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
苹昀鲆皆撼晌凰栌诟鄣呵那蛐灾醒胍皆骸5?0世纪80年代,已有病床一千三百多张,医生四百多名。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其设备和医学水平在东南亚有一定地位。院内设有急症室、内科、外科、矫形及创伤科(骨科)、产科、妇科、儿科、精神病科、麻醉科、放射诊断、病理科、耳鼻喉科、眼科、牙科、皮肤科、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肿瘤科及放射治疗。设于玛丽医院的港大儿科学系新开办的儿科深切治疗,其规模为东南亚最大。
城门水塘落成
史塔士总督时期开始动工的城门水塘蓄水工程,经过香港人民13年的辛勤劳动。到了1936年郝德杰时期建成启用,储水量为1363。8万立方米,缓解了香港市民的供水困难。
城门水塘,位于荃湾东北面山腰,在城门郊野公园范围内,是荃湾新兴的旅游地。城门水塘分上下两个,上塘为城门水塘,又称银禧水塘,为纪念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得名;下塘称下城门水塘。本来用于储水的城门水塘,逐渐发展成为风景公园。据香港报刊介绍,是香港各个郊野公园中康乐设施最为完善的一个。游览范围多集中在上塘周围,不仅林木青翠,湖光山色,更有烧烤、野餐场地,有三色郊野步行径、缓跑径、自然教育径及老少皆宜的家乐径。
城门水塘借城门河而建。城门河是新界南部重要河流。发源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正东。先由几条溪涧汇合,通过一段深谷,向南即流入城门水塘。在水塘南端经水坝直角向东,切过一段深谷,形成曲流,注入下城门水塘,然后再经水坝向东北偏东流至泛滥平原。此后河道经取直通过香粉寮、谷寮、白石等地南面,在美林村以北转向东南,经大围,东折流过李屋村、沙田,最后出沥源湾,全长仅5公里。原来每遇水涨,下游常泛滥成灾,经过水塘工程并取直河道,以及修筑堤防,情况大为改善。
第二十任 罗富国GEoFFry ortHcotE
1937年12月28日,罗富国抵港就任香港第二十任总督,1941年6月宣布退休离港,在任3年7个月。
罗富国(1881~1948),英国人。曾在罗得西亚、黄金海岸等英国殖民地工作多年,有殖民行政工作经验。他从圭亚那总督职位调到香港。
罗富国上任时,他所面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也已经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攻击目标之中,他如何处理战前的各项事务,是一场考验。
中立中有合作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香港对中国的抗战具有更不同寻常的重要地位。怎样利用香港特殊的国际地位,把它变成进口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日本侵略者为了侵华战争的顺利进行,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切断中国军用物资的供给。1937年底,中国沿海已经被日军封锁,只有澳门、香港和广州未被阻断。这时,中国与外界的联系只剩下了为数寥寥的几条通路:(1)经由新疆地区通往苏联的西北公路;(2)华南的香港;(3)法属印度支那。然而,在日本的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之下,1937年10月开始,法国政府做出决议,对中国急需的武器弹药、飞机及航空材料,均禁止过境。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中国不得不进一步倚重香港通道。
第二十任罗富国广州及其西面广州湾的一些小港口是国外货物经过香港运进中国内地的重要入口。香港和广州之间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广九铁路和香港至广州的公路。1937年10月,粤汉铁路和广九铁路英华两段货物联运合约正式生效。为数甚巨的军用民需物资经过广九铁路和粤汉铁路源源不断运往中国内地。与此同时,香港至广州的公路开通,为香港的物资转运提供了又一便利条件。
日军力图切断香港至广州的运输线。从1937年10月中旬开始,日军对广九铁路华段大肆轰炸。一度造成车辆毁坏,交通中断。1938年间,日本侵略者变本加厉轰炸广九铁路,但广九铁路仍然奇迹般地从未停止运输。铁路和公路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抗战时期最重要的补给线之一。英国方面认为,“保持该线路开放对中国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
面对中日双方对香港通道截然不同的要求,港英政府每每在中日之间苦苦周旋。从全面抗战开始到1941年12月香港陷落,英国对香港转运中国抗战物资所采取的政策以1938年10月广州陷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英国政府坚持香港的开放地位,并保持其运输孔道作用。在后一个阶段,则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步步退让,抑制香港对华战略物资出口。
1937年9月,日方不断就香港转运抗战物资一事向英国政府提出警告。面对来自日本方面咄咄逼人的威胁与压力,英国政府经过再三斟酌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政府不应该与中国人作对,除非是因为日本人的行动而被迫这样做。这就确立了英国在香港转运物资问题上的总原则。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罗富国坚持了这一原则。
1937年10月14日日军开始轰炸广九铁路以后,中国提出在香港新界和广州之间修建公路,英方立即表示全力支持。英国外交部指出,英国政府希望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支持中国人,使他们能够抵御侵略。香港政府应设法赢得中国人的友谊。在港英方面配合下,1938年初,香港至广州公路顺利开通投入使用。
1937年11月,中国购自英国的9架飞机运抵香港。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鉴于日方对此极度敏感,建议拖延飞机对华出口以避免刺激日本人的反英情绪。这项提议被英国政府断然否定。英国外交部指出,从英国或香港出口武器到日本是不受禁止的,从香港出口武器到中国也不应受到禁止。根据国联的决定,国联成员国不应该采取任何可能削弱中国抵抗能力的行动。因此,不能实行有差别的封锁令。随后,港府协助把这批飞机如期运进中国内地。
同月,在港英政府和日方的接触中,罗富国政府明确表示,经香港向中国运送军火是合法的。
1938年6月,日本外相在约见克莱琪时说,一个时期以来,香港成为蒋介石政府当然的军火供给地,这在日本激起了强烈的反英情绪,希望英方多加注意。克莱琪则表示,任何国家向任何一方提供军火,都是绝对合法的。关闭香港的军火运输线显然是违反中立原则的。
从总体上来看,广州陷落以前,英国政府、罗富国当局对中国经香港的物资转运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这一作法是从属于其对华政策的,即“在保证大英帝国——包括香港整体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中国,同时避免卷入对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严重危害了英国传统的在华利益以及英国在远东的地位,英日矛盾大大加深。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在远东的根本利益,是与中国的利益一致的。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也考虑到香港的利益。香港与中国大陆唇齿相依,香港民众与大陆人民血脉相连,香港的长期利益最终取决于能否与中国大陆保持正常关系。为谋求此种友好关系。香港应在中国大陆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英国能够在向日本大量出口军火的同时,满足中国方面的某些需求,向中国提供有限援助,香港通道因之得以保持开放。中国政府对英方的合作也表示满意。中国广州当局也不断就香港政府的密切合作表示感激。
与此同时,英国政策中的另一种倾向也表露得相当充分。英国政府认为,由于香港接近战区,欧洲的政治局势也很严峻。基于这种考虑,英国政府在一些问题上尽量避开日本人的锋芒。1937年8月,中方请求在新界建立飞机组装厂,用于接收和装配中国空军定购的飞机;1938年初,一家香港公司请求在香港为广州当局建造两艘炮艇。这两项要求先后被英国政府拒绝。香港政府曾经就日舰侵犯香港领海主权的野蛮行为写出调查报告,英国政府则以报告内容也许不利于英日关系为由不予发表。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国军舰有权使用大鹏湾和后海湾。然而,1938年1月3日,英国外交部指示罗富国,如果中国军舰试图在香港水域寻求永久或半永久庇护,抑或把香港水域作为活动或补给基地,那么,应给予适当警告,不许它们调动,因为其行为妨碍了香港的安全。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后,日军占领广州,大军压境,决意切断香港的军用物资供给,其态度空前强硬。英方更加担忧在香港转运物资问题上举措失当激化英日矛盾,因此对日政策越来越软弱无力。同时英国陷入日趋恶化的欧洲局势之中,无力自拔。英国力图曲意迎合日本,以至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以满足侵略者的贪欲。
1938年10月底,日方在和港督罗富国的会谈中表示,日军占领广州的目的是:第一,切断对华军火供给;第二,打击蒋介石政府的声望。1938年12月,英国政府向日方的威胁作出让步。英国殖民地部指示香港总督罗富国说:“目前允许用卡车或沿海商船出口军火给广东南部的中国军队有悖于香港的利益。”于是,从1939年1月起,香港政府宣布禁止经香港陆路边界对华出口武器和弹药。
1939年12月底,中方请求在香港组装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给中国政府的四架商用运输机。1940年4月飞机运抵香港时,为了不得罪日本,港英政府最终拒绝了中方的请求。
尽管英国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本的进逼却有增无减。1940年6月24日日方向英国政府提出,关闭滇缅公路和香港边界,英方无意抵制日本人的要求,邱吉尔、张伯伦、劳埃德(殖民大臣)均赞同退让,中国政府十分担心外援路线被截,加紧外交活动,力图阻止英国接受日本的蛮横要求。不幸的是,英国政府仍于1940年7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缅甸公路协议,停止向中国运送武器、弹药、卡车、铁路物资和石油。
缅甸公路协议签订后,港英政府采取措施执行有关条款,稽查物资走私。香港政府沿粤港边界重新安排缉私人员,在新界某些可能从海路向中国走私货物的地点也布置缉私人员。1940年10月14日,缅甸公路协议期满之前,英国政府又作出决定:不改变香港现有的出口限制。英国殖民大臣劳埃德指示香港总督罗富国:“在目前情况下,如果取消1940年7月份的禁令对英国或中国无益,我认为没有必要取消禁令。但是,港督有权在协议期满后酌情放松有关限制。”
1941年5月初,港督罗富国建议英国政府,取消对华汽车、石油出口禁令以摆脱困境,而英国政府认为,目前不宜改变香港的出口禁令。7月底,罗富国请求英国政府重新考虑他的建议。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完全站在港督一边,他认为“这是香港直接援助中国的最佳方式,在中国,每一加仑汽油都极其珍贵”。然而,英国政府仍然坚持原来的立场,认为收回对日本的承诺是不合时宜的。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政府的政策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被逼备战
香港是东西方各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要道,又是南太平洋的重要港口。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以后,日军占领香港已是时间问题。香港在太平洋战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基地之一,又是英国在远东的经济中心。日军占有香港就可以作为日军继续南进的中转站,从日本本岛经冲绳、台湾到香港,再从香港延伸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以至南太平洋群岛、澳大利亚,把这些地区连成一片,保证兵源、物资的连续供应。日本占据香港又可以与台湾和海南岛形成对中国大陆的包围圈,以海陆两方面互相呼应对中国加以严密封锁,并切断从香港向中国大陆的一切海上供应。因此,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便经常用飞机轰炸珠江以及深圳一带,日军攻占广州以后,更加严密封锁河流、铁路,千方百计要将中国大陆与香港隔离开来。
面对日军的侵略,罗富国考虑的是如何保住和扩大英国在中国的利益,对于抵抗日军进攻香港却极少准备。而日军对于香港英军的防卫力量估计得相当高,以为攻占香港必有一场硬仗要打,因此,他们将力量准备和攻占计划考虑得十分周到,而且事先在香港的情报工作也作了严密的布置。
以罗富国为首的香港当局则恰恰相反,他们对于日军存有很大的幻想。诚然,这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当局绥靖主义的慕尼黑妥协方针有着很必然的联系。英国对于日本一直采取妥协让步政策,企望能继续保持他们在亚洲的利益,因此,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