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体,以街谈巷语入曲,刻画了明朝社会的人生百态,揭示了朱载堉独特的人生感悟,表现了他那平民化的思想感情。    
    除了上面介绍的著述之外,朱载堉还著有《瑟谱》、《嘉量算经》、《律吕正论》、《搁方勾股图解》、《律吕疑辩惑》等书。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10世孙朱耷:遁入空门的画家

    朱耷(1626—1706),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中国写意画大师,清初画坛“四僧”(另外三僧是弘仁、髡残和石涛)之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10世孙,朱元璋的儿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原名统,别号有八大山人、雪个、个山驴、驴屋等。据不完全统计,朱耷的别名有20余个之多,其中以“八大山人”最为著名。江西南昌人。    
    朱耷为僧名。“耷”本为“驴”的俗体,“八大山人”之号是他59岁时弃僧还俗时所取,此名一直使用到他80岁涅圆寂止。所以不少人只知他有“八大山人”之名,而不知他还有“朱耷”的僧名。其名何以为“八大山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据《八大山人画记》和《国朝画征录》载:“山人因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遂自号曰八大。”《八大人觉经》一书是佛教经典,其内容讲述的是诸佛、菩萨及大人们所应觉悟的八大事理。另一说则为:“八大者,四方四隅皆为我大,而无大于我者”。还有一说:“八大”和“山人”四字朱耷在用于署名时,常变形为“哭之”、“笑之”之样,以此寄寓其家国之痛及人生的一切悲欢离合。此名体现了“八大一切的一切,从其身世变故到为僧到痴癫,从其游踪不定到居无定所,从诗到画到文等等,亦皆蕴藏在‘哭之’与‘笑之’的署名的背后”。朱耷又何以以“驴”为号?明亡以后,此时对于他来说既是国破,又是家亡,因此用“驴”为号,其中隐寓着他一心要推翻满清王朝的恨意。    
    朱耷远祖朱权是朱元璋的第17子(亦说16子),著名的戏曲理论家,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他自幼神姿秀朗,慧心聪悟,博览群书。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著述,创作了不少著作。    
    朱权13岁封藩于边关重镇大宁(今辽宁宁城一带),世称宁王。其时朱权手握重兵,并深得其父朱元璋宠信。其兄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受其所骗,朱权于永乐元年(1403)改封江西南昌。从此朱权隐居南昌,鼓琴读书。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戏剧最多。    
    朱权定居南昌后,在这里繁衍为8支,各封其王。朱耷为朱权9世孙,为弋阳王支系,世居南昌,袭封为辅国中尉。朱耷的祖父与父亲皆善诗书画。    
    生长在诗文书画世家的朱耷,从小受到了浓郁的文学与艺术的陶冶,由于家学渊源,加之他自幼“颖异绝伦”,8岁时的朱耷就会作诗,11岁时就能画得一手好画。少年时代的朱耷还能悬腕写出一手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体的小楷,其篆刻造诣颇深。    
    一天,少年时代的朱耷在家中画了一支荷花,“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家中的长辈们见了无不称奇。又画一龙,“文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简直将一条龙画活了。家人见了无不拍手称绝。    
    为了防备各藩王作乱,明朝《国典》规定,王室子弟不得经商,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并不得入朝做官。正是这一规定使才华出众的朱耷和不少朱家的子孙放弃世袭的爵位,以百姓的名义参加考试,16岁的朱耷便考中了秀才。正当他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踌躇满志之际,一心想涉入仕途的朱耷遭遇了明王朝灭亡的现实。从此,他希望在仕途上有所造就的理想化为泡影。    
    当南昌城被清军攻破以后,朱明王室的后裔遭到追杀,都纷纷隐姓埋名,潜入山林销声匿迹。朱耷也不例外,此间他的父母妻子皆亡。为了躲避灭顶之灾,他逃离南昌,去寻找人生的出路。一时间,朱耷由王孙贵族沦为落魄的逸民。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无法在生活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便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    
    此时,不甘沉沦的朱耷从苦闷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去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终于碰得头破血流。在走投无路之际,朱耷在他23岁时遁入空门,藏身于这块净土之中,隐居在江西奉新、进贤等地的山林之中达20年之久。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朱耷也学着父亲,当一个哑巴。他的父亲虽是名闻江西的书画家,但长期沉默寡言,因此人们都称他是一个用书画表情达意的哑巴。在这期间,朱耷几乎也成了哑巴,碰到有人同他讲话时,他常常“以目传语”,或用手势同别人寒暄。同意点头,否则摇头。还常发疯癫,有时伏地痛哭,有时仰天长笑,突然间又跃起奔跑,叫号痛哭;有时鼓腹高歌,或起舞于市井之中,一日之间癫态百出。当人们看到他那疯不疯、癫不癫的样子时 ,便拿些酒来逗他,此时,朱耷那疯癫的情形立即消失。有人说,也许正是在疯癫与正常之间的这种状态,才是朱耷从事艺术创作的最佳时候。    
    人们发现,朱耷写字作画,常在醉态中创作的作品最为传神。朱耷一生嗜酒如命,但酒量不大,每次不能超过二升。那些喜欢他的绘画作品的人,则常备一些酒菜相邀,一旁还准备好了画画的墨和纸。他一坐下,便豪饮一顿,酩酊大醉之际,就拿起敝帚或破帽子,将墨汁一边蘸一边泼到纸上,看上去满纸都是墨,肮脏不堪入目。然后,朱耷拿起笔在纸上细细描摹渲染一阵之后,那花鸟竹石、丘陵山川渐渐显现出来,不几笔,其画中竹石花鸟等无不栩栩如生。    
    朱耷的画在清初画坛上是出了名的,许多人都想得到他的画。那些好附庸风雅的贵族文人武士见他亦疯亦癫,又爱喝酒,就常趁他在疯癫之时,用酒逗引或强行将朱耷拉入家中,逼他画画,甚至几天都不放他回家。但是,这位山人在这些权贵面前从不就范,为了逃脱他们的魔爪,无奈之际,朱耷只得又疯起来,“遣矢堂中”。见此情景,那些文武之士只好放了他。    
    曾有一抚军,想得到他的画,派专人为他送来请柬相邀,并奉之厚赠。此时朱耷虽然穷得揭不开锅盖,但是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毫不客气地将请柬退了回去。有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就问他,他的回答是:“抚军有什么了不起!”朱耷的铮铮铁骨足以使人敬佩不已。    
    62岁时,朱耷离开道院还俗,开始遨游四方,常以卖画为生,度过他的晚年。直到80岁,这位山人,中国写意画的大师便与世长辞了。    
    朱耷,这位大明王朝天子的后代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绘画上,用画笔作武器来倾吐长期淤积于胸中的块垒。他的花鸟画几乎全是用来表现他心中的无比忧愤和对满清王朝不满的 。    
    在他那大幅的宣纸上,或是一条鼓着腹翻着两只大眼的怪鱼,或是一只孤零零的鸟伸着长长的脖子仰睁怒目,昂视长天。有学者评价他的画说:“他的笔中似有怒骂声,墨中似有愤恨气。”    
    朱耷善画山水和花鸟。其画用笔夸张。他笔下的鹰、凫、鹭、鸡、鸭、八哥及鱼都给人一种特别夸张的感觉,它们的腹是出奇地大,眼珠朝上,白眼人间。朱耷画的石头常常是上面大,下面小,看上去给人一种极不稳定的感觉。    
    他的画用笔常常不拘成规,笔情恣肆,逸气横生。朱耷在作画章法方面不刻意追求完整,而是自出机杼,却给人以完整之感。    
    朱耷的画在艺术上不落俗套,创意非凡。当代大画家李苦禅先生说,八大山人为“三百年来领袖群伦,为画坛推为革新的巨擘”,“八大山的画境空阔,余味无穷,真是画外有画,画外有情”。    
    朱耷的画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清代中期以来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画家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李苦惮、傅抱石等画坛巨匠都学习过他的画,他们的画风显然受朱耷影响颇大。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21世孙朱清时:从炉前工到著名化学家(1)

    朱清时(1946—),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1994年获汤姆逊纪念奖。祖籍四川彭州,1946年出生在成都市。     
    一    
    朱清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21世孙。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他的第11子朱椿为蜀王,此后的历代蜀王均为朱椿的后裔。当明朝灭亡之时,13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其后人中的一支迁居今天四川广汉,数代之后,据载广汉有一朱氏叔侄迁居到彭州,朱清时的曾祖父朱益淳就是这一支的后代。朱益淳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叫朱三益,他就是朱清时的祖父。朱三益为人诚实,善于经营。那时,朱三益就是靠经营茶叶发了财,使朱家成了彭州的望族。朱三益有两个儿子,朱清时的父亲朱穆雍是他祖父的长子。为了使孩子有个更好的前途,朱三益倾全力将儿子朱穆雍送进当时成都华西大学(今天四川大学的前身)攻读社会学。1940年,朱穆雍大学毕业。    
    新中国成立后,朱穆雍这位朱明王朝的后裔,坚决拥护共产党,青年时代的他就积极投身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运动中,表现也十分积极,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反”运动中,朱穆雍因解放前曾在成都国民党的地方政府中当过小职员,因此被视为国民党的残余分子,成为专政的对象。随后朱穆雍被下放到金堂县劳动改造。不久,朱清时的母亲为了照顾父亲和节约家庭开支,把家也从成都搬到了金堂,从此朱家陷入困顿之中。    
    二    
    朱清时11岁进入成都13中读书,因为这时他的父母亲已搬到金堂县,自己只好在校住读,从此小清时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少年时代的朱清时兴趣广泛,开始,他像着了魔一样迷上了文学,尤其喜欢那唐诗宋词。他幻想长大之后当一名作家和诗人,当一个像李白、杜甫一样的作家,为后世留下许多不朽之作。为此朱清时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周末休息,全都游弋在书的海洋之中。没有书看,也没有钱买书时,朱清时就跑到当时成都的一些旧书店里去看书,一看就是半天。    
    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化学。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当他看到一些物质在试管中的变化时,觉得太神奇,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化学。当他听到物理老师讲述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时,他又开始崇拜牛顿,喜欢上了物理。    
    进入高中后,朱清时在数学老师周泰金的引导下,又迷上了数学。周泰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对那些复杂的公式、定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一般人感到枯燥乏味的XY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富有情趣。尤其是周泰金老师讲述的法国数学家伽略华的故事,使他又喜欢上了数学。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伽略华成了学生时代朱清时崇拜的偶像。    
    伽略华在读中学时,用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将数学领域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代数方程的根式解的问题解决了。那时他只有16岁。令人痛心的是这位数学家只活了20岁。在伽略华这个榜样的指引下,中学时代的朱清时在数学领域遇到难题时,总是喜欢去寻找一种新的思路去解决。    
    那还是在朱清时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就有意选择了国际上公认的数学领域的难题——质数公式来检验自己的能力,结果虽然没有成功,但由此引发了他对此问题的许多构想,培养了他在科学领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朱清时还将自己的许许多多设想写成了论文,寄给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时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华罗庚先生看了他写的论文后,还给他写了回信,在信中华罗庚先生给他讲了许多鼓励的话,华罗庚的话使朱清时备受鼓舞。    
    1962年,朱清时获成都市首届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朱清时正是出于对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大师的崇拜,在高中毕业后才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    
    三    
    1968年12月,朱清时大学毕业时,正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之际,学校定分配方案时,由于“工宣队”认为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是优秀共青团员,于是将朱清时分到天津市科委。就在公布毕业分配方案的前夕,朱清时得知一位福建籍的同学分到了青海,这位南方籍的同学怕那里的气候冷,自己适应不了,因此不愿意去。朱清时得知这一消息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