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将相与中华美食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和搿把畲甯飧伞薄?br />
“杨村糕干”是津门特产。曾被乾隆皇帝称赞为“妇孺盛品”。它还在“巴拿马赛会”上得过大奖,实在算是名气很大的食品了。
有趣的是“杨村糕干”与乾隆宠臣和还有不解之缘呢。据说和之父乃是一位花花太岁风流公子。他虽出身显贵名门,却极爱拈花惹草。有一次此公出游江南,途经杨村,在逢场作戏的庙堂进香时,看中了一个俊俏的小尼姑。有道是“千里姻缘一线牵”,二人一见钟情,
很快成就了好事。临别之际,这个公子哥儿给小尼姑留下翡翠镯和白绫作为信物后便匆匆而去。不久,小尼姑生下男婴。她因触犯庙规被师太轰出佛门。可想找重情公子,又谈何容易?茫茫云天,何处为家?她既感前途茫然,又觉万般羞愧,可怜的小尼姑用白绫写上孩儿生辰和父名之后置于大道一旁,自己却投河自尽了。
且说附近有一位老和尚,偶而闻听婴啼,寻见弃儿,好心地捡回庙里。他每天外出买回“杨村糕干”喂养,男婴居然保住了一条生命。孩子靠吃“杨村糕干”长大了。十岁时,老和尚领他进京,手拿白绫和翡翠镯,找到了王侯之家。王爷高兴地收下孩子,取名和,并重谢了老和尚。按说,无人不乐富贵。可是和偏偏不喜山珍海味,只闹着要吃“杨村糕干”。王爷只好派人专程去买。这孩子虽是靠吃“杨村糕干”成人,却聪颖非凡,学识广博。后来和做官,成了乾隆皇帝身边的亲信重臣。乾隆下江南时,和随行,又路过杨村。和特进“杨村糕干”请圣上品尝。乾隆吃后大加赞赏,亲笔留下“妇孺盛品”的御墨手迹。此后,历代文人雅士风闻,趋附争相品尝,小吃竟成为名点并且留传至今。
“杨村糕干”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按成品40块计算,天津小站稻米4千克,江米1千克,红小豆500克,红糖2500克,玫瑰250克,青梅、瓜条各100克,熟芝麻仁75克,松子仁、瓜子仁、桃仁、蜜桔皮、青丝、红丝各50克。
制作技艺——
1.将小站稻米和江米洗净,用清水泡胀,控去水分,上石磨磨成潮湿的米粉。
2.将红小豆洗净、晾干、磨成干面,与红糖、玫瑰酱、熟麻仁和剁碎的青、红丝搓匀成豆沙馅。另将松子仁、瓜子仁、桃仁、蜜桔皮青红丝切成碎块。
3.将铺好屉布的箅子放在案子上,上面再摆上厚约3。3厘米的长方形木模。然后将潮米粉均匀地撒入。撒至米粉占木模厚度的1/3时,把豆沙馅均匀地撒上。撒至木模只剩1/3厚度时,将潮米粉再撒入。撒好后,用木刮板把米粉与模子刮平,再用小铁抹子抹出光面,用刻有细直纹的木板按压出直纹、撒上切好的多种小料,再用刀将糕干生坯切成40块。
4.拿去木模,将糕干生坯上蒸锅蒸约10分钟。见糕干没有生面、豆沙馅裂开时即熟。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嘉庆帝喜“子火烧”
“子火烧”是清代宫廷小吃,具有独特的风味。
据说嘉庆皇帝去清东陵祭祀祖先时,必登盘山游览。当地官员总是用蓟州城里庆堂号的子饽饽进献皇上食用。这种小巧玲珑的美食,犹如算盘珠大小,乳黄喷香,酥松绵软,口感极佳,深得嘉庆皇帝的喜欢。据说嘉庆皇帝总共去东陵大约十多次,几乎每次都吃子饽饽。制作子饽饽的商号见皇上喜欢,便易名为“子火烧”。
清廷大臣和皇亲国戚去东陵的人数相当多,他们也非常喜欢吃“子火烧”。一来二去地,“子火烧”被带进了京城,成为宫廷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食了。
一些上层人物相互交往中,又经常用“子火烧”当作馈赠食品,于是“子火烧”
的名气也就更大了。
1982年蓟县邦均食品厂在老师傅刘桂林的指导下,恢复了历史名点“子火烧”的生产制作。1987年荣获天津市“群星杯”大赛风味小吃优胜奖。现在的“子火烧”既保留了历史名点的传统特色,又有很大的改进。增加了诸如蜜饯、山楂、果仁等馅料,不仅口感更佳,而且提高了营养保健成分。有趣的是包装日渐精美,更让人眼花缭乱。用匣装和袋装的“子火烧”既美观又老幼适食,如工艺品一般,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好感,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子火烧”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精面粉、香油、花生仁、瓜仁、绵白糖、花椒盐及果脯蜜饯、山楂等果料。
制作技艺——
1.制皮料:将精面粉与香油按1∶20。5的比例和成筋性面团,放至软,如油酥面团。
2.油酥调制:用香油将精面粉活成软硬适宜的面团,再将皮料和酥料以1∶2的比例进行包酥和破酥(分块),使制品层次分明。
3.馅料配制:将花生仁、瓜仁(包括各种果料)切碎,与绵白糖、花椒盐等搅拌均匀。
4.包馅成型,要均匀,大小与算盘珠差不多。
5.将制好的生坯,等距离码放在炉盘上,放入烤炉。用约170度以下的温度烤15~20分钟,等烤到淡黄色即可出炉。
6.冷却后包装入箱。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明熹宗册封“龙凤面”
“永济龙凤面”是山西名吃,又是面食一绝。
传说明朝天启年间,陕西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四年为了解大西北连年灾情,微服出访各地。皇上路过山西永济县境内的西峨嵋岭,在牛家坟村小驻。村姑敬献“翠翠面”两碗,皇上吃后大加赞赏。后来朱由校回京,命人专程去接村姑,册封为贵妃娘娘,并封永济“翠翠面”为“龙凤面”。从此,“龙凤面”美名天下扬。当地人为女儿订亲
的大喜日子,有请亲朋好友来吃“龙凤面”的风俗,以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意思。
“永济龙凤面”做工精绝奇特,食吃起来滑溜爽口,汤鲜味美;看起来色彩鲜艳,又兼寓意深长,真是风味奇异,自成一格。
吃“永济龙凤面”还有“三忌”,说来十分有趣。第一忌放醋。山西人吃面不放醋者,惟此而无它。据说吃龙凤面是祝贺青年男女恩爱幸福。不得放醋,实有祝愿新人之间忠诚相爱,不生醋意。第二不放姜。意思是祝愿新婚夫妻百年和合,永不闹僵。第三不放蒜。祝新人永远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彼此间不许计较和算账。如此风趣丛生的“永济龙凤面”,实在不愧面食一绝、佳话频传。
“永济龙凤面”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精面粉1000克,菠菜叶200克,鱼肉50克,鸡肉50克,鸡蛋2只,鹌鹑蛋20只,黄瓜、西红柿各适量,葱丝、香菜末、胡椒粉、香油、味精、鸡汤、精盐各适量。
制作技艺——
1.精面粉500克放入盆中,加入少许精盐,清水220克和面。
2.菠菜叶切成碎末,加少许精盐拌匀,用净纱布包起,用力将菠菜汁挤入另一净盆里,加入鸡蛋、精面粉500克和清水拌匀,和成绿色面团。
3.将充分揉好的两色面团分别压成同样大的面饼,叠在一起,再擀成双色的面条,成龙凤面的生坯。
4.黄瓜、西红柿均切成片。鹌鹑蛋磕入沸水锅中,制成水荷包蛋。鱼肉、鸡肉均切成丝。再分别放入沸水锅中汆熟,在凉水中投凉,沥水。
5.旺火、沸水煮熟龙凤面生坯,在清水中过一下,沥水后均分装入10个碗内。
6.每个面碗再分别放入2枚荷包蛋、鱼肉丝、鸡肉丝、黄瓜2片、西红柿2片、香菜末、精盐、味精、胡椒粉、香油、鸡汤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太后御膳泡泡糕”
“泡泡糕”是山西省侯马名贵小吃。这种糕食是在油锅里煎制而成,熟后犹如一堆泡沫,故而又有“泡泡油糕”的美称。人们喜欢它的香甜酥松好口感,更欣赏它晶莹透明及美观的造型,真是人见人爱。
侯马市制作“泡泡糕”最著名的人物是“新田饭庄”的屈志明。他的师傅许德盛早年曾在清宫御膳房供差,专为慈禧太后做甜食点心,深得老佛爷欢心。“泡泡糕”的创制,许德
盛没少费心思。他精心选取高档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泡水和面;用玫瑰、青梅、樱桃、核桃仁、白糖调成甜馅;做成的糕放进热油锅里,很快膨胀开花,若说成是泡泡花,还真的十分形象。这款美馔久经流传,后来称为“太后御膳泡泡糕”,美名也就越传越响亮了。
说来屈志明能拜上这位御厨为师,也是缘份。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慈禧太后一行慌忙出逃。许德盛本来是随驾向西安进发的。可他受了风寒之症,想跟慈禧一行赶路也办不到了。发了几天的高烧后,许德盛硬撑着走到侯马地面上,就再也不行了。流落异地的人,怎好度日?等他能起身,行动自如的时候,便自己找个地方做起了饮食买卖,才勉强生活下来了。直到民国初年,许德盛年事已高,手脚不太听使唤了,便想将手艺传个靠得住的徒弟。一来二去地,老人看中了卖大碗面的屈志明。几年下来,屈志明跟师傅学会了制作“泡泡糕”的绝活,果然在地面上叫响了。“太后御膳泡泡糕”,从此在晋南地区落户、开花、结果,堂而皇之地跻身山西省名食之列。后来这种美食传到了西安,改名“泡儿油糕”,一直受到国内外美食家们的称赞呢。
“泡儿油糕”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面粉500克,熟面粉50克,猪板油150克,核桃仁25克,猪油1000克(耗350克),白糖250克,冰糖25克,糖玫瑰50克,香油少许,芝麻仁15克。
制作技艺——
1.猪板油撕去膜,切成豆粒大小的丁,放入开水锅内稍烫捞出。冰糖砸碎,核桃仁切末连同板油丁一起放盆内,加白糖、熟面粉、糖玫瑰、芝麻、香油、水(少许)拌匀,轻搓成馅。
2.锅内放清水400克,烧开后加猪油,沸后倒入面粉(不要倒散),用筷子穿扎数孔煮烫,盖上锅盖小火煮约10分钟,揉5分钟,使油面呈雪白色,分成30个面剂。
3.将拌好的馅分成30份。
4.剩余猪油倒入锅内,烧至五成热时,用面剂包入馅心,收口捏成饼状,投入油锅炸制,待生坯起泡后再炸片刻即成。
第三部分:“三皮丝”痛斥奸臣“千层酥”与“火牛阵”
山东名食“千层酥”又名“翻毛酥”。它呈蛋白颜色,凹心多层,酥香绵甜,令人百食不厌。
据传早在春秋时代,燕国上将军乐毅率大军进攻齐国,并有秦、楚、燕、赵、韩五国协同作战。齐国势单力孤,很短时间内便连续失去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一些地区了。在国家危急存亡时刻,齐国满朝文武力荐田单将军挂帅保国。田单智勇双全、誓死
守卫即墨。但乐毅围城已久,就是攻不进去。田单巧使反间计。于是就有人对燕昭王说:“乐毅围城不攻,是想收买齐国民心,好自己日后当齐王。”昭王不信,狠狠训斥了进谗言的人,还狠责五十大板,以示惩戒。不久,乐毅便接到昭王要封他齐王的信息。乐毅感激不尽,更加紧了对齐国的进攻,只是坚决表示不能接受加封齐王。
田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就在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之际,加紧离间和挑拨活动。惠王听心腹大臣骑进言,调乐毅回国另有封赏。乐毅知道内有蹊跷,怕回去遭陷害,便逃往赵国去了。骑接替他任燕国上将军,再次进攻即墨。田单为了表示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将自己家人全部编入军队,和士兵一起守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田单下令城里居民把祭祀先人的食品挂在屋檐上,以求祖宗保佑平安。此举引来成群结队的麻雀从城外飞进城里。燕国士兵以为飞鸟都去朝拜神灵,保护齐国老百姓,难免军心涣散,再不愿拼死攻城了。田单又派人混入燕国兵营,散布齐国战俘最怕割鼻子示众的谣言。骑信以为真,反倒变本加厉地割齐国士兵鼻子去阵前羞辱……齐国守城军民见此情景,直恨得咬牙切齿,发誓击败强敌以雪耻报仇。田单看到反攻时机快要成熟了,便把城中近千头黄牛集中起来,在牛身披上花被单,牛角上绑牢尖刀,牛尾拴好一束浸过油的茅草。另外选出五百勇士,个个戴上奇形怪状的鬼脸面具,悄悄埋伏在城头准备行动。
燕国上将军骑发出要田单投降的最后命令:如不投降便血洗即墨,一律斩尽杀绝。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