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看了这则报道后,心地善良的孙继光年逾七旬的母亲孙宝珍对儿子说:“继光,你把祖传的秘方献上,救救这个孩子吧!”并且叮嘱孙继光说:“咱们是中医世家,一定要做好这一善事,治好晓霞姑娘的病,一分钱也不能收。”    
    孙继光想,单纯献方不如将此方写成文章公开发表。孙继光于是连夜写出了洋洋万言的《骨蒸——杨晓霞怪病试析》一文。这篇文章不仅对杨晓霞的病情及治疗作了分析,更是向人类的又一病魔发出了挑战。    
    孙继光作为医生,把行医作为行善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经他治愈的两千多病人,均是分文不收,另外他用于病人的义诊药费达几十万元。而他为了研制开发“千金功夫散”和“药王带”几乎倾尽了全部家产,连妻子的金银首饰都奉献出来了。    
    武林高手德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历来就有“医武同源”的说法。按照孙氏家学的规定,学医必学武,习武为健身。因此孙氏家学传人个个武艺高强,身体健壮。    
    作为孙氏家学的第36代传人的孙继光也不例外,童年的孙继光聪明好学,性格温顺,深得外祖父喜爱。那时祖父除了教给他祖传的中医绝学秘方外,还将孙家的功法传授了不少给他。其后,孙继光又步入佛门,曾跟随少林主持素禧法师学习少林功夫,为此,素禧法师授法名“德龙”给他。自此以后,“德龙”一名便成了孙继光在武林中的专用名。    
    孙继光不仅武功精妙,对内功也颇有研究。在武林之中,孙继光也无疑是一名远近有名的武林高手。    
    自从孙继光进入武林之后,时不时有不少高手亲自登门,口口声声是来向他讨教,实则只不过是同他比试一下武艺的高低。然而,孙继光对这些来者一是忍让,二是劝说,当二者均不见效硬是要比试时,他也是时不时露上两手。一旦偶尔不慎失手将对方打翻在地,他则立即上前道歉,连连赔不是,并给对方以精辟的点拨,让那些来者高兴而去。    
    虽然“医武同源”,但在武林之中,像孙继光这样精通中医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他对人体四肢百骸、七经八脉、六阴六阳以及人体的365个穴位均了如指掌。因此,一般武林中人在他面前均难以取胜。有时有那么三五个人一齐上阵与他比试比试,他不必挥动铁拳,只需伸出一手一指,轻轻在对方身体上点上两下,对方则顿时觉得四肢酸软,浑身无力。    
    作为药王孙思邈的传人,孙继光当然知道掌握手指术的重要性,手指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医术。所谓手指术,就是中医利用手指上的功夫点击人体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孙继光先生的手指功夫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在他撰写的医著《药王新篇》中,首次向世人披露了孙氏家学中的108种功法,因此倍受世人瞩目。正是由于他在武林中的崇高地位,因此被聘为少林武术院常务理事、教育顾问。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53世孙孙振华:弃官从医

    孙振华医生现为中华针灸学会会员,中国哈尔滨东方中医学院名誉教授,美国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他早年出生在我国“医圣”孙思邈的故乡,是孙思邈在家乡的53代传人。    
    幼年的孙振华受懂得医道的祖母和母亲的影响,酷爱上了医学,并立志将来当一名为百姓治病的医生。6岁的孙振华就在祖母的严格督促下,熟读《药性赋》、《汤头诀》、《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以及《针法秘要》等书。小振华学习非常刻苦,他一边读,还一边写,每天总要读到深夜,直到祖母或母亲允许休息时,才敢放下书去睡觉。    
    有一天,祖母教孙振华学习针法时,因贪玩,孙振华没有好好地学。祖母发现了,一气之下,决定打他50板子。站在一旁的母亲一边哭一边为儿子向祖母求情,祖母却照打不误,并且说道:“你不要姑息他,人不学不知义,玉不琢不成器,我还要打,直到他听话为止。”    
    小振华听了祖母的这番话,咬着牙,忍着痛对祖母说:“奶奶,我应该挨打,您打得好!”    
    孙振华有弟兄三个,他是老二。多年来,祖母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把孙家祖传的秘方传给哪一个孙子最合适,老大成人后到延安当兵去了,不爱这一行。老三呢,祖母又觉得他似乎不是块学医的料子,选来选去,就只有老二孙振华了。这个孩子从小心地善良,人又长得很聪明,且又喜欢读书,就这样,祖母决定将孙家的医道传给他。    
    孙振华17岁那年的一天,祖母把他叫到面前,对他说:“华子,我们的祖先是唐代医圣孙思邈,他一生在医学上积累了不少丰富经验,还为孙家后人留下了治疗绝症的秘方,我现在决定让你继承祖业,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先人的希望。”    
    从此,孙振华决心苦读祖先传下来的医书,全心钻研先人的医术。孙振华高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入医学院,却考入了师范学院。孙振华师范学院毕业后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后又进入行政部门,当了一名人民的公仆。    
    不过,孙振华在他17岁时就开始遵照祖母的教导,为一些缺钱不能求医的患者免费治病。即使当了教师或干部后的孙振华,也常常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翻翻医学书籍,或为一些患者看看病。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各种疑难杂症,这也为他从事医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十年浩劫之中,这位忠心履行“救死扶伤”义务的医务工作者也没有逃脱这场劫难,他多次被批斗,被游街示众以及毒打。后来又被当时的公安部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缉,无奈之下,孙振华只好出走。那时,举国上下几乎都在闹“革命”,工厂停工,学校停课,连医院里也有不少人放下手术刀去闹革命,致使不少的病人到处求医无门。    
    这期间,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孙振华带上了祖传秘方和一盒银针走遍了陕、甘、宁三省大部分地区,3年中,他接触了各种疑难杂症及一些怪病,经过3年多的实践机会,孙振华的医术又有了新的提高。    
    从那时起,孙振华决心弃官从医,并在自己的家乡华阴县建起了一所医院。从此,他当医生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孙振华几十年来,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对祖传秘方加以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了新的治疗小儿脑瘫、脑炎、心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全瘫、半身不遂等病症的药方,另外他还研究出了一套治疗外伤性截瘫、神经炎、神经麻痹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孙振华多年来呕心沥血研制的外用孙氏圣水和内服的孙氏治瘫灵1号,经临床对数千名小儿脑瘫患者进行诊治,疗效显著,受到许多患者的称赞。    
    日本学者增见由利子女士是一位受聘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外籍专家,早些年,她患了急曲症多年,颈背经常疼痛,并引起下肢也麻木抽动,此病在日本治疗了多年不见效,来中国后又在北京各大医院治疗了一年,花去医疗费数万元也不见效。    
    后经人介绍,增见由利子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的北京城建集团专家门诊部,见到了孙振华医生。孙医生切脉问诊后告诉增见由利子说:“我不能使你已经弯曲变形的背变直复原,但可使你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并使你再不疼痛,行动可以自如。”    
    听了孙医生的话,增见由利子万分高兴。    
    孙振华对她采用自己研制的外擦秘方“孙氏圣水”,并运用针灸、按摩等方法加以配合。就这样,只对增见由利子进行了10多次的治疗,就奇迹般地使她的症状全部消失,颈背也不疼了,双腿也不麻了,行动便捷自如。    
    增见由利子这次治疗,前后也只不过用了20余天,钱也只花了几百元的人民币。她对孙医生万分感谢!从病床上站起来的增见由利子跪在孙振华医生的面前,大声称赞道:“孙振华医生真是神医,您是我永世难忘的中国父亲!中国父亲万岁!”    
    孙振华医生急忙扶起跪在面前的增见由利子,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日本小女儿!”    
    1993年8月,增见由利子受聘期满就要回国了。临行前,她再度来到孙医生所在的医院向他告别,并特别邀请她的这位“中国父亲”孙振华在适当的时候到日本东京她家里做客。    
    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潜心研究,孙振华对小儿脑瘫、脑炎、外伤性脑瘫等病研究出了一批新药,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治疗方法,其医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今的孙振华已是桃李遍天下。他为俄罗斯、德国、印度尼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多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他还多次应邀到新加坡等地应诊。    
    孙振华医生,不愧为“医圣”后人。他在给他的学生传授医术时,总是再三叮嘱他们:欲行医先做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历任秘阁校理、开封知府、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枢密副使及参政知事等职,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    
    范仲淹不到3岁时丧父,家境拮据,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立志报效国家。有人问起少年时代的范仲淹长大后的志向时,他回答说:“读好书,长大后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当个好医生为天下百姓治病,当个好宰相治理好国家。”他的回答让问者敬佩不已。    
    他在担任陕西安抚副使期间,成功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使边塞百姓生活得到安宁。在他守边期间,入侵者闻之丧胆,称之曰:“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无数甲兵。”    
    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范仲淹的道德文章深受后人喜爱,对后世影响颇大。范仲淹的12世孙叫范文从,明初时任朝廷御史,后因抗旨而被“下狱论死”。一天,朱元璋亲自审理此案,看了案卷,得知范文从的姓名籍贯后,大为震惊,便问道:“你是不是范文正的后人?”范文从回答道:“臣下就是范仲淹的第12世孙。”    
    朱元璋一听说是范文正公的12世孙,便沉默不语。一会又命身边的人拿来了笔墨和纸砚,当即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个大字送给范文从,还免他死罪。    
    据《樵书》载,范仲淹的后裔范希荣外出做生意时,途中遇到了强盗。当强盗从范希荣口中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后人时,便说道:“好人的子孙,便一物不取。”说完就将货物全部归还给范希荣,还向他道了歉。    
    范仲淹为官一生,俸禄优厚,然而自己节衣缩食,将其全部钱财施济给了穷苦百姓,到死也未留下半文钱,以生活简朴、品德高尚著称于世。这些正表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受其影响,其后人也莫不如此。    
    范仲淹的后人延续至今1000多年,在祖国大陆主要分布在辽宁、安徽和苏州等地,大约有33代之多。祖国大陆之外,范仲淹的后裔主要分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    
    《范氏家乘》一书,是范氏家族的图谱。据该图谱记载,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分为四房:长子纯佑,为监簿房;次子纯仁,为忠宣房;三子纯礼,为右丞房;四子纯粹,为侍郎房。    
    范氏后代中,历代为官者不少,为高官者也不少,其中官至宰相者有二人,除次子范纯仁外,就是明末清初的范文程。范文程(1596—1666)字宪斗,号辉岳。曾祖范金在明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沈阳指挥同知,从此家居沈阳,所以史籍均称说范文程为沈阳人。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年未弱冠就与其兄同取沈阳县学秀才。天命三年(1618)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克抚顺,范文程从此投笔从戎,效命于清王朝。    
    皇太极即位之初,范文程深受其信任,成为他的重要谋臣之一,并授予秘书院大学士之衔(相当于宰相)。    
    范文程一生,“经历清代四朝”,也可说是最早为满人服务的汉人高官,有人说他是“清初良相”。也有人说他是“汉奸首魁”。不过他对清王朝的建立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次子范纯仁等:个个都有父风

    范仲淹有四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