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类似的情况让我们想起了去年的禽流感,那次疫情对我国养禽业的冲击更大,范围更广。当时,禽流感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了国内消费市场对禽肉和禽蛋的恐惧,人们几乎闻鸡色变,市场上禽类产品的销售量暴跌。当时广东最大养鸡企业温氏集团遭遇到成立20年来的最大打击:成品鸡销售急降,预计总损失将超过3亿元;紧接着我国禽类产品对国外40多个国家的出口全面受阻,禽蛋类产品滞销;养殖效益的下跌,引发了上至饲料原料行业,下至禽类产品制造和销售企业,整个禽类产业链市场的强烈震荡。
  由此可以看出,动物源性疾病已经给畜牧产业带来危机,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规律:疫情暴发引起消费者恐慌,产品销量随即下跌,出口受阻;养殖企业产品滞销,经济效益遭受损失;同时造成产业链条上下游行业的萎靡?因此,疫情引发的畜牧产业链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与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同等重要,需要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如何应对疫情引发的危机?
  当危机降临时,我们不能把疫情的罪责简单地强加给动物。动物源性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而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因此,关注动物源性疾病,要处理好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具体在畜牧生产中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追求数量而不讲质量的旧观念,走绿色养殖之路。实施〃绿色〃养殖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绿色种植、绿色饲料加工、养殖环境保护、疾病绿色防治、肉产品绿色加工、包装、运输等整个过程。而畜禽生产又是一个多环节、多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生产项目,如果要保证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就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生产中各个细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从产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禽流感、猪链球菌等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粗放性的畜牧生产模式应该尽快地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模式转变,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水平,这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防御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想要完成这种转变,最关键的就是要顺应国际潮流,积极推行畜禽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使我国现有的畜禽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都向国际标准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防控动物源性疾病的暴发,保障畜牧产业链条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各种标准,是实现畜禽产业标准化生产的先决条件。
  畜牧标准化生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引入动物福利的概念。动物福利的目的是要在极端的福利与极端的生产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它反映了动物生活环境的客观条件,生活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进而影响畜牧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动物福利的条款已经写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但是,我国相应的立法和制度化工作还相当落后。事实表明,漠视动物福利、不遵照动物福利标准,动物产品的质量就会出现问题,严重时就会暴发动物源性疾病。食用野生动物果子狸引发非典,私宰病死猪感染链球菌,改变动物习性,把牛的器官拌入牛饲料中引起疯牛病,这些损害动物福利的行为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目前,在我国畜牧生产中,非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规范的屠宰方式、不安全的饲料成分都在时刻损害我国农畜动物的福利状况,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检讨。
  由动物源性疾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再一次冲击畜牧行业,也加速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事件提醒我们,在注重产业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持人类、动物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倡绿色生态养殖,建立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是保证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抵抗危机的必由之路。
  相关链接 动物源性疾病肆虐大事记
  事件一:1996年疯牛病袭卷欧洲
  疯牛病1985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不到20年,就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变成世界性问题。2001年日本发现亚洲首例疯牛病;2003年5月,加拿大发现北美大陆首例疯牛病,12月,美国发现本土首例疯牛病……近年来,英国、加拿大、美国等疫情国家牛肉贸易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疯牛病可能通过牛肉和牛肉制品,尤其是内脏和骨髓传染给人类,引起新型早老性痴呆症即新型克雅氏症。
  事件二:2001年口蹄疫笼罩欧亚美
  口蹄疫2001年在欧洲暴发。随后,蒙古、希腊、土耳其、伊朗、俄罗斯、韩国、日本、菲律宾、阿根廷都先后发现有口蹄疫。此后,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对来自欧盟国家的牲畜和畜产品颁布了禁令。口蹄疫不仅给一个国家的畜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还由此引发对相关产业的冲击。
  事件三: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袭击东亚
  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疫情在广东大面积暴发,随后迅速向全国范围及东亚地区蔓延,中国台湾、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非典。据官方统计,中国内地有26个省份发现疫情,全球各地共有774人死亡,8000多人被感染。非典给亚洲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医学界最终查明非典由冠状病毒引起,而其传染源竟是我国广东地区的常见野生动物果子狸,原来又是动物源性疾病在作怪。
  事件四:2004年禽流感肆虐东南亚
  1878年,禽流感在意大利首次暴发,近两个世纪中,不断地侵袭着整个世界。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2004年1月,禽流感病毒肆虐亚洲,家禽养殖业受到重创。前后有32人因感染禽流感病毒而身亡。至今,越南、泰国、印尼、中国、俄罗斯等国仍不时传出发生禽流感疫情的消息。
  事件五:2005年四川爆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
  自7月下旬起,关于四川资阳由于接触死猪死亡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7月25日,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出通报,认定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截至8月20日四川省共发现病例累计204例,有38人死亡。发生疫情以来,产猪大省四川的猪肉出口和销售受到较大影响。猪链球菌疫情不仅导致消费者的〃猪肉恐慌〃,而且再次引发了对肉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记者:赵威《养殖宝典》2005年第9期)
  防疫落后造成猪高热病暴发
  专家深入疫区会诊
  2006年9月8日,记者跟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猪病专家白挨泉老师和源菌(广州)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行前往湖南了解当地养猪情况。对于当前受到普遍关注的南方猪高热病疫情,白老师认为,暴发疫情的最大可能原因是不少养猪户由于猪价低迷而忽视了猪群的保健、防疫和营养。
  前往湖南的路上,各地养猪业人士都对疫情的传播表示极度关心,纷纷向记者一行询问相关情况。对此,白老师认为无需过分担心:〃以我8月初在江西考察当地认为是暴发猪高热病的猪场以及从湖南一些地区传过来的猪病图片来判断,个人认为是感冒、附红体、霉菌毒素等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只要能将其诊断清楚,对症治疗,就能治好。根据我诊治的几个猪场反馈回来的信息,情况已得到控制。〃
  清远某猪场负责人表示,投资一个猪场不容易,可以说是全副身家。行情低迷,最多是亏损,还有翻身的机会,如果暴发疫病,那就是赔上全副身家。因此他们对疫情是否会传到广东极度关注,甚至到保险公司咨询购买保险的可能。
  白老师认为,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江西、湖南等地出现疫情的多数是中小型养殖场。出现该病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最大的可能因素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猪价行情低迷,不少养猪户出现了严重的亏损,逐渐在保健、防疫及饲料营养上减少投入,导致猪群的营养及健康情况下降,在天气异常及饲料霉菌毒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多种隐性及条件性的病原暴发,因而一发不可收拾。而广东的猪价较高,养猪户的亏损较小,实力较强,养猪理念较先进,即使在市场低迷期间,依然保证防疫及保健的到位,保证饲料的营养水平。因而广东的猪群情况较为理想,暴发的可能性不大。
  南方猪高热病的出现,给兽药及生物制品企业带来大量的商机,疫病出现后,全国各地不少兽药及生物制品企业纷纷介入。这对防止疫病流行,减少养猪户的损失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其中亦不乏一些无良奸商,利用养猪户急于治病的恐慌心理,极端不负责任地宣传其产品〃能治百病〃,简直可以媲美〃仙丹〃。
  部分专家认为,当前疫情复杂,各地情况不一,甚至每个猪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如此宣传鼓吹某一个产品某一方案能解决所有的猪病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专家提醒养猪户留心,切勿上当受骗,否则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建议养猪户保持平稳心态,做好各种防疫保健措施,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就可以保障猪群健康,将猪高热病拒之门外。
  (记者:劳锦华《南方农村报》2006年9月16日)
  南方猪高热病再次折射行业乱象
  2006年9月中旬,记者跟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猪病专家白挨泉老师、梅里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及源茵畜牧(广州)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前往湖南、江西等地,了解目前养猪行业最关注的〃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具体情况。走访近二十个猪场,接触了许多一线养猪行业人士,对该病有了一定的了解。
  猪到底死了多少?
  〃某某猪死了多少?〃记者在整个行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自发病以来,江西、湖南以及其他地区因该病死亡或淘汰的猪到底有多少呢?似乎谁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清楚的答案。但是一路上,传言却不绝于耳:江西猪存栏减少了30%;湖南某地死了几百万头猪,在冰库的猪足够该地吃上几个月;广东某地区已经有猪场暴发该病并被全场扑杀了……种种传言让记者都感到迷惑,那些养猪户感到迷惑甚至恐慌就不难理解了。有行业人士介绍说,自7、8月各种传言在各地流传开后,湖南、江西部分养猪场见热色变,一旦猪稍微有点难退的感冒发烧,立即全场淘汰,并且不论大小,不论价格。由于该病出现高烧、呼吸道症状,剖检会出现肺脏肺炎病变,且具有一定传播性,症状类似人的非典,社会上一度出现〃猪非典〃的流言,极大地震撼了市场。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这次疫情的一个特点之一。从5月疫情自江西出现至今,尚未有一个稍微权威的信息来确定〃猪无名高热综合征〃到底导致了多少猪死亡,影响的范围有多大。行业中大多数信息只是靠人传人的方式传播,所以这些信息难免会被夸大或出现扭曲。如记者走访的湖南永州,坊间传闻该地区已发病,导致大量猪只死亡,但实际上,该地区尚算风平浪静,并无大规模疫情。
  事实上,市场信息不对称一直是阻碍我国当前养猪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国内养猪业普遍存在涨跌幅度颇大的现象。不少专家认为,这对行业发展不利。在最近召开的首届广东畜牧业发展论坛上,广东大型养猪企业深圳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张福权总经理表示,价格的大起大落,往往给养殖企业(户)带来损失,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引起养猪业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详尽的剖析,普遍认为市场信息的不畅、滞后导致养殖户陷入蛛网效应。
  建立一个准确详尽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是国内养猪业乃至畜牧业的需求。但是,目前在国内建立准确详尽的信息收集系统,却不是某一家企业能办得到的;在政府的主导下的信息系统,又往往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信息的不畅、迟滞。
  预警能否更早一些?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养殖户及行业人士对没有机构发布预警信息深表不满。有行业人士透露,疫情5月就开始在江西暴发,至今江西地区已经暴发了两轮疫情。而根据市场人士分析,湖南的疫情很有可能是江西地区在第一轮的疫情中将部分带病猪淘汰卖到湖南所致。部分人士认为,如果国家及早出台处理及预防意见,或许湖南的疫情不会发生,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严重。该分析未必属实,但疫情暴发将近4个月,国家农业部才于9月初发布猪高热病处置技术规范。这就难怪某些损失惨重的养殖户会有这样的抱怨:现在才公布是否太迟?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