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3-刑侦前沿
窠淮俊薄 ?br /> 作为公安人员,刘光庭有双重身份,除了关注南开中学一个班,他还要“跑面”,负责收集几个学校“地、富、反、坏、右”的动态。这是一项秘密工作,不准带工作证,不准带笔记本,不准暴露身份,汇总上来的各方面情况全凭大脑记忆,好几千人啊,很难做到事事了如指掌。
刘光庭感到委屈,却又不能辩解,他与局长之间隔着好几层呢。局长对刘光庭反感,认为平时印象还不错,做了实际工作就不行了!
随着运动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行为越来越偏激,他们想尽办法体罚老师,刘光庭内心反对,但不敢抗拒潮流,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一群学生把老师们集合起来,排成一溜,在烈日下曝晒。教师们个个满头大汗,蔫头耷脑,那个教历史的老师年岁有点大了,晃晃悠悠差点摔倒。刘光庭实在看不下去,想了个主意,他说:“同学们,叫他们往这儿站着,便宜他们了。咱们学校游泳池不是还没修完吗,该让他们多参加点劳动,好好改造改造!”学生们热烈响应,轰赶着教师们去劳动。可是,过了没几天,有的学生琢磨着不对劲,掉过头来糊刘光庭的大字报,说他是“小骂大帮忙”,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
形势突然发生变化。
毛泽东突然回到北京,毫不客气地向刘少奇指出:派工作组是错误的,并对刘少奇在他离开期间的工作进行严肃批评。
工作组呆不下去了,纷纷从各学校撤出。
为揭发工作队的“罪行”,一学生自杀之事又被翻出来。学生们多次冲击南开公安局。
出于安全考虑,局领导把刘光庭藏起来,不给他安排工作,最多让他帮助办公室接个电话,让他不要轻易出门。
03
从1963年9月6日到1964年3月31日,中共中央通过《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连续9次发表“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苏两党矛盾公开化,两国关系紧张。毛泽东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提出“备战备荒”口号。与之相应,在内陆山区大兴土木,建设“三线”,把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作,搬迁过去,构造战时指挥系统和生产系统。
这项“备战”工作,“文革”前已着手进行,“文革”中也未曾间断。1966年底,国内政治运动热火朝天,国际形势“空前紧张”,上边要求大城市疏散人口,免得打起仗来,措手不及。
天津ABC厂(其实厂名为数字代号,这里改用字母代称)是个印刷企业,却归属军工序列。该厂在山西长治市郊外的“三线”建设已具雏形,但尚未完全竣工。
那时办事有个规律,政策制定往往是从“需要”考虑,但实施政策时则不再考虑“实际”,而是下达指标。打击犯罪、惩治坏人、戴各类“帽子”如此,评选先进人物、英雄模范亦如此。这次的疏散城市人口,仍然按惯例操作。
ABC厂在搬迁之列。
上边把任务下达到市,市再下达到区和企业,区和企业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要保持自身利益最大化,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
ABC厂搬迁可以,但不能全搬,只能搬一部分,理由是:搞“三线”只是备战,仗毕竟没打起来,“一线”的革命和生产也不能丢。
搬走一部分,完不成指标,怎么办?
《刑侦前沿》 第一部分第一章 人生开局(5)
决定把ABC厂附近的洗衣店等服务性单位也随之搬迁。难道山西人连个洗衣店也不会开吗?干吗非要从城市往山里搬迁?如此决策,美其名曰“配套”、“服务三线”,实则是凑数。这个道理决策者心里明明白白,却非要唱高调;那些被搬迁的“服务”单位的员工心有怨言,但不敢有所表示,担心被扣上“反对伟大领袖最高指示”的罪名。
最高决策者对形势分析不管恰当与否,其决策不管是否正确,公正地说其出发点还是从战略考虑的。而到了下边,具体运作起来,就变成了利益关系的设置、摆布、分配与调整。这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格局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尴尬。
让服务行业的员工随ABC厂一起搬迁,还是凑不足数,怎么办,再从已经决定留下来的人中选择搬迁对象吗?不大可行。留下来的人,可以分作两类,一是生产必不可少的人,二是掌权者的心肝宝贝,是他们的手足,从第一类人中动员搬迁,日后生产怎么办?打第二类人的主意,于心不忍,十指连心,咬哪个都心疼。
有人想出高招:统计一下,有哪些职工的配偶在外单位,动员他们也一起走,连同他们的子女,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这个主意不错,既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又解决了去“三线”职工的两地分居问题。
计划经济政企是一家,企业的想法只要符合党政领导的心思,他们会全面帮助企业做工作的,况且,1966年底的各级党政领导个个感到岌岌可危,哪个敢在落实“最高指示”上打折扣?
那些被动员的配偶,不管情愿与否,也都像粮店、理发店职工一样哪敢说个“不”字。
军工企业招工的时候政审关把得严,职工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都没什么问题。公安局是国家专政机关,干警本人政治条件自不必说,找对象也要经组织把关,对配偶在政治、社会关系方面要求很高。
因此,军工企业与公安局通婚率较高。ABC厂是军工,南开公安分局干警与ABC厂职工结婚的有五六个人,刘光庭便是其中之一。
刘光庭的爱人被确定外迁对象,有关方面找到公安局,讲明政策,希望刘光庭能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伟大号召,随其妻一起迁往山西,加强祖国“三线”建设,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应有贡献。
刘光庭正处于被动,革命群众仍然对他不依不饶,非要揪出这个“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执行者不可,他不敢轻易走出公安局大门。这事,什么时候算一站?公安局领导也犯愁。ABC厂搬迁山西,刘光庭能随他们远走高飞,躲过这是非之地,对公安局,对刘光庭都是个解脱,可谓两全齐美。于是,这事就拍板了。
1966年11月25日,ABC厂正式搬迁。上级领导出席动员大会,并且讲了话。先讲世界形势大好,东风继续压倒西风;再讲国内形势大好,文化大革命深入人心;接着讲加强“三线”建设,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伟大意义;讲到具体安排时说,把洗衣店等服务性单位都一起搬过去,可见组织为你们想得多么周到;又说,在外单位的配偶,这次一起走,是为了照顾大家夫妻团聚,体现了组织上的一片苦心……
领导最后给去山西的人“戴高帽子”,说:“这次去山西,咱们是好人、好马、好设备,有问题的人,想去,组织还不批呢!”
不搬迁,刘光庭夫妻是团聚的。搬迁,虽然夫妻与子女团聚,却与父母亲、兄弟姊妹各奔东西了。
动员会在口号声中结束。
翌日,车队浩浩荡荡从天津起程。
从此,刘光庭的命运发生了大的转折。
《刑侦前沿》 第二部分第二章 陷入困境(1)
新厂址在半山腰,把山炸掉一块,建了办公楼和几栋车间,但比起实际需要还远远不够用。厂领导组织职工学习“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七字方针”,和泥打坯建造简易住房,凿窑洞当仓库,开山修路,把生活区与厂区连起来,再与厂外公路接通。山上没水,连吃的水都要从山下往上送,和泥打坯用的水都是用消防车运上去的。开山炸石下的药引子,都是手扶钢钎,手抡大锤打的眼儿。日常劳动主要用具是铁锨洋镐。人们累得东倒西歪,又吃不饱,心里有怨言,但没人敢说。领导说这是在“工业学大庆”,发扬“干打垒精神”。把苦力提升到政治高度,与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挂了钩,谁还敢说个不字?据说有人偷偷议论:别看土坯房,造价可不低,这是花买肉的钱做豆腐!领导大会批小会点,非要追查不可。
类似刘光庭这种身份,在ABC厂有个统一名称,叫“外带职工”。实践证明,让外带职工加入“三线”队伍这招儿实在是高!外带职工不懂该厂业务,来了之后好摆弄,叫他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干部也可以当工人用,如果有意见,人家会说:“吗,还想当干部?当工人你都不够格,给你个工作干,你得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将就点吧您那!”
外带职工够不成威胁,该厂的老职工晋升机会就多,工人升班长,班长升段长,段长升车间主任……一级一级往上顶,实在没有位置的也可以被当做“骨干”用。
刘光庭被安排在总务科打杂,打水、扫地、跑跑腿儿,虽然心里不怎么受用,但和其他外带职工比一比也知足了。他身边就有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讲师,另一个是搞地质的高级工程师,他俩都在烧锅炉。
工作不按干部安排使用,粮食定量却以“干部待遇”,刘光庭当刑警时每月口粮39斤,到ABC厂改为27斤,按国家规定改变工种后如果原定量高于后改工种定量,原定量仍可保留3个月,可是ABC厂一天也等不及,一句话就改了。警察比一般行政干部多一级浮动工资,不声不响也给撤了。
只有一件事令刘光庭感到欣慰:在天津,总有人找他麻烦,弄得他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到山西来,南开公安局替他保密,那帮找麻烦的人再也找不到他。
不料,突然有一天,他那仅存的一点点欣慰被击碎了。
此时此刻,时过境迁,运动初期的所谓“工作组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问题已不被人提起,但当初积极揪他的那伙人中,有个教师,现在当上天津市教育系统造反派头头了,红极一时,此人自以为计谋多端,想做什么事没有做不成的,但刘光庭却从他手边溜走了。凭他的身份和智能,轻而易举地放过刘光庭,在感情上是不可接受的,于是他便暗暗发誓——
找不到刘光庭没完!
经过一番调查,造反派获悉刘光庭有个妹妹在南开区委组织部工作,运动一来,各级政权瘫痪,但人都还在,他们耍了个小伎俩——有个人找到刘光庭的妹妹,称自己是刘光庭的战友,失去联系了,他想给刘光庭写封信,问能不能告诉他地址?
刘光庭的妹妹毫无戒心,告诉那人说:“你写山西省长治市3号信箱就行了。”
不久,造反派找上门来,要揪刘光庭回天津,清算他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罪行。
这个时期地方政权处于真空状态,整个社会运转全靠军队支撑着,ABC厂主事的是一位姓董的军代表。老董听说刘光庭当过兵,便有意袒护,但正在搞政治运动,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包庇有问题的人,必须想办法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才行。
老董接过造反派递上的介绍信,忽然发现有戏……
老董说:“你们手续不合法。”
造反派问:“怎么不合法?”
老董说:“造反司令部的章不行,如果换党委开的信,我就放人。”
造反派说:“党委都瘫痪了啊!”
“这个我不管,”老董说,“造反派是群众组织,你们把人弄走了,再来个群众找我要人,我上哪儿找人去?”
造反派以为自己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仍然坚持要把刘光庭带走。老董见说不通,就喊军人,让他们把来人轰出去!
造反派虽然横惯了,但还是惹不起军人,只得愤愤地回到了天津。
刘光庭躲过一场灾难,但身份暴露了——
噢,原来这个人政治上有问题!
那年代讲政治挂帅,讲以阶级斗争为纲,讲亲不亲阶级分,一沾政治,爹娘老子也不行,都得“上纲上线”。对有问题的人谁也不敢重用,老董也没办法。
幼儿园需要个会计,有人提议叫刘光庭干。
会计也算个重要岗位,让刘光庭这个有政治问题的人去干,是看老董的面子吗?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吗?幼儿园归总务科管,从外边调会计不大现实,难道总务科的人没人愿干吗?地方干部中有人与老董有矛盾,借此给老董摆道儿,设陷阱,让老董往里跳吗?……
无法判断这个提议的真实动机。
刘光庭真想干,但他不敢,自己掂量自己——政治问题没洗清,万一账目出点差错可就百口难辩了。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