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公司,集中土地资源,解决处理大量污染物需要的种植土地。但这种农民以土地入股,集中土地资源的方式能否推广仍有待探讨。
  沼气发酵处理污染物是当前一些猪场的处理方法,也是政府较推崇的处理方式,部分地区甚至以行政命令形式在养猪场推广此类方法。但沼气发酵后的剩余物是否就达到了排污的标准?这些剩余物又如何处理?早已经使用沼气发酵处理猪场污染物的惠州养猪协会会长叶新全表示,沼气发酵处理的方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才能达到国家的排污标准。
  以上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包括按照国家的排污标准建立污染物处理设备,都是猪体外的处理方式,存在成本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人员又提出了猪体体内处理的方法,即将污染源消灭在体内。如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单体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同时降低饲料的粗蛋白水平,控制粪尿氮排泄和臭气排放;通过酶调控技术控制粪尿氮、磷排泄和臭气排放;通过微生态制剂、植源性促长剂和有机微量元素调控技术,用以取代抗生素、高剂量微量元素无机盐等,解决药物残留问题,降低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降低臭气排放和粪尿污染物排泄。国外研究人员甚至提出改变猪的基因,提高猪对日粮中氮磷的消化……但这些猪体内处理的方法依然还在研究或实验当中。
  反思政策:从〃一人一猪〃到〃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
  〃养猪过年,养牛耕田〃,这是中国对养猪的传统观念。〃一人一猪,一亩一猪〃是建国初期的养猪政策,目的是为了积肥。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动物的粮食,动物是人类的粮食,由此观之,大养而特养猪以及其他牲畜,肯定是有道理的。
  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到几个意思:第一个,在那个年代,吃饭才是个重要问题,养猪的目的是解决粮食的肥料问题;第二个,提倡人人养猪,农户散养是当时的养猪主要模式;第三个,指出种养结合的可行模式。
  1988年,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从而扭转了国内副食品长期供应紧张的局面,解决了城镇居民蔬菜和肉食品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各地食品公司建成了在当时国内尚属先进的规模化养猪场,直到今天,许多大型养猪公司的前身就是当时的这些规模化养猪场,这些猪场的建立奠定了工厂化养猪的基础。
  2007年,猪价肉价猛涨。5月26日,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还得靠农民。肉价涨一些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养猪积极性,但涨到一定程度后要保持平稳,通过市场调节的办法,让农民养猪能挣钱,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又吃得起肉。〃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和稳定市场供应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解决肥料的来源〃到〃解决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紧张〃再到〃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养猪的目的逐渐转变;从提倡一人一猪到建立养猪基地,再到要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养猪的政策也发生了转变。
  2007年猪病频发、猪价暴涨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养猪业发展的政策。如为饲养能繁母猪提供补贴;推进母猪政策性保险;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对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给予适当补贴;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粪污处理和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支持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为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提供信用担保和保险服务,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这些政策的推出,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强烈反响。既有千方百计想从中分一杯羹的,也有对这些补贴奖励不屑一顾的,更多的是对政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政府当前的一些政策为下一轮的猪价暴跌创造了条件!〃在〃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纪念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上,南方农业大学王林云教授对当前国家的一些扶持养猪业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也代表了养猪业的部分意见。
  〃50元每头的母猪补贴能给养猪户多大帮助?相反可能诱导抗市场及疫病风险能力差的养猪户加入行业,对养猪业健康发展起到反作用。〃
  〃母猪保险,保大不保小,保死不保病,作用不大。〃
  〃既对散养户提供补贴,又扶持标准化规模饲养,哪个才是国家发展养猪业的重点?没有一个配套的、全面的计划方案,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被动挨打,等待下次猪价剧烈波动的来临。〃
  …………
  从种种的言论可以看出,养猪人欢迎国家扶持养猪业,但什么样的政策才是养猪人需要的?什么样的政策才对养猪业发展有利?
  政府希望政策能成为〃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反过来说,目前还没有能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温总理提出,解决13亿人的吃肉问题还是靠农民,要提高和稳定农民的养猪积极性。但自1985年猪价放开以后,生猪的价格波动剧烈。2…3年的一个波动周期中,〃亏一年赚一年,不亏不赚又一年〃是常态,这是一个市场化的结果。市场化必然有亏有赚、有起有落、有进有出,如果一直保证农民养猪积极性(即赚钱)何来市场化?如果保证农民养猪都能赚钱,何来提高养猪技术水平?显然,养猪业的市场化与政府的期望出现了矛盾。
  其实养猪业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在2007年就已得到体现,〃跌价无人管,涨价多人管〃,这是养猪人对政府在2007年猪价暴涨后采取一系列政策平抑猪价的不满。〃这是养猪业中存在行业的市场化与政府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也是养猪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某业内人士如此评价政府针对肉价高涨采取的平抑猪价的措施。
  养猪业的市场化是指养猪业上游产业的市场化,如生产资料的市场化导致养猪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导致了政府监控失效和防疫体系及兽药市场混乱,更由此带来了养猪业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市场化没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养猪业没有完全市场化,对养猪业来说是咽喉之地的市场流通环节没有市场化。〃业内人士认为,养猪业的流通环节没有市场化,完全被政府和少数人掌握,导致了养猪业上游的成本及信息传递未能及时在下游得到体现,妨碍了养猪业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整合。
  〃养猪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需要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才能有效地抵御养殖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如果政策不能让养猪户有效地进行养猪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所有的政策均难有效果。看看广东,甚至全国,只有那些产业链较为完备的养猪企业才能活得更好,才更有生命力。无论是农户散养还是规模化工厂化,无论是’公司 农户’还是新兴的养猪合作社等,没有产业链的支持,稳定发展均是空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对养猪业反思的最深入、最精辟的见解。
  反思育种:养什么样的猪?
  中国猪病的复杂,引种的功劳少不了。〃引万国猪,带万国病〃,这是对中国养猪引种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美系、丹系、英系……长白、大白、斯格、杜洛克……几乎世界上所有种猪的品种及品系都能在我国找到,自然也能在我国找到几乎所有猪病。北京华都种猪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闫学军副总经理认为,这是我国在20世纪对猪病研究与世界脱节,盲目引种造成的恶果。
  在引进国外种猪的同时,我国有悠久传统的土猪在工业化养猪20多年来几乎被淘汰得干干净净。
  广三保畜牧公司的高级畜牧师丘初集表示,政府这十多年来也在努力拯救土猪,但〃效果一般〃。原因很简单,在这二三十年,社会对肉类需求巨大,洋猪在生长速度上和瘦肉率上明显占优。可以说,洋种猪及其杂交后代占我国近九成猪栏的现状是社会追求的必然。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疫病复杂,人们(主要指城市居民)对肉类逐渐从量的追求转向质(安全及肉质口感)的追求的形势下,养什么猪有了争议。
  北京市SPF育种管理中心的李明、王朝军等提出,在我国肉食品流动频繁,种猪来源复杂,国内不断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的形势下,应该有计划地建设和推广SPF猪生产繁育体系,推进SPF猪养殖产业化,走健康养猪道路的理念。他们认为,国外养猪发达国家经历20…30年的研究和实施SPF猪产业化,使猪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并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我国借鉴。
  但在实际生产上,SPF猪却受到了很多的质疑,提出风土驯化的樊福好博士是其中一位。樊博士向记者讲述在广西某SPF猪场的教训,SPF猪在其猪场的确有很好的生产成绩,但其他养猪户引种回去后,却出现了很多的麻烦,比非SPF猪还难养。
  花象柏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如建立蓝耳病阴性场,显然可以大大降低猪病的复杂性,但鉴于引种是蓝耳病输入的主要途径,且蓝耳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并可随风传播,在我国当前养猪场布局密集的情况下,建立蓝耳病阴性场的做法难以普遍获得成功。蓝耳病阴性的种猪场卖出的后备种猪因对蓝耳病没有免疫力,往往〃弱不禁风〃,到买主场后极易发病,于是买主投诉不断,卖主甚为头疼。
  在〃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纪念大会暨创新发展论坛〃上,浙江大学傅衍教授提出了这样的育种观念:育种目标应该以真实的市场价值为目标,如生长速度、饲料报酬率、繁殖力、胴体性状等,他认为抗病力及肉质将是潜在的市场价值。抗病力及肉质将是新形势下的市场价值,值得国内外育种公司的深思。
  反思成本:帝国主义的阳谋?
  当猪价上涨到历史新高时,养猪的利润却并非同步增长。因为几乎所有跟猪有关的饲料原料都涨价了,玉米涨价了,大豆涨价了……2007年下半年,由玉米豆粕价格上涨而带动的饲料价格上涨成了饲料企业的主题。有熟悉国际期货的行业人士惊呼:〃我们在帮帝国主义打工!〃
  的确如此,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大豆、生物乙醇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几乎独享了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好处。
  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操纵着全球粮油期货市场价格;美国农业部掌控的《世界农产品供需月报》(WASDE),是全球粮油市场最权威的喉舌,操纵着杀伤力极强的话语权。
  2007年年初记者在《猪车争食》一文中就提到,国内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必将引起饲用原料价格的上涨。不久,国家就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使用玉米作为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但我国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饲料结构基本转变为玉米豆粕为主的日粮结构,饲用原料需求日益增多。
  早在几年前,我国已经是大豆的净进口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会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涨价的情况下,养猪业不可避免地面临饲料涨价,成本上涨的困局。
  在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所占的比重约为65%…75%,散养户所占的比重更大。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养猪成本的上涨。在国内,养猪成本的上涨未必能完全反映在商品价格上,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的大部分由养猪户来承担。因此饲料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部分养猪户,特别是散养户退出市场,散养户退出市场的结果,就是规模化养猪场所占比例上涨,又更加依赖玉米豆粕型日粮。如此循环不断,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养猪业越来越依赖美国等原料出口国,越来越受制于人。
  有人称,这是帝国主义的阳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就通过大豆协会等民间组织,引导中国养猪业按照美国模式发展:品种是清一色的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饲养方式以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为主,饲料日粮结构是玉米 豆粕 维生素。
  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呢?放弃规模化的养猪模式?但正是这种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带动了我国养猪、养禽业的发展。显然,放弃规模化的养猪模式,起码在当前并不可行。
  (记者:劳锦华《猪业革命》特刊2007年12月)
  猪病暴发下养猪模式思考
  许多人将2007年的猪病暴发、猪价高涨,归咎于养猪户特别是散养户。指责有多条,首先是认为猪病暴发是养猪户特别是散养户在猪价低迷时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