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谢道韫15岁时嫁到王家后,恪尽妇道,受到王家老少的一致好评,都认为她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    
    晋代清谈之风盛行,文人雅士,经常围坐在一起,一杯茶,一壶酒,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连大家闺秀也常常参与其中,发表各种高见,不过女子参加其中的讨论,则先要设置 好“青绫幕幢”,然后,端坐其中,使那些与之对谈的男性士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有一次,凝之的弟弟献之与友人讨论诗文,正被友人说得理屈词穷,处于尴尬境地之时,被从这儿经过的他的嫂嫂谢道韫听到了。谢道韫二话没说,立即躲到屏风后面参加了讨论。谢道韫接着献之的话说下去,并在他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大加发挥,讲得条条有理,使友人无言以对,只好甘拜下风。在座的人对谢道韫的才华无不折服。    
    不过谢道韫嫁给凝之后,对她的这位丈夫还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一次,谢道韫的叔父问她:“王郎(指王凝之),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道韫回答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指谢安),中郎(指谢万),群从兄弟复有封(谢韶的小名),胡(谢郎的小名),羯(谢玄的小名),末(谢川的小名),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丈夫王凝之比起她的众位叔父及各个兄弟那要差得多。谢道韫对丈夫王凝之的评价是正确的。    
    其后,以海盗起家的匪盗孙恩作乱,并率兵进攻会稽。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手握军政大权。面对强敌的进攻,部下劝他早作准备,而一味相信道教的他却居然相信道祖能保佑一郡百姓不遭涂炭,于是闭门祈祷,然后告诉部下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致使贼兵一到城下,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贼兵杀害。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怒火万丈,于是手持兵器带着家中的女仆向贼兵冲去。谢道韫杀死贼兵数人。然而终因寡不敌众,被贼兵俘虏,此时她还抱着只有3岁的外孙刘涛。孙恩以为谢道韫抱的这个孩子就是王家的后代,随即下令部下将这孩子杀死。谢道韫面对刽子手,正气凛然地对孙恩厉声喊道:“事涉王门,何关他族?这个孩子是我的外孙刘涛,你们一定要杀他,那就先杀了我吧!”    
    孙恩早已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义正词严,毫不畏惧的样子,不免也被她所折服,于是改容相待,不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而且也没有加害于谢道韫,还派人将她和她的外孙刘涛一起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直至离开人世。    
    孙恩之乱平定之后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事后,刘柳常对人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谢道韫所著诗、文集原有两卷,后散佚,今存文1篇,诗2首。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7世孙智永:王氏书学的薪传者

    智永,我国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僧侣书法家的杰出代表,南朝的梁、陈及隋期间高僧。名法极,姓王。智永高僧是王羲之的7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出家后曾长时间住永欣寺,人称“永欣师” 。    
    王氏书法的顶极期开宗于王羲之,其后继承其书学者为他的儿子王献之,其孙王桢之等。自此以后,一个时期王氏书学开始走向衰微,一直到智永的祖父王祖彦,父亲王昱,其间几代人在书法界已是默默无闻了。而到了南朝时期,智永成了王氏书法的最杰出代表。在书法上,智永僧完全薪传祖风,使王氏一门的书法得以再度中兴。    
    智永的书法作品流传于后的,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千字文》。他的《千字文》成为后代书家必临的范本。在书法理论方面,智永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发扬光大的“永字八法”,成为后世学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因此,智永也被书法界尊崇为隋唐书法的宗匠。    
    据考证,智永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享年近百岁。智永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当朝皇帝梁武帝也大力提倡信仰佛教。不仅如此,梁武帝自己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可以说正是在佛教教义笼罩在整个中国大地的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书学名门后代的智永也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家做了和尚,这是他出家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智永的青年时代,正是国家动乱之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些起义军的打击对象当然是名门望族,智永所在的王家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打击对象。再加之智永时常回忆起先祖王凝之一家的灭门之祸,本来就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他,面对如此的历史和现实,自然使他悲观厌世的情绪与日俱增,于是就想到要避开这多事之秋,遁入空门。    
    智永的祖父王祖彦,曾任梁安成郡王咨议,咨议一官当时主要是咨询军事之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军区的参谋长吧。其祖父的具体情况史书记载很少,更不见正史中有关他的书法成就的记载。智永的父亲王昱,生平事迹正史也无记载,只知道他与梁庐陵郡王萧续共过事,至于当过什么官后人一概不知。因此,人们揣测王昱的官职级别也不会超过智永的祖父。    
    王昱有两个儿子,成人后两个儿子都出家当了和尚,长子智楷,次子智永。    
    智永早年跟随萧子云学习书法时,非常刻苦,深得萧子云的喜爱。他的先祖王羲之在53岁时曾在他的《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中告诫王门后人,王氏书法“藏之石室,千金非传他人”。虽说王氏书法在智永的祖父之前就开始衰微,但祖传的书法和书风一直保存完好。到了智永这一代,他的书法显然又是深得先祖王羲之的家传。    
    出家后进入永欣寺的智永继承先祖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的遗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习书法。先祖王羲之为后人留下了临池练笔的佳话,智永步先人的后尘,也留下了“退笔冢”、“铁门限”的美谈。    
    智永所在的永欣寺有一书阁,出家的他深居阁中,不问世事风云变幻,不管严寒酷暑,专心致志攻书法,40余年不下楼,坚持练笔。每当他写坏一枝笔以后,就将它投入墙边的大瓮中。这个瓮很大,可以装上几石粮食。后来,智永将累积40年写坏的废笔挖了一个坑,将其全部埋入坑中,然后做了一个坟,将此冢称为“退笔冢”。    
    由于智永禅师的字写得非常好,四面八方来寺中请他题字的人几乎每天络绎不绝,时间一长,居然把他的住处永欣寺的门槛都踏出了一个凹槽。因此,智永请人在门槛上包了一层铁皮用来保护它。人们将这门槛称之为“铁门限”。    
    智永禅师生前还一直珍藏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先祖王羲之的《兰亭序》的蚕茧本真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书法名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爱好书法的李世民刚刚登基当了皇帝后,在那百废待兴的时刻,他仍然不忘搜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特别是要将《兰亭序》弄到手。在唐太宗看来,得王羲之一字,胜得一绝色美女。因此唐太宗派人暗中到处打听《兰亭序》的下落,还找来了齐鲁名士——写得一手好字的新科状元肖翼,要他隐姓埋名,到处寻找《兰亭序》。    
    肖翼跋山涉水用了五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村村落落,终于打听到了《兰亭序》很可能藏在出家当了和尚的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然而智永早已离开了人世。晚年的智永来到九华山,最后在九华山圆寂。肖翼得知智永出家早,又无后,智永临终前将《兰亭序》这一稀世珍宝传给何人,藏于何地,又成了一个谜。狡猾的肖翼于是深入九华山僧侣之中,经多方打听,得知智永临终前将《兰亭序》托付给他的得意徒弟高僧辩才保管。    
    有了一点线索的肖翼便使出浑身解数,玩弄各种手段,终于从辩才手中骗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肖翼不辱使命,将唐太宗盼望已久的宝物《兰亭序》终于弄到了手。此时的肖翼满以为为皇帝立了大功,可以加官进爵,他万万没有想到,唐太宗为了杀人灭口,赐他一杯御酒,送他上了西天。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非常喜欢它,每天将它枕在自己的枕头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自私自利的唐太宗还吩咐家人,他死后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作为殉葬品,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了。    
    据说唐太宗拿到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后,曾经诏令鸿蒙馆的冯承素等人摹写了好几本《兰亭序》,并将这些摹本发给他的子女或大臣。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兰亭序》全是前人的摹本。    
    早已作古的智永禅师怎么也不曾想到,这一祖传的珍宝会毁于唐太宗之手。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年),我国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一生活了102岁。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关于他的出生年,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出生于北周初年,约541年,按此说孙思邈活了141岁。因此,时人把他当做“神仙”,并尊称他为“药王”,后人又尊称他为“医圣”。    
    孙思邈天资聪颖,7岁时开始读书,日诵千言。曾被当时的洛州总管独孤信誉称为 “圣童”。到20岁时,孙思邈就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据说隋文帝杨坚曾令他出任国子博士,无心仕途的孙思邈则称病不出。贞观初年,唐太宗曾诏令他编撰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一心立志学医的孙思邈也“固辞不受”。    
    孙思邈之所以矢志学医是有其原因的。小时的他体弱多病,家里人经常请医生为他治病,他家本来就很贫困,为了给他治病,父母几乎“罄尽家产”。同时,小时候的孙思邈,常常看见周围的一些贫苦百姓生病后,因无钱医治,只有活活等死。从此,他决心长大后学医,救治那些生病的贫苦百姓。    
    孙思邈18岁时开始立志学医。为此,他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代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及《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一方面独自采集草药制成方剂。在此同时,还从事了药物学研究,他常常深入百姓之中,多方收集那些流传于民间的药方,作为自己治病时的参考。    
    孙思邈作为医生,他不仅精于内科,还对外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等方面均有深刻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孙思邈是第一个主张要设立妇女儿童治病专科的人。就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才普遍开始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孙思邈作为一名医生,不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具有高尚的医德。他认为,医生应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处处为病人着想。凡是到他那里来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对待。    
    孙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他的这些医学著作,不仅深受国内医务工作者的欢迎,而且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早在公元608年,日本一些前来中国学医的人就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带到了日本,使中国医学对日本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药王孙思邈的后人中,在医学方面出众者,几乎遍及唐代以后的历朝历代。在宋代就有孙同和及其子孙奇、孙兆,在明朝有孙镒和孙小山等等,在清朝有孙锐之、孙亭,现代有孙纪乾、孙耀光和孙振华等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34世孙孙纪乾:人称“孙半仙”

    孙纪乾(1899—?),为药王孙思邈州系的第34代嫡传掌门。1899年出生在河北州(今河北任丘市)。法名贞乾。一生行医。20世纪40年代,孙纪乾在北京一带行医,颇有名气,人称“孙半仙”。    
    州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医圣扁鹊的故乡,唐代著名医药养生家、孙思邈的玄孙孙冶长在安史之乱后,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8)前后,曾被敕封为州侯(一说避安史之乱,逃离州),从此孙冶长在这里一边做官,一边搜集整理扁鹊及其先祖药王孙思邈的遗籍秘方。孙冶长一家从此定居州,这样就形成了州孙氏一系,这一支系是药王孙思邈的嫡传。    
    早些年,孙纪乾与爱国将领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