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





晷陆缱庠计诼笥腥绦苤握鱿愀鄣厍5诵∑骄醪斓搅怂囊馔迹魅繁硎静煌?997年6月后新界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并指出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这实际上已经把“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部分向英国透露了。
  麦理浩回港后,英国外交部知道了中国的态度。但是,还是通过驻华大使柯利达正式提出,要求中国同意港府批出超越“九七”的新界地契。9月,中国外交部答复英方,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不管怎么样,麦理浩北京之行毕竟摸清了中国将于1997年前后收复香港的意向。
  对此,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做了一系列准备对策。1980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英国国籍白皮书》,把绝大多数的持有英国护照的香港居民列为“英国属土公民”,使他们既无权在英国居留,更无权参与英国的政治选举,这一举措是为了防止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时大量香港居民移居英国。
  港英政府也相继制订了香港《地方行政白皮书》、《区议会条例》,积极推行香港地方行政计划。一方面加速港府公务员的本地化,一方面设立区议会,为推行“代议制”改革做准备,为将来撤退做人事方面和政治架构方面的准备。
  麦理浩在任的后期,是中英双方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开始接触酝酿阶段,真正的谈判是在他的后任。
  构筑经济起飞环境
  1971年,麦理浩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住宅村和各种大型公共建设计划,香港建筑业发展重点从港九逐渐向新九龙和新界发展,各种大的工程陆续出现。1972年8月,连接港岛和九龙的海底隧道通车,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条海底隧道,全长1。8公里,双管4车道,单向2车道,是香港一号公路干线的枢纽。日均通车12。2万辆次。港府是公司股东之一,有25%的权益。1978年10月连接九龙与沙田及新界各地的狮子山隧道加设第二管道,成为双管4车道,全长1。2公里,由港府运输署管理,日均行车7。8万次。1975年9月,港府为修建地下铁路专门成立了地铁公司,政府拨款8亿元,另拨3。5亿元作为股份,共计11。5亿元。其余资金由政府做担保,向各方筹措。11月3日,地铁建筑工程在九龙三处地盘同时动工。首期工程于1979年9月30日建成,10月1日开始通车,该道连接港岛金钟与九龙尖沙咀,是香港第二条海底隧道,全长1。5公里,共耗资58亿元。在香港交通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私人的商业大厦、住宅楼宇、工厂货仓等建筑也同时大幅度的增加。六十年代以来,香港每年公私建筑费开支达五六十亿港元。70年代以后,在工务局注册登记的建筑商号、公司有三千多家,较大的商号有五六百家。外资建筑公司也有十多家。
  1972年9月,由海外货柜运输公司、联合货箱运输公司、太古洋行投得的葵涌公地,建成第一号货箱船码头及仓库,并正式启用,该码头共六个泊位,可同时停靠六艘万吨以上远洋航轮。仅次于纽约港和鹿特丹港,居世界第三位。1973年52层康乐大厦建成,刷新了办公大楼高层建筑纪录。当时为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建筑呈方柱形,占地5000平方米,高183米,外观线条简洁严整,满墙整齐排列着直径1。8米的圆窗,极富特色,被誉为电脑化时代的象征。1981年合和中心办公大楼在柴湾开张。楼高65层,216米,超过康乐大厦。这座圆柱形大厦衬以垂直的窗排线条,稳健柔和,是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内部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有商场、写字楼、食肆。第62层为旋转餐厅,可俯瞰港岛景色。
  1968年尖沙嘴钟楼
  这些建筑设施的完成既为投资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促进了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又标志着香港这一时期建筑业出现的兴旺景象。1980年香港的房屋及建筑工程费用支出共达129。44亿元,比1969年增加14。6倍。1980年政府出售了39。8亿平方米土地,收入达82。3亿元。香港的建筑业在香港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70年的4%增至1981年的8%。其后虽然发展略微放慢,但1984年仍占5%。
  港府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兴建,为港内外的投资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麦理浩上任后采取了一些适合于国际和香港新情况的政策措施。70年代以前的一百多年里,香港采行“消极不干预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贸易自由、企业经营自由、汇兑自由、商品与资金进出自由,实行简便的低税制,吸引外资。这些政策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到了麦理浩时期,对自由经济政策作了明显的改变。当时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亚太地区的台湾、韩国、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香港的强大竞争对手。香港自由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先后出现银行挤提,地产风暴,股票灾难等危机。面对新的形势,1977年,麦理浩的财政司夏鼎基在立法局会议上提出了“积极不干预主义”。一方面继续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创造更好的法治环境和基础设施,保证市场有效运作和经济活动的广泛自由;另方面,在市场经济发生故障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时,政府予以必要的干预。
  麦理浩采纳了这一建议,1977年之后,港府不干预的方面包括贸易自由,一般商品进出自由,既不资助本地厂商到海外倾销产品,也不轻视在港的外国企业。企业经营自由。资金、黄金、货币、技术进出自由。货币汇兑自由。合理,积极干预方面包括下列情况:由于市场不完善而引致垄断情况出现时;市场增长过速以致常规无法加以抑制时;为公共利益着想而须加以监督时;某些人毫无限制地追求个人利益的行动对总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时,政府予以干预。这就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社会的经济效率,推动香港经济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
  香港由于土地狭窄、资源缺乏,不具备发展钢铁、化工、车辆装配等重型工业的条件,轻工业便成为香港经济的基础,在轻工业中纺织工业又是香港工业的先导,香港工业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一直到70年代,纺织业仍然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政策对头,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传入,香港工业生产从过去低档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档的“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纺织制衣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出口总值中比例逐渐下降,一些“技术密集型”工业相应增加,电器、电子行业1976年只占出口总值的11。3%,到1982年9月上升为16。8%。照相机、钟表出口也从1971年占总值2%,上升到1983年的15。9%。电子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纺织业的第二大支柱工业。1960年香港电子工厂仅有3家,1979年电子工业达到1041家,就业人数有90454人。1984年香港有1500家工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收音机、电脑记忆系统、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等。1976年探测火星的美国太空船“维京”1号和2号内部电脑系统装置,就有香港制造的电子记忆配件。
  1977年3月,香港工业村公司成立,负责兴建及管理工业村,谋求解决地价高涨及工业用地缺乏等问题,以便吸引海外和本地厂商对工业投资的兴趣。该年10月,港英当局又设立一个工业多元化咨询委员会。7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向多元化发展,制造业总产值在香港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1971年制造业的总产值64。55亿港元,占总产值的28。1%,到1974年制造业总产值90。87亿港元,占香港总产值的25。8%,1982年又降至20。6%。
  香港的制造业从总的方面看,发展仍然是很快的。但是,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外贸是香港经济的导向,它一直是引导香港经济发展的方向。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香港人的贸易传统经验,使外贸行业增长一直很快。香港地方狭窄,人口仅有五百多万,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全在外地。香港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地位的经济区,完全依靠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句话,生产为了出口。所以有人形容外贸是香港经济的“生命线”,离开了它,香港经济就无从发展。香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亚洲太平洋中心,所以成为远东贸易运输的枢纽,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经营,已有了完善的港口设施,吸引着世界各地贸易界人士。香港也由于它是自由港,除少数几类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可以自由进出香港,免予课税。这一系列的条件都是香港外贸得以发展的原因。
  经过麦理浩十几年经营,到80年代,香港已与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香港也在世界各大地区设立了25个贸易办事处。世界上各国很多著名的大公司,也都在香港设立总部。1985年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了2005家公司,有七十多个国家在香港设有总领事、专员和高级商务专员。
  麦理浩任期内,香港外贸的增长很快,1968年至1984年17年中,外贸总值增长18。3倍,而同期生产总值只增加了14。9倍。据统计,香港50年代的外贸递增率为11。96%,60年代为13。07%,70年代为19。13%,进入80年代以后,除1982年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其余几年年均递增率均为22。4%。
  由于世界保护主义的兴起,70年代香港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在产品的出口方面遇到了种种限制。1971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港货在美国市场受到影响,香港政府发起一场向欧洲推销商品的运动,善于贸易的香港人,打破层层障碍,使外贸继续发展。香港土地面积占全世界总面积不到十万分之一,人口也只占千分之一多一点,而1983年对外贸易总值460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贸易33920亿美元的大约1。36%。1984年香港外贸总值约为568。95亿美元,与中国内地外贸总值接近。1985年香港商品贸易总值达到4665亿港元,在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3位。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香港外贸甚至超过了美国、西德、日本、英国、法国等工业发达的国家。
  银行多于粮铺
  麦理浩政府为香港金融的国际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3年解除外汇管制。1973年以前,香港存在两个外汇市场,一是法定外汇市场,二是公开市场。法定市场参与者有外汇基金、外汇审计官和指定的银行。香港是英镑区的成员,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每一笔交易都要获得许可。麦理浩于1973年取消外汇管制,1974年港元实行浮动汇率,与世界各国货币之间交易增多,香港外汇市场逐渐国际化。1974年开放黄金市场。杨慕琦时期的1947年5月,港英政府宣布实施黄金进口管制,致使黄金由澳门走私进口香港。1974年4月1日,麦理浩政府宣布撤销管制,黄金交易逐渐活跃。英国、瑞士、西德等各地的大黄金商纷纷到港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使香港变成国际性黄金市场。香港黄金市场的交易时间,正好衔接纽约金市和伦敦金市营业时间,填补了空档,成为全世界24小时黄金买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仅次于纽约,超过了伦敦。
  70年代末期,香港金融业的发展遇到两个障碍,一是港府对外币存款征收15%的利息预扣税;二是港府在1965年出现银行业危机时,实行对外资银行停止发放经营全面性银行业务的牌照政策。这二条规定,后来受到跨国银行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于是,麦理浩政府于1978年3月宣布恢复和放宽向外资银行发放牌照。于是,有实力的外资或本地银行纷纷申请开业。到11月,持牌银行总数增至98间,银行业务日益扩展。1982年2月,港府又取消外币存款利息预扣税的规定,并把港元存款的利息预扣税降至10%,这些调整措施对香港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麦理浩的这一系列措施,使香港金融机构增加很快,而且日益国际化。70年代香港商业银行增加42家,到1980年共有商业银行115家。其中外资银行88家,占76。5%。外国金融机构通过控制和收买部分华资银行股权,和直接在香港设立分行的办法,使外资金融机构增加迅速。1964年至1980年先后有八家华资银行被控股,四家华资银行被渗股10%到30%。以后的控股越来越大,如汇丰对恒生占61%;美国花旗银行对远东占76%;日本三菱对廖剑兴占25%;富士银行对广安占55%,1978年香港政府放宽限制后,随即就有41家国际性商业银行获准在港营业。1982年世界一百家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