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2-鲁迅散文全编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解读
在散文诗《秋夜》中,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许多象征的手法。他写出“奇怪而高”的秋夜的天空,初初看来,你会认为这是景物描写。——当然,这也不能说不是景物的描写。但也因为他在景物描写上的逼真,因而象征的意义才有所附丽,才显得深远;因而也显得是不同寻常的景物描写。这是通过作者主观的头脑的曲折的反映,形成作者自己独特的风格,赋予个人人格意义的作品。不然的话,又将怎样解释“他(这奇怪而高的天空)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怎样解释:“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和“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呢?这里的确有着对当时客观景物的实际感受,也有着修辞上拟人手法的运用,但在同时,却也说明,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渗透作者主观的感受或者涂抹上作者的主观情绪,而赋予作者个人的人格意义了。
假使我们能够让自己的想象驰骋得更远一些,那么,这个肃杀的秋夜,这个鬼眼的非常之蓝的夜空,竟然要自以为大有深意似的将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不就是所谓肃杀的秋天或“凛秋”吗?在“凛秋”中,自然界的生物,特别是园里那些野花草们,能不感到肃杀的气象吗?假使我们的想象驰骋得更远一些,我们的同情竟然落在那些在冷的夜气中极细小的粉红花这一面,或者自己的精神竟然化入这些极细小的粉红花的人格中,那么,这些在冷的夜气中打起精神开着极细小的花,但又在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的心情,将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联想呢?
——许杰《〈野草〉精神试论》
第一部分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读
《影的告别》的造意,全诗也就体现了这个意境。这是把这样的矛盾冲突与苦闷的心情,推到矛盾冲突最类端的形象的说明。在这作品中,影,究竟隐喻什么,象征什么?形,又是隐喻什么,象征什么?这可暂时不去讨论。不过,从“形影相随”或形影永不分离等语词设想,联想到鲁迅时常说的“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的话,设想着这从形分离出来,又向形告别的影,是代表,或隐喻理想的我,而形,则是代表或隐喻现实的我,这样解释,大概还不算勉强吧。
影之所以向形告别他去,其理由,散文诗中已经说得清楚。——因为“有我(影)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在地狱里”或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都“不愿去”而“你形也是我所不乐意的”,所以“不想跟随你了”,也“不愿住”了,要告别而他去了。——这是不值得怎样深究的。
至于为什么连“天堂”,连“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都不愿意去?——当然,不愿意跟你到地狱里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有那种解释,那就是:一,厌恶之心深,求去之心切;二,即使是“天堂”、是“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还可能有缺点,不便任意预约,或者还该加上一个引号,值得怀疑。——这样的解释,我想都是可以的。这里的问题,却是告别了形以后的影,究意到哪里去的问题。
这问题提的非常形象,矛盾冲突也非常尖锐,却又非常富于诗意。“我不过一个影”,——矛盾的性质,决定于矛盾的本身;如今要别你而去了,但是,究意到哪里去呢?如果到黑暗里去吧,“黑暗又会吞并了我”;如果到光明中去吧,“然而光明会使我消失”。这处境就有困难了。那么,“我”还不如“彷徨于明暗之间”吧,然而“我又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而且,即使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吧,但这明暗之间的现在,又不知是什么时候?倘是黄昏,则转眼之间,黑夜来临,”“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如果是在黎明,那么,转眼白天来到,“我”又“要被白天消灭”。这样的进退两难,矛盾冲突,真使人彷徨于“无地”了。
应该肯定,鲁迅从正视现实出发,从客观事物的本身中发现了矛盾,又能从矛盾中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已达到辩证法的高度。但同时也应该指明,他还没有达到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在自然界中,“秋后要有春”,而“春后还是秋”,固然是事实;便给它赋予以象征或隐喻的意义,同样应用于人类社会,却又并不完全适合。鲁迅之所以运用自然现象的矛盾,来象征或隐喻社会现象的矛盾,从而透露出他当时内在心理的矛盾与苦闷,这是和他当时的世界观分不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方法,当然,也是从正视现实出发,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并从事物的矛盾看问题;但是,更主要的,却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认取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认清人类社会的前途和人生奋斗的方向,就信心百倍地向着这个目标奔赴。但是鲁迅的世界观,当时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他还没有看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还不知道“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他多少还受了些历史经验主义的影响,看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看来看去,看得有点失望,于是消沉了。因此,他就把所认识到的自然现象——“秋后要有春”,而”春后还是秋”的矛盾,用来象征或隐喻他所认识的社会现象,并以之透露他当时心理的矛盾与苦闷了。
鲁迅以不倦的韧性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克服他当时世界观的矛盾的。鲁迅当时世界观的进步意义在此,他的局限性也在此。
——许杰《〈野草〉精神试论》
第一部分求乞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腻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装哑,用怎样手势?……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读
读这一篇,首先感受到的是无所不在的“灰土”——
灰土弥漫整个空间,堵塞你的心,甚至要渗透到你的灵魂。这便是一种“灰土感”:生命的单调、沉重与窒息。
“灰土”之外是“墙”——
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膜,这心灵的隔绝不仅是社会、历史的,更是人类本身的,人于是永远“各自走路”。
于是就有了“求乞”与“拒绝布施”——
显然,这里的“求乞”和“布施”是带有象征性的。我们可以把“布施”理解为温暧、同情、怜悯、慈爱的象征,人们总是祈求着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与慈爱,也“给予”别人以同情与慈爱。这似乎人的一种本能,但鲁迅却投以质疑的眼光:他要看看这背后隐蔽着什么。……作为一个孤独的精神界战士,要保持思想和行动的绝对独立和自由,就必须割断一切感情上的牵连,包括温情和爱,即不向人“求乞”,同时也拒绝一切“布施”。……鲁迅就这样从“求乞”与“布施”的背后,看到了依赖、依附与被依赖、被依附的关系。这确实是十分独特而锐利的观察。
将可能导致内心软弱的心理欲术(如布施、同情、怜悯之类)、情感联系(如“布施心”)通通排除、割断,铸造一颗冰冷的铁石之心,以加倍的恶(“烦腻、疑心、憎恶”)对恶,加倍的黑暗对付黑暗,在拒绝一切(“无所为与沉默”)中,在与对手同归于尽中得到“复仇的”的快意。——我们又由此想起了《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铸剑》里的“黑的人”。
——钱理群《反抗绝望:鲁迅的哲学》
第一部分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一九二四年十月三日。
解读
《我的失恋》是《野草》中惟一以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诗章。当时,有些青年不是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而是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重于一切,似乎失恋就失去了生命,就没有生存的必要;一旦失恋,他们就大作起“啊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的失恋诗来。为了讽刺这种无聊的失恋诗的盛行,鲁迅“故意做了一首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给予讥刺。
《我的失恋》全诗共四节,作者选取了几个求爱的典型事例,运用排比叠段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我”失恋的原因和经过。幽默风趣,讥刺辛辣。
四节诗中,每节诗的前三句都写“我”求爱之难。“山腰”“闹市”“河滨”“豪家”,这样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地点选择,概括了“我”失恋之前的全部求爱生活。……
反复渲染了“我”痛苦的心情和无能为力的苦衷,为下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