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    
    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    
    以上是清朝同治年间专咏京城“都一处”烧麦馆的《竹枝词》。原来“都一处”    
    的前身叫做“碎葫芦”。那是为什么呢?据传店主王瑞福是骑着小毛驴进京的,手头实紧,只得在前门外“浮山会馆”暂住。前门大街离宫廷禁地不远,又是皇上每年去天坛祭祀的必经之处。王瑞福好不容易才请会馆老乡帮忙在前门外开了家小店铺。那时做买卖带卖酒的,都得在门脸儿上挑根高高的竹竿儿,竿上挂个酒葫芦。王瑞福开张之际,手头十分拮据,但是看到路西酒铺正在换新葫芦,自己硬是着脸面向人家讨来替下来的碎葫芦,挂到自家门脸上,可见其创业时的举步维艰了。以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王瑞福出于山西人勤俭的本性,竟然不肯换下那碎葫芦。常来光顾的酒客便以“碎葫芦”当作店铺的浑名。    
    后来“都一处”生意越做越大,名人雅士、宫廷要员纷纷前来聚会宴乐。店主又增设南号,即今日的岷江饮食店之处,成为南北两号的京城著名大酒家,并非小饭铺小酒馆之昔日风貌可比了。    
    1956年“都一处”公私合营,迁到现在的馆址,也就是原来福顺、隆庆魁干果店和天有信绸缎庄的旧址。1953年仅容五六十人同时就餐的铺面,到1964年扩建为百人餐厅。同年秋郭沫若来此,兴趣盎然地观赏了乾隆御笔虎头匾“都一处”。    
    不幸“文革”中这块匾成了“四旧”。粉碎“四人帮”之后,匾又挂了起来。那匾黑漆金字,上下左右雕刻着四个虎头,乾隆御书的字体苍劲有力,真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都一处”的烧麦一直被人们视为美馔珍品,以皮薄馅多味道鲜美而出名。光肉馅的制作,便要选用70%的精瘦肉,故而馅香不腻。烧麦皮子也有讲究,得擀的边上薄中间厚才行,还得手工捏出一十八个褶来。烧麦包好上笼,蒸熟连笼一起上桌,看起来烧麦犹如麦梢上绽开的朵朵白花,十分美观,所以它有又“梢麦”的别称。    
    “都一处”的菜肴也有“绝活”,之一是“晾肉面筋”。先用上好的瘦猪肉,挂起晾干。切成段下锅煮,外加红曲、红糖和各种佐料。煮熟后切丁,和水面筋一起炒时加糖醋。吃到嘴里,又甜又酸大有“嚼头儿”。都一处又一绝是“炸三角儿”。是用瘦肉丁、肉皮冻和韭菜做馅儿,另放香油、味精、姜末。和面擀圆皮,捏成三角形,再炸成金黄色。吃时先用筷子扎个眼儿,放放热气儿,避免烫嘴。肉皮冻化成汤,连汤带肉一块儿吃。现炸现吃,外焦里嫩,味道鲜美。解放前,“都一处”每天都要卖到夜里十一点以后。前门外戏园多,等广和楼、三庆、庆乐戏院散了戏,京剧演员差不多都来光顾。特别是谭富英、裘盛戎更是每晚必到,他们先要烧麦,吃完了再炸二两“三角儿”,边吃边聊,当作是极大的乐趣呢。    
    “翡翠烧麦”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面粉1000克,菠菜1500克,冬笋100克,火腿肉100克,白糖150克,精盐15克,味精5克,大油100克,香油25克。    
    制作技艺——    
    1.菠菜摘好洗净,放入开水锅中先焯一下,捞出放清水中,再捞出挤净水分。先用刀切碎,再剁烂成泥,挤干水分,放入盆中,再放进精盐、味精、白糖、大油拌匀。    
    2.冬笋洗净切成小片。火腿肉洗净,切成薄片。然后一起放入菠菜盆内,加入香油拌匀拌好,制成馅心。    
    3.面粉倒入盆内,用开水拌和成雪花片状,再用清水拌和揉匀,揉至面团光滑。    
    放在案板上,切成四块,搓成长条,揪成50克面4个的小剂。    
    4.将小剂按扁,用走棰擀成荷花叶边面皮,包上馅,捏成烧麦形状,上屉用急火蒸十五分钟,出屉装盘即为青翠嫩绿的“翡翠烧麦”。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菀豆黄”和“芸豆卷”

    “菀豆黄”和“芸豆卷”都是清宫御膳冷点中的传统名品。    
    据说,有一天慈禧太后吃饱了饭在静心斋歇夏乘凉。正在打盹之时,忽然宫墙外打锣吆喝之声传来,慈禧被吵醒了,便派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当差回来禀报,说是卖菀豆黄、芸豆卷的。慈禧一听说是新鲜吃货,立即下令把小贩叫进来。小贩见过太后后便诚惶诚恐地叩头认罪,并取出最好的菀豆黄、芸豆卷各一盘,敬献到老佛爷面前。慈禧一样只尝了一枚,      
    便觉味道鲜美,于是便叫小贩留在宫中御膳房点心局,专做这两样冷点。    
    其实,“菀豆黄”的原料就是白豌豆。入锅煮烂后成烂泥,经火煸炒、冰冻等多道工序而做成菀豆黄,是黄色无馅的方块点心,色鲜明、味香甜、清凉爽口,百吃不腻。“芸豆卷”,是用芸豆面做皮,卷上各色各样的馅做成的。制作过程中,芸豆经过水泡、去皮、煮炒及蒸等手续,便去掉了豆腥味。此后豆泥还要用特别的马尾细箩筛过,所以做出后,极其细腻。雪白的面皮儿卷着层层不同颜色的馅儿,吃在嘴里不厚不腻,咽到肚里不撑不胀,怪不得会令西太后倍加喜爱呢。    
    “菀豆黄”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白豌豆500克,白糖350克,碱面10克(制20枚)。    
    制作技艺——    
    1.将豌豆磨碎,簸去皮,洗净。用铝锅或铜锅(忌用铁锅)放在旺火上,倒入凉水1500克烧开,放入碎豆和碱面。再开,改用小火煮两小时(初开需将浮沫撇净,以保颜色美观,不宜用勺搅动以免豆沙沉底糊锅)。当碎豆煮成稀粥状后,下入白糖搅匀,将锅端下。取瓷盆一只,上面翻扣一个马尾箩,逐次将碎豆煮成的稀粥舀在箩上,以竹板刮擦,通过箩形成小细丝,落在瓷盆中成豆泥。    
    2.将豆泥倒入锅里,在旺火上以木板炒搅,勿使糊锅。要注意火候,不可太嫩(水分过多),否则凝固后就切不成块;炒得太老(水分过少)凝固后又会裂纹。所以需随时用木板捞起试验,如豆泥往下流得很慢,流下后形成一堆,逐渐地与锅中的豆泥融合,即可起锅。    
    3.将炒好的豆泥倒入白铁模子里摊平,用干净白纸盖上,以防凝固后表皮裂口,并保持清洁。然后,放于通风处晾五六小时,放入冰箱内凝结后即为菀豆黄。吃时,在案板上切成小块,放入盘中即可。    
    “芸豆卷”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白芸豆500克,白糖250克,糖桂花5克,芝麻仁100克,碱面、明矾各少许(制20块)。    
    制作技艺——    
    1.将芸豆磨成豆瓣,簸去皮,放盆里,用开水泡一夜(最少泡半天),将磨掉的豆皮泡涨。然后,加些温水(忌用冷水,以免豆心发硬煮不透),与盆里的凉开水调匀,两手将豆瓣进行搓搅,使豆皮脱壳而浮在水面上,随即用笊篱捞出。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将豆皮去净。    
    2.将磨碎豆瓣放入开水锅里,加碱和明矾。煮时多加水,以免豆瓣煮得太稠,滤不干水,做出的豆泥太稀,还会有生熟不匀的现象。煮1小时后,用手指将豆瓣搓捻一下,如一搓捻即成粉,就算煮好了。捞出用布包好,上笼屉蒸15分钟取出,仍用布包着,不使其变凉。    
    3.在瓷盆上面翻扣一个马尾箩,逐次舀些豆瓣倒在箩上,用竹板刮擦成泥,通过箩形成小细丝,落到瓷盆中,不要搅和。晾凉后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防吸潮。用时倒在湿布上,隔着布揉合成泥。如细丝太湿,可用干布。若因久放,细丝偏干,可掺凉开水少许。    
    4.将芝麻仁筛去杂质,在微火上焙黄擀碎,加白糖拌匀。卷芸豆卷时,再加入糖水泡过的糖桂花。    
    5.取湿布1块,一半铺在石板上,一半垂下。将和好的豆泥取出100克搓成圆条,放在湿布中间。用小刀先将豆泥条压成片,再抹成长方形薄片。然后切去四周不齐的地方,往上面铺满芝麻馅,将垂在石板下的一半湿布撩起盖在馅上,垫着布把馅轻轻压实,以免在卷的时候到处粘些芝麻,影响外观。    
    6.卷时,左手将盖在馅上的布揭开,向前方拉紧,使豆泥片的后边沿(即向怀里的一边)随布略微抬起。右手四指顺着抬起的豆泥片的边沿,隔着布向下略压,使豆泥片的边沿成一小卷边。整个边压完后,左手放开拉着的布,仍盖在豆泥片上,双手将小卷边捏实。然后隔着布向前推卷,将一半的豆泥片卷成一个大卷边,捏实后,轻轻撤出卷进去的湿布。接着,将布带着豆泥片掉换方向,照上法将另一半豆泥片也卷成个大卷边,使两个大卷边并列在一起,再用布将怀里的大卷边提拉起来,压在外边的卷上,隔着布轻轻地略压,使之略微粘起来,成为一个圆柱形的长条,即为芸豆卷。最后将布拉起,使卷慢慢地滚到石板上,先切去两端不齐的边,再切成小段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茯苓夹饼”慈禧爱

    “茯苓夹饼”是北京名特食品。因为滋补性强加上慈禧爱吃,所以身价百倍。凡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王府井买几盒带回去,以馈赠亲友。    
    慈禧为什么晚年特别爱吃茯苓饼呢?传说北京城外的香山有个法海寺。早年寺内的老方丈素有“老寿星”之称。多少年来到此进香的人,就听说老方丈已九十九岁了。若问他到底多大岁数,他连自己也说不清了。但是老方丈精神特好,每天除了坐禅、练功,就是上山采药      
    。他除了吃松子,便是吃自己亲手烙的不知名的小圆饼儿。    
    这一年,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眼看自己年纪大了,现在又得了时常犯的心疼病,使她日夜烦忧,生怕自己活不成了。御医看她的病,并没有多大起色。有人劝她向法海寺老方丈求医,也许有好办法。慈禧哪肯放下老佛爷架子!还是叫人用轿子将老方丈抬进了香山行宫。慈禧还算客气,先让左右善待了客人,老方丈才向太后进献自己亲手制作的圆饼数枚,让她服用。方丈走后,慈禧连吃三枚,便觉精神清爽许多。三天过后,心疼病一扫而光。这时候,她才觉得小圆饼必有奥妙。要不,老方丈为何如此高寿?自己又何以“药”到病除呢?于是在心中盘算着:应该躬身下问,自己亲访老方丈才是。一来略表谢意,二来倘若探个长寿之方,岂不更好?次日清晨,慈禧只带一二随从来到了法海寺。一进庙门,但闻奇香冲鼻而来。她也不让随从声张,径自走向方丈禅房。这才发现老方丈正在烙制自己前日吃过的小圆饼呢。见太后驾临,方丈急忙迎接。慈禧好生慰问一番,方才请教此物底细。老方丈说:“人生在世不求仙,五谷百草保平安。此饼乃是老衲所采茯苓所制,名曰‘茯苓饼’,有养生健身奇效。”说着说着,他又取来自己采集之物给太后观看。太后连声称赞,并熟记在心。慈禧回京之后,把御医和御膳房名厨叫来,如此这般一说,限令他们试制“茯苓饼”。时隔不久,精美饼食即奉献于太后面前了。御医研讨后的制作方法,被载入太医院“仙方册”中。御膳房制作“茯苓饼”的名厨也得到了重赏。据一些在慈禧太后身边服侍多年的人回忆说,老佛爷自从经常进食“茯苓饼”后,还真的返老还童了。她不仅很少犯心疼病,而且头发也由白变黑了。    
    小小圆饼竟如此神奇,到底饼中的茯苓有何好处?原来茯苓是山区产的多孔菌。人吃了有安神、益脾、利水、渗湿诸功能。治脾虚、失眠、心悸、水肿更佳,对妇女及老年人滋补最好。如此说来,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喜食是不无道理的。    
    “茯苓饼”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淀粉500克,精面粉125克,核桃仁1875克,绵白糖1875克,蜂蜜925克,桂花125克,食用油适量。    
    制作技艺——    
    1.核桃仁切成细末。锅中加入蜂蜜和绵白糖熬溶,蒸发掉一些水分,加入核桃仁末,桂花调拌成为馅料。    
    2.淀粉放入盆里,加入面粉拌匀,再加入适量清水搅拌成面浆。    
    3.烘盘放在火炉上烧热,底面擦匀食用油,取面浆一汤匙放在烘盘中间摊匀,盖上烘盘盖,数秒钟后打开,取出烘熟的皮子。    
    4.皮子平放在案板上,加入馅料40克摊开摊平,四周要小于皮子,然后再盖上一张皮子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和搿把畲甯飧伞薄?br />
    “杨村糕干”是津门特产。曾被乾隆皇帝称赞为“妇孺盛品”。它还在“巴拿马赛会”上得过大奖,实在算是名气很大的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