纸。怎么才几天就变挂了呢?万一改天有要起来怎么办?对于世子反复无常的性情崔真明算是早已见识透了。
“这事你不用管。”李淏满不在乎的回道。不过继而他又犹豫了一下补充道:“这样吧,我要的报纸你还是给我收着。但只许带回去一份,更不许让别人看见。”
“遵命世子。”
面对崔真明有气无力的回答李淏不由微微一笑问道:“崔参赞,明国礼部那里联系上了吗?”
“回世子,臣已经同南京的礼部交涉过了。对我等这次的出使明国官员显得很热情。礼部左侍郎陈大人和光禄寺少卿侯大人还亲自接见了臣,表示会尽快安排世子秘密觐见隆武皇帝陛下的。另外觐见时需要进贡的贡品臣也已经准备好了。”一听李淏问到了正事崔真明立刻就来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