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4-北京共识





  《21世纪》:面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在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前提下,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来处理呢?    高尚全:我们要从战略上来考虑两岸的经贸关系,台湾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统一祖国大业将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的经济策略:    第一,内地要增强实力,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台湾人民对内地自然会另眼相看。    第二,通过发展两岸贸易建立一种紧密的关系,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势,统一的条件自然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于我们解决好台湾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不是说发展两岸的经贸关系,完全是台湾受益,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台湾地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技术水平、管理经验、资金都有优势,但是它空间狭小,很受限制;我们土地、能源优势明显,劳动力成本低,两岸完全可以通过经济的互补,最后实现双赢,这是两岸人民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    牛新春:内地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可能是受政治影响最严重的,甚至可以说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跟台湾地区的贸易是零,后来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经贸往来马上就发展起来了,这当然也有经济本身的需要,但是政治推动也是很大的。当时从政治上考虑,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两岸经济上的依存度越高,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从传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考虑的;另外,我们给台湾人民利益,他们和我们的感情更容易融洽,统一的希望就大。所以,1980年代初期到现在,两岸经贸关系增长才会这么快。现在,原有的两岸经贸关系需要重新检讨。  今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写过一篇文章,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跟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相互依存度加大,是不是养虎为患?现在确实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动摇,第一要问经济的相互依存是否真的能促进政治的统一?从过去20年来看,显然是两岸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但是政治上走得越来越远了。第二个问题是,给台商的那些优惠政策实际对台湾老百姓影响很小。  所以,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个原则:凡是有利于遏制台独的经贸政策,我们都是欢迎的;凡是不利于遏制台独的经贸政策,都要改变。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台湾产业“空心化”

  《21世纪》: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台湾地区经济的本身内需明显不足,更多依靠外需拉动,这种经济特点也注定了台湾地区经济对内地的依赖性,其经济的低迷也加剧了这种依赖的程度。台湾如何失去了“亚洲四小龙”时期的雄风呢?    王建民:台湾地区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台湾是个岛屿,两头在外,原材料、能源都靠进口。产品呢?岛内两千万的人口也难以消化,只能靠出口,所以台湾的出口规模很大,是印度的两倍。如果国际经济不景气,台湾产品卖不出去,工厂不能生产,就会带来失业。外部经济对台湾地区经济影响很大,台湾地区的贸易总额占其GDP的差不多95%,经济都是靠外贸拉动。    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它创造的经济奇迹是不可否认的,在40多年的历史中,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8%,失业率很少超过3%。民进党上台以后,台湾经济出现了衰退,甚至是负增长,民进党“执政”的四年,台湾地区经济平均增长26%,失业率从2000年的不足3%上升到2002年的5%以上。形成这种局面有两个核心的原因,一个是民进党“执政”的能力不足,另外一个因素是外部大环境不稳定,很多台湾人甚至担心,台湾会成为亚洲的菲律宾第二。菲律宾战后初期,在亚洲经济水平是相当高的,后来因为执政能力不行,经济出现严重倒退。  2003年年底开始,随着国际经济的好转,台湾地区经济也开始回暖,经济增长达到32%,这种恢复性增长主要依赖外贸出口带动,2004年第一季度,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超过6%,也主要是靠外贸出口,尤其是对内地的出口。    牛新春:前几天,我在台湾访问期间发现,台湾地区学者普遍认为现在实现“三通”很关键,不搞“三通”,台湾地区经济将没有出路。到台访问的美国商会会长警告陈水扁说,如果不搞“三通”,台湾地区经济就会变成一个地区经济,只有搞“三通”,外商才敢到台湾来投资。岛内现在要求“三通”的压力很大,却又担心被内地掌控经济命脉,也怕资金都流入内地,引起岛内的经济衰退。 遏制“台独”的经济筹码(2)  作者 : 王海明    王建民:经常会有学者讲到台湾地区经济的空心化,我并不认同这个概念,我不认为台湾地区的产业是空心化了。空心化一般是指制造业外移,从而引起竞争力下降。台湾表面上存在产业外移,2002年4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台湾产品岛外生产比重2002年只有181%,到2003年4月是227%,到2004年的4月是307%,这当中很大的一块是在内地。这不是产业的空心化,而是台湾产业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发展。    台湾地区部分制造业在岛里没有竞争力,只有区域产业合理化分工,把这些制造业转移到内地或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在岛内发展优势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对台湾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最近美国商会在台湾发表了报告,认为台湾地区发展新经济就是要发展物流业,台湾近年开始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在岛里设立营运中心或研发中心,其中到2004年6月初,台湾地区已经有193家海内外大企业设立营运中心,这是台湾适应区域产业分工与重新定位台湾区域经济角色的重要步聚。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台商内地投资浪潮

  《21世纪》:台资企业这些年发展非常迅速。这中间经历了哪些故事?台商在内地的产业格局是如何推进的呢?    王建民:1980年代末,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访问大陆后,对台商赴内地投资发展产生很大效应,进而形成了对内地的第一轮投资高潮;19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春天,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台商对内地投资形成了第二次高潮;2000年,随着内地和台湾加入WTO,台商对内地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形成了台商对内地投资的第三波高潮。到2003年年底,台商在内地累计投资项目达到60618个,协议台资金额为700亿,实际投资3667亿美元。  台商到内地投资发展,开始都是投资传统产业,后来高科技产业逐渐增多,这也为台湾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以前台湾当局的战略是“生根台湾,布局全球”,要把台湾地区作为经济的核心,到全球范围内投资。陈水扁上台以后,将这个政策改成“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一方面是开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管理,所以采取了很多限制措施,其基本考虑就是两岸之间采取垂直分工,我把技术核心放在岛内,我搞技术研发,到内地加工。但是事实上,内地经济发展很快,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两岸的水平分工已经逐渐在增强。    《21世纪》: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台商投资?    王建民:当然,我们应该肯定台商投资对内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一方面是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好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内地的就业问题,而且对内地出口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台资企业在大陆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台商投资对台湾地区经济的积极意义也是很明显的,为台湾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解决了大量企业可能倒闭从而引起的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台商在内地赚钱进入收获期,不断汇到台湾。从2002年开始,台商的资金就开始回流,而且越来越多,根据台湾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9月底,赴内地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总数为671家,历年累计汇往大陆的资金为2950亿元新台币,累计汇台资金却有216亿元新台币,其中2003年1~9月新增赴内地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为46家,他们汇到内地的资金为444亿元新台币,较2002年的659亿元有所下降,但同期他们汇回台湾的资金为138亿元新台币,是过去三年总和的18倍。    《21世纪》:我们知道,台商主要分布在厦门、东莞、昆山等地,这些区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台商经济,在进一步发展与合作方面,还有哪些空间呢?    王建民:台商早期投资因为地缘关系主要集中在闽南、厦门、福州这一带,1990年代后期广东省一度取代福建省,成为台商投资最多省份,之后上海和江苏又取代广东占据第一位。台商在各地投资的格局,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广东主要是以电子产品与加工装配为主;在上海和江苏,高科技产业、服务产业比较多;在福建过去也是以初级产业、传统产业为主,包括有石化、汽车等大项目。这几年,台商的投资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投资相对饱和之后,台商的触角开始向周边延伸。环渤海湾以及华东地区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比如说江西,连续这两年的台商投资都是成倍的增长,另外,西南的重庆、成都这一带,台商投资也增长较快。    两岸经贸走向未来    《21世纪》:台商在内地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区域了,一些台商的家属都已经随之移居,但是,两岸经济的一体化仍然有很多障碍,在这方面,应该如何处理呢?    王建民:早期的台商在内地投资是试探性的,没有长远的打算。目前,很多大企业第二代、第三代都要到内地长期发展,把内地作为家族事业的一种合理延伸,两岸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了。  现在台湾岛内流行的关于台湾地区经济的名词是“边缘化”,岛内很多学者讨论台湾地区经济的边缘化。一方面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内地与台湾地区都已经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但台湾却很难分享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另一方面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地已经和香港、澳门等地区都建立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CEPA),现在正在和东盟谈自由贸易区,台湾地区却没有办法加入其中,也没有与内地及港澳地区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机制,它感觉到一种被孤立、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也搞了一个自由贸易区(FTA),2003年和巴拿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但这主要是一种政治考虑,对台湾地区经济区域化的帮助不大。台湾非常希望和美国、日本签订FTA,民间的、半官方的力量都在推动。最近台湾当局把一个参与国际经贸事务策略的小组改为策略联盟布局小组,并且由“行政院院长”召集,主要就是为了推动建立FTA。但是,在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下,台湾的这一打算很难实现。  牛新春:2003年美国商务部明确说,美国现在不考虑台湾地区加入FTA的问题。2004年虽然美国一部分保守派又提出这个问题,但大部分人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觉得和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已经相当正常了,如果现在和台湾地区签订协议,影响更大的将是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


第三部分:中国市场经济遏制“台独”的经济筹码

  王建民:台湾要防止经济边缘化,第一点,就是要开放两岸三通,这是核心。第二,台湾当局必须正确认识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台湾经济融入内地经济体系,实现两岸经济的双赢。  海峡两岸的学者都在讨论,目前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发展到这种程度以后,能不能建立一种制度性的合作机制。我认为,内地与台湾特定的地区进行对接,可以作为突破口。台湾在高雄港、基隆港建立了自由贸易港区,这两个港口可以进口、加工内地的产品,包括内地的劳力都可以去,我们可以建立类似的自由贸易港区,和台湾的自由贸易港进行对接。在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合作上,我们还要在战略上解放思想,不能因为政治上的矛盾而影响两岸经贸合作,这也是内地对台基本政策之一。  目前旅游业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近年香港经济发展就是靠开放内地旅游业带动的,如果两岸能开放旅游业的合作,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而这对内地吸引更多的台资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国营、民营、外商、港资和台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