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白挨泉(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据报道,1997-2006年,对广东省PRRS抗体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遭受PRRSV感染日益严重。其中部分小规模猪场未进行PRRS免疫,场阳性率高达94?74%。2006年5-7月对广东省部分规模化猪场种猪群猪流感的血清学调查,所检测的猪场大部分猪群存在H1亚型猪流感抗体,场阳性率为75%(21/28),猪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在8%-100%之间。H3亚型猪流感抗体场阳性率为28?57%(8/28),猪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在10%-95%之间。但猪流感作为疫病的存在并未引起猪场足够的重视,国内多个学者对广东省猪流感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已证实多个猪场存在H1、H3亚型猪流感病毒,并对养猪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
  疫情是由外部传入,还是毒株在本场猪群中发生的变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去年湖南、江西发病时,在短期内迅速地大面积扩散暴发。如果是猪场之间相互传播,说明本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但湖南、江西的周边省份广东、广西、福建相对稳定,相反北方部分省份并不稳定。今年广东部分地区零星散发,没有大面积暴发,在发病场内怀孕母猪、保育仔猪发病,但生长猪比较平稳,部分发病的猪场是种猪场和集约化程度高的猪场,多年来一直坚持自繁自养,管理相对来说非常严格,防疫措施做得比较好,但仍有疫情发生,这又说明了什么?因此本人认为疫情不一定是从外边传入,可能是PRRSV在本场内部猪群中发生的毒株变异。
  根据对发病场的调查,大部分发病场对蓝耳病没有免疫或免疫程序中存在漏洞。由于学术上的观点不同,对蓝耳病的免疫处于混乱状态,许多养猪企业很难做出抉择。
  谢灯养(广东省四会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今年4月3日,农业部发出公告,此病诊断为由高致病性蓝耳变异株引起的蓝耳病,并作出了相应指导性的防制方法。从目前状况来看,本人认为此病可能不单是高致病性蓝耳变异株引起的蓝耳病那么简单,可能不是流行的主因,因此这个病相信不会在短期内平静,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提醒养殖场(户)应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确保猪场生产的安全。
  今年广东等地流行的情况与去年江西流行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广东发生的场主要表现在断奶后15天左右的小猪,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种猪、哺乳仔猪,中、大猪两边扩散,少见首发在大猪、种猪身上,而江西等地发生主要为中、大猪和种猪,产房仔猪、保育猪则较少感染;保育小猪感染后较少有存活的机会,死亡率几乎100%,而中、大猪发病时只要治疗得当,大多都能耐过,种猪发病时多数出现流产、产死胎,总之,一个猪场一旦感染上则损失惨重。
  黄双辉(广东旺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农业部将〃高热病〃定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我认为是正确的。蓝耳病毒株变异是个学术问题,不是临床上的问题。临床兽医很难知道病毒具体在哪里变异,怎么变异,这些工作需要高精仪器的检测,是一个在学术上应该探讨的问题,我们只要知道是高致病性蓝耳病就可以了。
  从临床的角度来看,〃高热病〃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跟常见的蓝耳病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如母猪流产、发烧、眼睛发红等,跟慢性蓝耳病差不多,只是毒株毒力有所增强,临床的感染率大了,致死、致残量大了些。一些发过急性蓝耳病的猪场如有比较,会肯定这样的一个结论。
  焦点问题二:
  当前,不少地方养殖场出现接种蓝耳病疫苗(尤其是弱毒苗)后大量死猪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弱毒苗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有人认为灭活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到底该如何做蓝耳病免疫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杨汉春:关于蓝耳病活疫苗的使用在生产上应慎重,从国家相关单位的试验结果来看,现有的活疫苗对流行的变异毒株的免疫保护率不好;至于变异毒株的灭活苗,已有的数据表明,对变异毒株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但在实际生产中的免疫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对其他蓝耳病病毒毒株的免疫效果如何还缺乏实验室数据,因蓝耳病病毒本身就容易变异,不同毒株之间的交叉的免疫保护效果就不是很好,这也是防治蓝耳病的难题所在。至于自家组织苗,我认为规模化猪场可以采用这一措施,用采自猪场本身发病死亡猪的组织制成灭活苗(但要灭活彻底)用于本场猪的免疫,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最好不要用于其他猪场。
  樊福好[农业部(广州)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我个人觉得,接种疫苗只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权宜之计,市场上个别厂家的产品也存在着灭活疫苗灭活不完全、弱毒疫苗混有强毒的情况,建议养殖户在选用疫苗产品时,一定要慎重。
  从理论上说,弱毒苗虽然在实际效果上会好于灭活疫苗,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蓝耳病的免疫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尚未解决,匆匆忙忙推荐某些疫苗(弱毒或灭活疫苗)的做法值得商榷。
  目前针对所谓新变异毒株的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其免疫效果,我个人不太了解。
  减少养猪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减少过多种类的疫苗接种,反而是当前提高猪群免疫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袁世山(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这种打苗(尤其是应急免疫)后发病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免疫程序(亦即打苗时机及疫苗剂量)不当:严格来说,应急免疫对蓝耳病效果不好,但如果进行,建议越早越好;注苗前已感染的猪肯定是要发病乃至死亡的;另外,因为蓝耳病疫苗保护性免疫应答迟缓,一般需要3-4周才能起作用,在此期间内感染猪也会发病或死亡。第二,慎选疫苗,正规疫苗质量较好,一般无毒力过高或返强问题。
  依我国饲养管理水平、蓝耳病阳性率以及生物安全现状来看,几乎所有(尤其是中小)猪场都应该注射疫苗。关于灭活苗的效果,不便一概而论,建议养猪业主视使用情况慎选。
  朱连德:从全球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来看,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美国的资料显示,在美国的养殖场存在很多美洲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包括弱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强毒力毒株,但现在其境内使用的蓝耳病疫苗仍然是从十几年前分离的弱毒力毒株VR2332制备的弱毒疫苗(即勃林格公司的弱毒疫苗)。从实验室攻毒试验及生产应用情况看,该VR2332弱毒疫苗对强毒力毒株感染有免疫保护效果。农业部推荐使用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可能是基于内蒙古的一个小规模试验(未做重复试验)和安全考虑。一些厂家在没有农业部批文,没有作区域试验的情况下,匆忙将所谓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推上市场,实为急功近利、不负责任之举,使蓝耳病疫苗市场更加混乱。疫苗产品有美洲株、欧洲株,进口的、国产的,弱毒的、灭活的,注册的、没有注册的,有生产批文和没有生产批文的,良莠不分,鱼龙混杂,使得养猪户(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现在虽然政府建议使用灭活疫苗来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但选用哪家的灭活苗及效果怎样还不确定。VR2332美洲株弱毒疫苗已在全球主要养猪国家得到认可并推广应用。在中国,近两年(尤其从2005年12月份经历〃高热病〃到现在)的推广使用过程中显示,凡是在12月份之前已经使用了几个月的猪场,基本没有发生〃高热病〃疫情;5-6月份〃高热病〃期间,周边猪场已发病,但本场没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进口VR2332弱毒疫苗保护率达80%;对已经发病的猪场用该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一周后有些场临床症状会减轻,有些可能会加重,但20天后,症状减轻,死亡率和发病率均降低。我们一般不主张对发病猪尤其是体温高的病猪免疫进口VR2332弱毒疫苗。
  黄双辉:打疫苗有个基本的兽医规则,那就是在健康的猪上注射是预防疾病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发病猪上注射疫苗难以得到应有的效果。打疫苗会死猪这种说法我本身不认可,如果是真正健康的猪打疫苗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
  不过在临床上的确存在这种现象,但不能说是打了疫苗导致死猪的。中医有个说法:是药三分毒,现在有些猪场乱用药、乱打疫苗,自然会出现应激或者中毒现象。事实上,这种情况就是不打疫苗也一样会死猪,因为猪已经发病了,有些猪的病还比较严重,由于应激等多方面的原因,养户就赖疫苗、饲料有问题。
  蓝耳病本身就是一个病毒病,病毒病用疫苗来预防是主要手段,至于说是选择用灭活苗还是弱毒苗,或者是相结合,是先灭后活苗、先弱后灭活苗,还是仅用活苗,还是灭灭两针苗,还是活灭同时用,我个人认为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对于蓝耳病这个病,紧急情况下用弱毒苗预防好一些,因为它同时能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用灭活苗免疫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如果猪场的猪群比较健康,建议用灭活苗,紧急的情况下活、灭结合是可以的。
  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个人推荐使用灭活苗。但是,注射这个疫苗有三个地方要注意:一是在母猪上注射容易导致流产,达1%以上;建议打的时候要用长一些的针头,不要追赶得太厉害以减少应激,一头猪一个针头。二是发病的猪尽量不要打,因为应激比较大,很容易打死猪。三是从临床角度来说有打疫苗好过没打,就是说如果没有打的话很可能全部猪都发病,打了就可能不会全部都发病,可以减少损失。
  王贵平(广东省农科院兽医所所长,研究员):有效的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主要手段,由于导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毒是变异毒株,原来在市场上流通的传统的蓝耳病疫苗株与变异株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利用去年猪〃高热病〃疫区分离的猪蓝耳病变异毒株作为种毒,研制出新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经临床试验验证,该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投放市场后将对该病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注射疫苗后猪只出现发病、死亡的情况,原因很复杂,一方面可能是猪只在接种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病毒,只是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这个时候接种疫苗就会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对疾病的发生〃推波助澜〃。另一方面,由于病毒的变异使得疫苗难以达到预防效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疫苗质量的问题。
  焦点问题三:
  去年以来的〃高热病〃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养猪场应该怎样做好防控措施?
  杨汉春:蓝耳病是一种很难净化的疫病,也很难从猪场清除病毒;任何一种疫病流行过后都会稳定一些。蓝耳病的流行不会停息下来,但会变得缓和一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去年发生过的猪场至今对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猪以及繁殖母猪仍有危害,有一定比例的猪发病。
  抗生素对蓝耳病肯定没有效果,但适当使用抗生素对控制猪群的继发感染是有利的,但不能滥用,更不能什么抗生素都用,特别是对已经发病的猪;饲料中添加一些中草药或一些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制剂对提升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有好处的,可以考虑使用。
  袁世山:教训很多,主要有:一、人为造病: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对3月龄以上的猪致死率几乎接近零,这些猪一过性感染后本来可以康复,但却被甩卖后运往场外,直接将病原传播给沿途猪场,造成疫情扩大;另外,病死猪的随意处理也造成了疫情扩散;二、病急乱投医:乱打抗生素等化学药物。
  〃高热病〃病原复杂,加强猪瘟等常见病的免疫势在必行;另外,一定要避免人为造病(病、死猪处理要得当),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禁止高危人群、运输工具自由出入场区;一旦发病,尽快隔离病猪与健康猪。
  关于当前很多猪场都使用自家苗进行疫病的防治,我个人不赞成使用自家苗。一是欧美国家初期曾尝试此法,均以失败告终;二是绝非病毒培养物再加佐剂即可称之为疫苗,一般猪场的制作软硬条件都很难达到要求;三是,我国有些地区及单位进行了所谓自家苗的制作及使用,但PRRSV仍然防而不止乃至愈演愈烈。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自家苗的制作及使用造成了人工散毒。当然,如果猪场能一直以此法控制蓝耳病,何乐而不为?只是,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