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实鄣脑熬痈冻龉嗟拇邸S赫司枳约海谠爸械那谡罾铮咝拔抟荨绷酱笞忠宰悦恪S赫肥凳且晃磺诜艿幕实郏莆匆蛟熬拥目炖侄涟瘛R残砭退裕梢栽谙砝钟肜窠讨涞玫揭恍┢胶狻!   ?br />     自此,圆明园成为皇帝常居之所,也因而成为活动频繁的一个中枢。从内阁大库档案可知,六部所报事由颇多与圆明园有关。诸如礼部于乾隆三年六月,知会指名官员于初十五日五鼓时分“赴圆明园内阁朝房齐集以便带领引见”;户部于乾隆五年六月十八日,在圆明园该部朝房集议河南省、田主、佃户交收租息事;乾隆于四十六年、五十五年分别驻跸圆明园,主持殿试事宜,又于五十五年八月二十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设宴款待朝鲜等使节,以及在京一品文武大臣与外省提督等。皇上在圆明园设宴,引见官员,办理殿试、会试、复试等尤称常态,历五朝而不衰。    
    雍正扩建圆明园及其属园的欲望已很强烈,但比起乾隆皇帝来,可谓小巫见大巫。乾隆于1738年服完三年之丧后,正式住进圆明园。他自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刻意要求自己,如何做一个符合儒家规范的好皇帝;然而他喜爱圆明园之深,以及大事扩建的欲望,难以自禁。在礼教影响之下,他自觉过多的营造与个人享乐有违儒家伦理,但在物质条件许可之下,仍然忍不住尽情大兴土木,以遂游观之乐的强大欲望。从他一方面诏谕不再营建,另一方面仍营建不懈的作为上,可见其矛盾的心理。他除了完成圆明园四十主景外,更向东扩建,营建完全以游乐为主的长春园,并六次南巡,将江南园林的精华,如狮子林等等,移植到扩大的圆明园。长春园以乾隆退休后的居所为名建造,然而事实上,早在他退休前四十年,长春园已经建成。我们不得不怀疑,他南巡的主要目的,名为探视民瘼,实为寻景建园。他为了建园所提出的种种理由,处处显示享乐与礼教在他心目中的天人交战。营建之欲终于战胜了简省民力之德,圆明园也就在乾隆时代成为万园之园。大清于乾隆晚年虽已由盛而衰,但圆明园的经营仍然不遗余力地持续,这是明显地糜费国库民财。    
    嘉庆皇帝集中财力兴修绮春园,并将其纳入圆明园,形成圆明三园的格局。道光虽以俭省著称,却肯在圆明园上花钱,兴建了好几座大戏院;至于维修与小工程,更从未间断过。咸丰登基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军费浩大,根本无力再事扩建,即使维持现状,也感罪过。圆明园原是供清帝游乐而建,但咸丰园居,竟成为话柄,传出种种荒淫无道的传闻。其实,从档案资料可知,有一次咸丰于赴天坛祭祀的前夜,在园中曾痛哭失声;然则咸丰天人交战的压力,由于国势的衰微,较其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方人往往认为,圆明园是清朝皇帝的离宫或夏宫;其实非也,而是清帝每年居住最久之地,自雍正起已是另一处听政之所。住在圆明园显然要比住在严肃的紫禁城里舒服得多,除了祭祀和礼仪之需必须回紫禁城,以及到承德狩猎、赴曲阜祭孔外,皇上大都是园居。以1775年为例,乾隆在园中一共居住了168天,居紫禁城105天,居承德66天,居曲阜44天。长久住在美观舒适的圆明园,日久自然生情,其情更表之于御制诗文,乾隆尤其是多产的诗人,对圆明园的四季景色,多有吟咏。此园无疑是清帝最珍惜钟爱、最引以为傲的一个大乐园。    
    英法联军的主帅额尔金(Lord Elgin; 1811—1863)决定焚毁圆明园,主要原因就是知道清帝宝贝圆明园之深,故要焚之而使其痛。咸丰得报,果然痛心疾首,不久以三十岁之英年,客死热河。圆明园之毁对清廷的打击固不止于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对圆明园的怀念,均情见乎辞,甚至不顾众议,表达重新修复圆明园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更掺杂了强烈的国仇家恨情绪。但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修园,要比在盛世修园,更难被传统的道德观所接受。何况财力已经枯竭,根本无力修园。然而年轻的同治皇帝,在个人的期待跟母后的压力下,居然一意孤行,流露对圆明园无可排解的怀念之情,以及想要恢复旧时御园难以克制的欲望。


第一部分中文版引言(2)

    同治皇帝竟以儒家的孝道为名,作为重修圆明园的理由。他的父皇咸丰因圆明园之毁含恨而死,并于弥留时将圆明园同道堂的印章相赠,以示不忘。他的母后慈禧早年在圆明园得到宠幸,且在园中生下同治,自然对于恢复御园旧时的风光,最为殷切。然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国库空虚,虽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启齿。直到1867年,圆明园被焚已经七年,才由一位言官出面,主张募款修园,结果所得有限,风评不佳,同治及时谴责并处罚了这一位言官,以维护其体恤物力的形象。不过,他修园的强烈欲望只被礼教的大帽子暂时罩住而已,到了1873年,再也按捺不住。他于同年11月17日的上谕中强调,他之所以要修园,是为了尽孝,绝非为个人享乐。他说两宫太后抚育他长大成人,理应修复御园,使她们颐养天年。他也知道财政困难,所以并不要求重修整个圆明园,只要求修复部分,以应两位太后所需。话说得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传统礼教,于是内务府于二日后即开始作业。主要工程包括清夏斋、承恩堂、天地一家春等,都在万春园内,确为太后颐养所需。但关键仍是钱从哪里来?国库空虚,自会引发御史们的反弹。然而同治自以为理直气壮,欲强渡关山,更希望于1875年母后慈禧四十岁生日时完工。这种讨好母亲的孝心与强烈愿望,使年轻的皇帝大有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态势。他向内务府施压,向王公大臣募款,结果所得仍然有限,远不敷工程所需。但在皇帝的大力催促下,工程不得不展开;不过,开工不久,往往就因钱财不继而停工。同治原要修复3000个单位,后来虽然减到1420个,银钱仍然远远不够。    
    同治皇帝不顾一切修园,最后导致亲贵大佬们的一再干预。例如文祥于1874年4月2日呼吁停工,但皇上执意甚坚,置若罔闻,更亲赴工地,引起严重的安全顾虑,使恭亲王及帝师李鸿藻不得不积极出马劝阻,但5月9日的面见,毫无效果,同治于5月24日又秘密到工地视察,并在双鹤斋野餐。同治之毫不在意,令皇室震惊。同时,地方大员如两江总督李宗羲于1874年7月13日也上奏劝阻,力言圆明园即使修成,因洋人威胁未除,仍不安全,应效法汉文帝和宋仁宗于外患未除之前誓不修园的故事。此奏折明显蕴涵道德谴责的意味,并且促使翰林院编修李文田于7月20日要求同治立即停工。李文田过去虽曾捐款修园,此时则响应总督之言,直率地说,园工若继续,势将竭泽而渔,并举近日灾变不断,天象示警,不可不慎为说。然而这些以传统“礼教”来规劝同治皇帝,毫无效果。    
    同治可以不受规劝,但无法漠视财源之不继,往往发生工已开而钱未到位的窘境。虽有一些私人捐献,但沧海一粟,无济于事。如1874年的5月里,捐得三十万两,然所需则高达数千万两;二三十万两已见竭泽而渔之弊,令许多官宦之家,不胜负荷。更有甚者,重建圆明园除钱以外,尚需有钱也难以买到的巨型木材,同治曾向两湖、闽浙、四川一带的地方官,索取巨木三千,但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南总督王文韶均无以为报,因两湖沿江木材,早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砍伐殆尽,故李瀚章奏称,唯有到贵州山区原始森林中去采伐。深入山区固已不易,运输至京,难上加难,根本是开一张空头支票塞责而已。其他各省也无木可献。绞尽脑汁搜寻巨木,终于导致一件丑闻,奸商李光昭以捐献木材为名,到处招摇撞骗,牵涉到内务府。军机处要求直隶总督李鸿章彻查此事,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李光昭利用皇帝求材心切,谎称有巨木可献,以骗取特权,同时还骗了外国商人。审判结果,李光昭于1874年9月28日被判死刑。不过在审判过程之中,好几位内务府大臣涉案,清廷于窘迫之下,不得不驱逐陪李光昭到华南去招摇撞骗的长龄,以及将内务府大臣贵宝、崇纶交部严加惩处。这是一件因修园而引发的大案,不仅于道德有愧,而且犯了刑法。    
    然而,丑闻之起,毕竟是由于皇帝一心一意要求修园的缘故。于是反对将大笔银子花在园工上的王公贵戚和政府大员,有更多的口舌;要求停工以爱民的呼声,更强而有力地挑战同治修园的孝心。在此情况之下,恭亲王伙同其他三亲王,文祥、宝两军机大臣,以及沈桂芬、李鸿藻两军机,奏请立即停工。要点有三:户部财力已尽,根本无法筹付内务府估计的一千万两到两千万两的修园费;内外反对园工的声音,不容忽视;修复紫禁城旁的三海,既可省钱又能奉养太后。并立即求见。同治皇帝在强大的压力下,修复圆明园的强烈欲望固难再伸,孝顺皇太后的借口,也难再自圆其说,可谓一败涂地。此一君臣相会,十分紧张,同治于气愤之余,冲动地要把皇位让给恭亲王,害得诸王痛哭流涕,吓得文祥跪地昏厥。修园的欲望终于被现实所击溃,同治帝终于1874年9月9日,在慈禧太后的同意下,完全打消修园的念头,不得不诏令无限期停修,残破的圆明园从此逐渐成为历史名词。至八国联军之役再遭巨创之后,圆明园更加日渐毁损消逝,以至于成为废墟,昔日繁华,仅成追忆。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圆明园之衰亡,主要由于外力入侵而遭摧毁,与历史上其他名园的没落,殊不能一概而论。唯有圆明园的一个叫清漪园的属园,修复为颐和园,留存至今。


第一部分中文版引言(3)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清廷痛心疾首,给咸丰皇帝、恭亲王、慈禧、同治等直接“受害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此种掺杂了羞辱、愤恨、不舍等复杂的记忆,固不限于皇室成员。英法联军入侵都城,焚烧园林,必然会给当地人留下深刻的痛苦印象。京城的士大夫亲见夷兵如入无人之境,到处烧杀抢掠,强暴妇女,悲惨万状。他们目击了代表西方文明的英法联军如何蹂躏自己的乡土,而整个惨剧中最具体的印象,莫过于火烧圆明园。后来做到湖南巡抚的陈宝箴适在京师酒楼,亲眼见到西边火光浓烟,不禁痛哭失声,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对圆明园消逝的伤感,以及痛苦的记忆,恐怕绝不下于清朝皇家。事缘自圆明园焚毁那一刻起,中国士人并不认为此园仅仅是满族皇帝的私产,与己无干,实是中华文明中一个灿烂的象征,而竟遭西方帝国主义铁蹄入侵,无情摧残,而引以为耻。当时的英法联军,特别是英国帝国主义者,也是要刻意羞辱“野蛮的中国人”。参与此役的英国格兰特(Hope Grant)将军即以狠狠“打击了中国的骄傲”为得意,要中国人知道,“绝非欧洲人的敌手”。外国人大都无法理解中国何以要利用圆明园作爱国主义宣传,甚至加以嘲笑或谴责。然而中国人受挫之余,自然会产生同仇敌忾之情,并将此痛苦的记忆由晚清士人延续到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转化成为民族主义式的历史书写,将毁园作为民族主义与爱国情绪的宣泄点,并表现出重建圆明园以雪耻图强的强烈欲望。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积极建设,也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欲使之成为中国人集体的耻辱记忆。公元2000年8月,北京市通过“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确定了圆明园公园整体保护的格局与框架。其范围横跨圆明园东西路,南北向则自清华西路到规划公路五环,面积达458。9公顷。也许作为凭吊之用的所谓“遗址公园”,更具悲情之美感;若一旦整体修复,似旧物而实非旧物,反而会磨灭历史记忆;如果手艺难以达到原有的精美,则更会有画虎不成的丑恶感。    
    无可抵挡的汹涌西潮,迫使中国接受西方的国际规范;近代西方文明中的正负两面,都在几代中国人面前展露无遗,圆明园的被抢、被烧乃是最活生生的一个阴暗例子,中国人对圆明园的记忆与感情,也必须从中国近代屈辱史中去理解。在园林史上,也许没有别的园林蕴涵如此丰富的记忆与情绪。    
    汪荣祖    
    2004年6月25日    
    写于嘉南平原    
    


第一部分自  序

    我对圆明园这座帝王宫苑产生兴趣是从1981年的夏天开始,那个时候我正在北京大学附近游览它的遗址。在之后的好几年里,我阅读并收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著作和论文。在1986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