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
馊鹩胝偶矣瘛5卑⒓酶裨谛∥逄ū换鞅械南⒋缴挛髦螅械奈馊鹬沼诜牌俗詈蟮恼踉T谕紫虏拷塘恳环笏龆ㄇ鬃郧巴骶笥烫竿督档氖隆V劣谡偶矣裨蛐廊煌饬宋馊鸬那肭螅固匾饨湓嫉搅顺峭獾拇榷魉禄崦妗?br /> 很久以来吴三桂就一直想见见大名鼎鼎的“张蛮子”。想看看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张蛮子”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但今日一见吴三桂算是彻底叹服了。眼前这个青年将领虽算不上伟岸丰姿,却透着一股子不怒而威的气势。遥想自己当年也曾这么意气风发过吴三桂不由感叹道:“据说唐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成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想来此地也曾留下过不少卿相题名啊。张将军也在此留下墨宝吧。他日将军功成名就之时,也算是一段佳话啊。”
“吴将军这个建议好。相请不如偶遇,将军就与在下一同在此题壁留言如何?”张家玉欣然邀请吴三桂道。
“张将军说笑了。我一人人唾弃的汉奸那儿还有面目题壁留言,可别污了这大雁塔。”吴三桂尴尬的一笑婉言谢绝道。说罢他又转身向身后一同前来的部将使了个眼色。那几个部将立即会意的退了出去。而一旁的明军警卫也在张家玉的默认下跟着退了出去。整间塔室内就只剩下了吴三桂与张家玉两人。
眼见众人都退了出去,吴三桂也一改先前谈笑风生的模样。转而神色惨然的一个抱拳向张家玉恳求道:“张将军是个爽快人。咱们客套的话也不多说了。如今西安已成张将军的探囊之物,朝廷收复中原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吴三桂走到今日这一步怨不了任何人,更不敢奢望能得到朝廷的宽恕。只可惜害了手下的这一班弟兄们。他们都是随我征战多年的好弟兄,当年在关外也曾为大明出生入死过。还请张将军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至于在下的生死自然随便朝廷怎样处置。”
吴三桂说到动情之处竟一个屈膝朝张家玉跪了下来。张家玉虽久经沙场可也从未见过如此架势。一介宿将朝自己下跪恳求这多少让他有些惊讶。于是他一个箭步上前扶起吴三桂道:“吴将军,快快请起。在下虽不知朝廷最后会对吴将军如何处置。但在下却能保证将军麾下将士们的性命安全。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出城投降,朝廷是不会为难他们的。是加入我军,还是就此反乡都有他们自行决定。另外,在下也能保证将军家眷的安全。相信我,现在的隆武朝绝不会再搞株连了。”
吴三桂知道张家玉虽没保证自己的安全,可他的话语却是诚恳可信的。对于朝廷的态度他本来就不报多大的希望。但吴三桂对于张家玉最后保证自己家眷安全的一番话,还是打心底里感激不尽。于是他再次朝张家玉深深地一叩首道:“张将军的大恩大德我等永生难忘。”
然而张家玉却扶起了吴三桂宽言道:“吴将军,要谢就谢朝廷的宽大吧。不管怎样将军在最后一刻肯回头,也算是保全了西安古城。如今的满清已是残阳落日,只希望其他投靠伪清的将领们也能象将军这般早日回头。至少这样能使中原百姓少受些战乱之苦。”
第一部 第一百九十八节 八旗眷属
“……圣主耶稣造成肉身,成全救赎妙爱深恩,世界明光驱散黑暗,跟随他行,生命丰盛……”
紫禁城慈庆宫深处的一座小庙龛中庄太后正虔诚地倾听着神甫汤若望的吟唱。一同倾听还有睿亲大王福晋元妃等各亲王贝勒的家眷。汤若望的汉语虽然生硬,但他那低沉柔和的声音却让庄太后等女眷的心灵暂时得到了某种解脱。关外的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以前大多信奉萨满教。随着藏传喇嘛教的传入许多部族亦开始该信喇嘛教来。自从皇太极登基后满人更是将喇嘛教奉做了自己的国教。几乎每各满清贵族的府邸都会有一处偏院用以供奉佛祖。
然而佛祖似乎并没有庇佑大清朝。让人沮丧绝望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入了北京城,传入了紫禁城。虽然清庭一直以来都严格封锁着辽东、山西、陕西等地的战报。但象庄太后、元妃这样身份高贵的女子多多少少总能知道些外面的情况。况且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当满清贵族们还在忙着掩盖盛京陷落消息的同时。英亲王阿济格在山西战死的消息也乘着灼热的强风传到了北京城。一时间整个北京城上下一片惶恐,流言四起。原本已被保密的盛京陷落的消息也就此被翻了出来。为此满清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再次使用他们野蛮的手段来压制城中老百姓反抗的暗流。
在清兵的屠刀下北京城终于恢复了平静。得以喘息的满清统治者们也开始忙着为阿济格办起国葬来。由于阿济格的尸首还在明军手上,因此的这次的国葬也只能以他生前的衣冠来替代。可饶是如此整个葬礼依然隆重非凡。按照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大清全国要为英亲王戴孝三个月。于是数日来北京城的大小府邸都挂上了白色的灯笼。京城的百姓也被迫着为阿济格带起了孝。然而在北京城中汉人百姓的心目中,这“孝”更象是为即将覆灭的满清所带的。因此他们虽带着重孝,心情却异常的欢快。对于清军的种种暴行他们也一概隐忍着,等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加倍偿还。
比起城中汉人百姓的阳奉阴违来,如今滞留在北京城的八旗老少可真的是度日如年了。这些八旗子弟越过了万里长城,完成了充满艰辛坎坷的远征。期间他们已经杀了数以百万的中原军民,抢夺了难以计数的财富。他们将华北大地上最为肥沃的土地占为己有,圈成牧场。他们将数以千万的中原百姓驱做奴隶。然而这些八旗部心里更清楚他们一旦失败,就将毫无选择地承受着以前所累积的罪孽的报应。再也没有任何事情比战败的侵略者更悲惨的了。
这下子就连吃斋念佛都不能安抚这些八旗女眷们惶恐不安的心灵了。为了谋求精神上的安慰,她们开始寄托于各种神灵的保佑来。萨满教、佛教、道教乃至现在的天主教,凡是能求的神,她们总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以企求她们的丈夫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返回。由于汤若望等传教士一直以来都在为清庭制造大炮火枪。在庄太后等女眷看来也就越发觉得这些洋和尚有些法力。于是庄太后便下了懿旨招汤若望等传教士入宫讲道。
当汤若望唱完最后一句后,在场的众女眷也对着圣圣像默默祈祷起来。一番仪式过后庄太后才释然地向汤若望开口道谢:“这前日才多亏汤神甫的圣水治好了皇后的病。今日又听汤神甫念了这段经,哀家顿时觉得心静了不少。哀家真不知道如何感谢汤神甫才好呢。”
“皇太后陛下,救死扶伤,解除世人的痛苦是我教的根本。所以太后不必谢我们这些神甫。要感谢就感谢天主的赐福吧。”汤若望划着十字虔诚的说道。虽然目前满清的局势极其恶劣,虽然清庭任用揆一等荷兰人,虽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更多的是在利用自己。但在汤若望看来他在东方的传教生涯现在才开始有了些眉目。要是能将眼前这群贵族妇人引入天主教那将是一桩怎样的功绩啊。因此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汤若望等人也是不会离开北京城的。
“汤神甫还真是仁心仁术呢。听说承泽郡王的侧福晋得了怪病也是汤神甫给医好的。大伙儿都说汤神甫的那个圣物很灵验呢。”睿亲王的大福晋元妃好奇指着那十字架说道。
“娘娘,这个是十字架,在很久以前是罗马人的刑具。我主耶稣为了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所以我教把十字架作为圣物挂在胸前。您看,有了这十字架,主就在我心中了。”汤若望操着生疏的汉语,缓缓地解释道。引得一旁的众女眷也好奇的倾听起来。眼见众人对天主教敢兴趣,当下来了兴致的汤若望,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教义来。
“汤神甫,哀家可以向你讨一个十字架吗?”在听完汤若望的介绍后,庄太后突然开口问道。
汤若望听罢顿时大喜过望,马上起身行礼道:“当然可以,当然可以!皇太后陛下能信我圣教。乃是我教的荣幸。这枚十字架是三十年前,我到罗马传教时,大主教亲自给我戴上的。今天就送给皇太后了。”说罢,汤若望便将脖子上的十字架摘下转赠给了庄太后。继而又和蔼地对太后说道:“愿上帝保佑你,我年轻的孩子,阿门。”
汤若望的一番举动让庄太后很是感动。她身边不乏阿谀奉承之辈,但象汤若望这般和蔼可亲的人实在少见。在场的其他女眷眼见汤若望将脖子上的十字架送于了太后,也都露出了羡慕的神色。这些女眷大多迷信得很,均觉得那十字架一定很灵验,在心中不禁巴望着也能得到一个。
“各位娘娘放心。我这里还有几本圣经。娘娘们可以带回去诵读。”说罢汤若望便回头向站在外面的王志林吩咐道:“王,将圣经和十字架分发给娘娘吧。”
“是,神甫。”王志林应声答应后便端着一个大盘子走了进来。可谁知他一进门就立刻引起了在场众女眷一阵哄笑。哄笑的原由自然是因为王志林的一身奇特打扮。黑色的对襟袍子,银色十字架,以及一根长长的辫子。如此这般中西结合的打扮突然出现在庙龛之中显得滑稽异常。而满蒙女子本就豪爽,对于中原的礼教也不大放在心上。见此情形当下也就顾不了那么多,噗嗤一声,就笑了出来。不过王志林并没在意这些。只见他依然低着头恭敬地将圣经和十字架分发给了众人。
“瞧这打扮,瞧这扮相。汤神甫,你这小厮不是佛郎机人吧。”庄太后亦微笑着向汤若望问道。
“回皇太后,是的。这位是从天津教区来的王志林神甫,他是大清国人。”汤若望恭敬的介绍道。
“哦,是吗。咱大清国也有神甫?还真是希奇呢。”庄太后今日的心情似乎好了许多。于是她上下打量一番王志林后又试探着问道:“这位王神甫想必是汉人吧?”
庄太后的问话一出在场的其他女眷立刻就沉寂了下来,丝毫没有了刚才的玩笑之情。“汉人”二字如今在八旗眷属中算得上是个忌讳的词。这个词曾经代表着懦弱、无能,现在则代表着恐怖,残忍。然而当事人王志林却轻描淡写的回答道:“回皇太后,在下是主的仆人。满人也好,汉人也罢。在我主的眼中都是一视同仁的。”
王志林不卑不亢的回答即刻缓解了屋里紧张的气氛。也由此博得了庄太后的赞赏与好感。正当太后等人还想继续询问王志林时,屋外的太监忽然扯起尖锐的嗓子喊道:“叔父摄政求见。”
庄太后听闻是多尔衮来访,心中不由猛的一紧。由于这些日子战事吃紧,多尔衮很少进宫觐见。偶尔几次到访带来的也全是些令人沮丧的坏消息。难道又出什么大事了吗?心中虽然是七上八下,揣揣不安,但庄太后表面上依然保持着从容优雅的笑容。作为后宫之主的她绝不能在嫔妃女眷面前表现出懦弱与惶恐。果然其他女眷见庄太后一副神定气闲的模样也跟着放下了心。眼见稳住了众人,于是庄太后回头朝着汤若望歉然一笑道:“汤神甫,哀家看这时辰也不早了,不如今日就到这儿吧。改日有空还要是要劳烦汤神甫再来将经。”
汤若望受宠若惊的起身回礼道:“能为皇太后陛下效劳是我们的荣幸。那就不打扰皇太后陛下了。”
送走了众嫔妃女眷以及汤若望等神甫后。庄太后再也顾不得掩饰自己心中的恐慌,心急火燎地便来到暖阁。一进门却见暖阁之中身着一席黑色蟒袍的多尔衮正负手站暖阁中眺望着窗外。虽然多尔衮在表面上显得十分镇定。但庄太后还是敏锐的感觉到眼前这男子消瘦的背影中,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悲痛。这次英亲王阿济格战死给多尔衮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阿济格虽为人卤莽而又富有野心,时常会在身后扯多尔衮的后腿。但他始终是多尔衮的亲兄弟,是摄政王的左膀右臂。阿济格的死无疑是砍断了多尔衮的一条手臂,一条无人可替的手臂。
“臣多尔衮叩见皇太后。”眼见太后驾到多尔衮恭敬的打千请安道。
“十四皇叔不必多礼。请坐吧。”
“谢太后。”
两人安君臣之礼就坐后庄太后才发现多尔衮的面色又差了不少。往日跋扈嚣张的气质荡然无存。此刻他那青白的脸颊反而给人一种暴虐阴郁的感觉。庄太后看在眼里,又是感叹,又是心疼的。她忍不住开口劝慰道:“十四皇叔节哀顺便吧。您是咱大清的顶梁柱,可一定要注意自个儿的身子啊。”
“臣谢太后关心。”大概是经历了连续数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