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





猓鄹遣扇 把蛎鲈谘蛏砩稀钡姆秸搿?br />   港大第一任华人校长
  香港大学创办六十一年之后的1972年,麦理浩作总监,破天荒委任第一位华人校长黄丽松,引起香港各界人士的关注。任命公布后,香港大学学生会出版的“学苑”马上发号外,介绍黄丽松生平事迹及祝贺文章,其中陆文强的一篇文章说:“黄丽松教授是我们第一位华人校长,且让我们期待一位真正从中国人本位来办事的校长。”
  香港大学聘请黄丽松到任,按照黄丽松该年6月11日在马来西亚槟城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港大同学希望有一个懂得中文的华人出任校长”。黄丽松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拥有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马来西亚大学理科博士、牛津大学理科博士、香港大学荣誉理科博士四个博士头衔,“是个地地道道的在大学‘扎了根’的成功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曾任马来西亚大学化学系主任及理学院长,一度出任马来西亚大学代副校长,1969年出任南洋大学校长,具有丰富的大学行政经验。香港人士认为,他实在是港大校长最合适的人选。
  黄丽松所说,港大同学希望由懂中文的华人出任校长,是事实。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在香港大学,由一位英籍校长高高在上治理香港大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自该校学生1972年12月间组团回内地“旅行学习”以来,“学苑”一直非常积极地“谈政治说中国”,除了主张“回归”,更呼吁以“革命的改良主义”去展开大学的改革,他们喊得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使香港大学成为一个中国人的大学”。
  香港人士认为,前任校长乐品淳在办学中但求无过的作风,实在创下“开倒车”的最可怕例子。据1972年9月1日“学苑”阿虫的短文说,在港大两年,未曾亲眼见过乐品淳校长一面,更谈不上与他友善一番。香港政府眼见学生运动越来越激烈,再不好好的处理,这间“帝国大学”很可能不久就变成“反帝国大学”了。同时又知道,即使再从英国搬十个乐品淳来,保管也都是两年不和学生见一面的货色。于是改弦易辙想到请华人出任校长的绝招。
  麦理浩选中黄丽松做校长,不是没有自己的标准。香港一位人士分析说,以英国人的成熟和机智,当然不会请陈独秀、李大钊式的人来出掌港大,就连蔡元培、傅斯年这样的人也要敬而远之。凡是获得英国政府信任的,必须和英国有相当的渊源,最好没有民族意识,最好是有其他国籍的华人。黄丽松最合条件,毕业于港大、牛津,是新加坡公民。港大由他出任校长,在学生看来,他至少是懂中文的,可满足学生初步要求,至于黄氏能否“从中国人的本位办事”,能否把港大变成激进学生期望的“一间中国人的大学”,则是另外的问题。
  港大到1972年已有61年的历史,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据1972年统计,它拥有3300多名学生,已发展成一间全科大学,教职员达四百多人,教职员对学生的比例是一对八,这个数字港人认为非常理想。到了70年代,港大的本质起了急剧的变化。
  1970年以后,由于中国形势的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觉察到他们以前的短视。
  于是“学苑”提出“为中国而立”的口号。在港大是一间帝国大学的时期,“为中国而立”的含义是“捍卫英国的在华利益”。“学苑”现在提出的“为中国而立”,它的含义是:香港的前途是最终回归中国,所以港大的教育要注重认识中国,课程要结合中国的需要。
  在平静的港大校园内,正有一种精神弥漫,它就是中华民族的自觉!不少港大学生都感到做假洋鬼子做得太久了,所以要走出那个买办制造所,打破“象牙之塔”,要校方训练他们“站在中国立场说话”,要与工人和小贩忧戚与共,而他们希望的校长,则是一个“敢看前一步,深入思考”,且能“诚心诚意为中国人造就人材”的人。黄丽松上任后,虽然港大不会大幅度修改课程,配合“回归”,但校内开办国语课程,常常举办一些中国问题的讲座等,他至少表现了一些诚意。在他的行政权力范围以内,他希望能本着“中国人的本位办事”,虽然他本人早已入籍新加坡。
  据一位有机会与黄丽松晤谈的基金会负责人的观察,踏进港大新办公大楼,即能感到往昔的“殖民地气味”已减少了很多。他说:“进了办公大楼的电梯,按电钮升上顶楼,你知道你要见到的是一位华人校长,那种感觉,和过去是有很大分别的。”
  当局聘请黄丽松出任港大,无疑是一步上上招。黄皮肤、黑眼珠、身材瘦削的新校长,在校园里出现的时候,先已赢得其他黄皮肤的亲切感。他的读书人的风度和不摆架子,使人觉得易于和他接近。经过两年时间,人们发现,即使黄丽松没有四个博士头衔,不是化学家,他也可以成为港大的一位好校长。
  1982年5月8日,65岁的麦理浩告老还乡,结束了10年又6个月的港督生涯。在他离别前夕,香港各大报纸纷纷赞扬他在任期内所取得的成绩。《文汇报》发表文章指出,麦理浩爵士在港施政10年多,可以说是获得市民大众普遍欢迎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王匡在新华社大厦设宴为麦理浩饯行,称赞他具有远见卓识。王匡在致词中说,香港和内地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良好,这样令人充满信心。麦理浩爵士对促进双方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合作所表现出的热忱,得到各方面的良好评价,充分体现了麦理浩爵士的务实精神和远见卓识。
  麦理浩退休后被英国女王授予终身贵族,并加入英国上议院。后来,他对香港问题的态度,也是令人赞赏的。他对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英协议包括了所有重要的问题,是一个详细的、庄严的和有约束力的好协议。他还强调,在过渡时期内,英国必须同中国政府保持合作,使香港在政治、经济和心理上处于良好状况,以便政权能够顺利交接。他逢人便说,香港的存在和繁荣,并不是英国政策的结果,而是中国政府的政策所致。中国政府本来可以随时收回香港,但是一直没有这样做。如果中国政府决定提前收回香港,英国政府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他相信香港的未来是光明的。
  第二十六任 尤德Edward YoudE
  1982年5月13日尤德抵港,5月20日宣誓就任第二十六任香港总督。1986年12月4日,尤德在英国驻华大使馆邸睡眠中逝世。在任4年7个月。是一位卒于任内的香港总督。
  尤德(1924~1986),英国人,1924年6月19日生于威尔士。毕业于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1943年入英国皇家海军自愿后备军服役。1947年到英国外交部工作,开始任英国外交部中国事务司三等秘书,同中国有密切的联系。曾四次任职于英国驻华使馆。
  尤德1956年任英国驻华盛顿领事馆二等秘书。1965年,任英国驻联合国办事处参赞,1969年任威尔逊首相负责海外事务的私人秘书,1970年进帝国国际学院进修。1974年~1978年任英国驻华大使,熟悉中国情况,通晓中国语言文字。人称“中国通”。
  尤德接任香港总督,是英廷1981年12月下旬宣布的,据香港《华侨日报》出版的1982年《香港年鉴》介绍说:“尤德爵士为外交长才,……曾出任英驻中国大使,被认为是一位熟悉中国问题的专家,由他继任港督,相信对英、港、中三方面俱有贡献。”
  英廷公布任命尤德继任港督后,香港新闻界长途电话访问尤德。尤德回答记者时强调,他熟悉香港状况,对继续现行政策,信心极强。他还表示,他对深圳经济特区以及香港与该区和广东省间的发展关系非常熟悉。他又说,他本人欣赏香港现有的制度,而本人的目标将会是尽力确保这种制度继续成功。
  前任总督麦理浩对尤德继任港督表示甚感欣悦。麦理浩认为,“尤德爵士有超卓之资历。”而尤德则称:“麦理浩爵士乃一位杰出的总督。虽然要步其后尘将会十分艰巨,但这正是他的意愿,今后朝着继续促进香港繁荣,谋取市民福利的前途迈进。”
  第二十六任尤德尤德在任时,正值中英会谈香港前途问题,所以香港舆论界说:“随着中英开始了漫长的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尤德夙夜忧勤,斡旋于中英港三方面。”
  尤德上任期间,香港舆论界表示,一般市民相信,“尤德爵士履新后,香港与中国仍将保持良好关系,而对深圳经济特区有关的几个问题亦将获得解决。”“尤德爵士继任港督后,香港人所殷切期望者不外14个字:”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
  铁娘子自讨没趣
  在中英谈判初期,香港曾出现数次波动,这与英国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侵占香港,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按照国际法精神,以非正义的战争手段非法侵占别国领土,或用武力威胁而缔结的条约都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的观点一直十分鲜明;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98%以上的居民是中国同胞,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待条件成熟时,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收归中国。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世人共知。
  70年代末期,距离1997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的期限,虽然还有20年时间,但是英国的有关人士便开始叫嚷香港的前途问题。他们的理由是,新界土地的批期问题,土地新契的期限不好解决;银行贷款期限,最长只能贷到1997年,影响到香港工商业的发展。1979年初,当任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英国前外长卡灵顿和前掌玺大臣阿特金也接着来北京访问,其目的都是想摸清中国政府的底细,以便制定对策。而中国政府并不着急,一再重复过去已经表达的立场,在时机成熟时,采取适当方式解决。同时又申明,希望香港投资者放心,中国将会保护中外投资者的利益。
  1982年3月15日,英国国会议员代表团应邀正式访问中国。外电报道,他们在北京会见了姚依林副总理,彭冲副委员长。议员代表团促请中国尽早讨论香港前途问题。中国方面表示,已经注意到他们的意见,但这问题不急。中国领导人同时表示,香港应该保持一个自由港及继续繁荣。
  1982年4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公布,总纲中有一条当时并不为人所注意的规定:“国家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法律规定。”1982年6月香港地区的一批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继前来北京访问,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分别会见了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发表邓小平在谈话中涉及香港问题的具体意见,但是社会上已经传出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立场:收回香港,稳定繁荣。在具体做法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港人治港”等等。
  1982年7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在公开发表的谈话中,谈到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时指出: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领导人这一系列的活动,聪明的香港人已经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于解决香港问题方案的轮廓,四出摸底的英国人也应该了解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9月初,港督尤德返英,同行的有行政局、立法局非官守议员5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他们一行后表示,当她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会充分反映并代表香港500万居民的意愿及利益。香港评论界对此发表看法说,“长久以来,香港政府都强调英国人继续留在香港,有助于中国的外汇收入及经济发展,到了撒切尔夫人访华前会见两局的非官守议员代表,更是刻意渲染港人意愿论调。”这就是所谓的“民意牌”。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达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展开了第一阶段的谈判。撒切尔夫人由于与阿根廷在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中获胜,所以幻想继续保持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她直截了当地提出,三个条约仍然有效,只能通过协商修订,不可以单方面废除。然而,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撒切尔夫人找错了对象。中国的态度十分坚定和明确,主权问题根本就不能谈判,要谈判的是如何稳定香港,保持繁荣。
  据参与中英谈判的周南回忆:
  9月24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