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那天早晨,杰克逊在新西兰国家电台上发动他对电影委员会的攻击,说委员会正努力逃避彩虹公司的债务,这种行为是“挑衅性的”。他还说《中巴风情》的计谋十分阴险:“他们让格兰特成为可怜的电影制作人,他有自己的电影,却不可能还得起债。”
杰克逊说,委员会没有意识到国家电影公司的运行已经是“捉襟见肘”,并且支付不起其他人的债务了。委员会期望整个电影业都效仿彩虹公司的低成本模式,当情况变糟时,他们就抛弃它。想到杰克逊在《指环王》上可观的利润分成,有的听众可能会纳闷,他为什么要打贫穷牌。他在采访中几乎没有提帕尔,事实上正是帕尔在财务上的管理不当才导致彩虹的失败。相反,他利用彩虹公司的事件对电影委员会发起更广泛的攻击,说它不再由敢于冒险的人经营,已经变成一个“缺乏想像力的呆滞的组织”,并且不再支持年轻的电影人。
在杰克逊之后,埃弗拉德也上了那个节目,主持人琳达·克拉克的第二个问题是:“委员会和这个国家成功的电影人如此疏远,这对委员会有没有坏影响?”显然对杰克逊的成功报以善意更符合委员会的长期发展。埃弗拉德认为,如果按照杰克逊的建议那样,付清国家电影公司的欠款,付清杰克逊的法律费用,那将是“滥用公款”。他的言论给人这样的印象:照顾电影业的弱小者远比扮演“一个四肢健全的公司的保姆”更优先。
在这场债务纠纷中,双方都互相谴责对方无能埃弗拉德说国家电影公司如果早点打个电话来就能避免债务堆积,杰克逊说委员会在明知彩虹不可能付清账单的情况下(到那时为止,委员会已经投了大笔的钱进去,并声称完成这部电影总比半途而废要好),还对《犯罪故事》计划放行。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政治动物首次出击(3)
戈登·坎贝尔认为彩虹公司一事的焦点是,新西兰人以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国家总会营救他们:“制作电影就是一项长期的风险投资,谁都不想放出这样的信号,难道一个牛仔的生意遇到了麻烦还指望着国家给他付账单?”另一方面,这是一场强力人物之间的角逐,虽然法律账单越垒越高,但双方都没有停手的意思,敌对情绪既已如此之高,他们看起来是无法坐下来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杰克逊坚持认为,对于他针对彩虹公司的言论在《双塔奇兵》首映式当天的凌晨两点发布一事,纯属巧合,之前他的这段言论一直被媒体禁止着。然而这个言论的发布时机更让人们觉得,杰克逊可能是在利用国际媒体对首映式的兴趣,让委员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出丑。如果杰克逊真有此意,那么这一次,他擅长活跃气氛的本领让事情适得其反了。由于他公开斥责委员会,国内政治的阴影笼罩了电影业的庆典中最重要的几天,许多国外的报道把彩虹公司破产一事作为《指环王》报道的楔子。
3月,委员会和国家电影公司终于就彩虹公司遗留的债务问题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商业决议”。这份联合新闻稿上引用了杰克逊的话,他说自己不想“在这件事上再浪费我任何的时间”,结尾是“双方都不再进一步发表任何评论”。到8月;《中巴风情》终于走进了电影院,彩虹公司剩余的几部片子也准备陆续上映。
又是《听众》
2002年3月;《听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吾王……下一个是什么?》的文章,讨论新西兰商业电影面临的挑战。《指环王》的一些照片也出现在文章中。作者是一个叫弗兰西斯·沃尔什的奥克兰自由撰稿记者。有些业内人士都怀疑这是不是由彼得·杰克逊的妻子写的。不久;“弗兰西斯·R。 沃尔什·MNZM”(杰克逊的妻子)就写了一篇新闻稿,声称那篇报道毁坏了她的名誉。这篇新闻稿说《听众》企图误导读者,让人们以为那些“彻底否定”新西兰电影业的观点是出自她手,并且那篇文章危害了本土电影人、她的老板以及新西兰政府对弗兰西斯·R。 沃尔什的信任。
沃尔什和她的律师没有给那篇稿子的编辑写信沟通,而是直接给《听众》七天时间道歉,并且要收回原先的文章,赔偿损失。编辑芬里·麦克唐纳发表了一篇声明来应对沃尔什的指控,他对沃尔什还没等到他们的回复就公开发表评论十分惊讶;“谁有权要求和自己名字相同的人放弃使用他们共同的名字,或者必须注明是另一个人?”沃尔什对麦克唐纳的回答很不满,她说她并没有提出那样的要求。而事实上,如《新西兰先驱报》所说;“她说那本杂志应该注明作者不是她”。
接下来的一周;《听众》关于这个法律的争辩发表了一个声明,提到电影《指环王》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公开场合都以芙兰·沃尔什的名字作为编剧之一。声明的结尾是:“读者们应该看看克赖斯特彻奇的《媒体》杂志首席记者的观点:没有谁的名字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这件事不要成为美国式的滥用诉讼权开始在新西兰流行的标志。”
2002年5月,沃尔什向高级法院提交了三份指控《听众》的发行人和麦克唐纳毁坏他人名誉的申请。但直到本书出版,这个案件还没有召开听证会。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寻找“魔戒”寻找“魔戒”(1)
如今这种画面看起来能吸引人。
导演安东尼·曼看到书店橱窗里陈列的
《罗马帝国衰亡史》时说
如果你手里拿着两亿七千万,想找人给你拍三部电影,你不会挑上我。
彼得·杰克逊曾经有一个人,携着他的文字,在如梭的光阴中,占据了永久的位置事实上,那是许多许多的文字,把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投射到我们的眼前。在那个世界里,善与恶的造物拥有各自的国度,它们的命运都维系在那一枚金色的戒指上。托尔金便是这个世界的造物主,虽然他去过的地方并不多,魔戒的三个传说却载他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戒指的魔力伴随着这旅程而越发强大。
多年以后,大洋彼岸的另一个人掂量着魔戒的威力,试图把它握在手中,把它重新铸造。这就是彼得·杰克逊,有着钢铁般的决心和勇气的人尽管从他和善的表情中你也许看不出来。
托尔金早已过世,一个优雅的大胡子男人正守护着《指环王》三部曲的版权,他叫萨尔·扎恩兹。彼得的特使找到了扎恩兹,繁复而琐碎的谈判进行了数天,这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大展示,期间有无数的使者和说客四处奔走,实实在在的一字值千金。如何保护版权,如何分享利润,这些都是讨论的范围。为彼得担任使者的是米拉麦克斯兄弟,他们掌握的财力和权势远非彼得所能比肩,而且米拉麦克斯兄弟曾经是扎恩兹的盟友。彼得心里清楚,他们兄弟俩有可能先拿到改编权,而后把他踢开。
米拉麦克斯兄弟最终不负所望,把《指环王》的版权收入囊中,但是尘埃还远未落定。电影和观众见面时,采取的是每本书一部电影的形式,那是后话。眼下,制片方的意见是篇幅过大,彼得明白自己的处境,为了得到这个机会,有些妥协是必须要做的,他同意压缩成两部电影。
米拉麦克斯兄弟担心,两部电影的篇幅仍然不小,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血本无归,尽管剧本阶段花的是沃特叔叔[1]指Walter Disney公司。[1]的资金。兄弟俩放下话:影片总长度必须控制在三小时之内。这已经超过彼得所能接受的底线。
虽然是不近人情的决定,米拉麦克斯兄弟还是给彼得留下了最后一线希望:如果彼得找不到新的投资人,他们将依照原先设定的长度拍。这意味着彼得可以另找老板,一个能够帮助彼得圆梦的老板,他只有四周的时间。
彼得迅速回到了新西兰,他拿上摄像机,踏遍故国的山川河流,不仅拍下大量外景,还制作了想像中的魔戒和一堆贪婪追逐的怪物。彼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他将是导演的正确人选。
当彼得拿着样带返回美国,他发现很多门已经不再对他敞开大老板们都有录像机,却没人有兴趣看他的样带。他的梦想濒临死亡的边缘。彼得走进新线影业的大门,新线影业公司正是靠着一个指尖装着利刀的变态杀人狂[2]即著名的恐怖片《猛鬼街》系列,主角是一个手指上装着利刀的杀人狂。[2]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影业帝国。现在,彼得站在这个帝国的君主面前,给他展示了经过自己重新铸造的魔戒。沉默了片刻,国王说道:“既然原著是如此的宏伟,为什么要屈就成两部分呢?”刹那间彼得仿佛感到几乎已经被埋葬的梦想,在和煦的春风里复活。他意识,未来的一段日子里,他将会很忙很忙。1892年1月,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出生在一个叫做布洛丰坦的南非小镇,托尔金的出生地与他后来钟爱的英国式乡村相距甚远。他的父亲亚瑟·托尔金是南非一家银行的支行经理。亚瑟的妻子梅布尔从伯明翰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嫁给他。布洛丰坦是一个炎热的小镇,尘土飞扬的景观对于梅布尔来说颇难忍受,婚后她在那里生活了四年,终于得以返回英格兰探亲。亚瑟因工作繁忙未能同行。正当小托尔金远在英格兰时,亚瑟的风湿热发作;并在小托尔金刚满四岁时死于内出血。
小托尔金十四岁时,梅布尔因糖尿病陷入昏迷,随后死去,当时她三十四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托尔金承认母亲去世前的四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岁月,当时托尔金一家离开了在伯明翰一贫如洗的家,迁居到位于萨尔霍的一幢村舍,这是位于伯明翰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托尔金发现了他对于树木以及英国乡村的由衷喜爱。梅布尔的家族也来自附近的另一个典型的西方内陆小镇,这种乡村经历构成了托尔金成长的核心部分,在他将来的生命中,许多重要的元素可以追根溯源至这个特定的时段和地点。包括日后他笔下的哈比人的家园夏尔、他所研究的古老语言以及他母亲的天主教信仰。在萨尔霍的家中,母亲教给他拉丁文和法语,还有植物学的知识。他已经显示出对语言的兴趣,不论是发音还是词汇的含义都令他着迷。
梅布尔去世以后,小托尔金和他的弟弟希拉里回到伯明翰由他们的一个姨母抚养,后来搬到了教会寄宿学校。尽管他看上去并不壮实在那里他玩上了英式橄榄球,托尔金在打球的一次冲撞中咬伤了舌头,他偶尔也会把自己的含混并有些发闷的发音归咎于这次受伤。托尔金对语言的热爱始终伴随着他,十几岁时,他已经不满足于掌握不同的语言而开始创造自己的语言。当他在牛津主修语言学时,肯尼斯·西萨姆,一个严谨的新西兰人,一度是他的导师;十年后,他和肯尼斯共同申请牛津大学的一个盎格鲁…萨克森语言教授职位,他击败导师,获得了那个职位。
他在牛津的第一年主要研习经典名著,在一次和家人的圣诞聚会上,他曾自编自演过一出家庭戏剧,剧中他饰演一位教授兼私人侦探,为一宗遗产找寻继承人。本质上说这是一出爱情戏:失散的继承人是个姑娘,也是个寄宿生,她爱上了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学生,但是因为未满21岁而不能嫁给他。
现实生活中的女主角并没有这么夸张,托尔金爱恋的对象叫艾迪丝·布莱特,她是个孤儿,也住在伯明翰的寄宿学校,是个弹得一手好钢琴的美女。托尔金的监护人一个天主教牧师,发现了他们的恋情并禁止他们相互联系。三年过去了,托尔金终于满21岁,漫长的等待即将结束。就在他将他们的故事编成戏剧后不久,托尔金给艾迪丝写了一封信,再度表达了他的爱意。当时艾迪丝已经和别人订婚,但收到信后不几天就解除了婚约,这算得上是一个小小的波折。
1916年,艾迪丝嫁给了托尔金。几个月后,托尔金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并参加了索姆河战役。在法国的一条战壕里,他眼前是遍地泥浆的战场和正在腐烂的尸体。作为新任命的陆军中尉,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攻击一个名叫奥利弗斯的小镇。冲锋、稍事喘息,随即发动下一次冲锋,激烈的搏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他的营里大多数人都被机枪火力射杀。后来托尔金患上了“战壕热”,于当年晚些时候被转送到伯明翰的医院。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寻找“魔戒”寻找“魔戒”(2)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托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