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是什么
砦蟆K辉俦还愀嫔痰弊饔杏玫哪勘炅恕O喾矗谐∩炭寂θノ鲁鱿值亩懒⒌闹耙蹬裕庑┬屡允殖中庞每ǎ靡獾叫扑玫氖桥防逞诺娜痉⒓粒耙蛭抑档糜涤小薄! ?br />
在60年代和70年代写的有关家务管理的书籍在处理这一主题的时候,不是写成指导手册,而是更像一种社会学上的调查。它们传递出来的信息非常可怕。安·奥凯利(Ann Oakley)的那本很有影响的《家务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出版于1976年,认为女人所负有的做家务的义务让她们屈从于男人。“要想消除这种永久的挫败感需要走很远的路。”她这样写到。还有一幅非常暗淡的画面是由加拿大的记者彭妮·科姆(Penney Kome)在出版于1982年的《谁的工作是家务》(Somebody Has to Do It:Whose Work Is Housework)一书中,她的叙述证明家务劳动在金钱价值与个人价值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报酬。
70年代一本引起了广大女性读者共鸣的家务管理指导图书最后变成了女性焦虑的起源。这就是雪莉·康罗伊(Shirley Conran)在1975年出版的《超级女人》(Superwoman),这本书意在对“不费力气的家务劳动”给出半开玩笑的指导,这在其第一页写的警句中就可见一斑:“生命如此短暂,甚至长不成一只蘑菇。”《超级女人》的题目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就像康罗伊本人是一个离婚女人,为了抚养孩子苦苦挣扎,这在书的开头讲的也很清楚:“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能尽可能快地做完你不喜欢做的工作,好留出时间让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就像作者后来解释的那样,“它更多的是指‘打倒超级女人’,指从家务劳动的镣铐中解放出来。”康罗伊认为女人能够掌握家庭和职业,只要她们不去遵从前人们以为正常的关于家务的标准就行。有一些捷径被提及。讲到对婆婆的拜访,康罗伊有以下建议:“不要老想着要打扫卫生,把到处弄得窗明几净,只要在花瓶里放满了鲜花,把一瓶杜松子酒和滋补品塞到她手里就行。”
这本书里意在给时间紧张的职业女性提供帮助的内容很快就变成了用来反对她的军火。市场商凭借直觉就嗅出一种很理想化的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消费者角色模型在出现,他们于是就把超级女人当成了广告中的元素。1970年下半年,她第一次出现在了一个电视节目的现场,为音昭丽(Enjoli)香水做广告。“8小时的芬芳送给24小时的女人。”从短裙到正式套装再到休闲装,“24小时”的音昭丽超级女人欢快地唱着她能“带回家咸肉,用平底锅把它煎好,从不让你忘记你是个男人。”
第三部第三部分家务魔法(8)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超级女人的形象使妻性鸿沟最为阴险的一面得到了加强。在家庭外面工作的已婚女性在家庭内部继续担当家庭主妇的角色也是事实。当一个男性的画外音响起的时候,音昭丽的商业意味就很明显了,这个男性显然是丈夫,他拖长了音调,“今天晚上我为孩子们做晚饭”,明明是他该做的事,可是在他说来却仿佛是给了她特别的恩典。
在夫妻双方都有全职工作的家庭中,家务劳动的分配一直是不平等的,这一情况已经被
70年代以后进行的多次研究所证明。当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务时,这个数字会变化。即使如此,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潜在意味依然是深远的:有工作的妻子们还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出版于1989年的《又一次变迁:职业父母与家庭革命》(Second Shift: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主要是针对双方同时工作的50对中产阶级夫妇进行的研究,社会学家阿列·拉赛尔·霍斯查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发现妻子们一般回到家后,会做75%的家务。马里兰大学在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女人们平均每个星期花175个小时做家务,但是男人们仅仅花10个小时。琳达·古兹曼(Lina Guzman)在她的“全国家庭和家务调查”中,研究了有孩子的职业夫妇,结论是“样本中的妻子们每月平均用3935个小时做家务,而丈夫们平均是花1952个小时在家务上面。”
90年代电视上播放的一个有关乳蛋饼的片子无意中传达出了家庭中的双重标准。这个广告想把产品当作对忙碌的双职工夫妇提供的解决方案来销售。一开始,是丈夫和妻子一同下班后一起开车回家的画面。接下来,妻子开始独自做饭,为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准备晚饭。
在北美地区的大学教科书里,现代妻子依然是家庭里的仆人这样一个角色。《婚姻家庭社会学:性别、爱情和财产》(Sociology of Marriage &; the Family:Gender, Love and Property)声称:“当男人们在婚后也成为“家庭仆人”时,妻子们依然做了大部分的煮饭和清扫工作。”妻子们也对婚姻贡献出更多“情感劳动”。尽管这种情况在发生变化,但变得很缓慢。
在这种情况下,当女人在婚后继续对她们在家庭中的身份表示迷惑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林恩(Lynn)是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个女人,她在华尔街上经营着一家公司,收入比她当建筑师的丈夫要高很多。1999年她和丈夫结婚,那一年她32岁。在此之前,她与她的未婚夫常常出去吃饭或者是叫外卖。然而在婚礼后不久,她对自己“足够妻子的行为”产生了疑问。“我的确是很疑惑我是不是应该开始给他做晚饭,”她说,“我对自己的反应方式感到很恐惧。但是好像有一个声音从我内心深处传来,告诉现在我是一个妻子,我应该做我应该做的。”
苏珊·莫萨特是一个两次结婚、两次离婚的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帕斯,是科庭大学的高级研究员,她在《妻子工作》中表达了相似的感受,宣称婚后女人们自觉地认为有责任承担大部分的家务,甚至是很细微的事情,“精神上的照顾”(“从整理他放内衣的抽屉到安排他的社交生活”)。“男人从结婚那一刻开始,他的家务负担就不存在了。”她对采访者这样说,“他立刻只需要干30%的清扫工作,50%的烹饪工作和10%的洗衣工作……当你身体不适,无法做这些你平日做的工作的时候,因为不再因为做这些事而疲惫不堪,你为自己感到害羞。”
人类学家强烈反对这种论点,认为在家庭中家务的不平等分工是由于生理原因所决定的。《男人为什么不熨衣服》(Why Men Don’t Iron:The Fascinating and Unalte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的作者,一对夫妇安·莫伊(Ann Moir)和比尔·莫伊(Bill Moir),这本书在1998年出版,随后在英国被拍成了系列电视片。这本书认为男女两性之所以承担不同数量的家务活是由于性别的差异所决定的:“男人们从神经学上来说就会发现家务活很难,另一方面,女人们受荷尔蒙影响,会觉得家务活不像男人们感觉的那样难。”但是如果家务活对于男人们来说很“难”,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被迫去学着做,事实上,和难相对的是,正是由于家务活是一种无穷无尽的重复,才使得它令人难以忍受。
2003年8月公布的一份加拿大统计资料说明丈夫对家务劳动的逃避已经非常明显了。这份资料显示,在一对夫妻中赚钱多的那一个更容易决定谁去清扫屋子。但是当女人是养家口的主力军时,男人还是不会打扫卫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愿通过通常被称为“清洁女人”的形式从外面找人干。研究发现,女性的收入占家庭收入75%的家庭比女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的比例少于25%的家庭雇佣工人打扫卫生的比率要高两倍还多。然而,当男人们是主要收入来源的时候,妻子们倾向于自己来打扫卫生,甚至在她有一份工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这份报告发布以后,有媒体想寻找现实生活中像这种夫妻的真实例子,发现很难找到愿意讨论这一题目的女性。许多人不愿意让自己赚钱比自己少的丈夫感到尴尬。
无论在什么地方女人总会表达她们对身负双重责任的愤怒。她们所遭受的挫折被简洁地表达为一张卡通画,出现在了1999年9月18日的《纽约客》上。一个女人向另外一个女人抱怨她的丈夫,他坐在她的脚上,她说:“我不得不同时既当猎人又当看守者。”
第三部第三部分家务魔法(9)
但是当女人们大笑,点头表示同意的时候,她们既当猎人又当看守者的事实依然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男人们和女人一样有能力清扫地板、换尿布、做晚饭,尽管流行语“女人来自金星,男人来自火星”把女人们爱好整洁说成天性。
在这场关于家务活的无休止的争论中,有一点很少被提及,那就是女人们做家务是因为她们想去做。为什么没有人提到这一点呢?管理家庭能给女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情况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纪和伊莎贝拉·比特恩。
2001年加拿大的人口普查资料又一次一点都不出人意料地宣布女人在家务上花的时间是男人的两倍。2003年2月这一资料公布之后,与此有关的媒体评论说明这样一种“家务权奖赏”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流行于加拿大新闻专线中的一个故事里,多伦多的电视制片人萨利·瑞切尔(Sally Ritchie)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家庭清洁工作,但是和丈夫一起抚养孩子,揭示了许多选择不问家事的女性的自责。瑞切尔把自己称为“畸形人”,因为她拒绝像她认识的大多数已婚女性那样做与家庭有关的“每一件事”。
辛西娅·普尤(Cynthia Pugh)曾经接受过《环球邮报》的采访,她说她的丈夫做1/3多一点的家务(她是否在家庭外面工作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她的意见很清楚地表示她认为这种劳动分配的不平等将会一直存在。“奇怪的是,他做得越多,我就越不会意识到。我对家庭做得越少,我就觉得自己越不像一个母亲。”
待在家里的妻子再一次被确认是有个人身份的。“家庭”和“妻子”容易联系在一起。在家庭之外工作的妻子很容易就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但是正如我们在90年代看到的那样,家庭和妻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复杂了,在这一时期女人又一次被号召回到家里去,好像由于妻性鸿沟造成的真空产生了一种离心力。
有一份好职业的妻子在80年代曾经因为使丈夫的形象更富有光彩而被称赞,但到了90年代中期,这样的妻子却被认为是丈夫职业的负担。1994年,在商业圈子里非常有影响力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发明了一个术语,叫“希拉里妻子”。很显然,这里提到的是那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这个词用来描述那些渴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缺乏对家务劳动的热情的妻子。一篇题目为“有职业的妻子让CEO的生活变得复杂”的文章,说许多大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是总经理得不到来自于配偶的支持,比如像参加商业酒会、熨洗衬衫或者是抚养孩子什么的,而这些都是她们曾经被人期望去做的。婚姻中的双方都想拥有职业被认为是令人不悦的一件事情。很明显,一份婚姻的失败如果要寻找原因,需要指责的是妻子那张过于拥挤的时间表,而不是丈夫的。就像这篇文章中讲到的那样:“她忙碌的工作和频繁的商业旅行让她没有多少时间和她的丈夫一起去国外旅行。”
有职业的妻子和母亲被认为不仅会危及她丈夫的幸福和职业前景。她还被认为让孩子们也处于危险之中。1997年在对英国小保姆露易丝·伍德沃德(Louise Woodward)的审判中,她被指控为谋杀了9个月大的小女孩马太·厄普恩(Matthew Eappen)。但媒体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案件本身,而是对准了孩子悲痛欲绝的母亲。黛博拉·厄普恩(Deborah Eappen)是一个医生。在反复地推敲之后,她被当成了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女人不应该工作,而应该待在家里。
《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名为“当疑问变得清晰”。文中认为那些富裕的女人去工作是因为自私,她们做出去工作的决定完全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情:“但是对另外的许多家庭来说,有更多令人感到棘手的事情,这样一来,要想说清这件事可真是令人挠头。如果说妈妈离开家工作的原因是为了钱,那么孩子们将会变得充满恐惧,或者是过于在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