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司的加盟。美国的数字领域公司(Digital Domain,曾制作《泰坦尼克号》)负责制作奔马一样的河水,帮助亚雯和弗罗多摆脱黑骑士的追赶。让我们再回到惠灵顿,从米拉马到纽约都遍布着《指环王》的狂热者在十月公司,甚至那些没有参加《指环王》特效制作的工作人员也要签一个合同,保证他们不泄漏相关内容。    
    10月初,惠灵顿的街头可以看见一些维塔的员工,惬意地漫步。经历了一个多月紧张的工作(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他们开始畅想未来新的生活:他们可以按时回家休息的日子。星期五,大家像往常那样聚集在一起,观看一段完成的数字特效。尽管许多镜头还有待完工,但这次放映也扫去了人们的担心,按时完成任务应该是没问题的。这些特效镜头分散在第一部的各个角落,加起来的长度有十多分钟。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铸造“魔戒”做大的代价

    当新线公司的老板罗伯特·夏耶宣布三部《指环王》同时开拍时,他是用杰克逊的能力和信念作赌注。夏耶对《洛杉矶时报》说:“毫无疑问,彼得从没有过这样的大制作经历。说老实话,他的电影我也不是都喜欢。”但他喜欢杰克逊,喜欢《罪孽天使》,并且他预见到《指环王》将会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它听起来有些不理智,但有时你需要摆脱理智,凭着直觉做事。”    
    眼看着拍摄日期一次次推迟,原来打算12个月发行三部电影的计划的确不像是明智之举,夏耶逞一时之勇做出了这个决定,现在他要为这个决定辗转难眠了。肯恩·凯明斯曾说,夏耶“一度陷入全面恐慌和痛苦,尤其是当受到母公司AOL的压力”。新线公司就这样把一个任务繁重的影片交给了杰克逊,一个只在好莱坞拍过一部低成本电影的导演,而且那部电影他还拍了六个多月。    
    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尔托鲁奇(他的电影《1900》长达四个小时)谈过:导演总是可以在影片中呼风唤雨,主宰一切,所以常会有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拍摄时间越长,这个感觉就越强烈。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时常会受到这种心理错位的折磨。在拍摄《1900》时,贝尔托鲁奇就随着自己的意愿不断地增加内容,因为他不想结束自己的电影。这一次,杰克逊拥有足够的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心所欲,迈克尔·西米诺就是前车之鉴。西米诺的西部片《天国之门》就像一个无底洞,庞大的开支几乎把联美公司拖垮。    
    1998年8月新线公司首次宣布《指环王》拍摄计划时,预算是“1亿3千多万美元”,而实际的数字接近1亿8千万美元。1999年10月正式开拍,拜瑞·奥斯本(《黑客帝国》)担任制作人,预算数字达到了更现实的2亿7千万美元。目前认为实际花费了近3亿2千万美元,相当于类似的三部中大型好莱坞特效电影的总支出。    
    预算中有1亿6千万美元是新线公司通过预售三部影片的拷贝筹来的全球各地的发行公司都分担了一些压力。相比之下;《哈利·波特》的发行方式就不一样,由于是华纳兄弟一家包揽大多数地区的发行,哈利受到的专注显得要比弗罗多多上那么一点点。《综艺》形容《护戒使者》的发行过程是“各路杂牌军在各自地头上的游击战”。对于一些地方发行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下在《指环王》身上的赌注输了,他们的经营马上就会陷入危机。    
    1980年代,从大受欢迎的《猛鬼街》开始,新线公司就显示出对周边产品的开发能力。新线公司售出了40多种《指环王》周边产品的经营权,如果把这些经营权也算上,类似汉堡王公司(Burger King)和JVC这样的大赞助商将为《指环王》三部曲分担7千万美元的投资,对新线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根据后来的披露,一家德国的投资公司也出了一部分资金。新线公司宣称的风险为平均每部2千万美元。    
    《护戒使者》发行前的几个月,罗伯特·夏耶和迈克尔·林恩双双在合约上签字,新线公司正式并入华纳兄弟,合约的期限为四年。据华纳兄弟的理查德·帕森斯(此刻他已成为新线公司的大老板)称,他对这一举措“非常不看好”。迈克尔·林恩事后也悄悄承认这是一场豪赌;《护戒使者》就是他们的赌注;“这一点谁都知道”。    
    压力如此之大,杰克逊和新线公司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日益增加的资金投入,在影片素材取舍上的意见相左,都营造了紧张的气氛。维塔处理特效的实力到底如何?怎样做好商业宣传?任何一件事都可能会导致冲突。杰克逊对市场运作有自己的想法,据说他和新线公司的市场部主管乔·尼米兹奇之间的摩擦也是后者在2001年6月离职的原因之一。    
    就在尼米兹奇离职的那个月,夏耶、林恩和六名高层主管乘私人飞机飞赴新西兰,观看刚刚完工的《护戒使者》。几周前,一段25分钟的片花已经在戛纳电影节上造成了轰动效应。当三个半小时的粗剪版本放完之后,公司高层松了一口气,虽然还需要进一步加工,但大体上说,片子拍得不错。    
    即使在《护戒使者》即将完成的最后阶段,争论也不曾停止。新线公司告诉杰克逊,还需要加一个片头,以帮助观众了解复杂的故事背景,当时杰克逊已经准备赴伦敦监督电影原声带的制作。据杰克逊说,他们不是征询,而是命令杰克逊把片头长度限制在两分钟。剧本的主创人员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加片头,事实是,他们已经试过无数个版本,有的是以弗罗多为叙事人,有的用甘道夫,还有艾西铎,都不甚满意。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放弃这个念头,把背景介绍安插在影片各处。争执的结果是,片头介绍被加长到六分钟,旁白由凯特·布兰切特(即精灵女王)担纲。就这件事来说,结果还算皆大欢喜。后来的第二部《双塔奇兵》也经历过一场类似的片头之争。担任音乐创作的霍华德·肖不得不为这六分钟再写一段音乐,此刻其它部分的音乐已经在录制中了。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铸造“魔戒”闪亮登场首部曲

    十年前,彼得·杰克逊就已经在影坛打响了字号,在各种国际性的杂志里不乏他的名字。但这一次是不同的;《指环王》的热潮把他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娱乐周刊》都不计篇幅地刊登着杰克逊和《指环王》,甚至还有平时很少抛头露面的芙兰·沃尔什。一些杂志(包括一贯正正规规的《帝国》(Empire)电影杂志)也想出奇招,为同一期杂志配上不同的《指环王》相关的封面,这样收藏者必须买好几份一样的杂志,只为了不同的封面。在这片热潮中,新西兰的外景地也跟着沾光,成为曝光率极高的地方。《娱乐周刊》的一名记者乘直升机掠过峰峦叠嶂的高原和遍布羊齿植物的海边,大概是太激动了,竟在座舱里吐开了,那些东西要是让那个在《宇宙怪客》里加进很多绿色呕吐物的人见到了,一定会很喜欢。    
    为了抢新闻时效,一些媒体的热情几乎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就连通常抵制炒作的《听众》杂志也卷了进来,在一篇几百字的文章里预测《护戒使者》将击败哪些影片,而这时距首映式还有足足11个月!英国的《竞技场》杂志刊出了一幅新西兰地图,上面标明了跟《指环王》的拍摄有关的各个地点,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开玩笑,新西兰南岛的形状差了很多,如果真的按照那个标注,恐怕很多拍摄活动将在南太平洋的海水里进行。    
    伦敦首映(12月10日)之前的几天,无数托尔金迷怀着复杂的心情等待《护戒使者》,混杂着期望与担忧。国际互联网上又一次爆出猛料:11月28日,距全球同步公映还有12天,美国一个家庭电影网站贴出了《护戒使者》的影评,罗纳德·爱泼斯坦称该剧的“视觉效果是有史以来最棒的”,还罗列了影片的其它一些方面。就在同时,一份神秘的传真发到了蒙特利尔,出现在“惟一的戒指”网站的创建者之一迈克尔·雷吉那的办公桌上,传真的内容是影评人彼德·查维斯评出的十大影片排行榜,这个一星期后才会出现在《滚石》杂志上的榜单显示《护戒使者》是2001年度的No。1。    
    基本上,获得所有人一致青睐的电影是不存在的,也许录像出租店的伙计最明白这个道理。但《护戒使者》颠覆了这条真理。上映没几天,关于这部电影的好评从涓涓细流变成了滔滔江水,构成了影坛的奇异景观:评论家,托尔金的书迷,或是那些一睹为快的影迷,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部电影赞赏有加。    
    传统媒体上的第一份评论出自《娱乐周刊》的大卫·安森之手,他盛赞杰克逊的电影是“痛快淋漓的……饱含激情、温情、黑暗的淫威和伸手可及的邪恶”。他写道;“汗血和泥污的衣袖,所承载的是高昂的风险,也代表了他们的热情与灵气。”    
    《娱乐周刊》的丽莎·史瓦鲍姆称赞影片是剧组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魅力。据《今日美国报》的苏珊·罗兹扎那所说,影片帮她恢复了对史诗巨片的信心。CNN评论员保罗·克林顿在文章中评价《指环王》是继《乱世佳人》之后,一部最成功的由文学名著改编成的电影。影片紧凑的情节让观众不知不觉地一口气看到尾。有人赞美它是完美无瑕,令人毛骨悚然,又与众不同,将它和大卫·林奇和黑泽明的大作相提并论。    
    12月19日;《护戒使者》在18个国家同步上映,这部巨片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头两周的走势。无论是花了八年还是一年去完成它顷刻间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美国的票房就是一个命运的砝码。全美的3400家影院在第一个周末,通常也是最关键的周末,就给《护戒使者》带来了6600万美元的收益,这比12年来杰克逊的影片在美国的票房收入的两倍还多。几周之后;《综艺》公布了2001年度全球票房排行榜,仅凭着12天的票房;《护戒使者》就一跃升至第八位。至第二年底,它成为电影史上排名第七的最成功的影片。    
    在电影业里,票房就是影片的生死簿,而那些付钱去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到底如何评价,跟票房比起来,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如果真的把观众的反映考虑进去;《护戒使者》的成功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了。不管怎么说,它的成功还是不可否认。    
    杰克逊对原著的改动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一些托尔金迷的争议。但总体上来说,杰克逊还是成功地协调了这个矛盾影片得到了那些不太了解托尔金世界的观众喜爱,又让大部分托尔金狂热者还算满意。    
    继《护戒使者》之后,第一部哈利·波特系列片《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也走进了影院,人们对两部影片进行比较是在所难免的。奇怪的是;《哈利·波特》并不怎么走运,还受到许多苛刻的批评。它被认为是赚钱机器,遭到攻击,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抱怨道:《指环王》都把塑料模型放到快餐店门口了,怎么就没人说它啊?如果说哥伦布真的算犯罪,那也是应该得到饶恕的,毕竟他还是十分忠实于原著。但事实确实是很多评论家对《指环王》满是赞美之言,对《哈利·波特》却毫不客气。当然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哈利·波特》将成为电影史上排行第二的最成功影片(当然,这样也是言过其实了)。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铸造“魔戒”触动神经

    托尔金研究者汤姆·雪培说,托尔金的《指环王》对邪恶的描写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托尔金和同时代的一批作家成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土地上,他们的作品也深受其影响。对雪培来说,书中最后一章山姆和弗罗多重返故乡,映射了作者在二战过后的英国那种醒悟和不平的感觉。    
    9·11事件过后,人们少不了从更多的角度审视这部由托尔金著作改编的电影。《护戒使者》讲述了一个由不同种族的勇士们组成的兵团顽强抵抗强大的邪恶势力的故事。当人们拿到托尔金的原作时,有人批评在杰克逊用电影展示给观众的世界里,善恶的区分过于明显。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忽略了一个事实,原本善良的波罗莫还是受到了魔戒的诅咒,一步步走向深渊,只有弗罗多一个人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一批美国记者持有这样的观点:《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的走红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危机感,一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