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自然谈到了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赵致真随口说道:“上初中时,曾和同学们比试谁能一口气将《岳阳楼记》背下来,我那时一口气居然能将它背完,现在年纪大了,肺活量小了,背下来需要两口气。”在场的几个同行不相信赵致真的话,一定要他当场表演一下,赵致真放下碗筷,站起来作了个深呼吸,就这样一口气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一遍。在场的范敬宜先生听了不住地点头微笑,并对赵致真说:“老赵,你这样喜欢《岳阳楼记》,我给你写一幅。”    
    过后,《人民日报》的几位记者对赵致真说:“我们在范总身边工作多年,都没有得到过他的一笔两画,你的运气真好!”对此,赵致真是半信半疑,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范老总一时助兴,开的一个玩笑,何必那认真呢!    
    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赵致真刚进办公室,就接到了《人民日报》的同行打来的电话,告诉他范总已将《岳阳楼记》的字幅写好了,并说打算寄给他。听到这一消息后,赵致真感到有一种“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感觉。它不仅是一幅书法名作,更让人们对范敬宜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敬佩不已。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28世孙范光陵:“三冠才子”

    范光陵,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槎水乡三乐岗。1933年在安庆出生,1946年毕业于桐城中学。1949年,16岁的范光陵随父亲到台湾,台大法律系毕业后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在斯顿豪大学攻读企业管理,获硕士学位,后获得犹他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不久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由于他学识渊博,首创中文“电脑”一词,被誉为“中华电脑之父”;他在企业管理方面贡献卓著,被誉为“企管大师”;他开创的“新古诗”是中国三大诗派之一,被誉为“世界桂冠诗人”。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三冠才子”。    
    范光陵先生的著作有《西方现代管理》、《第四波管理》等30多种,曾获得英国皇家“国际杰出成就奖”,美国加州大学的“杰出学者奖”以及“莎士比亚奖”等,三次被提名角逐诺贝尔奖。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的父母完全有经济实力保证他完成学业,但从小就具有独立思想的他总想凭着自己打工来完成学业。因此,到美国的第二天,就来到纽约一家中国餐馆打工,以此供自己读书。在这里必须按老板的规定每天剥25公斤的冰虾和冰鸡,动不动还要挨老板的训斥或冷眼。各种生活的磨炼,使他了解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逐步成为生活的强者。他更懂得珍惜来美国留学的机会,在这里本来先是学法律,但范光陵认为电脑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它的发展前途可观,于是决心研究电脑,终因发明“第三次世界大战棋”,而进入世界第一流的IBM电脑公司,先任电脑系统分析师,由于工作出色,后又升任公司经理。    
    他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人生》一诗,清楚道出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诗这样写道:“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时;若不勤撒网,潮去恨已迟。”在他看来,抓住机遇,并努力为之奋斗对于成功的人生是十分重要的。    
    范光陵在斯顿豪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于1964年至1968年,在马克学院任企业与经济助理教授兼电脑中心主任。在此期间,范光陵应台湾“教育部”之邀,回台湾讲学,在台湾学术界引起轰动。早几年,他首创将英文的“Electrollic Computer”形象地译为中文的“电脑”一词,并撰写了《电脑和你》一书,这是第一本关于电脑的书。因此,他被誉为“中华电脑之父”,还获得“泰国国王电脑奖”。    
    20世纪80年代,范光陵在美国获取电脑博士后,回到台湾执教于台湾中兴大学企管电脑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工学者。理工出身的范光陵是如何成为诗人的呢?这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1983年,在阿里山召开的一次音乐创作发布会上,他的朋友因故临时不能作诗,便请他代作一首诗。本来不会诗的他,只好赶鸭子上架,作了一首诗,当即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从此,范光陵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人生路。他既写古体诗、新诗,也写英文诗,先后出版了《透明湖》、《爱心集》、《飞鸟集》等中英文诗集20余种。    
    范光陵开创了“新古诗”的先河。他认为唐人近体诗讲究平仄、粘对,限制了它的普及与发展,于是他提倡“新古诗”,他也身体力行地写了不少“新古诗”。“新古诗”不尚平仄,只讲二、四句末字押韵,他认为,诗应以情意为主,规则要简单,这样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写起诗来都不会觉得很难。他的诗的确受到了不少读者欢迎。虽然他的这些观点不少学者表示了相反的态度,但毕竟是一家之言。因此,1987年,在纽约世界文化与世界诗人大会联合展上,他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的称号。    
    范光陵将诗与油画结合,开创了诗意油画。他还将诗与管理学相结合,创立了诗意管理学。1995年,范光陵在美国洛杉矶公开发表了诗意管理学宣言。四年后,他又在台湾中兴大学首度开设诗意管理学课程。    
    1990年,在纽约召开的有2000人参加的世界诗文大会上,范光陵先生被推荐为首席主讲人,享受这一殊荣作为华人来说还是第一次。在这次大会上,范光陵即席朗诵了自己根据《白蛇传》创作的英文长诗《My son ;My son》(《吾子,吾子》),只因为他的诗通俗、易懂,听了他的朗诵后,不少听众当场都流下了热泪。演讲结束时,全场起立,排队请他签名的人也很多,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没有签完。后来不少人将此诗改编成诗剧,在纽约、旧金山、罗马及巴黎等地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范光陵,时刻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在海峡两岸长期对立、血肉分离的情况下,是他于1988年6月第一个率领台湾经济文化代表团访问大陆,这次访问是一次富有历史意义的中华之旅,江泽民、李鹏和朱基等国家领导人都接见了他。    
    20世纪末期,当台独势力在岛内抬头时,范光陵先生于2000年2月与“台湾各界和平统一同心联谊总会”,联合台湾100多个人民团体,致电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表示坚决支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还分别在台北、深圳、柏林等地召开了反台独促统一的大会。    
    范光陵作为范仲淹的后代,时刻注视着自己的国家。当2003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顺利返回地面时,他把这一成功作为两岸民众的共同荣誉,立即发来传真表示祝贺。兴奋之余还写了一首新古诗:    
    神舟照宇宙,中华龙长虹,    
    两岸同一庆,环球颂大同。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历史上最著名清官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按照规定,中进士后,包拯本来就可以步入仕途做官了,但由于父母年事已高,尽孝心切的包拯便留在家中侍候父母,以尽孝道。直到父母去世后,守孝期满,方才在亲友劝告下,外出做官。包拯历任知县、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开封知府及枢密副使等职。死后,仁宗皇帝追授他为礼部尚书。包拯为官清廉,铁面无私,执法严明。即使是在皇帝的面前,他也敢于冒死直谏,深得百姓爱戴,人称“包青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不仅为官清廉,且治家也极严。他亲自制定了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一家训告诫子孙,做官不能贪赃枉法,违者永远不准回包家(也即是开除族籍),即使是死后也不能葬入包家的墓地。不从家训的人,就不承认他是包家的子孙。另外,包拯还将家训刻于碑上,竖立在厅堂西壁,以昭示后人。    
    在他的严格管教下,他的子孙都能恪守家规。    
    包拯之妻董氏生一子,名包镱,包镱娶妻崔氏。包镱早亡。包拯的夫人孙氏,生一男孩,取名包绶,包拯夫人同长媳崔氏一起将他抚养成人。由于长媳崔氏使包拯家既后嗣有人,又能很好持家教子,因此,受到哲宗皇帝的嘉奖。据说皇上对包拯长媳崔氏的嘉奖辞出自大文学家苏轼之手。    
    长子包镱,官至太常寺太祝,不幸的是,只有20多岁就病故。虽然包镱当官时间不长,但在父亲包拯的教育下,政绩显著,为官清廉正直,获时人好评。    
    次子包绶,历任太寺太祝、国子监丞、濠州(进安徽凤阳)团练判官,48岁擢升潭州通判,赴任途中病故。据史书记载,包绶为官如其父,清苦守节。箱囊之内,除朝廷诰敕、书籍及著述外,别无他物,真是为官一场,两袖清风,一身清白。    
    包拯的孙子包永年;为官与其先辈一样,保持清廉之风。他曾任开封咸阳县主簿及崇阳县县令。为官一生的包永年死时,几乎家无余票,身无分文,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其丧事还是两个弟弟出资为其办理的。死时人们“相顾嗟叹”,并称誉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可见包公子孙个个都能严守家训。包氏家族的这种清廉遗风至今犹存。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29世孙包玉刚:世界八大船王之一(1)

    20世纪80年代号称“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富可敌国”的包玉刚(1918—1991)是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钟包村人。他就是北宋仁宗皇帝时的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包拯的29代嫡孙。    
    包玉刚生前曾任世界最大的航运集团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兼总裁。该集团总部设立在香港,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五大洲,在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里约热内卢等地均设有业务中心。    
    正是包玉刚在国际航运业的崇高地位,致使他受到各国首脑和国际企业家的关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封他为爵士,日本天皇、比利时国王、巴拿马和巴西前总统等分别授予他各国勋章。包玉刚所获的殊荣是世界上其他大企业家均未获取过的。    
    包玉刚作为一名企业家,也是唐宁街首相府的常客。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任职期间曾特地在别墅设宴请他出席,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举行就职典礼时,邀请包玉刚以贵宾的身份参加。平时,包玉刚还享有自己的电话可直通白宫,随时可与美国总统通话的礼遇。    
    同样,包玉刚先生也受到邓小平等一批中国政府领导人的重视,受到他们多次亲自接见。    
    包玉刚生前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他为香港的回归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    
    意外发现自己是包青天之后    
    包玉刚先生以前并不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裔。得知自己是包拯后代已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事。1964年10月,已离开故乡多年的包玉刚怀着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回到宁波访问,这次回故乡,他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问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    
    这时包玉刚先生的妹妹包素菊也在《包氏家谱》上查了几遍,却没有发现谱上有自己的名字,心里有点着急之时,有人在旁边开玩笑地提醒她说:“家谱只修儿子,不修女儿,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嘛!”    
    “太封建了!”包素菊似乎有点不高兴地说道。此时,“天一阁”书楼上响起了一片轻快的笑声。    
    包玉刚1940年在上海与黄素芬女士结婚。他们的婚姻虽然是由父母包办的,但黄女士却一直是包玉刚先生走南闯北的贤内助,这对郎才女貌的年轻伉俪时常出没于社交场合,从不有失风范,总是那样彬彬有礼。    
    抗战胜利后,夫妻二人从重庆又回到上海。当时国民政府的要员们大搞“五子登科”,纷纷抛弃“抗战夫人”,另纳“胜利夫人”。而包玉刚夫妇却恩爱有加,并特意再次穿上结婚礼服,到照相馆专门拍了一张他们结婚五周年的纪念照。此后,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