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明朝十六帝..





,据他自己讲,不过是为了“聊慰上意”,暂时宽慰宽慰思宗而已。然而,思宗是一个急于求功、遇事刻苛的主子,到时可是要循名责实的。平心而论,袁崇焕在辽东宁远、锦州一线的防卫布置得很好。所以,最终后金军队选择进攻的路线是绕过宁远、锦州一线,从蓟门南下,进逼京师。崇祯二年(1629)十月下旬,后金军队10万到达遵化城下,距京师不过二三百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袁崇焕的反应是立即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增援,然后自己也于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关。按照当时总督京城防卫的大学士孙承宗的意见,明军应当拒敌于顺义、蓟州、三河一线,而不应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焕先是没有设法阻截后金军队,接着又退守京城。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的大军到达京师广渠门外。这样,袁崇焕此举无异于纵敌深入,而京城内外的官民因此更受骚扰。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在先,是故意引后金军队入关的。这也是后来袁崇焕被处死时遗体被民众“抢食”的原因。皇太极及其谋臣范文程策动了除去袁崇焕的反间计,也许正是受当时谣言的启发。思宗对于袁崇焕的容忍与信任,伴随着宦官杨某的入告,肯定也荡然无存了。十一月二十日,满桂在德胜门,袁崇焕在广渠门,同时与后金军队开战。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身先士卒,将皇太极逼退。二十三日,袁崇焕入城晋见皇帝,请求像满桂一样,辽宁兴城祖氏牌坊(思宗为表彰祖大寿、祖大乐的军功而建)可以让士兵入城休整,却遭到思宗的断然拒绝。思宗真不愧是一个猜忌之主,一方面对袁崇焕有戒备之心,一方面却在召见时脱下貂皮大衣为袁崇焕披上。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来掩遮自己的猜忌之心,思宗的做法令人想到不久前他除去魏忠贤的心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怜的是,袁崇焕却丝毫没有觉察。二十七日,袁崇焕击退了皇太极的军队,京师外围局势趋于平静。    
    袁崇焕墓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初一日,思宗在平台召见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三人,着锦衣卫拿下袁崇焕。祖大寿是袁崇焕部将,遂节制辽兵,率部东返,离开战场。后来还是靠着狱中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才将祖大寿及守辽军队召还,并收复永平、遵化一带。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利用袁崇焕来整倒内阁辅臣钱龙锡,说钱龙锡与袁崇焕两人早就密议与后金议和。议和,这对于刚愎自用的思宗来说,在当时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此论一出,袁崇焕算是死定了。崇祯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祯帝命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焕传》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更无人可以收拾。因此,当崇祯三年农民起义声势明显壮大后,明王朝从此便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之中。但是,思宗似乎从来就不会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之后,他还曾密令孙传庭在崇祯十五年(1642)杀了李自成的同乡贺人龙,等于杀了一名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颇为悍勇的将领。贺人龙被杀后,农民起义军酌酒相庆:“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矣!”因此,思宗的多疑、擅杀,无异于自毁长城。


思宗朱由检 崇祯元年(1628)——十七年(1644)躁刻:驭下太严

    一个人的悲剧,常是他的性格的悲剧。孟子说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亡国与役处。就是说,一个亡国的君主总是将他的臣民视为奴役。思宗恰恰正是这么一个人。虽说在明代君主高度专权的政治环境中,皇帝是不可能以“师、友”的态度来对待臣民的,但是,思宗对于大臣的态度,其严峻和刻薄已经超出想像。作为一个自律甚严、急于求成的皇帝,他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以来政府的陋习。陕嗣宗批评思宗的“五不自知”的奏疏中说:“今皇上于二三大臣间,呼之而前,唯恐不速,长跪逾时,备加谴诃,甚者刚遭指摘,便责以受贿。敬大臣之心何在?臣恐日习于尊倨而不自知!”又说思宗“日趋于纷苛而不自知”。应当说,陕嗣宗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一个过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所以,无为而治的明代皇帝如孝宗、穆宗统治的时代,倒是名臣辈出。后代历史学家常感叹崇祯朝“有君而无臣”,其实,因为思宗过分地苛责大臣,大臣们动则得咎,哪里敢有什么动作呢?所以,崇祯一朝中,真正能够办事、愿意办事的大臣不多;而且,崇祯一朝中,被杀的大臣也颇多。频繁地更换大臣和滥杀大臣,是崇祯朝的特点之一。    
    崇祯一朝17年,设内阁大学士如弈棋一般,轮换了50人,变换之快,真是让人啧舌。其中任期较长的两人,分别是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人在《明史》中都列名于奸臣传中。    
    温体仁,字长卿,祖籍乌程,后落籍归安,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是一个城府极深之人。崇祯元年(1628),他通过攻击钱谦益在主持会试中有舞弊嫌疑而得到思宗的赏识。次年,有御史任赞化攻击温体仁娶娼受贿,反而被思宗以为党羽钱谦益而罢免。思宗有鉴于万历、天启朝的党争,对于大臣结党最为反感。他对于温体仁的欣赏,是因为温体仁“孤立”、“无党”。崇祯三年(1630)六月,温体仁入阁为大学士。此后,温体仁为大学士8年。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人,早温体仁一年入阁。但是,温体仁与周延儒在内阁中并不相让,相互倾轧。崇祯六年(1633)六月,周延儒被温体仁逐出京城,温体仁把持了内阁,于是民间遂有民谣说“内阁翻成妓馆,乌归王巴篾片,总是遭瘟”。这是指当时内阁中的三位大臣:温体仁、王应熊和吴宗达。温,乌程籍,归安人;王,巴县人;吴,因无所作为,人称“篾片”。一时间,这首民谣在京城街头成为笑谈。堂堂内阁大学士被人如此讥笑,可见其人品之劣。然而,就是这样的温体仁,却一直执政8年,直到崇祯十年才被罢免。之后,周延儒复入阁。但是,崇祯十六年(1643),周延儒被勒令自尽。在周延儒之前,内阁大学士薛国观也被思宗处死。总共17年间,被杀的大学士有两人,被谴戍的大学士也有两人,即钱龙锡、刘鸿训。作为皇帝最亲信的大臣,内阁大学士轻易落到这样的下场,实在令大臣们寒心。孟森说:“自有阁辅以来,戮死者惟一夏言。崇祯间则再见,岂复有敬大臣之意?”在六部尚书中,刑部尚书换了17人;然而,17人中,薛贞被处死,韩继思、郑三俊、刘之凤、李觉斯、徐石麒等先后下狱,狱中瘐死2人,大部分人都不得善终。兵部尚书中,王洽因崇祯二年清兵入关而下狱瘐死,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而被处死。在地方督抚中,总督中被诛者7人: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忭(biàn);巡抚被戮者11人:蓟镇王应豸(zhì)、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另外还有河南巡抚李仙凤被逮自杀。这些大臣,都是应对辽东战事和平息农民起义的将领,他们动辄遭罪被杀,也就很容易说明崇祯朝军事上的大溃败了。    
    对于一般的言官,思宗也总是非常严峻。崇祯元年十一月,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言官场贪污之风甚盛。当然,这样的奏疏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明指谁人贪污,谁人受贿。但是,思宗一面表彰韩一良的忠心和敢言,一方面却非要韩一良指名道姓以回奏。韩一良知道一旦指名道姓,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所以只说是“风闻”。思宗大怒:“难道一人不知,遽有此疏?限五日内指名来。”按思宗的意思,既然言官忠心为国,就要敢于破除情面。韩一良只好找一些已经有议论的官员来搪塞。但是,思宗再对韩一良疏中“臣两月内辞却书帕已五百金”纠缠不休,要韩一良说出500两银子是哪些人送的。这时,韩一良再不肯说。于是,韩一良被革职为民。仅仅数月之间,从表彰到革职,还算敢言的韩一良却得到这样的对待。在晚明社会中,官场中的弊端自然不少。相互间送书帕(书仪)是极正常的事。思宗希望一举之间将这种风气杜绝,却又着意在惩罚官员,这样官员们最终只是互相袒护,不敢再说真话了。崇祯二年关于工部招商中收取回扣一事的处理,也充分体现了思宗急于求治的急躁心理。这一年的闰四月,工部尚书张凤翔上疏指出工部招商收取回扣之弊政。内阁大学士韩■、李标、钱龙锡都说:“此从来陋规,望皇上宽处,后边人敢说。”但是,最终思宗将巡视工部库房的工科给事中王都、陕西道御史高赉明革职严办,等于是让一两个臣工为多年来的积弊传说思宗自缢处承担责任。这也反映思宗随意处理臣工的做事风格,而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大小臣工们对于朝政中的一切事情,最好是噤口不言。    
    皇帝督责越严,臣下越不敢担当;皇帝焦劳越勤,臣下就越偷安怠慢。晚明著名的学者刘宗周就在批评思宗的奏疏中这样说:“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崇祯朝的政局,正是这样发展下去的,而思宗最终也只落得众叛亲离。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思宗煤山上吊时,身边仅有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伴。    
    思宗自杀以后,他的子女散归民间,下落不明,从而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


思宗朱由检 崇祯元年(1628)——十七年(1644)长公主、皇太子与朱三太子

    思宗的子女不幸生在了末代帝王之家,这就注定了他们悲剧的命运。皇太子先后出现过两个;朱三太子先后出现过多次。不过,他们的下场无一例外都很悲惨,都最终被处死。相比较而言,思宗的女儿后来的下落倒还比较清楚。这是因为,思宗在决意自缢之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辱,曾先后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下毒手。即使侥幸生还,也决无法遁逸。    
    武侠小说常伪托的长平公主,实际上死于顺治三年(1646)。思宗总共有六女,其中四女早逝。崇祯十七年(1644),思宗还有两个女儿,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崇祯帝自杀前,入寿宁宫,长平公主牵衣而哭。崇祯帝说:“汝何故生我家?”挥剑砍去,断长平公主左臂,昏死过去。接着,思宗入昭仁宫,砍杀昭仁公主。长平公主昏死后,被人抬到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中,五天后竟然苏醒过来。顺治二年(1645),长平公主上书给清世祖,请求准予出家。清世祖不同意,命将长平公主许配给当初思宗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并赐给土田、府邸、金钱、车马。但长平公主经历家破国亡之痛,郁郁寡欢,次年逝世。    
    思宗共有7个儿子。其中,周皇后生子三人,即太子慈■、怀隐王慈■(皇二子)、定王慈炯(皇三子);田贵妃生子四人,即永王慈■(皇四子)、悼灵王慈焕(皇五子)、悼怀王(皇六子)、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皇三子定王慈炯14岁,皇四子慈■应当也有十余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皇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太子来不及去成国公府,便隐匿于民间,定王和永王一齐去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家。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城,命令搜寻太子与定王、永王。二十日清晨,嘉定侯周奎将定王、永王交出。太子据说亦被李自成的军队搜获。太子与闯王李自成之间还有一段对话。太子挺立不屈,谈吐自如,问李自成说:“何不杀我?”闯王说:“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说:“既然这样,听我一句话: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我百姓。”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时,定王、永王随军前往。据说,太子当时也在军中。据《明史》记载,李自成曾封太子为宋王。此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都不清楚,或说曾被吴三桂夺去,或说定王曾在城南遇害。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北京出现皇太子;顺治二年(1645)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中亦出现皇太子。无疑,两位皇太子中必有一假。    
    先说北京出现的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经牢固地掌握在清朝的手中。然而,一个貌似太子的男子在一位太监的陪同下出现在嘉定侯周奎府中,自称皇太子。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