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3-刑侦前沿
王×的父亲患了癌症,转院到外地治疗,王×留在家里与爷爷一起生活。这天晚上,祖孙二人看电视,爷爷关心医疗节目,孙女还小考虑不到家中的不幸,她要看少儿节目,爷爷心烦,说孩子不懂事,呵斥几句,随手拍了两巴掌,孙女一赌气出去了。隔壁王冬家因忙于盖房饭吃得晚,王家祖孙为看电视闹别扭的时候他们刚吃完饭,王冬父亲让王冬找瓦工头,问问什么时间得空把墙里子抹上。
王冬走到王家门口时正巧王×抹着眼泪向外走,王冬问:“怎么啦,哭什么?”王×不理睬,哭得更厉害了。王冬唬弄王×,叫王×等他去拿好吃的。
王冬回家撒了个谎,说皮鞋卡脚,回家来换鞋。王冬父亲信以为真,说儿子事儿多,没多远,哪那么娇气!王冬装模作样换上解放鞋,抓了糖块,从冰箱取出根冰棍就往外跑。
因王×就在家门口,王冬很快就回来了。王冬把吃的东西给了王×,王×边含糖块边咬冰棍,顾不上哭了。
王冬说带王×玩,把她引到自家的空房里,企图强奸,王×害怕,吓得哇哇大哭。王冬怕王×哭叫惊动别人,就吓唬她:“你再哭我拍死你!”不料王×哭得更凶。王冬害怕了,想杀人灭口,顺手抓起块砖,照王×脑袋砸下去。
王×出门的时候爷爷光顾了看电视,节目完了爷爷发现孙女不见了,就赶紧找,找了半宿也没个影子。爷爷那夜没怎么睡觉,一个劲后悔。
第二天,王冬的父亲去县里上班,王×的爷爷接着找人,王冬在家写了封信,想找个机会扔进王×家的院子里,企图转移王×家人视线,然后好把王×尸体移出去埋了。可是,王×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的,信投不出去,王冬就一直装在口袋里,想不到让警察给搜了去。
晚上王×家继续找人,帮助找人的乡亲们中有个人想解手,躲到哪都觉得不合适,见王冬家还没盖好的房子挺僻静,就打着手电往里进,手电正巧照在尸体上……
此案从市局到达现场开始计算时间,到案件告破,总计用65分钟。
《刑侦前沿》 第三部分第五章 足迹检验领域的新突破(9)
[案例八]:
1996年2月19日(正月初一)上午8时左右,河北省××县×××村党支部书记杨某(39岁)与其子(14岁)、其兄、其侄儿一行四人到父亲墓前祭奠。
按照当地风俗,他们在墓碑前摆上供品,行过大礼,然后点燃烧纸。
杨某的哥哥还有一个儿子,早些时候溺水而死,因属于非正常死亡,不许入家坟,故埋在另外一个地方。见给父亲烧的纸差不多了,他提出带儿子先走一步,过去给死去的儿子烧点纸。
杨某哥哥父子离开不久,突然身后一声巨响,扭头一看坟前升起一股硝烟,父子二人急忙跑过去。一看,杨某父子已被炸死。杨某哥哥见状,赶紧回村报案。村干部在现场百米范围内进行了警戒保护,但仍有4人进入现场观看,当时还刮4—5级西北风,原始现场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上午8点40分,村治保主任到县公安局报案,县局警方一面派人前去勘查现场,一面向保定市公安局汇报案情。
上午9时,县、市公安主管刑侦工作的领导率队相继到达现场。
这是一起××县有史以来的奇案,且被害人又是村支书,案情惊动了省市县各级领导,此案定为“2·19”特大爆炸杀人案。
案发之际恰逢春节,随着巨大的爆炸声,节日欢乐气氛骤然消失,恐怖笼罩人们心头。
现场位于××县×××村北“二十亩地”杨家墓地,距村1公里,南北两侧为麦田,东侧为水沟,西侧为南北走向的乡村公路,杨某父亲土坟向东南6m为杨某侄子的土坟。
杨某父亲墓碑前70cm处有直径140cm,深66cm锥形炸坑,坑周围有散效性的供品,炸点中心向东南8m处是杨某的尸体,头南脚北,头被炸飞;炸点中心向西南8m处为杨某儿子的尸体,头北脚南。炸点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半径418cm范围内发现有人体组织碎块及衣服碎片,现场惨不忍睹。
通过对中心现场反复认真地勘查,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这时,技术人员已经在寒风中工作近5个小时了。根据前段的工作情况,在现场指挥破案的领导当即决定,扩大勘查范围,继续查找犯罪分子的踪迹。技术人员忍着寒冷和饥饿,在中心现场百米范围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勘查,他们首先排除上坟的4人、村干部4人,还有放羊的、送粪的共11人的足迹。终于在杨某儿子尸体南侧、距炸点中心50m处的麦田内,发现了一趟长255cm的穿袜足迹,由东向西90m直至乡村公路。寒冬时节,穿袜行走,形迹可疑,定是犯罪所留无疑,警方提取了有鉴定价值的足迹5枚。
勘查了足足8个小时。
勘查及访问结束后,市县公安局立刻组织参战干警分析案情,大家一致认为:
1。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报复杀人案。
2。犯罪分子熟悉现场情况,提前将炸药埋于炸点处。本村人作案的可能性大。
3。犯罪分子选择坟前杀人,被害对象不单是杨某父子,因为杨某的父亲、叔叔及杨某在解放后至案发前一直任村主要职务,杨家矛盾面广,很可能是报复。
4。杨某生前无作风问题,奸杀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出因经济纠纷杀人。
经现场足迹分析,技术人员给犯罪分子画像:男性,年龄50岁左右,身高175cm左右,小腿小罗圈,走路低头。
接着项目组制定了摸排对象:
1。与杨家矛盾较深、熟悉杨家墓地的;
2。懂爆破技术,并有获取炸药条件的;
3。年龄40岁—53岁的。
方案已定,项目组马上开展工作,一是走访群众,二是在该村设了三个举报箱,并利用耳目、特情,采取搜集线索、秘密观察、正面接触相结合。连续三天,走访三百余人次,收到群众举报信件4份,摸出该村有8家与杨家有突出矛盾,作案可能性很大。
该村李××在杨某叔叔任支书期间,因村中工作产生矛盾,后多次与杨家殴斗。李曾率家人持匕首、炸药到书记家,两家发生一场血战,有作案嫌疑。后经调查李××被排除。
于××身高、年龄均与摸排对象相近,因村内工作与杨某产生矛盾,特别是春节前,杨某带家人到其家打人。有人举报,于曾扬言要置杨某于死地。于××与民警接触时,表现反常,最近有外出迹象。2月20日上午,于被项目组请到派出所座谈,并秘取其足迹,经与现场足迹比对明显不符。
于××其父曾被打成反革命,解放后一直受到管制,对一直任书记的杨某一家素有怨恨,曾公开扬言要报复,作案可能性也不小,身高年龄段也符合,经秘密观察其行走姿势,明显与现场不符。
接着又连续排除了其他5人作案的可能。
摸排工作遇到困难,民警思想上有了压力。
2月20日,省警校的足迹专家车奉录被请到曲阳,认定罪犯年龄45…50岁,与警方分析没有出入,调查工作继续深入开展。
于××,男,45岁,身高176cm,体态特征和罪犯的画像接近,与死者有经济关系,有作案的可能性,后经市局足迹专家刘光庭鉴定,其足迹结果不符,刘分析罪犯年龄46岁左右。
侦破工作紧张进行,到2月25日,连续奋战六昼夜,所有嫌疑人均被排除了,侦破工作进退两难,参战民警也长吁短叹。可上级领导要结果,全县50万群众在关注,此案不破将给公安机关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面对被害家属痛不欲生的场面,参战民警重抖精神,互相勉励,不破此案誓不收兵。
《刑侦前沿》 第三部分第五章 足迹检验领域的新突破(10)
鉴于杨某身亡,其妻精神失常,有些矛盾点难以查清,为挖出狡猾的罪犯,网再撒大一些,立足本村波及邻村。
正月十五快到了,元宵节后,人们就要外出,必须尽快拿下此案,用干警的话说:罪犯躲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村共505户,2100人,符合年龄段的128人,符合身高的97人,因该村家家炸石头,均懂爆破技术。从2月26日开始至3月1日上午,通过大量工作排除了95人,只剩2名排查对象。当天下午,于占勋被纳入了视线。
于××,男,48岁,案发后有反常表现,其父曾被杨某父亲管制过,与杨家素有矛盾,又懂爆破技术,常年炸石头有直接获得炸药的条件,有作案的嫌疑。经观察其足迹特征与现场基本吻合,为了不打草惊蛇,项目组继续排查。
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足迹专家刘光庭、刑侦处长孙叔勤赶到案发地点。正月十五,省警校的足迹专家车奉录也赶来会诊。经两位专家复核,现场足迹为于××所留。
当天上午(正月十五日)传唤于××归案,经一昼夜突审,在证据面前,于交待了全部犯罪过程:
据供认,死者杨某之父在80年代任该村支部书记期间,调整土地时,于××分得一块好地。这地原属于本村于×的,但过了一段时间,于×又把于××分得的这块地抢占了。事后,于××多次找杨父要求出面解决,但始终未能解决,于××认为杨父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自此便对杨家耿耿于怀。杨父死后,其子杨某又当了村支书,于××感到“气不顺”,便伺机报复。因当地有正月初一早晨上坟的风俗,于××认为时机已到,便于1996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日)将自家存放的9管炸药及雷管制成炸药包,在晚上9点多钟一人窜到村北杨家坟地,将炸药包埋于杨某父亲坟头供桌前,并进行伪装,然后脱鞋穿袜逃离现场。于是,一起恶性案件发生了。
3月6日,项目组在于××家搜出一双带补丁的袜子,经鉴定袜子补丁与现场足迹痕迹一致。
发案县局警方在报告中称:“纵观侦破此案的全过程,首先是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再是足迹专家刘光庭、车奉录多次到县局指导。刑技人员的密切配合,是侦破此案的关键。”
[案例九]:
邯郸市××县有个十四五岁的少女被杀死在玉米地里,现场足迹残缺不全,鉴定困难,他们慕名找到刘光庭。
刘光庭看了看曲周警方带来的石膏模,在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范围内有6个脚印,既残缺又重叠,难度不小。
来人说,他们曾去过沈阳和公安部,公安部一位专家推荐他们来找刘光庭的。行内似乎有不成文的规矩:忌讳找了你又去找他,刘光庭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把对方打发了:送来的足迹残缺不全,不具备鉴定价值。这么做谁也挑不出毛病来,可是刘光庭不在乎忌讳不忌讳,大家都是一个目标——为了破案。找到我,我就尽力解决,解决不了你去找别人,无所谓面子不面子。
既然把活儿接了就得做到底,刘光庭镇静下来对石膏模进行分析辨别。
突然,刘光庭惊喜地喊:“有价值,有价值!”
来人不解地望着刘光庭,但马上就跟着兴奋了,赶紧凑过头去。
“合乎实施犯罪的真实的流露的记载,”刘光庭指着石膏模进一步解释说,“在强奸案件中,实施犯罪过程必然呈现威逼的特征,表现在足迹上自然有其特点,大梗、足跟、膝盖、双股、落脚痕都区别于其他犯罪形式。”
来人说,他们曾经怀疑过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此人有前科,对他上了测谎仪,还是拿不准。
“你看,”刘光庭继续自己的思路说,“犯罪分子足迹不是别人破坏的,是他自己破坏的,是他后边的足迹破坏了前边的足迹,那么稳定性的、有价值的内涵就存在于后边的足迹之中。”
刘光庭擅长研究足跟,石膏模上散乱、残缺、重叠的足迹,比较起来足跟还算完整。用辨证观点看问题,就是从残缺中寻找完整部分。刘光庭举例说,一只脚,作为一个人来说是残缺部分,但作为脚来说是完整的;脚后跟对于整只脚来说是残缺部分,但对于足跟来说是完整的,依此类推,道理相通。
刘光庭说:“我推断犯罪分子应是24岁,你们可以这个年龄为中心考虑。”
对灌石膏技巧、土壤颗粒情况还不甚清楚,所以刘光庭补充后半句话,以留余地,他说:“压强度具备年轻人特点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