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蟆贰ⅰ端旰肌罚泄嗄昃缟缭谥厍煅莩觥都γ缈刺臁罚谢缫丈纭⑸虾>缫丈缦群笤谥厍臁⑸虾Q莩觥渡偻肌罚虾J笛榫缟缭谏虾Q莩觥蹲焦泶贰ⅰ舵隙鸨荚隆罚菥缇哦釉谖尬⑸虾Q莩觥独鋈诵小罚轮泄缟缈拐绞逼谠诠鹆旨拔髂细魇⊙不匮莩觯拐绞だ蟮浇铡⑻ㄍ甯鞯匮莩觯诘笔倍疾私洗蟮挠跋臁K孀湃嗣窠夥耪秸姆⒄梗竦吃谌漳和厩钪屑忧苛硕悦裰髟硕恼蜓梗降南肪缁疃罄慈唤埂T钤驹诳拐胶蠓降闹缤湃缰泄帐蹙缟纭⒅谢缫丈纭⑿轮泄缟绲榷枷群蟊黄冉馍ⅲ餮菥缧右蚕嗉掏V够疃=较肪绻ぷ髡呋虺吠说浇夥徘蜃频降缬安棵牛蚧愀ǖ既褐谛缘南肪缁疃孛艿匮莩鲅砀杈纭⒒畋ň纾酶髦质导市卸尤嗣窠夥耪秸氖だ托轮泄牡?br />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进步戏剧创作数量上、戏剧活动普及上虽不及抗战前期,但剧作家生活基础较扎实深厚,创作思想艺术水平一般有所提高,剧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除前面已讲述的郭沫若、阳翰笙的历史剧和夏衍、于伶等剧作家的作品外,这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有:茅盾的《清明前后》,田汉的《丽人行》,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袁俊的《万世师表》,宋之的的《祖国在呼唤》,洪深的《鸡鸣早看天》,吴祖光的《捉鬼传》、《嫦娥奔月》,瞿白音的《南下列车》,以及著名戏剧家集体创作的《戏剧春秋》、《清流万里》等等。许多戏剧家不仅创作话剧而且积极编写电影文学剧本,如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田汉编剧的《丽人行》、《忆江南》,阳翰笙、沈浮编剧的《万家灯火》,陈白尘编剧的《幸福狂想曲》,洪深编剧的《鸡鸣早看天》,沈浮、郑君里编剧的《乌鸦与麻雀》等等,拍成影片上映后,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抗日战争后期,在国统区出版和演出的多幕剧数十出,历史题材的剧作中郭沫若的《孔雀胆》、《虎符》影响较大,现实题材的剧作中宋之的编剧的《祖国在呼唤》,夏衍、宋之的、于伶合写的《戏剧春秋》,袁俊创作的《万世师表》等,在当时都受到观众欢迎。这三部话剧从不同的生活侧面,歌颂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的社会环境里、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艰苦奋斗。
五幕剧《祖国在呼唤》,写作和演出于一九四三年春季。剧作家宋之的抗战期间曾赴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重庆。《祖在呼唤》是以作者在香港期间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剧本的背景放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的香港上层社会,通过知识妇女夏宛辉和她的丈夫、外科名医陆原放在革命者教育帮助下离开敌占区的过程,描写了各种不同面貌的人物,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在香港同敌伪的斗争。革命者韦克恭是夏宛辉以前的爱人。剧本把这种爱情关系的抒写同敌我斗争的线索揉合在一起,用韦克恭的重伤和牺牲把戏剧推向高潮,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采。剧本热烈歌颂为社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者,也赞颂了响应祖国呼唤的医学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感人力量。但作者对夏宛辉与韦克恭的爱情关系在感情上作了过多的渲染,对剧本主题有所冲淡。尽管如此,《祖国在呼唤》仍然是宋之的继写作《雾重庆》之生又一部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在那时抗日题材的戏剧大为减少的情况下,这部写了抗日斗争的剧作,在重庆演出后很受观众欢迎。
五幕剧《戏剧春秋》写作于一九四三年秋季,随后在重庆上演。剧本由宋之的倡议,与夏衍、于伶合作写成,起初是“打算献给一个人的”,在构思过程中“不能不改变计划而成为献给一群人了”(注:《戏剧春秋·后记》)。剧作者在谈到此剧创作过程时说:“最初是鼎坐杂谈,追忆一些二十年来的杂事,几次之后,我们三个要写戏的人终于被‘被写的’那些人物和故事所俘虏了。这一切:那些可笑的,可悲的,可愤怒的,可骄矜的一切,不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吗?”(注:《戏剧春秋·后记》)正是生活的熟悉和对这类题材浸透着很深的感情,保证了剧作艺术表现上的成功。剧本力图通过舞台形象展现“五四”以来进步戏剧运动经历的艰苦曲折道路。剧中主要人物有“五四”时期就从事戏剧运动的老一辈戏剧工作者,也有后来陆续投入戏剧运动的年青戏剧工作者。他们经历过无数艰辛,受尽各种煎熬,有的倒下了,有的挣扎和支撑着。他们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又富有理想,正如剧中人物伍觉群所说:“要有现代化的戏剧,要一切都合现代化标准,先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吃苦,就为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剧本以社会上黑暗势力对进步戏剧运动的压迫作为主线,也描写了戏剧工作者之间由于思想性格的差异而形成的冲突,最后以“八·一三”炮声一响大家共同走上民族解放斗争的前线作结束。剧中有不少感人的场面,如老一辈戏剧家陆宪揆主诗演出《上海之一角》,由于台词中有“东北是我们的”这句话而遭禁演时,剧团人员毫无惧色,坚信“爱国不是犯罪”、“我们的话剧运动,是永远禁不绝的”,他们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支持,台上台下响起一片“东北是我们的”声音。这个场面既有事实依据,又是对国民党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抗议和抨击。剧本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反映的生活却是真实的,正如剧作者所说:“这一群人中间,我们是计划着包容了我们大家的成功,失败,光荣,耻辱,长处,和弱点的。”(注:《戏剧春秋·后记》)剧作者通过剧中人物江涵总结了一条经验:“我们戏剧界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传统,就是精诚团结,没有这种团结,话剧运动就不会有今天。”尽管剧本有人物刻划落笔较分散、对黑暗势力的暴露和抨击不够深刻有力等缺点,但通过戏剧描绘戏剧运动,戏中有戏,不失为一部亲切感人、别开生面之作。
在旧中国,教育工作者同戏剧工作者一样走过艰辛曲折的道路。完成于一九四四年秋季的四幕剧《万世师表》,热情地歌颂在黑暗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坚贞自守的教育工作者。剧本以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两个不同的时代为背景,力图在“五四”以来的时代风云中刻划人物,在这方面与《戏剧春秋》相似;但和《戏剧春秋》描写“一群人”的创作构思不同,《万世师表》集中笔墨塑造了大学教授林桐的形象。“五四”时期林桐是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淳朴、单纯、正直,学有专长而又富有政治热情,勇敢地投身到“五四”的时代狂飚中去,曾被反动派逮捕监禁。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方义逵发现这棵新苗,热情地加以爱护和培养,看作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他的独生女方尔柔成为林桐的伴侣和助手。剧本头两幕写得富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第三幕、第四幕是抗日战争时期,林桐已经是大学生所敬爱的教授,“鬓角上留下了不少花白的头发”、“他是沉着多了,深厚多了,也更坚强了”(注:袁俊:《万世师表》1946年版第139页)。学校由北平迁长沙又迁昆明,林桐承担了艰巨繁重的迁校工作。在长沙,日本侵略者的炸弹毁去了他家一切衣物;在跋涉昆明途中,病魔夺去了他唯一的儿子;在昆明,物价昂贵,生活贫困,妻子重病无钱医治。尽管现实如此残酷无情,但他依然坚守教育岗位,拒绝了弃教从商、另谋出路的建议。剧本中没有曲折的故事和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通过感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林桐为教育事业坚贞不喻的精神。除林桐的形象外,剧本还刻划了老一辈的方义逵和年青一代的管声洪以及林桐的妻子方尔柔的形象,对林桐形象起烘托作用;而用郑楚雄、娄国栋、施远嘉这类以教育为跳板意在升官发财的教授,对忠诚教育事业的林桐起反衬作用。剧本最后以学生们为林桐举行教学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的热闹场面作结束。尽管剧本在思想艺术上有某些不足之处,如对林桐的精神世界缺乏深入的刻划,林桐的形象也并不能作为名符其实的“万世师表”,但剧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比较真实地概括了“五四”至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在鬼魅横行、污秽遍地的国统区,象林桐这样坚苦自守的知识分子值得人们尊敬,因而剧本中塑造林桐的形象是在积极意义的。除了《万世师表》外,袁俊在此以前和以后还创作了多幕剧《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和《美国总统号》,戏剧艺术技巧比较熟练,对话俏皮生动,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但反映生活不深,主题思想比较模糊,有些人物不够真实,其成就和影响都不及《万世师表》。
茅盾的五幕剧《清明前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较早出现的戏剧作品,写作和演出于一九四五年秋季。那年“清明”前后,重庆报刊报道了“哄动了山城的上中下社会的”“黄金案”。黄金提价的消息走漏了,国民党政府为了保护“大人物”,撤职查办了几个“小人物”,当时群众称之为“纵容老虎,专打苍蝇”(注:《新华日报》1945年4月23日第3版《读者来信》)。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和腐朽性,正如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时评所说“又一次暴露了我们不民主的中国,官僚机构的腐败……。”(注:《新华日报》1945年4月17日第2版)《清明前后》这个剧本所写的,“就是这一事件中几位‘可敬的人’以及二三可怜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注:茅盾:《清明前后》(初版本)第1页)。作者对民族工商业者和城市小公务员的生活异常熟悉,在小说创作中塑造这类人物形象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写作剧本时仍然以他所熟悉的生活为基础,从报上“拣取一小小插曲来作为题材”,把剧本写成官僚资本家摧残民族资本家、“神通广大”的强者欺凌“安分守己”的弱者的令人既悲且愤的社会图景。作者激愤地写道:“我不相信有史以来,有过第二个地方充满了这样的矛盾,无耻,卑鄙与罪恶;我们字典上还没有足量的诅咒的字汇可以供我们使用。”(注:《清明前后·后记》)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更新机器厂厂主林永清和他的捷子赵自芳。林永清精明强干,自信自负,但在困难面前容易彷徨动摇,游移苦闷;赵自芳则刚强而又果断,但不冷静,常常动感情。林永清在妻子协助下把工厂从上海迁来重庆,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使工厂有所发展,但好景不长,“统制管制,就是脚镣手铐,粮食飞涨,原料飞涨,就是压在背上的千斤重闸”,工厂越来越进入困境。林永清在金融市场投机致富诱惑下,幻想从买卖黄金找出路,但“羊肉没吃先惹一身骚”,黄金美梦很快就破灭。而金融资本家加紧了压榨和箝制,使林永清的工厂面临崩溃的边缘。赵自芳鼓励丈夫从整顿工厂、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找出路,在当时也只是一种幻想。他们终于看到“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要打断那把工业拖得半死不活的脚镣手铐”。剧本以林永清、赵自芳为中心,描写了与之相联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矮方巾而兼流氓的”投机家余为民,有“乘抗战风云而腾达”、‘能’慷慨‘,也能狠毒“的官、商、绅一体的金澹阉,有”以能做’八面美人‘作为终身事业的“权术家严干臣,还有”看见大菩萨拜一拜,看见小菩萨踢一脚“的小政客方英才。这些人物名字都带有讽刺意味。剧作者怀着深切的同情描写了两个”可怜的人“,即赵自芳的女友唐文君及其丈夫李维勤。他们生活艰辛,结婚快一年还没有房子住在一起。在严干臣诱惑下,小公务员李维勤挪用公款买黄金,事发后严干臣安然无恙,李维勤却被捕入狱,成为”黄金案“可怜的牺牲品。唐文君则神经失常。剧本通过唐文君似疯实醒的语言强烈地控诉了”到处全是血腥气“的旧社会。由于作者对剧本写作方法研究较少,《清明前后》在戏剧艺术上缺点较明显:剧情比较沉闷,对话过于冗长,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但剧本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提出了抗战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出路这个重大问题,思想内容上同《子夜》、《林家铺子》等优秀作品是一脉相承的。那时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不少文章为民族工业呼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各民主党派积极展?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