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边





    公务员和部门的上一层领导有区别。比如,考取公务员就不会失去这个工作。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上层领导的稳定性不如公务员。因为他们是总统任命的。总统换了,就会换高层领导。但是公务员还是为下一任总统服务,他们不是为总统本身服务。    
    公务员的工作是中产阶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很受尊敬,但不像在中国那样受尊重。中国尊重官员从清代、明代以前很早就有了。但美国人对公务员的态度是,“你也帮不了我,也害不了我”,所以不会特别尊重他们。公务员的年收入为20 000美元~100 000美元。社会地位是中等的。一般来说,美国的父母和孩子都不会想到成为公务员。这种职业只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外交官有点儿不同,至少美国人都听说过这个词,觉得不错,但并不了解。    
    袁岳(Victor Yuan):    
    “学而优则仕”曾是一种中国传统。当官意味着有权威,能控制资源。今天,官本位仍旧保留着影响力。在相当的程度上,当官不是很差的选择。特别是当上重要的官,就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总的来说,当官的现在的社会形象与过去相比有一定下降。社会越来越开放了,大家对当官的风格、方式越来越不满。当官在人们眼中没有过去的光环了。但是,当官、去机关工作比较稳定。    
    富裕地区的官员地位不高,但实惠。贫穷地区的官员社会地位高,但不一定富裕。要想获取财富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中国的官在传统上是不分政务官和公务员的。上世纪90年代,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被区分开了。政府官员和政策班子共同进退,公务员开始侧重专业能力。但是与英美情况不同的是,中国政务官对公务员的升迁有很大影响,比如,部里部长对各个公务员的升迁有很大影响。另外,政治也影响公务员的发展。机关干部中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对公务员的前程影响偏大。最近几年,社会对公务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高了。公务员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了。怎样才能成为公务员呢?以前,公务员是调任的,后来变成机关自己招聘,但人员编制、招聘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现在是统一考试了,有一个资格证之后再去应聘。总体上,国家应该削减公务员的总量,提高公务员的专业水平。现有的公务员队伍面临很大的能力提升的压力。    
    


第四篇 开放的情感世界话题36:老人受到照顾和关注的程度有所减少

    话题36    
         
    老人受到照顾和关注的程度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人认为尊重老人是很重要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美国家庭经常是三四代同堂。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尊重老人的传统是没有改变的。一个年轻人觉得可以从老年人丰富的经历中学到许多东西。在美国,年轻人见到年长的人会称“先生”或“女士”。而对一般人是直呼其名字的。称“先生”和“女士”就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另外,社会慈善机构把重点放在对老人的照顾上。年纪大、住在养老院的人有时会感到孤独,会有志愿者与老人一起吃饭,给他们念报纸等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以前有影响力的人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政治家、首席执行官和媒体领袖等职位通常只有年纪大的人来担任。现在出现了许多职位很高的年轻人,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人。    
    袁岳(Victor Yuan):    
    我注意到,在美国,老人被称为senior citizen(高级公民)。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仍是社会主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积极的选民。老人还能开车,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爸爸已经81岁了,还在开车,去学校学电脑。    
    袁岳(Victor Yuan):    
    在中国,尊重老人有许多表现。比如,坐车时不给老人让座被看作很没礼貌。有一些俗语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表示老人的经验很丰富,应该尊重。老人代表长辈,比我们的辈分高。这是一种家族理念。人们不是用“先生”或“女士”来表现尊重,而是用“刘爷爷”和“王奶奶”等称呼来表示亲密和尊重。    
    现在,在老人与孩子的关系中存在着有所疏远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流动导致年轻人到更远的地方找工作,而且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更忙了。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外面,留给父母和祖父母的时间更少了。从家庭形式来说,传统的三四代同堂家庭已经非常少了。更多的是以小家庭为核心,老人受到照顾和关注的程度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意味着双方共有4个父母以及更多的祖辈,分配给老人的时间就相应减少了。由于年轻人在收集信息和财务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比老人更强,因此老人的影响力降低了。大家在媒体上也很少听到老人的声音了。只是在少数家庭中,老人帮助照顾孩子,才形成帮助,但是那也可能有功利的目的。将来,中国的老人可能会需要许多养老机构以及养老金等帮助才能保障生活。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39:没户口照样谋生活

    话题39:    
    城市和地区管制慢慢放松了,没户口照样谋生活    
    袁岳(Victor Yuan):    
    我爸爸是国家干部,城镇户口,我妈妈是农村户口,因此我小时候也是农村户口。因为根据户口随母的规定是跟妈妈。那时候,人生的很大目标是农转非。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个可能途径是等我接爸爸的班。但因为哥哥多,轮不到我。再有就是惟一的途径:上大学。“农转非”、“解决两地分居”、“工作调配”、“随军家属”和“提干”,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与户口有关的术语。如果可以改户口,则可以改变生活质量。户口在人们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户口最早来自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它便于财务税收管理,另外可以在分配资源时数清人数,同时便于控制。在资源有限时,这种制度能够实现相对公平的分配。而户口的最大限制在于因为移动成本过高,所以人们不能自由迁移,不能跨地域自由地发展事业。另外,它还限制了公民权的行使。比如,户口和投票权是联系在一起的。换个地方住就没有当地的投票权。比较而言,自主安排当然有更多的合理性。现在,中国人更加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比如,过去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现在,农村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去城里找工作,不愿呆在农村。这种跨地域自主寻找机会促使这个问题的提出:为什么我不能呆在这里?经济发展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按户口配给了,城市和地区管制慢慢放松了,没户口照样谋生活。如果你从农村到小城镇,基本上不花钱或少花钱就可以有户口;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找到工作就行;但要获得正式的大城市户口,还有一定困难。    
    户口制度会进一步淡化和放松。但完全取消户口的情况,尤其在大城市地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的。但即使户口制度存在,它对人们迁移的约束力也会越来越小。当社会经济政治资源的配置与户口基本脱钩的时候,户口本身的形式意义就会大于实质意义,户口将越来越成为仅是对人口的管理,当然,也可能有其他辅助的形式。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户口”在美国是不存在的。美国有句俗语说,你在哪个地方挂帽子,那个地方就是你家。意思是你可以把家放在任何地方。美国社会流动性很大。你可以去任何地方住,去外国也一样。政府在这方面一点作用都没有。与其他国家相比,在美国,政府扮演的角色较弱。还有一点,美国城乡差距不大。乡下人挤到城里去,没有特别大的压力。总的来讲,美国政府控制社会的色彩很淡。但是,你住在哪里对你的生活和你的家庭有很大影响,与你的一些重要事情都相关联。比如,你在哪里住就要在哪个地方交税,在哪个地方投票。如果我住在奥斯汀,首先要交房地产税,孩子要上奥斯汀的学校,投奥斯汀市政府的票。如果要搬家去华盛顿了,我就搬走,不用在奥斯汀交税了,孩子不用上奥斯汀的学校了,开始华盛顿的生活,有没有必要登记呢?没有特殊的手续,没有部门管理。惟一的事情是如果你要投票,需要进行选民登记。实际上,你可以做到投两个城市的票,但这是违背法律的。投票权是需要登记的。如果不登记,可能就没有任何人知道你搬家了。那么,用什么来证明你是哪里的人呢?我是得州人,我没有地域证件来证明我是那里的人,但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明我和得州的关系,如我可以拿出在得州的驾照和车牌。所以,你可以看到,在美国,人和地理的关系是模糊的、灵活的。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40:本地居民反对共享本地资源

    话题40:    
         
    本地居民反对把本地资源拿给外地人共享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人对地域特别敏感。除了血缘关系,就是地域关系。通常,中国人见面后就问,你老家在哪儿。如果地域贴近,亲近感也会贴近。对于本地人来说,外地人是缺乏知识的。如果一个外地人熟悉本地,会让人感到surprise(惊诧)。本地人一般会热情地接待外地人,要带他去看许多本地的好玩地方,以此显示友好。    
    从哪些方面来关注外地人呢?一是从口音,二是看家史,看他有没有可能跟本地有联系,三是看外地人对本地事务的熟悉程度。一般是根据这几点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外地人,或者与本地有多少联系,然后再决定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在制度层面上,当外地人进入本地时,做客或者商务旅行通常会得到很好的待遇,因为这时是按照待客之道对待,但相对长的停留或者就职还是会被认为是纯粹的外地人,本地人会对其产生竞争的警惕。本地居民反对把本地资源拿给外地人共享。另一个问题,如何判定外地人的地位。如果你从北京去郑州,那么郑州人会认同接受你。如果你从河南农村去了郑州,那么帮助你就是一种恩惠,认为你很困难。在中国人发生迁移时,社区人际交往就是这样不均衡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第一次在中国工作是从1993年~1997年,那时,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现在北京治安不好,都是因为外地人来的多”。现在,这种说法少一些了,但还是存在的。我没有去研究北京的治安情况是否与外地人有密切关系。但关键在于这种说法反映出一种心理:只要出现问题,如犯罪和交通事故等,那么一定是外地人干的。这说明“内外有别”的思想真正存在着。对于外国人,这种思想的表现就更明显了。中国人是一回事,外国人是一回事。在美国,“外地人”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    
    袁岳(Victor Yuan):    
    这与中国的户籍制度有很大关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是的。在中国,户口是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但在美国,没有户籍制度,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如果你不喜欢在达拉斯的工作,则可以换到华盛顿。有一种情况,你是纽约人,另一个人也要来纽约工作一段时间。美国人不会把他的外地身份看得很重。过一段,这个人适应了,知道了怎么工作,怎么玩,你对他就不会有外地人的印象了。怎样知道一个人是外地人呢?在美国,英语口音的差别不是特别大。大部分地区没有特别的口音,很难说这个人来自何处。社会经济背景也不重要。纽约人到奥斯汀,奥斯汀人有可能还瞧不起他,因为我们为奥斯汀感到自豪。纽约人认为他们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许多美国人都这样看自己的城市。在中国,许多外地人都是从农村来的,中国的城乡差距很大。在美国,90%以上的人口都住在城市,城乡之间没有太大差别。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44:美国抽烟的主要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

    话题44    
         
    美国现在抽烟的主要是教育、文化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人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30年来,抽烟的习惯在美国有了很大改变。上世纪40年代,抽烟在美国很流行。在电影和电视中创造的印象是,抽烟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