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





都过走婚生活,结婚后流行不落夫家,所生头一两个孩子不一定是父亲的血统。男子为了把财产传给自己的嫡亲,也倾向于幼子继承制。比如拉伯乡措洛古村的寒尔几各车,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长女和第三个儿子都不是自己的血统。分家时,父亲给这三个人的财产很少,给亲生子女财产则很多。    
    第四,父系家庭的小型住宅取代了庞大的母系亲族院落。    
    母系亲族和母系家庭的院落是以妇女为中心建筑的,配偶双方实行女方居住制,由于人口多,院落相当庞大。父系制产生之后也流行大房子。    
    从我国民族学资料看,一般进入父权制以后,大多流行父系大家庭或父系家庭公社,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共居于一座大型房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家长为中心,分布许多小房子,比如西双版纳哈尼族的子母房子。另一种是长屋,内部又有两式:双列式和单列式,比如基诺族、德昂族的房子,中央为走廊,两侧为居室。单列式是一侧为走廊,一侧为居室,比如独龙族的“砍木爸”、景颇族和瑶族的大房子 。但由于摩梭人生产力较高,已具备个体生产的能力,父系家庭一经产生,就放弃了父系家庭公社的形式,而流行个体家庭,所住房子也趋于小型化。父系家庭的住宅,是以男子为中心建筑的,夫妻间居住固定,实行夫方居住制,住宅内部布局也出现了重男轻女的习俗。在他们看来,上火塘高于下火塘,所以男子坐在上火塘,女子坐在下火塘。如果大家坐在上火塘,则男子坐在大床上,女子坐在小床上;如果大家坐在下火塘,则男子在右边,女子在左边。晚上睡觉,丈夫睡在上火塘的大床上,妻子睡在下火塘的左边。两人同居,只能是丈夫到妻子处住,妻子不能到丈夫处住。    
    摩梭人父系家庭内部结构也简化了。房屋的形式基本上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利用母系亲族的旧住宅,一种是新建的父系家庭住宅。所谓利用旧的住宅,就是在原来母系亲族住宅内建立自己的父系居室。如果有兄弟、姊妹未娶未嫁,则在主室外边的圈房内居住。正房附近建有牲口棚和猪圈。    
    第五,父权制的夫妻合葬取代了母系制的配偶分葬。    
    母系制时代的葬地是以母系血缘组成的,走婚双方不能葬在一起。父系家庭产生以后,当权贵族实行以男子为中心的夫妻合葬。在洛水和金沙江畔,伴随一夫一妻制的发展,在氏族墓地上也可火葬外氏族的人(男子的妻子)了。这样,出嫁的姑娘不再与自己的亲族合葬,而是跟丈夫火葬到异乡了,夫妻“生时是一家人,死后是一家鬼”。这一点与母系制时期的葬俗截然不同。不过,女方往往要加以干涉,这自然是舅权突出的又一种反映。    
    当地风俗是这样的:妻子死后,男方要带一圈猪膘和一罐酒,派人到女方报丧,请女方协助料理丧事。死者兄弟闻讯后,立即披盔戴甲,披上白羊毛毡,腰佩长刀,手持一根树枝,上边挂有送魂用的旗子,在达巴陪同下火速奔往丧家。到达男方家,主人闭门不开,女方一边请达巴念经,一边敲门。丧家迫不得已只好开门。死者的兄弟不问青红皂白,用刀砍男方门框三下,以示女方的威风,同时质问道:“妹妹怎么活生生就死了,是打死的?还是毒死的?”说毕挥舞长刀,继续向火塘走去,死者的姊妹也嚎啕大哭道:“你怎么死了,过去我们一块吃饭,一块干活,今天你却死了!”这时,亲友、村民中能说会道者挺身而出,加以解释。经过双方共同验尸,言归于好,共同料理后事。死者的兄弟还特意把白羊毛披毡脱下来,盖在死者身上。披毡一般随尸体火化;如果死者生有子女,也可留给子女使用。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36节 独特的攫取经济(1)

    摩梭人以什么活动为生呢?来到泸沽湖,你一望便知,当地以从事农业和饲养牲畜为生。住久了你又会发现,摩梭人还保留许多原始的谋生方式——采取天然的动植物为生活资料,可称为攫取经济,与生产经济迥然有别。    
    (一)采集    
    采集是远古人类谋求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比起狩猎活动来有较大的稳定性。虽然摩梭人的采集已经作用不大,但还是保留一些原始的采集方法,有的采集活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地位。    
    摩梭人所用的采集工具,较为原始的是尖木棒。它长约45厘米,直径8厘米,一头削尖,主要用于挖掘野生植物。还有一种木制鹤嘴锄,以一个树叉制成,一杈为柄,一杈削尖为锄尖,也是挖植物用具。后来的许多农具,就是在这两种原始工具的基础上发明的。另外,通常的采集工具还有铁斧、砍刀、马鹿锄以及盛装采集品德竹篮和竹编筐。    
    摩梭人采集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野菜    
    摩梭人经常以野菜佐食,在荒年还以野菜、树叶充饥。春暖花开以后,妇女带领小孩,采集薄荷、车前草嫩芽。“赫米”、“阿格”也是重要的野菜,可做汤吃,以接济春天蔬菜缺乏的困难。缺粮的人家,则大量采摘青冈树嫩叶,吃法是先洗干净,然后用水煮熟,把粗枝淘汰掉,拌以盐巴等调料就可食用了。    
    夏天蔬菜较多,所以采集活动不多,主要是捡蘑菇。当地森林遍野,菌类丛生,摩梭人将五、六种蘑菇采集回来,或者现采现吃,或者晒干储藏起来,供冬季食用。四月采“窝卡”(野油菜),六月采“洋”(山菜)。河里生长的海棠菜、石花菜,水芹菜,也是他们采集的对象。    
    秋季是采集活动较多的季节,人们以“吉咯”(尖木棒)和木制鹤嘴锄挖掘野百合根,一般是烧着吃,也可以洗净晒干,放在石磨里碾成粉末,做炒面吃,或者掺在其他面食里烧吃。“启莫”(野地瓜)、石根也是比较重要的采掘品。野地瓜有鸡蛋大,能生吃;石根要洗净,切块晒干,磨为粉末,用来煮稀饭吃。    
    2.果实    
    秋季也是采集果实的旺季,主要是野栗子、野核桃,也采集红枣,酸枣和橡子,可以去皮晒干,碾为粉末,煮稀粥吃,也可做粑粑,它是度过荒年的重要野生食品。    
    沪沽湖附近盛产菱果(菱角),主要生长在亮海和草海地区,一年生植物,五月开花,八月结实。菱果在当地很有名,民谣中说:“沪沽湖是个好地方,菱果粑粑虾子汤”。    
    采集菱果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当菱果成熟后,沿海地区的男女,争先恐后地划着独木舟下海,把菱叶翻过来,用手把菱果摘下来;另一种是菱果脱落后,沉于海底,几乎一年四季都可打捞。在数米深的水域,人们站在独木舟上,拿一根长竹竿或木杆,在湖底黏捞菱果。在木杆下端拴一块羊皮,毛朝外,让羊毛黏住菱果。人们把木杆拉出水面,把菱果刮落在竹篓里。在浅水区,人们在手上套一块羊皮,也是毛朝外,以手摸黏菱果。    
    菱果能煮着吃,也可以在太阳底下曝晒,使果壳干裂。用簸箕脱去皮,再在石磨上加工为粉末,称为菱果粉,可用来煮粥,也可做菱果粑粑。    
    在盛产菱果的八月,一个能干的采集者一天能摘数以百斤计的菱果。从水中打捞则较少,只能捞几斤,多者一天捞几十斤。沿海居民每年都采集很多菱果,每户少者几百斤,多者近千斤。    
    3.药材    
    当地有许多药材,无论是老人还是巫医,每年都要挖大量药材,一是自己用,二是出售,像松树上生长的茯苓,十分贵重。摩梭人有一套自己的经验,他们能从松树上的纹理上判断有无茯苓。当地民谚说:    
    穷挖金,富挖银,背时倒灶挖茯苓。    
    当地的中草药,主要还有玄参、苦参、土三七、黄苓、贝母、天麻、升麻、活山桃、杜丁子、麝香、熊胆、虎骨、刺果油。    
    4.蜂儿    
    摩梭人喜欢采食幼蜂,称为吃蜂儿,是当地著名的野味之一。这项采集活动是由男子担任的,多为青少年,主要对象有三种:    
    牛角蜂——长1。7厘米左右,腹径1。5厘米,头、尾呈红色,身躯为黑色。一般在松树、青冈树上筑巢,距地表不高,大约在1~1。5米左右。蜂房为圆盘状,直径一米左右,厚三、四十厘米不等,内分三、五层,筑巢时间愈长,蜂房层次愈多。牛角蜂多在下半夜进巢休息,其余时间四处活动,喜食花粉、家蜂和蚊虫。牛角蜂入冬即死,它产卵于树根部,来年雨季复生。    
    捕捉牛角蜂儿的方法,一是要寻找蜂巢。这是比较困难的,多由牧羊人发现,因为他们天天出没于山林之中,很容易发现蜂巢。要寻找蜂巢,就要千方百计抓住牛角蜂,在蜂的颈部拴一彩线,要么做一个白色标记,然后放开让它飞逃,捕捉者跟踪追随,最后找到蜂巢。二是捕捉。当发现蜂巢之后,捕者在夜半十二点之后,潜至蜂巢附近,在一根竹竿顶端拴一个大火把,放火烧蜂巢,成蜂多焚于火,然后将蜂巢取下来,从中再把蜂儿取出。一窝蜂儿,少者几百只,多者近千只,重达五、六公斤,可烧着吃,也可用油炸着吃。    
    牛角蜂不仅能提供蜂儿,还可取它的毒汁,应用在射猎方面。当地居民还将蜂巢悬挂在门楣上,据说有驱鬼守门之效。    
    黄蜂——是马蜂的一种,因全身发黄,故名。身长3厘米,也在树上筑巢,距地较高,多在一、二百米以上。该蜂巢与牛角蜂巢大同小异,由三、四层蜂室构成。黄蜂是家蜂劲敌,但不及牛角凶残,一只牛角蜂可把一窝家蜂驱散,黄蜂却没这么大的本事。    
    捕捉黄蜂的方法,一是利用火把,采取火攻;二是趁天黑成峰入巢以后,捕捉者爬上树顶,偷偷将蜂巢的门堵住,砍下蜂巢上边的树支,转移到家内饲养。这样秋后既可吃蜂儿,经过饲养的黄蜂又不害家蜂。    
    黄土蜂——也是马蜂的一种。形状与黄蜂相似,紫黄色,毒性较小,一般在树下、岩洞附近筑巢。取黄蜂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火烟熏,将烟导入树洞、土洞里,致成蜂于死地,然后刨开土洞,取出蜂儿;一种是用火药炸,关键要封住巢口,乘大蜂暂时昏死,刨开巢穴,取出蜂儿,十分钟后成蜂复活,可捕捉者早已完事了。    
    以上三种蜂儿,都是在秋后十月捕捉。吃法分烧、炸两种,是大补佳品,因而是当地人的重要采集对象。    
    在沪沽湖及大小河流附近,人们还采集螺蛳、蛤蜊,一般是先煮熟,螺蛳去尖,加调料而食。湖岸遗留有大量螺蛳壳,这就是当地居民丢弃的。20年前,草海里的野鸭蛋很多,盛产季节可以拾到许多,捡拾着用竹筐装蛋,往往满载而归。现在草枯海干,野鸭也不多了。    
    另外,火草也是摩梭人的采集对象,6月15日开始采集。小火草供取火时引燃,大火草的叶内有纤维,往上泼些酸霉汁,让叶皮腐烂,过半小时抽丝捻线,挽成火草线团,用以与麻线混纺,可织出质地优良的上等麻布。    
    从上述事实看出,采集在摩梭人的经济生活中还占有一定地位。采集提供了大量野菜,而人工种菜则是罕见的,正如当地民谚所说:“摩梭人穿衣靠地,摩梭人吃菜靠野山”。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37节 独特的攫取经济(2)

    (二)狩猪    
    摩梭人过去普遍从事狩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由于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普及,人们对狩猎的需要日益降低了。伴随山地的逐步开发,森林的破坏,禽兽资源也显著减少,使狩猎活动日趋走向绝境。    
    民主改革前,狩猎还比较多。当地的猎物主要有:麂子、獐子、岩羊、马鹿、熊、野猪、豹子、虎、狐狸、熊、水鸭、山鸡、黄鸭、鴳鹅等。但要注意,黄鸭和鴳鹅不能猎取。摩梭人认为,鴳鹅是老人变的,是祖先的象征:黄鸭则是喇嘛变的。另外,对虎也不能猎取,在他们看来,虎是山中之王,百兽之主,象征土司;永宁土司甚至还认为,虎的骨头最大,是土司的根根。不要说打虎,就是看见了虎也要吓死的。当地有句民谚说:“一山一老虎,一村一拉梅。”拉梅为虎头之意,晚近是一村之长,汉族称为伙头,早期则可能是氏族长老。可见,虎很可能是摩梭人的图腾之一,所以遗留下来对虎禁猎的规定。近几十年才有猎虎的现象,但虎头、虎皮要送给土司,猎人还要受到象征性惩罚。    
    摩梭人的狩猎方法很多。    
    1.以矛刺杀    
    相传,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