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1-文化彗眼读云南
张 苛 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编导、舞蹈理论家
这台节目从创作到排练到演出,我看了一二十遍,我是惊喜和折服于杨丽萍执着、勇敢、大气和独特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的。
《云南映象》是天边彩云里掉下来的,是红土地上长出来的。因为我认为,天上也好,地上也好,老天也好,上帝也好,都是神奇的大自然。“原生态”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磨炼、拼搏、陶冶出来的结晶,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命之态、存在之态和生活之态。而率领《云南映象》和大自然沟通,和天地对话的就是杨丽萍。
这台晚会是个性化的,又是大众化的;这台晚会是寻根的,又是先锋的;这台晚会是业余的,又是比专业还专业的;这台晚会是创作的,可又充分显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威力和魅力。
《云南映象》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印象”?首先是极为出色的演员们,他们以生命的力量在跳舞,闪烁着最动人的朴素本色。印象最深的是那横贯舞台的一大横排演员们的表演,那是一根巨大的琴弦,激越地弹奏出民族的青春活力。印象最深的还有那打歌的气势,打出了彩色的河流,感情的漩涡。让人陶醉的是那雾罩的野山坡上恋人们脚勾脚的表演。忘不了的是火祭凤凰涅磐和圣洁之旅爆发的欢乐,以及60面大鼓与天对话震撼人心——那是不是可以称为舞台上的中华第一鼓?当然还有杨丽萍以清醒的艺术符号表现出多变的幻影,火的性格、山箐的吟唱和纯洁的心灵。她是巨能的眼睛,她在丛中笑!印象最深的还有演出点燃了观众的热情,得到97%以上观众的喜爱和支持——这样火爆的剧场,是不是近年来也是罕见的?
《云南映象》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在今天创作上屡屡出现一个模样,不仅当代舞现代舞分不清,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也难分的情况下,突然跳出来一个很不一样的另类,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思考吗?再就是美。怎样才算美?这好像与教学的规范、创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杨丽萍寻根寻到“原生态”,把挖掘出来的岩石型的元素予以强化,让我们在舞台上见到了最古老又最新鲜的民族艺术。
《文化彗眼读云南》 第二部分《云南映象》的成功因素和深刻启示
隆荫培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究所研究员
1994年杨丽萍在上海推出她的舞蹈晚会《东方梦圆》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杨丽萍,你使我骄傲!》。1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看了杨丽萍历时数载、担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后,我要再一次说:杨丽萍,你使我更加骄傲!我还要补充说:“感谢你,杨丽萍,你不仅是云南的骄傲,你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看了《云南映象》,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向比较冷静的我,是含着热泪看完这台晚会的。它使我彻夜难眠,想到很多很多。我想到当前不能令人满意的艺术演出市场,想到让人难以说好的舞蹈创作演出现状,甚至还想到文艺界有人对艺术要表现真善美提出质疑……感谢你,杨丽萍,是你通过《云南映象》使我得到了一次真正的审美满足,使我看到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是那深情的歌、火一样的舞,把我带入云南边疆各兄弟民族的村寨,仿佛置身在众多兄弟姐妹中间和他们手拉着手一起纵情欢歌、一起踏足起舞,并带着我从混沌初开的岁月一步一步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是无比的深厚悠久,其艺术生命活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是无比的强大。这怎么不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不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不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
好久没有看到如此激动人心的优秀作品了。对比那些包装华丽、远离生活、内容空虚的作品,对比那些迎合低级趣味,以猎奇或色相取得票房盈利的歌舞演出,面对西方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使我们的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建立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以为,《云南映象》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在舞蹈艺术领域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回答。从《云南映象》演出这130多场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和喜爱的情况来看,人民群众是需要这样的作品的,因为它能振奋我们的精神,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繁衍和发展的历史脚步;它在文化领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我们的民族舞蹈艺术大踏步地迈进世界艺术之林。
《云南映象》的成功,当然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从编导创作的角度看,自觉地实行了“三贴近”的结果。杨丽萍是在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舞蹈艺术家,一直和云南各民族人民保持着血肉的亲密联系;而演员们呢,用杨丽萍的话来说,他们“是跳自己的舞蹈,独特就在于演员是和生活、和原生态贴近的。它不是为了展示技艺,而是为了展示生命……”他们的舞蹈就是在跳他们的生活。因此,一段段舞蹈,浓郁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使我们看到这些兄弟姐妹们在生存发展中的每一步生活历程。《云南映象》中演员们所唱的歌,所跳的舞,是云南各兄弟民族广大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民族传统歌舞,反映和表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是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艺术,无疑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为了保护和发展我们民族的舞蹈艺术,必须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实际,走艺术生产产业化的道路,使艺术创作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这也是从实际出发而贴近实际的。
《云南映象》创作和演出的成功,从艺术实践到理论研究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对原生态舞蹈艺术的保护,不能仅仅为了保存而保存。继承是为了存活,存活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舞蹈艺术形式的发展必须以原有的形式为基础。《云南映象》在这方面是个很好的范例,既是原生态的又是根据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有了艺术的加工和发展。
二、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既要继承,又不能拒绝借鉴——对别的民族、别的地区、别的国家不同舞蹈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手段的参考和借鉴。借鉴外来的是为了发展我们民族的,而不是用外来的代替我们自己的。《云南映象》中这方面也很出色,如舞蹈氛围的创造渲染,群舞和独舞的交错,领舞和群舞的照应,不同场景的衔接,表现与再现的融合,以及灯光、布景、道具与舞蹈的配合等方面都有不少亮点。
三、作为一个大型的舞蹈作品,在发挥综合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必须保持舞蹈本体的主体化,也就是要充分发挥舞蹈本身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云南映象》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唱歌、吟颂、音乐、声响、舞美(布景、灯光、道具等)都紧密地与舞蹈融为一体,为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彗眼读云南》 第二部分把生活积淀提升为艺术精品
彭清一 中央歌舞团一级演员
我看了《云南映象》很激动,挥舞着帽子让人知道我们是多么地支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现了多种产品,但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要有自己民族的根。《云南映象》正是抓住这一点,扎根在基层,扎根在农村,扎根在民族中间,把生活中积淀的东西,提炼在舞台上变成艺术,把我们带到生活本质的方面去思考生命的可贵,人的价值和真诚的可贵。生下个孩子来卿卿我我的欢喜的场面,女人在男人身上抱着……这些,敢于用艺术表现生活本质,很好!“男人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写得很真实,是原生态,但变成艺术了。
应该特别感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台剧目,用发展先进文化的眼光把这个节目推向北京、推向全国。《云南映象》是一个群体,但是没有杨丽萍就没有这个群体的展现。《云南映象》是一个品种,但不是唯一的。这是一个特殊的精品,是我们国家20年来改革开放的结果。杨丽萍不简单,云南省委、省政府不简单,这样一台晚会带到北京来,让人大开眼界。
祝愿《云南映象》走出一个好市场
马 跃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长
做艺术家,首先是做人。杨丽萍艺术生涯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做人比较独立,比较超凡,不世俗。看完《云南映象》后,更加深了这个印象。这值得我学习。
再一点突出的感受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推出这台节目时,强调民族文化,强调地域特色,注重艺术品位,注重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更重要的一点,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倡独立操作、市场运行,在全国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中,云南省走在了全国前列。云南推出杨丽萍这台《云南映象》其更大的意义就在于,中国文化必须去占领世界市场。衷心祝愿《云南映象》走出一个好市场。
《文化彗眼读云南》 第二部分扩大云南民族舞蹈的对外影响
贾作光 中国舞协名誉主席 著名舞蹈家
我和云南有着特殊的感情。从1958年“大跃进”时候开始,一直到“文革”前夕那几年,我经常到云南深入生活,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整理、改编。那时的云南民族地区交通不方便,走路、生活都非常艰苦,但少数民族舞蹈丰富多彩。我们不顾艰险,充满热情,走遍云南民族地方山山水水,向傣族学习,向苦聪人学习,向哈尼民族学习,向彝族同胞学习。我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是为了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正如现在讲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是从云南培养出来的,云南也是我的母亲。
现在的一些民族歌舞,没有了生活,形式、语汇倒是丰富多彩了,但在技巧借鉴继承方面有缺陷,表演上缺乏感情色彩和生命律动。不像《云南映象》那么亲切,那么执着,那么本真,让我激动得不行、眼泪要掉。《云南映象》充满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气质,是真正高举了党的文艺旗帜,树立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好榜样。
云南26个民族中,有好多民族有歌有舞,有的民族有歌没舞,只有游戏。当年我们就想,能不能对那些有歌没舞的少数民族,从他们的游戏娱乐中、劳动生活中提炼一些舞蹈元素,很好地继承借鉴、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当前的文化需求服务。我们文艺创作的立脚点,要站在民族的土壤上。
看了《云南映象》后,我真切感到,云南应该打造一个民族歌舞基地。要建立更多活的博物馆,让少数民族的土风舞进行集中展示和介绍。民族歌舞不靠人际的传播,只靠录像传授是不全面的。
还要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家。像刀美兰、陶春等人一样——杨丽萍就更甭说了,现在是首屈一指、出类拔萃。还比如说获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的《母亲河》,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打造出这么好的精品,推出了优秀的舞蹈人才,也真不容易。
也要更好地总结民族舞蹈创作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和对外宣传。云南在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头了,步子走得快了,树立了榜样,应该把经验传下来,让别人从中吸收营养。要给其他建文化大省、大区的地方传授一些有益经验。
我觉得丽萍已经成熟了,真正地与老百姓的生活和时代精神融在一起了。为发扬杨丽萍的这种精神,中国舞蹈家协会已开始组织一个原创舞蹈比赛,但目前看过的作品还没有显示出“原生态”,没有真正出类拔萃的、一鸣惊人的作品,不像《云南映象》这样震惊了北京,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以及其他人,都应该来看《云南映象》,好好地反思一下文艺怎么接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舞蹈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文化彗眼读云南》 第二部分回答了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问题
李毓珊 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
我们长期以来争论的,尤其在转型期讨论得更加热烈的关于民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在《云南映象》里已经作出很好的回答:我们继承,应该继承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我们发展,应该有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