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鲁迅散文全编





    记得初读《野草》,每每为它的文字的凝炼(练)、幽奥、冷峻所震慑,目光也更多地停留在遣词造句的不同凡响上,例如《秋夜》把扑光的灯蛾唤作“苍翠精致的英雄们”,《雪》不直接说雪,而说“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墓碣文》中最后假借死尸之口吐露的一句极其平淡而又极其骇人的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等等。起初我着力揣摩的就是这一类文字。过了一段时间,我逐渐省悟过来,单学这些,不过是取其皮毛,而实实在在丢了精髓。《野草》的精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沉重的历史感,鲜明的爱憎感,间不容发的是非感,是对整个旧社会的彻底决裂,是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不错,《野草》丛中,纠结着鲁迅先生密集的忧愤和烛照的睿智,同时,不必为伟人讳,在这忧愤和睿智中,还夹杂着一缕早醒者和孤独者的落寞,而这落寞,在他晚年的杂文中,是已经被他自己清算并且克服了的。    
    ——公刘《耐咀嚼的〈野草〉》(1984年)


相关评论名家论鲁迅散文(3)

    首先,让我们看看它的文化价值。《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几乎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且不说它在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显反映和折射,就是政治、军事、技术,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说,《朝花夕拾》具有中国近代文化百科全书的风格。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还有它的《小引》和《后记》,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这种批判主要表现在——对野蛮的封建伦理,愚弱的国民精神,陈旧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规恶习,骗人的庸医医道等方面。    
    鲁迅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提出,虽然是在留学日本青年时代,而他对国民性最初的感性积累却在童年。    
    《朝花夕拾》还对传统文化形成的风俗习惯做了有力的批判。鲁迅是十分重视风俗习惯改革的。    
    鲁迅在肯定、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时,与同时代人中某些人所持的盲目崇拜、全盘照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有独特的见解,坚定的原则,这就是有名的“拿来主义”。    
    在《朝花夕拾》里,还表现了鲁迅对健康清新的民间文化的肯定和赞扬。    
    《朝花夕拾》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在不足五万字的篇幅里,形象生动地记录了鲁迅文化思想发展的轨迹。《琐记》中的“去寻为S城人所垢病的人们”,标志着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南京求学的”结果还是一无所能……”《藤野先生》中“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标志着鲁迅对“实业救国”的否定。《范爱农》中范爱农“淹死”“水里”和《后记》中对“徐大总统哲学”的嘲讽,标志着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否定。《小引》中象征、暗示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标志着鲁迅对蒋氏政权的否定。    
    第二,是《朝花夕拾》的文献价值。鲁迅说,《朝花夕拾》是“回忆的记事”,这虽然不能理解为它就是自传,但是它毕竟为后人提供了有关鲁迅生平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以自我经历为内容的回忆性散文。……鲁迅作为新文化的历史巨人,童年——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影响,乃至贯穿到他的终身。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邪恶事物勇于“复仇”的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朝花夕拾》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鲁迅研究的“源”。    
    《朝花夕拾》又不同于一般作家“回忆的记事”。它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将作家对童年、青少年生后的记忆和创作时对现实的社会批评错综交融在一起。    
    第三,是《朝花夕拾》的审美价值。关于这方面的价值,除了人们已经注意到的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以外,我们认为有四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一,是鲁迅的文体自觉精神。……十篇文章有十种形式,自成格局,多彩多姿。即使是正文前后的《小引》和《后记》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来。……其二,是书名选择的艺术。……原总提曰《旧事重提》,到编订成书时才改成现在的名称。改变书名的做法,在鲁迅的创作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其三,是它的插图。……其四,是它丰富的知识。……    
    ——李振坤《文化•文献•审美——〈朝花夕拾〉价值论》(1998年)    
    《朝花夕拾》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杂文色彩只能说是其中一部分篇章的特征,还不足构成整个《朝花夕拾》的基本特征。此外,有的论著注意到此书的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五四”时期的许多散文作品中,这种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的写法是屡见不鲜的。研究《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一定要从总体出发,把握它给人最突出的特殊的艺术感受,寻求形成这种美感的基本艺术风格。我们以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是雍容。    
    读《朝花夕拾》,首先一个感觉是作者很放得开,收得拢,本来是在叙说已往生活经历,思路却驱使一支笔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时而沉缅(湎)回忆,时而感慨迸发,时而勾勒一幅景致,时而揣摩某种心理,时而考核故实,时而旁敲侧击,……真正做到了作者所主张的“任意而说”,“无所顾忌”。然而细细琢磨,一篇仍有一篇的中心,各篇还都不脱离全书的基本线索。    
    《朝花夕拾》还充满幽默的情趣,这也可以说是其风格特征之二。    
    ……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用这种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方式去回敬论敌,这笑就像鞭子,给论敌以苦辣的抽打,叫论敌挨了打却有苦难言,这正显现了幽默的力量。    
    《朝花夕拾》中还有另外一种幽默,一种平静和善的幽默。……    
    冼练和简单味,也是《朝花夕拾》比较显著的风格。    
    《朝花夕拾》只写了这么短短十篇,每一篇集中勾勒一二个人或一二件事,就生动地概括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几个社会侧面,展现了作者几十年生活的踪迹。    
    选择提炼了典型的细节,作者还相应地采用“白描”的勾勒手法。……    
    《朝花夕拾》总的要造成一种简单味,但又耐读,不会一览无余。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欣赏线条清晰简练而富于表现力的素描,着墨不多,余韵无穷,我们不能不佩服这种冼练的功力。    
    ——温儒敏《雍容•幽默•简单味——〈朝花夕拾〉风格论》(1989年)


第一部分《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解读    
    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    
    《野草》被称为散文诗,是很恰当的。《题辞》里说: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此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又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溶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又说: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最后是: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这写在1927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的否定,“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    
    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


第一部分秋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解读    
    在散文诗《秋夜》中,作者也同样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