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苡蟹执纭W髌返挠镅砸财铀孛骺欤又实钡卦擞昧松卤迸┟竦目谟铮缘眯蜗笊挥械胤缴省U舛宰髡吖サ呐坊阆蚶此凳歉鼍薮蠼健?br /> 柳青(1916—1978)的《种谷记》也是当时较有影响的长篇。比较作者过去写的短篇小说(收入短篇集《地雷》),《种谷记》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这部作品反映的题材十分平凡,情节也比较简单。全书以王家沟组织集体种谷的事件为线索,展示了解放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故事发生的时间只有二十天。为了提高生产,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也为了保证农村学校不致受到生产的冲击,县里指示在变工队的基础上实行定期集体种谷。这虽然是我们党组织农民走集体化的最低形式,却是农村经济最初的社会主义因素,因此它遇到各种不同力量的阻挠,其中主要是以富裕中农行政主任王克俭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和自私思想,也有地主富农王相仙、王国雄的破坏。但是,以共产党员农会主任王加扶、劳动模范王存起为代表的农村基本群众是相信党,跟党走的。经过严肃的斗争,撤销了王克俭的职务,另选王存起当行政主任。在王加扶、王存起的带动下,王家沟终于胜利地开展了集体种谷,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共产党政策的正确。
《种谷记》的意义不只是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更重要的是艺术地记录了战争年代党领导、教育和组织农民的生动情景,表现了解放区农村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通过王加扶、王存起,直到敲钟的六老汉等农民坚决响应上级号召,一心一意按党的政策做,可以看出农民积极要求革命的本质。作者熟悉陕北农村生活,当地农民的一些风土人情,在作品中都有真实具体的描绘。作者介绍人物的身世、面貌,只用很少的笔墨,通过一些有特征的细节,就把他们勾画了出来,加上人物各具特色的对话,就使读者感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种谷记》的缺点是故事情节发展缓慢,对话多而行动性不强,某些细节描写了比较繁琐,使人感到沉闷。到了五十年代,柳青的创作还有更大的发展:他以自己的小说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绘下了史诗式的画卷。他在后来的创作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善于艺术地概括生活、在复杂的阶级关系中刻划人物等长处,在《种谷记》中已经可以见到端倪。
在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上和以上两部作品很不相同的《地覆天翻记》,虽然存在幼稚粗糙的缺点,但由于采用了农民群众比较熟悉的章回体形式,故事情节也比较曲折复杂,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作者王希坚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作家。他生活在群众当中,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亲身经历了解放区农村尖锐的斗争和深刻的变化,因而写出的作品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地覆天翻记》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情况。八路军工作组下到农村开展增资(增加雇农报酬)、减租工作,组织农民秋收和反“扫荡”,但是遇到阶级敌人的阻挠破坏。由于工作组本身存在的缺点,开始不了解情况,连着两次让地主及狗腿子篡夺了村的领导权。地主相互勾结,反对工作组和贫苦农民,杀害农民积极分子李福祥,成立汉奸“暗杀团”,同时又伪装开明积极,打入革命队伍,腐蚀干部,勾结日寇进行“扫荡”。在事实的教育下,经过整顿组织,农民群众的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把恶霸地主押到李福祥纪念碑下枪毙。作品虽然没有塑造比较突出丰满的人物,但从一群普通农民身上,可以看到广大群众蕴含的深厚力量。《地覆天翻记》在艺术上同时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反映生活具体真实但又缺乏提炼;形式通俗易懂,易为群众接受,但对旧小说描写手法、套语等因袭过多;故事怀较强,但有少数情节(如大把头和吴二爷等在林中开黑会被李四相听见等)又显得过于巧合。另外,在对恶霸地主的斗争问题上,开始较多强调了文明说理;对杀害李福祥的凶手过于强调了教育转变,对狗腿子的反动性也揭露得不够充分:这些都反映了作品的政策观念不尽明确。
解放区的中、长篇小说创作在写人民武装进行抗日斗争方面,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它们是:《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思想上讴歌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艺术形式上通俗易懂。它们基本上属于通俗文艺而艺术上较之有明显的提高。它们的弱点或缺点有时也是由通俗文艺形式带来的,如人物塑造不够典型化,情节结构较一般化,反映现实生活斗争不够细致深刻等,但总的说来适应了当时革命和读者的需要,因而受到热烈欢迎。这类作品的出现,是对于小说创作民族化群众化的一种尝试。
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一九四四年在延安《边区群众报》上发表时原名《抗日英雄洋铁桶》。作者柯蓝也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新作家。小说的篇幅不长,却是解放区第一部以章回体形式写成的作品。据作者自己说,他在写这本书时,正开始向民间文艺和古典文学学习,这是他练习写作通俗文学作品的成果。他满怀热情,极力想把党和人民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英勇机智、坚定乐观的精神品质反映出来。作品写了洋铁桶(真名吴贵)领导的民兵小队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怎样建立政权,对伪军进行政治攻势,以及如何捉特锄奸。在一系列斗争中,民兵队伍越战越强,洋铁桶也威名远扬。作品还写了人民群众被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军杀戮蹂躏,洋铁桶自己也两次被敌人枪伤。但小说主要是描写了中国人民怎样以压倒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打击侵略者,直到最后把他们击败。通篇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富有鼓舞力量。作品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比较简单;故事虽能吸引读者,但结构上主次安排不尽合适,捉特锄奸的篇幅显得多了一些;语言运用虽然简练明快,却又不必要地采用了一些旧章回小说中的俗语、套语。作者后来还有以陕北大生产运动为题材的中篇《红旗呼啦啦飘》,由于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语言也较平淡,成就和影响就不及《洋铁桶的故事》了。
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也是采用章回体形式反映抗日的长篇。作品写于一九四五年,原是根据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一些民兵英雄的斗争事迹加以整理改编;最初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共九十五回,后经进一步加工印成单行本,合成八十回。故事以吕梁山下一个叫康家寨的村庄为背景,描写了晋绥边区人民怎样在党领导下建立民兵武装,实行劳武结合,反对汉奸维持会,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正如中国的其他村庄一样,康家寨的农民也曾长期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地主康锡雪(外号桦林霸)就是压在农民头上的大石头。他勾结日本侵略军,组织维持会,使农民受着双重的压迫。但是,在共产党员、武工队员武得民领导下,以雷石柱、孟二楞等农民积极分子为骨干,很快组成了民兵队。他们反汉奸,斗恶霸,砸烂维持会,真正把政权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和日寇伪军展开反复的斗争。尽管他们也有挫折、失败、牺牲,但觉醒了并组织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是无敌的。康家寨的民兵小队不但巩固了自己,而且解放了敌人的重要据点汉家山。作品的意义在于显示了抗日战争的群众性,表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一真理。康家寨其实是中国的一个缩影,雷石柱、孟二楞等也是千百万抗日英雄的代表人物。康家寨的民兵小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正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过程。
《吕梁英雄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通篇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联缀而成,因而较能吸引读者。相比之下作品虽然写了许多人物,但一般都不突出,一些主要人物个性也不够鲜明。整个作品的结构法是用人物串联故事,而故事与故事之间有时却缺乏内在联系。这和小说的创作过程有关。据作者说,最初只是想把许多生动的斗争故事用几个人特连起来,并未作通盘计划;当时是写一段登一段,不是一气呵成,因而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全书的结构,故事的发展,都未作精细的安排。现在流传的单行本虽然作了较大加工,但原来的缺陷还多少留有痕迹。尽管如此,《吕梁英雄传》仍不失为一部反映抗日战争较好的作品。
同样是用章回体写抗战题材的孔厥、袁静合作的《新儿女英雄传》,不但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规模上,而且在艺术上都又进了一步。小说写成较晚,最先也是在报上连载。由于故事生动,人物相对集中,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当时就引起过轰动。
《新儿女英雄传》以冀中白洋淀为背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八年的英勇事迹。小说主要描写了人民群众抗日力量和日本侵略者、地主、汉奸进行斗争的情景。全书以牛大水、杨小梅的婚事为线索,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既表现了抗战八年对敌斗争中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也表现了新的英雄人物的不断成长。共产党员黑老蔡虽然不是贯穿全书的人物(作品后半部写他较少),但在作品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民兵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不但带领大伙作战,也对民兵做政治思想工作,启发教育,掌握政策。牛大水他们的成长和黑老蔡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在黑老察这个“黑不溜、笑迷迷、连鬓胡子毛楂楂”的“老铁匠”身上,不但集中了我国劳动人民坚韧不拔、淳厚机智等传统美德,同时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光辉。牛大水、杨小梅都是平凡而又先进的人物;他们是普通农民,又是抗战英雄。牛大水原本勤劳淳朴,却又胆小怕事,眼睛只看到自己那五亩庄稼。但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在对敌斗争的锻炼中,他变得坚贞不屈,英勇顽强。他成长为区上民兵队长,领着战士出生入死,给敌人很大威胁;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视死如归。牛大水的性格发展过程清晰,给读者印象较深。杨小梅的道路更是曲折。她饱受苦难,后来投靠革命,获得解放,并在斗争中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她的经历代表了中国劳动妇女普遍走过的历程。牛大水和杨小梅的结合,说明个人命运不可能离开阶级的、民族的命运;只有投身革命,在斗争的熔炉中才能找到个人的幸福。《新儿女英雄传》其他一些人物,尽管形象不够丰满,但让人感到可爱。他们和黑老察、牛大水、杨小梅等一起组成英雄集体的形象;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新英雄儿女谱写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史诗。至于反面人物如勾结日寇残害人民的何世雄,痞子流氓张金龙,作品都表现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张金龙,当革命势力较大时,他被迫投机革命,然而阶级本性决定他终于成为“铁杆子汉奸”,对革命造成极大危害,自己也终于逃不脱可耻的下场。
《新儿女英雄传》对人物的刻划,事件的叙述,都朴实自然。在平凡中含着奇特,于浑朴中显出峻拔。作者运用人民大众口语也比较纯熟。由于受连载形式的影响,作品的故事有时显得断断续续,有些章节为了写出一定篇幅,内容比较单薄。有些素材提炼不够。从反映抗日战争全过程的要求来看,作品对牛大水、杨小梅的婚事这条线渲染得多了些,而对人民群众抗日积极性和抗日战争的群众性,对农民的民主要求和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却写得不够,这是作品较明显的缺点。
这一时期反映工业生产的为数不多的中、长篇小说中,草明的《原动力》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它不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完全可以和当时写其他题材的小说比美,也是最早一部描写解放了的工人阶级生活斗争的优秀中篇。
草明在三十年代就开始写作。创作《原动力》之前已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反映他们对旧制度的反抗,反映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这些作品中,存在小资产阶级的情调,语言也不够大众化。她到延安后,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思想有很大变化,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她深入东北地区的工厂,和工人一道生活,后又到镜泊湖水电站做群众工作。这为她一九四八年创作《原动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原动力》写东北一个水力发电厂解放后工人团?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