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鲁迅散文全编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解读    
    本篇通过对“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三个人物的活动和矛盾冲突的描述,揭露和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及其帮凶——“聪明人”的欺骗性和“奴才”的奴才主义;赞颂了“傻子”的对于黑暗势力毫不妥协、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奴隶们如果听信“聪明人”的谎言,安于现状,对于黑暗势力,不反抗,不斗争,甚至要在奴隶生活中寻找出“美”来,那就必然沦为万劫不复的奴才。只有发扬“傻子”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奋起抗争,才能挣脱锁链,摆脱奴隶命运。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以刻画人物为主的散文诗。作品通过简练的情节,性格化的生动的对话,塑造了“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完美的散文诗。人物形象的塑造仍是用鲁迅所一再提倡的“白描”手法,只用极其简洁的笔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作些描写,就准确而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既没有复杂的人物心理描写,又没有许多的环境渲染。“傻子”只说了五句话,三十几个字,动作又不多,但他的那种嫉恶如仇,敢于抗争的性格和说干就干的作风,已经跃然纸上了。“主人”即使最后出场,读者仍然可以从他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里推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的。鲁迅用这样一些描写手法,把人物性格揭示得更充分更深刻了。    
    ——王凤伯《读〈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第三部分腊叶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呵!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解读    
    为了表达对以许广平为代表的许多青年爱惜自己的由衷感激,鲁迅写了一首意曲情绵的散文诗。作者说过:“《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野草〉英文译本序》)后来许广平也说过,“腊叶”是鲁迅的“自况”。鲁迅在作品中把自己比喻成一片将坠的被蛀蚀的“病叶”,“我”并非鲁迅,而是指“爱我者”即以许广平为代表的关心爱护作者的青年们。我们只有弄清楚这种虚拟的主宾关系,才能按照作者原来的创作思想,来理解和分析作品。    
    作品从保存的一枚腊叶写起:“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了一片压干的枫叶来。”“我”虽无心找寻它,但它却是去年特意保存下来的。接着,作品回叙这枚枫叶的由来。去年的秋天,繁霜夜降,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我”“细看叶片的颜色”,发现“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正因为这片“病叶”殊异于普通的红叶,引起“我”的爱怜,而“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使它“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作者形象地刻画了“病叶”出现的具体环境,让他在与一般红叶的比较中,显示作为“病叶”的特征,曲折地抒写出作者自己因劳作成疾,失去了一般人应有的健康体魄;并借“我”对病叶的珍惜情景的描写,抒发出青年们对自己病体的关切,从而深沉地表露出对青年们一番深情厚意的感激之情。    
    作品接着写初冬的今夜,“我”偶然发现这枚枫叶的感受。一年多过去了,这枚“病叶”已经变成“黄蜡似”的了,过去红、黄、绿斑驳的鲜艳色彩已不复存在,“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昔欲保存,今不可得,因而悟出一个思想,这就是“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作者由此婉转地向青年们表露:既要参加现实斗争,又要保养自己的身体,二者难以兼顾,……“病叶”之斑斓既然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那就让他迎霜傲立,斑斓一时吧!最后,作品描写节气的严寒,使“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枫叶更何消说得”,即使在秋天,“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鲁迅通过节令由秋至冬的转换和自然景色的凋零的描写,隐约透露出当时现实斗争环境的日趋残酷与恶劣,进而说明战斗与养生之间“不能两全”的原因。“我”与“爱我者”自然也该没有珍惜“病叶”的“余闲”了。作者以“我”珍惜病叶今昔不同的思想变化,含蓄地坦诚地劝导青年们不必再为自己的健康担忧,而应该正视鬼魅横行、鲜血淋漓的现实,勇敢地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    
    ——吴周义《读〈腊叶〉》    
    


第三部分淡淡的血痕中

    ——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解读    
    《野草》是战斗的诗篇。它不仅仅记录了鲁迅内心所经历的一段复杂的斗争过程,而且也向人们展示出了一种顽强的战斗精神。它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着的。    
    《淡淡的血痕中》据鲁迅说是“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所作,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针对这一事件,鲁迅在“三•一八”事件发生的当晚,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鲁迅举起如椽的大笔,揭露了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法西斯暴行。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歌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象。”散文诗《淡淡的血痕中》则是以较为含蓄和曲折的手法来揭示同一主题的。诗篇以洞察一切的眼光,以极大的愤怒和蔑视的态度,揭露了暴君“造物主”的“暗暗的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的虚伪而又残酷的本质,指出他们为了维护其“造物主”的地位,“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的懦怯心理,表达了鲁迅对这伙“造物主”的“神圣的憎恨”的感情。然而对于这“淡淡的血痕”,人们却表现为不同的态度。一种是“造物主的良民们”,他们怀着“天之民”的苟且心理,在淡红的血色中暂得偷生,维持着一种不死不活、如醉如醒的现状,满足于“咀嚼着自我的渺茫的悲苦”的似人非人的生活。鲁迅以“衷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这种“良民们”的懦弱性格和恐惧心理,期待着他们能够觉醒,不要再去做“造物主的良民”了。另一种却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叛逆的猛士”。他深知过去、现在和将来,既“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也懂得那些“良民们”的心理,以一种大勇者的姿态屹立于人间,为结束那欲死欲生的现状,使天地变色,他在血泊中继续向那些“造物主”进行决死的斗争。鲁迅写这一诗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几个死者”,同时也是为了唤醒当前的“生者和未生者”,号召人们不要做“人类中的怯弱者”,都来做使天地变色的“叛逆的猛士”。    
    ——范业本《试论〈野草〉》    
    


第三部分一觉

    飞机负了掷下炸弹的使命,像学校的上课似的,每日上午在北京城上飞行。每听得机件搏击空气的声音,我常觉到一种轻微的紧张,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但同时也深切地感着“生”的存在。    
    隐约听到一二爆发声以后,飞机嗡嗡地叫着,冉冉地飞去了。也许有人死伤了罢,然而天下却似乎更显得太平。窗外的白杨的嫩叶,在日光下发乌金光;榆叶梅也比昨日开得更烂漫。收拾了散乱满床的日报,拂去昨夜聚在书桌上的苍白的微尘,我的四方的小书斋,今日也依然是所谓“窗明几净”。    
    因为或一种原因,我开手编校那历来积压在我这里的青年作者的文稿了;我要全都给一个清理。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们的魂灵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他们是绰约的,是纯真的,——阿,然而他们苦恼了,呻吟了,愤怒了,而且终于粗暴了,我的可爱的青年们!    
    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